光阴荏苒,弹指间,南公怀瑾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2012年9月29日(夏历壬辰年中秋前夜),因为南师的离去而被世人铭记。有人说,南师以他的离世,在中华大地再次掀起了“国学热”,成为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最后一堂大课。
有幸与南师结缘于其人生的终站——太湖七都,而南师的离去,也成了我人生一个新的起点。因为从那一天开始,社会失去了一位令人景仰的智者、长者,而我失去了一位值得信赖的明师、导师。
秉持先生“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的理念,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脚步,去丈量此后的人生。以微薄之力,做微薄之事,做一些南师所教导和希望的事,以此回馈师恩,回馈曾经的拥有。
1、“老太庙”文化广场(2012年9月-2015年9月)
2012年9月上旬,在南师的倡议和支持下,坐落于太湖南岸的老太庙文化广场项目正式启动建设,至2015年9月正式落成,历时三载、三期。这个人文项目,倾注了南师巨大的心力与教诲,南师用他个人的稿费捐助了老太庙的第一笔善款,并且其中主体建筑的18亩土地还是南师捐献的(参考:「 史料 」老太庙和十八亩地),整个广场的建筑和内容,融入了儒释道乃至诸子文化,目的在于人文化导,教育世人效法先贤,自强不息,自立立他。
2、“七都孝贤”评选(2012年9月-2014年9月)
2012年9月4日,与老太庙文化广场奠基同步举行的还有一项重要内容:首批8名由当地民众推举、公开评选产生的“七都孝贤”人物代表的表彰仪式(并由这些孝贤人物作为广场的奠基嘉宾),此后两年又推选出两批孝贤人物,连续三年,共推选出24名孝贤人物,成为七都历史上的“新二十四孝”,他们的感人事迹,也展示在新落成的老太庙文化广场的长廊里,以彰其德善。此举同样得到了南师生前的鼓励和肯定。他认为本地模范的作用对于一个地方的民风教化非常重要,在首届“七都孝贤”的表彰仪式上,南师派出自己的秘书马宏达致词:《孝行天下,德配千古》。
3、“太湖国学讲坛”(2013年9月-2018年9月)
2013年9月27、28日,南师辞世周年之际,在太湖之滨的阳光假日酒店(也是先生2004年首次在吴江七都,举办以“中国传统文化与生命科学、认知科学、行为科学””为主题的研讨活动的君庐别墅所在地),首届“太湖国学讲坛”如期举行。这是作为南怀瑾先生晚年定居地的地方党委和政府,为了纪念和弘扬南怀瑾先生的学术精神与思想,努力将太湖国学讲坛和南师纪念活动办成一项具有特殊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年度性文化盛事,发挥其在区域内外的影响力,打造“太湖国学”的文化品牌,建设社会主义价值文明的重要阵地与传播载体。
作为一个乡镇政府,举办这样的文化活动,虽有“力小任重、智小谋大”之嫌,但我深感这是一份责任与使命,只想要为先生、为地方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好在有众多南师子弟的支持,有各级、各方的襄助,每年的九月底(持续举办了六年),南师冥诞纪念之期,确定一个文化主题(六届讲坛分别以“大度看世界,从容过生活”、“百善孝为先”、“信为本”、“法治参方”、“认知生命”、“国学与乡村振兴”等为主题),紧扣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问智古今中外。参与讲演的两岸三地文化学者累计也有四、五十人,在区域内外塑造了“太湖国学”这一文化品牌,丰富了七都特色小镇的文化内涵。每届讲坛的成果也以结集成册的形式,使之扩大传播和影响,虽不及南师作品影响之万一,但至少做了我们应该做、可以做的,这也是贯彻南师“重在实行”的理念吧。
4、“南公堤”命名(2013年9月)
西湖有苏堤、白堤,苏州有李公堤,而2013年之后的太湖南岸,有了一处“南公堤”---这是为了纪念南师与太湖七都的结缘,经水利部门批准、由当地政府设立的一处“文化地标”,6.8公里的太湖大堤上,南师曾经走过的林荫步道两侧,分布着数十块南师语录铭牌,使一座水利设施浸润着文化的气息,成为一座文化大堤。堤内侧则分布着众多与国学、与南师相关的文化设施,太湖大学堂、江村市隐、净名兰若、时习堂等,串连起一条文化长廊。
