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4/24 16:25:41 阅读:339 发布者:chichi77
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多读书、读好书,在喧嚣的尘世,用读书为自己争取一隅沉静的角落,放松被生活压抑的心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借世界读书日之际,《大学》编辑部为大家分享大学、中学不同教师、校长分享的好书,同时《大学》编辑部精选了三本好书与读者分享,期待通过读书分享,与大家一起寻找书中的“黄金屋”。
大学教师推荐书目
王怀民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闻、公文写作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中国大学教学》等报刊发表文章30多篇,被《新华文摘》转载文章一篇。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湖北省高校辅导员专项奖励(甲等)、中国高校好新闻奖(二等奖)、湖北高校好新闻奖(一等奖)等奖项。
《在群中》
图丨《在群中》封面
源自豆瓣
推荐语
我们痴迷于数字媒体,却不能对痴迷的结果做出全面的判断。这本书内容不长,通俗易懂,读者会有“原来是这样"的感悟。
书籍简介
被数字化了的生命实际上导致了社群、公共空间的坍塌,也慢慢侵蚀了政治行动的可能,妨害了有意义的政治议程。数字化交流激发了瞬间的冲动性反应,发送和接收这种信息的民众,变成了一个(个)数字化的(蜂)群。这不是大众,而不过是一些被相互隔离的个体;不足以称为“我们”,不能形成解决问题的主导性力量,不能筹谋未来,因为他们深陷当下。数字群是一个破碎的整体。当信息胜过思想,一切按照脸书、股市和情报机构的法则运行,民主将受到威胁,自由将受到损害。
豆瓣评分:7.7分
精彩书摘
在交流中,口头部分所占的比例很小。非口头的表达形式,例如手势、面部表情,或者肢体语言构成了人际间的交流,并且赋予其以触感(Taktiltät)。这里所说的触感不是指身体上的接触,而是指人类感知的多维度和多层次,其中不仅仅包括视觉,还包括其他的感官。数字媒体剥夺了这种触感的和身体感知的交流。
编辑推荐语
韩炳哲是德国新生代思想家,他的书篇幅都不长,但意蕴深刻,辞藻优美,看韩炳哲的书更像是一种美的文学的享受。在泛娱乐化时代,韩炳哲的书犹如一记警钟,切切阻止世人向单向度的人发展。除了《在群中》之外,韩炳哲的《他者的消失》《倦怠社会》都尖锐且深刻地指出了当今社会的畸变,如何保持批判?韩炳哲也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保持对美的追求,坚持心灵的独立。
点击下方链接查看王怀民书记专访
人物专访丨王怀民: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难点与突围之策
赵蕾
山东师范大学
博士,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科普作协会员,山东省科普作协会员。主持6项省部级以上科研或教改课题,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指导大学生完成创新创业项目6项。教学事迹被学习强国平台及《中国教育报》《山东师大报》《齐鲁晚报》《教育家》杂志等二十多家媒体深度报道。2017年荣获“第二届泉城女性年度榜样奉献女性奖”,2018年荣获首届“中国好老师”称号,2019年荣获“走遍中国寻找最美教师”杰出奖、中国民主同盟山东省委员会“社会服务先进个人”,2020年荣获主体教育百强榜样高峰论坛“榜样教师”荣誉称号,2021年荣获“民盟山东省委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第二十一届世纪大采风年度盛典“当代教育行业领军人物”荣誉称号。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
图丨《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封面
源自豆瓣
推荐语
推荐特级教师常生龙2015年10月于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作者从50余部教育类著作中汲取教育智慧,汇聚教育心得,带领读者充分体验阅读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自身素质中的作用与力量。
书籍简介
毫无疑问,阅读是个人成长的必要途径。对于教师而言,读书不仅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专业发展的一条捷径。漫长的阅读之旅,是一段艰苦而欢喜的修行。本书作者根据多年的阅读经验,精选了50余部教育类著作,阐述从中得到的诸多收获,带领读者领略阅读之美,汲取教育智慧。
豆瓣评分:7.4分
精彩书摘
知识唯一的用途就是武装我们的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并不比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离我们更为久远。我们和这些先贤的交流是一种伟大且令人激情进发的集会,但这种集会只能在当下进行。因为当下既联系着过去,又包含着未来。教育的一个最为重要的主题, 就是当下多姿多彩的生活。所有的智力活动,必须和当下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以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学以致用。
