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个文献的三种心态
2022/4/25 13:40:31 阅读:295 发布者:
车铭洲老师说:本科生要学会读书;硕士生要学会研究;博士生要学会创新。对这句话,我在《哲学与师道》中做过一点解说。今天说点新体会,以写论文时看文献为切入点,描述从仰视、到平视、然后到俯视的三种心态。
一篇论文只需要提出一个重要的新论点,也只能提出一个,一朵红花。新而小的论点是绿叶,是红花的佐证,不能喧宾夺主。
新论点之为新,无非两种可能。第一种创新,石破天惊,前无古人。但是,在各学科都如此发达的现在,这种创新近乎不可能了,仅存的微小机会留给旷世天才。
非天才,30岁前应该敢于幻想,过了而立之年,就要及时放弃对自己的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具体点说,就说放弃屠龙的奢望,转向自己能力可及的研究课题。可以是猎狮,也可以是雕虫。
第二种创新,是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有或大或小的突破。突破有起点,作为起点的文献,就是标题说的“一个文献”。
这个文献,相当于楼顶,很容易列出二三十篇论文,但核心大约十来篇,有时只有一两篇。但是,文献背后还有文献,是一座大楼,像座大山。
写一篇论文,看待这个文献的心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内心不服气的仰视,虚心学习,但不迷信。楼很高,爬到楼顶,并不容易。本科阶段大致能攀到大楼中段,攀出经验,也攀出兴趣。
不服地仰视文献要虚心,同时要自信。仰视泰山,不是高山仰止,是自信能登顶。辛辛苦苦攀登书山,才可能知道哪些书有趣,哪些书无聊;哪些作者有真知灼见,哪些作者疑似南郭先生。走完这段路,就做到了车老师说的学会读书。
第二阶段是尊敬的平视,发现目前研究的边界与不足。攀到楼顶,就可以平视站在那里的学者了。这时,知道哪些论点成立,哪些论点值得推敲,哪些论点不值得推敲;哪些学者有真功夫,哪些学者功夫不纯。
这个阶段是读硕士,走完这段路,就发现了目前研究的边界与不足,也学会了平视文献。平视文献要有平常心,登顶了,才知道攀登时对登顶的期待并不现实。用车老师的话说,具备这种心态就是学会了做研究。
第三阶段是满怀谢意地俯视文献。走完这段路,拓展了原有知识的边界,并且至少部分弥补了原有研究的不足。这时,自己的研究水平超越了大楼,至少在一个小问题上给知识大厦添砖加瓦,为大楼的增高或拓宽做出了一点贡献。这时,知道自己的哪些论点肯定成立,哪些论点还需要发展;哪些学者值得继续对话,哪些作者值得继续陪伴。完成这个阶段后,超越了以往的研究,站得高了,自然而然地会俯视文献,不仅能主动用优秀文献为自己搭台,还能公正地用不那么优秀的文献为自己搭台。
俯视,固然有片刻“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但更多的是感到自己的渺小和短暂,基本心态是满怀谢意和谦卑,感谢前辈学者的知识积累,感谢同辈学者的竞争压力,更感谢匿名评审的鞭策和无私奉献。
努力超越前人的工作,是因为前人的工作有价值。自以为超越了前人,可能只是幻觉。过不久,也许自己引以为豪的贡献被淘汰,屹立不动的反而是自信已经超越的作品。这个阶段,是车老师说的博士生要学会创新。
如何创新,无人能说明白,声称可以教人创新的,都是骗子。不过,如何证明自己有所创新,有可以总结的经验。这一点,与参禅相似。如何参悟,无人能说明白。但是,是否已经参悟,有迹可循,禅师可以印可参悟的修习者。
这篇短文,提出两个参考指标。写完文章,有没有对现有文献的俯视感,是衡量是否有创新的可靠指标。俯视文献时是否充满谢意和谦卑,是衡量学者是否成熟的可靠指标。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