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余宏杰团队研究显示:取消清零政策或引发奥密克戎感染潮,或造成约155万人死亡
2022/5/12 16:23:00 阅读:255 发布者:
编者按
自 2021 年 8 月以来,中国采取了动态清零策略来应对具有更高传播能力的 SARS-CoV-2 变体,现在正在考虑是否可以以及该政策可以保持多长时间。因此,辩论已转向确定缓解策略,以在全国范围内流行病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医疗保健系统的破坏。
2022年5月10日,复旦大学余宏杰团队在Nature Medicine 在线发表题为“Modeling transmission of SARS-CoV-2 Omicron in Chin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个针对 2022 年上海 Omicron 爆发的初始增长阶段校准的 SARS-CoV-2 传播的年龄结构随机区室易感-潜伏-感染-去除-易感 (SLIRS) 模型,以预测 COVID- 19 假设缓解情景下的负担(即病例数、需要住院和重症监护的患者以及死亡人数)。该模型还考虑了特定年龄的疫苗覆盖率数据、针对不同临床终点的疫苗功效、免疫力减弱、不同的抗病毒疗法和非药物干预。
该研究发现,2022 年 3 月的疫苗接种活动诱导的免疫水平不足以防控 Omicron 浪潮,这将导致重症监护能力超出预期,重症监护病房的峰值需求预计是现有能力的 15.6 倍,并导致约 155 万人死亡。然而,该研究还估计,通过确保疫苗和抗病毒疗法的可及性以及维持非药物干预措施的实施来保护弱势个体可能足以防止医疗保健系统不堪重负,这表明这些因素应成为未来缓解政策的重点。
2021 年 11 月在南部非洲发现的 SARS-CoV-2 的 Omicron 变体已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取代 Delta 变体成为全球主要毒株。Omicron 已证明相对于 Delta来说,免疫逃逸能力及传播能力有所提高。连同对与先前感染和/或疫苗接种相关的感染的保护作用逐渐减弱,这些特征已导致大多数国家发生主要的 Omicron 流行病。
尽管有迹象表明其临床严重程度可能低于 Delta,但 Omicron 感染的绝对数量已经使全球医疗系统紧张,包括美国和英国。例如,在英国,Omicron 波导致的感染率高于 2021 年冬季的第二波,导致大量住院和死亡(2022 年 1 月 14 日至 2 月 4 日期间每周报告超过 1,000 人死亡)。
在 2020 年初在湖北控制了最初的流行病浪潮后,中国部署了多层非药物干预 (NPI) 方案来遏制主要来自国际旅行者的零星 COVID-19 暴发。在整个大流行期间保持普通人群的低感染率使中国有时间对人群进行大规模免疫以抵抗 SARS-CoV-2。截至 2022 年 4 月 18 日,91.4% 的 3 岁以上人口已接受 COVID-19 疫苗接种的完整初级计划(以两剂方案施用的灭活疫苗,或以三剂方案施用的重组亚单位疫苗,或以单剂施用的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疫苗);其中 53.7% 的人接受了加强注射。然而,疫苗诱导的人群免疫可能不足以预防 COVID-19 的爆发。
从 2022 年 3 月 1 日到 4 月 22 日,中国几乎所有省份都报告了超过 500,000 例本地 Omicron 感染,其中大部分(约 93%)发生在上海。为了遏制具有高度传染性和免疫规避性的 Omicron 变体,将需要采取额外的 NPI 措施来维持动态清零政策。
2022 年 3 月至 2022 年 9 月在乐观的 VE 情景下,中国采用个体缓解策略时预计的病床和 ICU 需求和短缺(图源自Nature Medicine )
自 2021 年 8 月以来,中国为应对具有较高传播能力的 SARS-CoV-2 变种而采取的这一政策包括一套全面的措施,以识别 SARS-CoV-2 感染并阻止任何传播链,从而反复将本地传播归零。截至2022年5月,两种获批的抗病毒治疗药物(BRII-196/BRII-198联合用药和nirmatrelvir/ritonavir联合包)已在中国使用,为抗击COVID-19提供了新工具。
该研究开发了一个针对 2022 年上海 Omicron 爆发的初始增长阶段校准的 SARS-CoV-2 传播的年龄结构随机区室易感-潜伏-感染-去除-易感 (SLIRS) 模型,以预测 COVID- 19 假设缓解情景下的负担(即病例数、需要住院和重症监护的患者以及死亡人数)。该模型还考虑了特定年龄的疫苗覆盖率数据、针对不同临床终点的疫苗功效、免疫力减弱、不同的抗病毒疗法和非药物干预。
该研究发现,2022 年 3 月的疫苗接种活动诱导的免疫水平不足以防控 Omicron 浪潮,这将导致重症监护能力超出预期,重症监护病房的峰值需求预计是现有能力的 15.6 倍,并导致约 155 万人死亡。然而,该研究还估计,通过确保疫苗和抗病毒疗法的可及性以及维持非药物干预措施的实施来保护弱势个体可能足以防止医疗保健系统不堪重负,这表明这些因素应成为未来缓解政策的重点。
参考消息: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2-01855-7
转自:硕博一线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