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南怀瑾先生:“民曰不便”的历史经验(五)

2022/5/11 15:35:14  阅读:233 发布者:

编者

南怀瑾先生在研究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提出有一种很重要的大政治哲学,叫做“民曰不便”,就是一个政策推行下来,或者政策本身有问题,或者推行落实环节出了种种问题,或者与原有习惯反差太大,导致人们感到不方便、不习惯、烦恼,就会产生民怨,若持续积累,就酝酿了政治风险。历代的改革失败或政策风波,背后往往有这种因素,很值得研究。我们摘编南怀瑾先生已出版著述中的部分相关内容,以飨读者。

“民曰不便”的历史经验(五)

 南怀瑾

研究历史,战国时的齐国、楚国,乃至韩、魏,并不是不可为,但又为什么弄到如此,只能听秦国的摆布?归结下来,不外是人才的问题。

好了,到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不但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即使世界的历史文化也是如此:决定仍是在人才。就是现代的历史,我们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秘史》这部纪录片以后,也深深感到人才是决定性的关键。任何思想,任何精良的制度,都要靠人才的创造和人才的推行。当时秦国所以能够在一百年内兴盛起来,就决定在几个人身上。苏秦、张仪以前,秦国在政治基础上,有一次很好的改革,就是用了法家商鞅的决策,提倡法治,即所谓商鞅变法。商鞅这一次在政治上所做的改变,不止是影响了秦国后代的秦始皇,甚至影响了后世两三千年来的中国,这又是一个大问题。

商鞅当时改变政治的“法治”主张,第一项是针对周代的公产制度(有人说周代这个制度,就是社会主义,也就是共产主义,这种做法,是硬作比方,似是而非的)。商鞅在秦国的变法,首先是经济思想改变,主张财产私有,因为财产公有以后,人就懒惰了,不肯努力。人都是自私的,为了自己的利益才肯去努力,如果为大家做,做的成果大家都有份,那自己又何必那么卖力?这是人类基本的自私心理。由商鞅变法,建立了私有财产制度以后,秦国一下子就富强起来了。但商鞅开始变法的时候,遭遇打击很大,关键就在四个字——“民曰不便”,这一点大家千万注意,这就讲到群众心理、政治心理与社会心理。大家更要了解,人类的社会非常奇怪,习惯很难改,当商鞅改变政治制度,在经济上变成私有财产,社会的形态,变成相似于我们现在用的邻里保甲的管理,社会组织非常严密,可是这个划时代的改变,开始的时候,“民曰不便”,老百姓统统反对,理由是不习惯。可是商鞅毕竟把秦国富强起来了。他自己失败了,是因为他个人的学问修养、道德确有问题,以致后来被五马分尸。这等到有机会研究到他的时候再说。可是他的变法真正成功了,中国后世的政治路线,一直没有脱离他的范围。

由商鞅一直到西汉末年,这中间经过四百年左右,到了王莽,他想恢复郡县制度,把私有财产制度恢复到周朝的公有财产。王莽的失败,又是在“民曰不便”。王莽下来,再经过七八百年,到了宋朝王安石变法,尽管我们后世如何捧他,在他当时,并没有成功。王安石本人无可批评,道德、学问样样都好,他的政治思想精神,后世永远流传下来,而当时失败,也是因为“民曰不便”。我们读历史,这四个字很容易一下读过去了,所以我们看书碰到这种地方,要把书本摆下来,宁静地多想想,加以研究。这“不便”两个字,往往毁了一个时代,毁了一个国家,也毁了个人。以一件小事来比喻,这是旧的事实,新的名词,所谓“代沟”,就是年轻一代新的思想来了,“老人曰不便”。就是不习惯,实在“便”不了。这往往是牵涉政治、社会型态很大的。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对于这种心理完全懂,于是就产生了“突变”与“渐变”的选择问题。渐变是温和的,突变是急进的。对于一个社会环境,或者团体,用哪一个方式来改变比较方便而容易接受,慢慢改变他的“不便”而为“便”的,就要靠自己的智慧。这也是讲苏秦、张仪这两个人的事迹,所应注意到的。

——《历史的经验》

转自:南怀瑾学术研究会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