编辑推荐语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的作者常生龙老师在10年间阅读了500余本书,写下读书随想超过200万字。如今,已经少有人能保持阅读的习惯,碎片化的资讯迎合了我们碎片化的时间,工作和生活的重压也让我们逐渐沉迷于浅显、易得的短、平、快式的快乐。而常生龙老师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给了我们选择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读书并不只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更是所有人最好的修行。
常生龙老师在《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里推荐的50本书
第一辑:教学即创造
1.《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于永正著
2.《教室里的电影院》夏昆著
3.《我是一支爱写作的铅笔:作家老师的创意写作教室》山姆·史沃普著
4.《教书匠》弗兰克·麦考特著,张敏译
5.《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雷夫·艾斯奎斯著,卞娜娜译
6.《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教学11法》开普希、威特克尔著,赵娜译
7.《教无不胜:卓越教师的49个秘诀》,道格·莱莫夫著,王佳佳译
8.《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海姆·吉诺特著,冯杨、周呈奇译
9.《孩子,这不是你的错:一名后进生的进化》钟杰著
10.《懂你的孩子:唤醒潜能的秘密》苏明进著
第二辑:教育即生活
1.《童年的消逝》尼尔·波兹曼著
2.《让孩子都爱学习——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唐娜·沃克·泰尔斯顿著,宋玲译
3.《故事知道该怎么办:如何让孩子有令人惊喜的改变》苏珊·佩罗著,重本、童乐译
4.《小学家校沟通的艺术》王怀玉著
5.《当下的力量》埃克哈特·托利著,曹植译
6.《成为科学家的100个理由》阿卜杜斯·萨拉姆国家理论物理中心编,赵乐静译
7.《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张贵勇著
8.《阅读史》阿尔维托·曼古埃尔著,吴昌杰译
9.《不跪着教书》吴非著
10.《下辈子还教书》蔡兴蓉著
第三辑:学校即社会
1.《孩子为何失败》约翰·霍特著,张慧卿译
2.《教育力》斋藤孝著,张雅梅译
3.《海伦娜的奇迹》恩雅·瑞格著,罗慕谦译
4.《老师,你会不会回来》王政忠著
5.《美国最好的中学是怎样的——惠尼中学成长纪实》爱德华·休姆斯著,王正林、王权译
6.《罗恩老师的教育奇迹:点燃孩子的学习激情》罗恩·克拉克著,李文英等译
7.《夏山学校》A·S·尼尔著,王克难译
8.《窗边的小豆豆》黑柳彻子著,赵玉皎译
9.《重建师生关系》史金霞著
10.《学校里没有讲的教育》高万祥著
11.《面向个体的教育》李希贵著
第四辑:理论即支点
1.《教育的目的》怀特海著,庄莲平、王立中译注
2.《童年的秘密》蒙台梭利著,刘惠芝译
3.《和青年校长的谈话》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
4.《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金林祥、张雪蓉编注
5.《如果我当老师》叶圣陶著
6.《民主主义与教育》约翰·杜威著,陶志琼译
7.《布鲁纳教育文化观》杰罗姆·布鲁纳著,宋文里、黄小鹏译
8.《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佐藤学著,李季湄译
9.《奔向未来的人:物种心智助你自如应对未来社会》霍华德·加德纳著,胡雍丰、杨娟译
第五辑:变革即未来
1.《超越上海:美国应该如何建设世界顶尖的教育系统》马克·塔克主编,柯政主译
2.《芬兰道路:世界可以从芬兰教育改革中学到什么》帕思·萨尔伯格著,林晓钦译
3.《突破》迈克尔·富兰等著,孙静萍、刘继安译
4.《创造力和教育的未来:数字时代的学习》安娜·克拉夫特著,张恒升译
5.《互联网时代》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互联网时代》主创团队著
6.《时代的变换:互联网构建新世界》徐昊、马斌著
7.《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著,周涛等译
8.《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互联时代的教育革命》萨尔曼·可汗著,刘婧译
9.《慕课革命:互联网如何变革教育?》汤敏著
10.《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一场正在到来的教育变革》乔纳森·伯格曼、亚伦·萨姆著,宋伟译
点击下方链接查看赵蕾教授专访
专访丨赵蕾:做学生专业成长的引路人
