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博士生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应远离这四大误区

2022/5/5 11:00:50  阅读:201 发布者:

刘瑞明、亢延锟 学术科研强国 2022-05-05 10:10

 

中国每年有数以千计的经济学的研究生,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博士研究生。从职业的发展来看,一旦步入到博士,其就业方向很大程度上又是高校和科研院所,要一辈子和科研打交道。而博士在读期间,又往往是一个人创造力、精力最集中最旺盛的时期,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如此的重要。然而,客观来看,能够在这条路“闯出来”的博士生寥寥可数。如果参加几次博士生的答辩,评审几篇博士生的论文,再和同行们交流一下,就不难发现,大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的摇头,感叹为什么现在的博士生质量难以令人满意?即使是所谓的名校的博士生,也参差不齐,不少资质本身很不错的最后都在科研的道路上发展的不好。不能不说,这个当前中国博士生培养的一个软肋。

 

博士生们是否能够掌握科研的基本素质,说小了,直接关系到个人发展和家庭命运,说大了,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怎么样让这些博士生更好地科研和学习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作为经济学的科研工作者,和学生们经常打交道,除了时不时的问他们相关的问题,也在作为一个旁观者不断地总结。不难发现的是,那些科研做的好的博士生,都对科研中的一些陷阱和误区进行了有效的规避,而那些做的不好的博士生,都掉入了这些陷阱和误区之中。因此,有必要结合我们的观察,谈谈当前博士生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的几大误区。

 

一、误区之一:不重视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不牢靠或许是所有博士生最容易掉入的一个陷阱。就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而言,这种理论基础又表现为多个方面。

 

第一,对于基础理论、基础概念理解的不够。现实中,我们很多博士生学习了很多的课程,但是,在受过多年系统的经济学训练之后,仍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成熟的经济学思维。学了一大堆公式,但是,一谈到具体分析,就不会了。归根结底,是对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没有掌握。例如,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机会成本,但是,真正在现实中会用机会成本思维的博士生却并不多见。再比如,即使经过很多年的学习,我们很多人对于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依然会区分不清。这是对初级和中级经济学的学习理解不透彻所导致的,也是基础不牢的一个重要体现。学习了这么多年经济学,我们甚至有时认为,相比于“三高”,对于初级和中级经济学的理解在经济学博士的培养过程中被严重轻视了,导致很多人认为“初级”就是“不重要”的,其实,初级和中级经济学中蕴含的基本原理对于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形成至关重要,只有在形成系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之后,更多高深的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才能很好的镶嵌在这个体系中。

 

第二,对于理论的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现实中,经济学中大量的实证研究中,一个主要的工作是“跑回归”,所以,很多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认为很多原理性的推导不重要,在日后的研究过程中作用不大,没有必要深入探究,抑或是只简单的应付考试,在考试过后对基本理论再无深究。这是极端狭隘的思维方式,没有坚实理论基础的文章,就如同地基不稳的摩天大楼,即使装修的再豪华,轻微的晃动就会轰然倒塌。任何一篇经典的论文,哪怕是完全的实证研究,也是在严格的理论基础上提出假说,据此再进行实证分析,并且研究的深度与理论基础是否牢固直接相关。另外,现实中,一部分博士生,将三高的学习完全侧重于数学的推导,忽视了对理论本身的理解。这里并不是说数学不重要,恰恰相反,数学工具的使用是经济学迈向科学化的重要一步。数学是经济学的载体,利用数学,我们可以更深刻的理解经济理论成立的前提条件、适用范围。博士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明白,数学是为了经济学服务的,数学的使用是为了更好的阐述和理解经济理论,在数学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要深刻理解其背后蕴含的经济含义。

 

二、误区之二:不认真阅读文献

 

对文献阅读的不认真是博士生们经常会掉入的另一个陷阱。这又可以分为几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不读文献。博士生要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一个基本的职责是,对自己所要研究的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认真阅读。只有掌握了这支文献的脉络,才能知道自己研究的价值所在。大量阅读文献,是一个博士生基本的工作内容。一些博士生往往在不充分阅读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就匆忙动笔,最后发现只不过是已有文献的重复,从而得不偿失。就算是有创新点,也难以和文献对话,把本来文章存在的创新点都淹没了。

 

第二个层面是,读了太多差的文献,品味不高。博士生研究中的另一个问题是,虽然也读了一些文献,但是阅读文献的层次不高,导致反而误入歧途。例如,很多中国博士生在参考文献中引用很多层次很低的期刊的文章,文章往往只有三五页,这也是平时阅读习惯不好的表现。一个后果是,博士生们读了太多差的文献,导致压根不会做好的研究。学问是有其特定法则的,好的研究需要研究者具备好的品味,好的文章从提出问题、识别策略、数据处理、政策启示等各个方面都是典范,也往往发表在顶级期刊上。如果博士生们一味地出于“偷懒”的目的,阅读大量低水平的研究,只会不断降低自己的品味,也降低自己的研究水平。

 

第三个层面是,只读文献的内容,不读文献的灵魂。文献的内容很好吸收,例如,某一篇文章,用了什么方法、什么数据,得到了什么结论,看看摘要和引言基本就知道这篇文章的内容了。不过,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那么,最多只知道文献的内容罢了。文献阅读的灵魂,是通过文献的阅读对于文章作者的思路进行“复盘”,学会文献背后的思维范式、思考和论证问题的方法。也就是说,对于文献的阅读,不仅仅是掌握某一篇具体文章的内容,而是,要通过文献的阅读,真正搞清楚为什么作者要问这个问题?为什么要从这个角度来问,换一个角度为什么不好?为什么他要选择这样的数据和方法?为什么要选择这种识别策略?为什么要这样论证?……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搞清楚,才能内化为读者自己的能力,从而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研究中。

