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60万年薪offer、26岁博士毕业留校获聘副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新晋青年教师张志维最近很火。在引爆社交媒体的同时,大家也开始好奇,他到底什么来头?
张志维毕业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在5年硕博连读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10多篇SCI论文,2022年3月完成博士论文答辩,随后通过了该校特聘副教授的公示。
就职前,张志维在通信领域的研究和产品研发方面已经取得了突出成就,被认为“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毕业后,张志维本已获得某头部企业起薪超过60万元的工作机会,但他决定继续留在实验室从事毫米波芯片研究,造出我们自己的中国芯。
调查统计显示,高校教师由讲师晋升至副教授平均需要5.5年,由副教授晋升至教授平均需要7年,那么一共平均需要12.5年。到晋升至教授时,平均年龄为40.8岁。正因如此,在人才聘任要求水涨船高、教授名额“僧多粥少”的大环境下,26岁的副教授张志维,基本跨过了“青椒”困惑期,令人羡慕。
教授年龄,是特例还是传统?
早在上世纪我国现代教育勃兴时期,许多高校就不拘年龄,聘任年轻的优秀人才,其中不乏大师名士,开创了一代学风。如26岁的胡适学成归国,接受蔡元培的邀请成为北京大学的教授,为繁荣北大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力量;24岁的胡先骕被聘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在半个世纪的职业生涯中,成为海内外公认的中国植物分类学奠基人……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近年来,在各大高校中,像张志维这样“出道即巅峰”的青年学者屡见不鲜。
如1995年出生的冯磊,是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目前年龄最小的引进人才,也是该学院有史以来首次直接给应届博士毕业生正高/博导岗位;1996年出生的侯涛刚,24岁博士毕业就受聘北京交通大学,成为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当一大批刚毕业的博士正在为一纸教职奔波时,这批青年学者未满30岁就凭借卓越的学术成就和高校开辟的职称晋升新办法,迈过了最难的“坎儿”。
随着高校研究队伍年轻化的趋势,网络上的讨论与争议也越来越多。有舆论表示“年少有为”,也有舆论认为,“刚走出书斋走入社会的学生受聘为教授,究竟能不能胜任尚待检验”。
事实上,年龄并非是衡量科研与创新能力的标准,教授的年龄也并非固化的传统。在传统伦理上,有“学而优则仕”以彰显对人才的尊重,以及人才晋升和成长的科学途径;在学界,自然也应遵循“研而优则授”的人才晋升途径,而非论资排辈、熬年头式的人才选拔机制。
同时,研究发现,科技创造的最佳年龄集中在25~45岁之间,峰值约在37岁。“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人与人之间智力禀赋有差异,个人付出努力不同,学识水平和研究能力也存在差异。虽和年长者相比,年轻人才科研经验不足,但创新能力可能更胜一筹。
标签背后,不被“捧杀”的人生!
在动辄就以“流量”衡量人物价值的媒体环境下,只要挂上了“最年轻”三个字,似乎就成了“高流量”的保证。面对“天才”、“学神”等标签,聚光灯下“最年轻”的教授们在爆红之后,是如何保持初心、继续大力出奇迹的?
现任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刘明侦,可以说是学霸的代言人。21岁的她圆梦剑桥,22岁获得硕士学位,不到25岁,有著作、成就傍身的刘明侦获得了牛津大学博士学位。来自SCI的数据显示,刘明侦读博期间在Nature发表的相关论文被他引已超过4000余次,是本领域里引用量位列前三的文章。在海外疯狂招揽之时,她谢绝百万年薪毅然回国。面对别人的不解,刘明侦的回答是:“国之所需,吾志所向。我们对国家和社会是有使命的。”
尽管受聘后身兼数职,但刘明侦的教学科研却一点都没落下。在国内的短短数年里,刘明侦带领科研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上连续发表重要论文多篇,为我国的能源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成为太阳能电池研究领域的佼佼者。
16岁进入北航、24岁博士毕业获聘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的侯涛刚,同样承载了太多人的目光。16岁的他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学院,大一获得“冯如杯”一等奖,取得了保研资格。在直博3年期间,侯涛刚发表第一作者论文7篇(封面2篇),所设计的智能机器人共计申请专利11项,并被北航永久保留展览。
在别人可能还在研究生阶段为了论文挣扎的时候,侯涛刚已经是博士毕业并被北京交通大学聘用。对于在两所高校之间的自然过渡,侯涛刚评价自己只是笨鸟先飞,比别人花了更多的时间,在追求知识的路上一直不曾停下。
荣誉之冠用荆棘编织。只有对某个领域的研究保持着持续的热情、耐性和毅力,才是取得高价值、创新性科研成果,探究“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前提。如西北大学的“90后”副教授赵浩安,研究生期间为了更好地兼顾课业与科研,可以说用尽“洪荒之力”,在高强度的学习与工作中,在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取得了优异成绩……济济群英,不胜枚举。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如今,“90后”科研新秀已走上舞台中心,这群青年人经过积累沉淀,必将会成为科研长河中辉煌的一部分!