王堂指
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女,硕士,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心理教师,助教,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
《感性理性系统分化说:
情理关系的重构》
图丨《感性理性系统分化说》封面
源自豆瓣
推荐语
推荐程乐华老师的《感性理性系统分化说:情理关系的重构》,此书根据人的遗传和社会化的感性理性优势,将人格分为四种类型,并且详细分析了四种类型的特点和表现,可以让我们对自己和他人有更深的认识,从而在自我成长及人际关系中获得更大的自由。快来看看你属于哪种类型吧~
书籍简介
作者从2008年起研究心理学艺术化,进行了众多理论和工具创新,并通过多年的观察和实验不断进行理论修正,在已有的双系统理论的启发下,总结和发展出了“感性理性系统分化说”这一人格理论。根据双系统和遗传性—社会化这两个维度,将人格分成了四种类型,详细分析了每种人格类型的特质及其在生活、工作、人际交往等社会领域中的应用。
豆瓣评分:9.4分
精彩书摘
理性的人具有自动结构化和系统化的思维,可以进行概念升级,客观上达到了对信息进行过滤和降噪的功能。理感能够容忍和接受更广泛多样的信息,所以更能够处理跨界的信息,并从纷繁复杂的跨界信息里抽取结构。因此理感会对艺术、社会、人文、医学领域感兴趣。理感对信息本身的质量要求很高,往往不太能接受不确定的信息,所以会更聚焦在确定性很强的一些领域,比如计算机、数学、物理。在感性的人中,无论是感感还是感理,都需要身心分高,平时也需要通过更多的仪式离开现实生活,客观上降低一些噪音的干扰。比如,冥想静坐或内观就能起到解绑同步的身体感受和情绪的作用,使个体能在身心分离的状态下重新审视之前的自己和周围的关系。
编辑推荐语
对性格类型的划分近来是年轻人关注的热门话题,著名的MBTI人格类型测试风靡全网,在此之际为大家分享程乐华老师的《感性理性系统分化说:情理关系的重构》,不仅是在MBTI对人格划分的基础上阐释其理论基础,还能够让读者对自身的特质有更好的了解,从而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构建更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本书价值而言,程乐华老师在书中展现出了极广阔、深刻的学术底蕴,学术理论信手拈来,从容不迫,实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精书。
点击下方链接查看王堂指老师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丨脸盲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团体辅导干预研究
中学校长推荐书目
高玉库
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校长
《苦难辉煌》
图丨《苦难辉煌》封面
源自豆瓣
推荐语
只有透彻读懂那段苦难的历史,才能读懂中国当下和未来的辉煌。推荐金一南的《苦难辉煌》给所有教育工作者,了解信仰的光芒,从我们的过去吸收丰富的营养,获得更多的力量;保持“朝乾夕惕”的清醒,在得意时看到危机,在险恶中看到希望。如果有可能,请把这本书与同事、学生共读。祖辈或是父辈曾是那段历史的见证者,我们是那段历史的传承者,如何把那段历史传承给我们的学生以及下一代面向未来的建设者是我们的责任。不同年代的人读这段历史会有不同的感受,相信每一位老师也一定会读出属于教育工作者的时代担当。
书籍简介
20世纪在世界东方,最激动人心与震撼人心的,莫过于中华民族从百年沉沦到百年复兴这一历史命运的大落大起。在这一命运形成过程中,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联共(布)与共产国际、日本昭和军阀集团这四大力量,以中国大地为舞台,发生了猛烈碰撞。震撼世界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正是这四股力量在中国大地思想冲突与实力较量的结果。
豆瓣评分:8.5分
精彩书摘
抛开李立三的设想完全脱离实际、既从共产国际支取经费,又不愿接受其批评和指示,特别是要求苏联放弃五年计划准备战争、要求蒙古加入中华苏维埃联邦等,也的确是太狂妄了。共产国际以最快的速度和最根本的手段进行了预:停发中共中央的活动经费 这是中共自建党以来所受到的最严制裁。被停发了经费的李立三,便只剩下台一途。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证明:一个政党、一个社团独立与否,并不在其领导人的主观意念如何,而在是否具备客观条件。中国共产党人要想改变这种对共产国际的依存关系,不仅有赖于政治上、军事上斗争经验的日益成熟,更有赖于经济上找到立足之地。后一条更为关键。
编辑推荐语
何为苦难?近代中国为摆脱外国实力的欺压和思想的统治,而经历的一系列尝试、学习和挫折;何为辉煌?真正获得了民族独立、国家主权,从而能根据本国的利益、需要与实情来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在历史的发展道路中,我们从来不否认以史为鉴的价值,追寻苦难、追寻辉煌,我们才能真正以史为鉴,获得更好的发展。
彭建平
广州中学校长
《人是如何学习的》
图丨《人是如何学习的》封面
源自豆瓣
推荐语
