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学术同盟招考部 学术同盟联合考试 2022-05-03 12:52
39所强基计划高校报名工作已陆续结束,报考数据陆续出炉,2022强基计划报名总人数初步核算为864917人,相较于2020年、2021年的135万、187万,同比下降幅度达50%以上,详细数据已整理推送。
一2022报名人数数据及分析
*提示:以上表格是按今年强基报名系统中每个院校截止报名时的数字编码整合而成,可能存在误差,最终以强基计划院校官方发布的数据为准。
39所高校中,清北仍然火热,报名人次都在4万以上。
其次是四川大学,3.8万人次报名,与其在强基计划中投放计划较多、生源地为考生大省相关。
浙大、武大、中大、南大、华科、厦大、南开、山大,报名人次达到3万
二2020-2022三年强基计划报名人数分析
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人数2.7万左右,相比去年分别减少了5万、3万多人次。初步分析原因与今年复旦上交更改强基计划招生流程有关。而另一所改革高校南京大学相比去年也减少了5万人次左右,降幅非常明显。
*政策变动提示:
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进行改革试点,将校测提前到高考出分前,并将校测成绩作为入围依据,不再以高考成绩作为入围依据。高考成绩出分同时即可进行录取,录取在所有强基计划高校之前。
政策影响:报考以上三所高校的考生,如果参加校测,在高考出分后如综合成绩达到了录取分数线,将无法放弃强基计划报考其他高校(相当于强制确认)。
三如何应对新形势下强基计划招生?
1.由于今年五大学科竞赛金银牌数量大增,清华、北大首次开启强基计划破格考生资质审核,部分超发的金银牌考生报考清北强基却未获得破格,相当于分流了一部分原本年份竞争复旦、交大、浙大、科大等华东五校强基计划的竞赛类优质生源。再加之复旦、交大、南大调整招生方式,报名人数锐减,预计今年华东五校的强基竞争压力、入围分数线将有所下降。
2.报名人数的减少意味着争夺入围资格的考生人数减少,入围压力变小。除破格生直接入围校测外,绝大多数人都是凭借高考成绩入围,总报名人数的减少使得考生在入围校测时不用面临更大的压力。
3.强基计划仍是招生院校分数线附近的考生的竞争,人数的减少并不会使竞争有所减缓。报名人数的理性回归,可能与院校招生模式的微调相关,但大多数考生所报考的目标院校还是与自身分数情况接近的。在这种前提下,报名人数的减少意味着部分高考分达不到目标院校要求的考生放弃了报考,竞争压力可能很难有大幅度地下降。
4.作为国家招生政策的重要部分,强基计划的初衷是为了选拔对基础学科有兴趣、有天赋、有特长,愿意投身于基础学科建设和研究的学生。复交南三校今年入围模式的调整其目的也在于选拔有学科特长或是竞赛基础的考生,在将来可能会有更多的学校采取此种模式。促使强基计划更多地回归招生目的,而非作为低分上名校的捷径。
四招生政策变动信息回顾
1.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进行改革试点,将校测提前到高考出分前,并将校测成绩作为入围依据,不再以高考成绩作为入围依据。高考成绩出分同时即可进行录取,录取在所有强基计划高校之前。
政策影响:报考以上三所高校的考生,如果参加校测,在高考出分后如综合成绩达到了录取分数线,将无法放弃强基计划报考其他高校(强制确认)。
2.清华、北大新增破格考生审核环节。金银牌选手如未通过审核,也将作为第一类考生,按高考成绩入围参加后续选拔。
政策影响:金银牌将不再是保送清华北大的凭证,这一变动根源是近年来五大学科竞赛的金银牌人数大量增加,已经超过了清北两校强基计划招生的承载能力。初审依据将参考考生的校内综合成绩、参加清北夏令营、THUSSAT等测试的成绩。
3.高校、专业双扩容,部分高校新增人工智能交叉学科。不仅新增三所高校,不少高校还新增了招生专业,新增的专业基本都是该校的强势、特色专业,且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学科交叉学科。
政策影响:强基计划的范围扩大,将吸引更多考生。更加契合强基计划大力发展基础学科,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愿景。同时各大高校将加大对强基计划人才的培养政策倾斜。
4.增加学科加权,一类考生入围不再只看高考总分。部分高校调整了入围标准的计算方式,在高考总分的基础上,增加了单科成绩的加权,重点学科成绩乘以1.2计算。
政策影响:数学、物理等理工学科的权重比值加大,利好对数理逻辑思维强、语文英语偏弱的考生,符合理工类突出特长的选拔趋势。
5.在开通的强基报名系统中发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系统内竞赛省一及以上奖项可作为报名材料提交。扩大了认可奖项范围。但是这些学校在简章中都没有明确说明,因此具体的影响还有待观察。
五统招与强基录取分数线差数据(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