 

三、误区之三:不进行学术交流

 

如果说理论基础不牢和文献不熟悉这两个陷阱一般博士生都可以意识到的话,不重视学术交流往往是被忽略的,也是博士生科研和学习过程中最容易掉入的一个陷阱。其具体表现为,不讨论、不参会、不请教、不对话。

 

首先,不讨论。学术交流活动是学术创新的基础。个人可以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往往是“显性知识”,但事实上,还有很多的“默会知识”和“隐性知识”是从资料的查询中很难获取的,必须是面对面的讨论、手把手的教才能体悟。对于显性知识,获取的渠道很多。但是对于“默会知识”,却很难获取,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生读了很多书但是又进步很慢的重要原因。定期举办的seminarworkshop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汲取“默会知识”的机会,可以使博士生对经典文献和工作论文进行讨论,一方面培养了自身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在交流中解决困惑。然而,每个学校那么多的seminarworkshop,却很少看到博士生们的身影,问博士生们为什么不参加,美名其曰“我有其他学习任务”,且不说是因为偷懒不参加,就算是有其他学习任务,也应该尽量多参加高水平的seminarworkshop。从边际收益的角度看,汲取“默会知识”要比“显性知识”大多了。如果博士生连什么是重要的都难以区分,那么,获得快速的进步就难上加难了。

 

其次,不参会。目前学界的各项学术会议往往是各领域顶尖学者和前沿论文集中展示的平台,在参加各式各样的学术会议中,不仅仅可以当面与优秀的学者交流,更重要的是,已经发表的论文绝大多数已经是作者两年甚至三年前的工作,而会议中报告的工作论文基本上是学者手头的研究,往往足够前沿。不仅如此,当博士生在阅读已经发表出来的文章时,文章的生产过程完全是一个黑箱,即使通读全文有时也并不能完全展示论文的生产过程,但是在会议中学者会对论文的生产过程做详细的说明和汇报,这就使博士生们能够清晰地了解作者一整套的论文生产过程,这种经验的获取对博士生而言非常重要。

 

再次,不请教。闭门造车是博士生的大忌,虽然目前通讯手段的发达极大地降低了人们之间的沟通成本,但仍有一部分博士生在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时,不去尝试通过各种途径向业界知名学者、老师,其余高水平博士生请教,而是陷入“等、靠、磨”的状况,不仅拖慢研究进度,而且会打击自身的研究信心。相当一部分博士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一问题,其中一些学生出于害羞、胆怯等原因怯于向别人请教,另一些学生碍于面子,害怕暴露自己的知识缺陷从而觉得丢人,这种固步自封的心态是最要不得的。

 

最后,不对话。这里面又有两层意思,一个是与导师的对话交流,另一个是与其他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与导师的对话对于博士生而言尤其重要,很多博士生与导师的交流少得可怜,缺乏与导师充分交流的研究往往容易走向误区,博士生导师无疑是经验更为丰富的研究者,因此导师的指点可以使博士生的研究少走很多弯路,另外,博士生与导师充分对话交流还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导师所拥有的学术资源,同时导师还会根据博士生自身的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从而更有利于博士生的成长。博士生在与导师的沟通一定要主动,在中国,博导往往被科研、教学、行政多个方面的工作缠身,很多不可能手把手地时常督促博士生的学习和科研,这时候博士生就要主动定期汇报,抓紧一切机会与导师进行讨论和沟通。另外一层意思是与其他老师和同学的对话,博士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向自己的导师求教,而应该向所有可能的同行请教,与其他的老师和同学研讨相关问题,不断地开阔自己的眼界,这对自己的研究生涯也是大有脾益。

 

四、误区之四:不去了解现实世界

 

现实中,博士生经常陷入的另一误区就是,不调研,忽视对现实问题的了解。随着大量的博士生都通过直博或者硕博连读的方式录取,这种现象可能表现的更加明显。理论源于现实,高于现实,没有了对于现实问题的理解和提炼,研究自然就成了无源之水。现在的博士生往往受过非常系统的训练,在模型构建和数据处理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不过,现在的博士生从小到大更多地呆在校园里,对于现实世界很不了解。因此,博士生们的优势和劣势都非常明显。

 

客观来看,这种对于调研的不重视和对现实世界的不了解,有两个较为严重的后果。一个是,没有想法,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都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挖掘和提炼。我们中国4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为中国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对于绝大多数研究者而言,只有亲自去调研和体验,了解现实世界的运行,才可能在此基础上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在进行数据处理的过程中,也才不会如张五常所说“被数据所欺骗”。另一个是,一些想法和研究缺乏现实意义。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斯讲到,经济学必须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句话在中国的语境下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进程,有太多问题依赖于经济学去加以解决。然而,不少博士生的研究,往往是“为了回归而回归”,讲述的有可能是一个“不错的故事”,但是与事实可能相去甚远。尽管经济学的研究并不拘泥于对现实世界的了解,但是,对现实的了解是绝大多数研究的前提,如果连现实世界都不了解,那么,也很难在此基础上提出好的问题,得到深刻的洞见,更别说提炼出具有广泛解释力的理论了。

 

博士生阶段对一个学者而言是创造力最旺盛的阶段,走弯路的机会成本最大,正因为如此,才要在这期间保持在一个正确的轨道上稳步前行,避免前行中的种种误区。往小了说,规避了这些误区,博士生们能够做出更好的科研成果,拥有更好的发表记录,找到更满意的工作,获得更有力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并更好地在科研道路上持续探索。往大了说,如果每一个博士生都能及早规避这些误区,那么,整个中国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必将大大提升。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认识误区、远离误区、摆脱误区,何其重要。

 

来源:本文原载于《经济学家茶座》第84辑,作者刘瑞明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博导;亢延锟系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