5、“时习堂”(2013年9月)
台湾著名建筑设计师登琨艳先生,作为南师的学生,在南师辞世后,秉持师训,常驻太湖南岸,并把自己的工作室也搬到了太湖边,命名“时习堂”。这是一处根据江浙一带常见的荒废茧站改造而成的建筑院落,经建筑师的回春妙手加工处理,化腐朽为神奇,焕发出新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南公堤一号”,登先生更慷慨发愿:要以自己的学识和影响,带动更多的人共同来参与建设“南公堤”,从一号、二号、三号……乃至十八号。他这样说了,也坚持在这样做着,如今在登先生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文化类建筑依次在太湖南岸延展开来。
6、“太湖大讲堂”(2014年9月-2015年9月)
为了与老太庙文化广场项目的文化教育功能相配套,在老太庙文化广场的西北侧,有一处别致的新中式建筑,那是2014年9月,由南师学生、绿谷集团吕松涛、刘梅英夫妇出资二千五百多万元捐建的“太湖大讲堂”,2015年9月,第三届太湖国学讲坛暨南师辞世三周年活动在新落成的太湖大讲堂举行。从此,太湖南岸多了一处弘扬传统文化、推广中医中药的承载之地。这也是吕松涛、刘梅英夫妇秉持南师教诲,继“江村市隐”之后,支持建设的又一个文化项目。
7、“太湖群学书院”(2015年9月)
吴江七都,与百余年来中国社会学先后两位巨擘:孙本文先生(1892-1979)、费孝通先生(1910-2005)有着特殊的渊源(前者系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创系主任,祖籍七都;后者的社会学名著《江村经济》,调查原型即为七都庙港的开弦弓村)。基于这里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2015年9月29日,七都镇与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共同举办的“太湖群学书院”,在太湖之滨的老太庙文化广场落成揭幕,并礼聘南师学生、台湾学者古国治先生担任学院副院长。
8、南怀瑾学术研究会(2016年9月)
2016年9月,经有关部门倡议,刘雨虹先生附议,由地方政府发起设立的南怀瑾学术研究会正式揭牌,办公选址于老太庙文化广场的“怀轩”。独立从事南怀瑾学术文化研究,南师子女代表、先生常随众、社会贤达、专家学者等积极参与,首任会长为朱清时先生,名誉会长为刘雨虹先生。作为目前唯一由地方政府发起、具有官方身份的南师学术研究会,明确“树立正气,权威发声”定位,为南师的学术与事业、精神延续,协同合作,不遗余力。
9、《说不尽的南怀瑾》(2017年1月)
从2016年9月举办完纪念南师辞世四周年活动,在刘雨虹先生等一众师友的督促和帮助下,我的一本追忆南师的小册子、也是我平生的第一本书稿:《说不尽的南怀瑾》,终于在2017年1月由东方出版社印行了。于我,这是一份珍贵记忆的留存,同时,也力图以平民视角,真实还原一位可敬、可爱,可信、可感的“平凡而又不凡”的南师。
10、刘雨虹先生仙逝(2021年9月)
2021年9月11日,“南师的总编辑”刘雨虹先生(1921-2021),在太湖之滨的“净名兰若”寓所,走完了她百年的璀璨人生,挥手告别尘世。先生百年:历民国、经抗战,堪称传奇;遇南师、作义工,半世无悔。痛定思痛,我只能以一篇短文《法乳深恩---追忆刘雨虹老师》寄托哀思,而最贴切的,莫过于刘老师为自己撰写的百龄寿联:
忘年忘生忘自己 过去不留
念佛念法念师恩 未来久远
横批:我是谁
与南师“亦师亦友,半师半友”相待的刘雨虹先生,南师之后,仍长住七都庙港小镇,笔耕不辍,整理出版南师遗作、佚作,继续南师未竞之事业,直至生命之终点,实为吾辈楷模!而时时问询请益刘老师,偶尔听其垂训一二,已成为我这些年的一个生活习惯和精神寄托。
这些年,这些事,虽渐渐远去,却历历在目!作为曾经的亲历者、见证者,回首这段岁月、回望走过的路、回味经历的那些人和事,不乏艰辛曲折、执着奔走,也不乏欢欣鼓舞、珍惜自足。每当心生倦意,或懒怠消沉时,我总感觉南师那双慈祥而睿智的眼睛,在注视着这一切,督促着我奋发而前行!
值此南师辞世十周年之际,将它们作一个简单罗列,也算是对先生的一份告慰和致敬!
转自:南怀瑾学术研究会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