政策“护航”,
青年学者科研之路行稳致远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显示,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年龄结构更趋年轻化,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在科技创新的第一线“冒尖”,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新生动力。“90后”的登场,如同奔涌的浪潮,正汇入大国创新的海洋。
2021年1月,教育部等6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全力支持青年教师成长,培育高等教育事业生力军。鼓励高校对优秀青年人才破格晋升、大胆使用;根据学科特点确定青年教师评价考核周期,鼓励大胆创新、持续研究。从国家战略层面对青年学者冲破论资排辈的樊篱、以及为高校识人、用人、育人保驾护航。
与此同时,为吸引高水平师资力量、助力青年学者快速成长,不少高校动作频频,为青年学者们开辟了“破格晋升”的畅通渠道。
2021年,28岁的王胜加入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担任副教授、博导后,武汉大学为其科研发展提供了最优良的平台和支持,以及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国际顶尖团队,如徐红星院士团队,王胜要做的具体方向与之有区别故而可以优势互补,并进行深入的交流合作。同时,武汉大学确保其在生活上无后顾之忧,在工作上迅速开展实验室和团队建设,步入科研正轨。
西安邮电大学在近日发布《2022年面向海内外引进高层次人才及优秀博士招聘公告》中提出,对符合条件的青年拔尖人才,可直聘为副教授或教授职称;对于符合条件的优秀博士,按事业编制管理,五年内聘用到副教授七级岗位。
受聘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张志维,同样是学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该校发布的《2022年诚聘海内外优秀人才公告》中显示,对于校特聘副教授,全职引进的在海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拥有正式教学科研职位的优秀人才或优秀博士、博士后,学校将提供平台建设经费及科研启动费人文社科5万,理科10万,工科15万;购房补助90万(或提供人才住房50平),部分学院上浮5%-20%;津贴5万/年。
人才是高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高校不仅要关注“塔尖”的青年人才,对于数量更为庞大的青年教师和学子们也要予以关注,他们是高校人才队伍的“塔基”。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对“最年轻教授”的羡慕和敬意,不应纯粹止于年轻人创造的奇迹。高校“不唯年龄,只论成果”的用人、育人机制,为实力派、潜力派的青年学者,提供了证明自我、破格提升的路径,这也将激励青年教师和学子们在激烈的竞争中向榜样学习、用担当破题,以青年人的志气和锐气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开拓奋进。
【参考来源】
[1]最小23岁!大学教授,正在“年轻化”
https://mp.weixin.qq.com/s/bXmXmRw5FGbviWfoF1PQbQ
[2]出道即巅峰!95后杭电博士,毕业就被聘为副教授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1228053930778238&wfr=spider&for=pc
[3]“90后”女科学家刘明侦 “开挂人生”并非一帆风顺
http://www.cnwomen.com.cn/2019/12/12/99184704.html
[4]航者荣耀·专访 | “2019北航榜样”创新表率之星——侯涛刚
https://mp.weixin.qq.com/s/TRRVKaeTTYj8YcZ31tDhMQ
[5]23岁发Nature,28岁成为高校副院长,这位90后美女学霸又有新职!
https://wenhui.whb.cn/zhuzhan/xue/20210608/408455.html
[6]姚东旻,李三希,林思思.老龄化会影响科技创新吗—基于年龄结构与创新能力的文献分析[J].管理评论,2015
[7]岳英.我国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影响因素的事件史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20(13):90-97.
[8]欧阳哲生:胡适与北京大学
http://www.ihss.pku.edu.cn/templates/xw/index.aspx?nodeid=187&page=ContentPage&contentid=4454
[9]纪念钱钟书
https://cbgc.scol.com.cn/news/2690025
[10]光明日报:对“最年轻教授”,最应关注成长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12-03/23/nw.D110000gmrb_20120323_4-02.htm
[11]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1/27/content_5583070.htm
[12]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22年诚聘海内外优秀人才公告
http://renshi.hdu.edu.cn/2022/0314/c2933a152129/page.htm
[13]西安邮电大学2022年优秀人才招聘公告
http://rsc.xupt.edu.cn/info/1087/3123.htm
转自:学术志 2022-05-15 12:15
文章来源于软科 ,作者发现优质高等教育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