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艾 建强伟业科研服务 2022-05-05 07:31
提到光合作用,你首先会想到谁,没错,正是之前我们聊过的海尔蒙特,他在这项课题上的研究开了个好头。接下来的重要延续,就离不开本期的主人公了,这位先生用密闭玻璃罩做的一整个系列实验,在化学界的影响不可谓不重要。
铛铛铛,有请来自英国的牧师、化学家:
约瑟夫·普利斯特列J.Joseph Priestley。
1733年3月13日,普利斯特列出生于英国约克郡利兹城的菲尔德海德农庄,是家里最大的孩子。可他打小体弱多病,6岁丧母,加上生活常常是入不敷出的状态,还是被送给了姑姑抚养。
姑姑家很富裕,到了新家小普再也不需要干活儿,可以专心上学读书,加上姑姑一心想让他成为神甫,对他要求较为严格,小普的日常开始被学习占满。
别的孩子或许会淘气或厌学,但咱们聪慧、安静的小普,自然是不一样的。毕竟这孩子可是4岁就能记住老爸唱诵的各种祈祷词呢,记忆力非凡,脑瓜子反应贼快,作业什么的对他来说,难度不大,每次完成的都是又快又好,所以小普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自己安排。
不一样的空气
小普喜欢捉各种昆虫玩儿,把它们装进瓶子、塞住瓶口,用蜡封紧,防止它们跑出来。小普还会给他的“猎物”们起名字、做记号,然后长期观察这些被关押的小生物,这项活动成了小普和表弟蒂莫西的爱好,在房间里常常一待就是一整天。
“瞧,这个带十字勋章的胖家伙!它关在瓶子里已经活了十五天了。”小普兴奋道。
“这是罪过,约瑟夫。”蒂莫西小声说,“你为什么折磨这些小生物呢?”
“我想看看,它们在密封容器中能活多久。它们为什么会死去,你知道吗?”
蒂莫西当然一脸茫然,但他还是跟着“残忍”的哥哥一起,继续这桩有趣的实验。这便是普利斯特列针对空气中“氧”的初步认知,也是他发现氧气的契机。
一年复活节前夕,小普和弟弟们参观布莱克叔叔的啤酒厂。头回来,眼前的一切对于小普都是陌生而新奇的,尤其是最关键的发酵车间。他就像个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追着酒厂工人们问各种问题。
在一个个装满发酵液体(啤酒汁)的大桶里,小普转来转去,附身仔细观察着,很快却遭到阻止:“不要对着啤酒汁呼吸,否则你会失去知觉!”。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其中蕴藏着怎样的原理,没人能给出解释。
小普和大家多次重复这样的实验:点燃一根细木条,将它举过啤酒汁上面,本来燃烧着的木条立刻熄灭,其中出现的淡蓝色烟云飘浮在木桶上面,用手轻推,烟雾便慢慢沉降。小普认定:木桶中蕴藏着另一种空气!它比纯净的空气重,在这种空气中一切都将熄灭。
这件事给普利斯特列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也是由此启发,未来的小普才发现了二氧化碳。
从牧师到化学家
遵从姑姑的意思,乖巧的小普进入神学院学习,1755年秋天毕业后就受聘进入萨尔费克教堂成为一名神甫,并且开办学校。
在教学中,他逐渐感到,学识渊博和善于讲授这两点是优秀教师的必备要点,演说和文史科目上,他尚且具胸有成竹之感,(毕竟读书看报、写诗创造可是小普的日常呢)但对于理科类目,概念模糊,有太多未知和不解了。
看来,需要从头学起。这,是普利斯特列告诉自己的。多次前往伦敦,大量搜寻书籍资料(物理、化学等科学论文),向朋友(布里列顿等人)请教、采买相关教学仪器(如电机等)……普利斯特列就这样,几乎是凭借一己之力,循序渐进地迈入以化学为首的自然科学这个新世界的大门。
还有一次,小普去某地传教,偶然听了神学院托尔纳博士讲的化学课,被他提到的燃烧问题(当时还是“燃素说”的时代)迷住了。
他当时就觉得懵懵懂懂,发现在这个领域中仍然存在太多未知,认定如果连燃烧这样一个如此日常的问题也无法清晰解释,那我们就都是些不合格的科学家!
那以后,普利斯特列就开始加强对化学问题的研究了,并下定决心要揭开燃烧的秘密。
小普做了无数次假设和实验,打算把空气里支持燃烧的这个“燃素”揪出来,前文提到的两个少年时期的经历给了他不少启示。他这样推测:空气中存在着好几种气体,一种是一切生物呼吸的纯洁的空气,另一种是比纯洁的空气还重的空气。在这种重空气中,生物就会死去。
于是,小普设计了一系列被后人奉为经典的实验:
点燃一根蜡烛,将其放入玻璃罩中,过段时间蜡烛熄灭。
- 放老鼠进去,几分钟后老鼠死亡,说明导致空气中失去了某种气,就是氧气;
- 放植物进去,植物不会很快死掉,可以继续存活一段时间。
进一步的实验是,在蜡烛熄灭后放进植物,过些天再放蜡烛或老鼠,蜡烛可以复燃,老鼠也不会即刻死去。
这些实验说明,动物和植物对蜡烛燃烧去掉的氧气依赖性不同,动物依赖氧气,而植物不仅不依赖,还能产生氧气。
以此为基础的系列实验更迭还有很多,比如利用水槽、汞槽集气法研究各种气体,发现氧、氨、氯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亚氮(即笑气)、氧化氮等。总之,普利斯特列在其中,实际上是发现了空气中的不同成分及含量,但受顽固的燃素说影响,他始终没能给出最科学的结论和解释,与真相无数次擦肩。(后来是拉瓦锡在此基础上为氧气正名。)
这里要提一句,富兰克林把普利斯特列玻璃罩系列的实验结果,推广到世界上动植物产生和消耗物质的关系,认为它们形成循环,同时提出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理念,老富因此被认为是现代生态平衡理论的先驱。
可以说,小普的研究加上老富高屋建瓴的总结,才是小普“氧气系列”研究工作最无争议最重要的发现,尽管其意义一直到20世纪才被大家后知后觉。
给大家理一下普利斯特列的几项荣誉:
1765年,获爱丁堡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英文语法初步》帮助他获得教师职务;
1766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767年出版《电学史》,奠定了他的科学声望,影响了包括伏特、卡文迪许等人;也是库仑定律的提出人之一;
1774-1786年发行六卷《不同空气的观察和实验》;
1782年,当选为巴黎皇家科学院的外国院士……
当真理碰到鼻尖,他确实错失了良机,也偏执过、困惑过。但他擅于观察、热爱实验,从日常出发、分析自然现象,通过一系列动植物的实验,不知不觉中就推进了人们对于生态平衡的理解,思考更多生物与自然的关系,这些先见之明已然超越了18世纪大多数科学家的水准。
除了研究空气成分,普利斯特列一生发表著作150部之多,发明苏打水、影响百年电学发展、是库仑定律的提出人之一……这个不一般的神父,用超乎常人的坚持和明辨之力,前往科学之路,不断探寻着,尽管有缺失和遗憾,但这份高瞻远瞩和刻苦勤勉的劲头,依然是后人最好的榜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