人的学习是怎么回事?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学得更快更好?建议每位老师看看约翰·D·布兰思福特著的《人是如何学习的》这本书。全书总结了来自各学科领域的16位顶尖研究人员得出的有效学习模式。从教与学两个角度出发,助你站在更高的教学层面,学会批判性地思考和阅读,从而告别无效学习,培养终身学习力。书中汇集了新的学习科学出现以来重要的思想和理论,是学习科学这个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集大成的论著,这本书将许多人带入了学习科学这个新的领域。让你获得洞悉学习的底层逻辑,掌握真正的学习方法论,高效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迁移知识。
书籍简介
几位美国当代杰出的心理学家,会同来自人类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文化与学校教育、数学、科学、物理、历史、视觉与表演艺术等研究领域的16位研究人员组成的学习科学发展委员会。受美国教育部教育研究与改进办公室的委托,对人类学习的科学知识基础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进行评估,以便向教师、学校行政人员、家长和政策制定者等传递来自认知科学、发展心理学、神经科学、人类学,以及学科(诸如科学、数学和历史)学习研究的及时、有用的研究成果。《人是如何学习的》正是这一项目的总结报告,书中汇集了新的学习科学出现以来重要的思想和理论,是学习科学这个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集大成的论著,正是这本书将许多人带入了学习科学这个新的领域。
豆瓣评分:7.6分
精彩书摘
学校与日常情景的第二个主要反差是,相对于学校情景的“脑力劳动”,日常场景大量运用工具去解决问题。在实践环境中使用工具有助于人们在工作中少出差错。新技术是学校的学生能够像现场的专业人员那样使用工具。熟练地使用相关的工具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促进领域间迁移的方法。
编辑推荐语
我们究其一生,都在学习“怎样学习”,小时候学习为了应付考试,长大后学习为了充实自我。《人是如何学习的》一书阐释了我们学习行为的理论基础,给我们了解学习、学会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孙睿
青岛第九中学校长
《瓦尔登湖》
图丨《瓦尔登湖》封面
源自豆瓣
推荐语
梭罗的散文集《瓦尔登湖》是经典的“心灵之书”。1854年,梭罗将1845年7月至1847年9月生活于瓦尔登湖畔的所思所想结集成册,成就了世界文学作品中的哲学高峰。168年前,正值工业革命的第一个完成期,标准化的工业时代走到世界中央,如何守住内心、重建自我价值,成为人类“活着”的新议题。梭罗的解惑之道,是以大自然为上师,重新联结人与自然的关系。书中金句频出——“ 你应该成为探索自己内心世界的哥伦布,去开拓新的航道,不是贸易航道,而是新的思想航道。”颇有心学大师王阳明“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哲思光彩。书腰荐语“为生活做减法,为思想做加分”恰恰映照着智能时代对“人的价值”的思考。正如这个时代,“比守身如玉更重要的是守脑如玉”。
书籍简介
《瓦尔登湖》用澄澈的思想和文字告诉我们“物质极简、灵魂丰盈”的生活真谛。梭罗远离喧嚣,在瓦尔登诗意秀美的四季景色中,过着极简的生活,不断地思考如何生活才能离自己的心灵更近。他用文字树立了一根真实世界的标尺,让后世就知道,假相和幻景屡屡泛起的洪流到底多深。
豆瓣评分:8.8分
精彩书摘
一个人若是活得诚恳,那他一定是活在遥远的地方了。我们天性中最优美的品格,像果实上的霜粉一样,是只能轻手轻脚,才得以保存的。然而,人与人之间,就是没有能如此温柔地相处。人们关心的,并不是真正应该敬重的东西,只是那些受人尊敬的东西。文明人和野蛮人有一个重要的区别:有人给文明人的生活设计了一套制度,无疑是为了我们的好处,这套制度为了保存种族的生活,能使种族的生活更臻完美,却大大地牺牲了个人的生活。
编辑推荐语
《瓦尔登湖》一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诗意的气息,打开此书,仿佛可以听到蛙声和鸟啼,看得见湖水的波纹和林中的雾霭。这本书给了读者更多美的享受,梭罗曾说:“我喜欢孤独,我没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在纷扰尘世中,能够保持孤独,享受片刻寂寥,是一种多么珍贵而又惬意的休憩体验。
编辑部推荐书目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瓦尔登湖》
图丨《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封面
源自豆瓣
编辑推荐语
本书是豆瓣读书TOP250之110,英文名为Educated,在几经作者和译者的斟酌后,该书中文书名定为《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作者通过教育从大山中走出来,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拉扯中完成了自身的涅槃与重生。而作者又并非只想表达这种“美国式”的励志故事,在这本书中,作者表现得更多的是对教育和信仰的渴求。拿起此书,作者家庭带来的压抑感会极强地压迫读者心灵;看书过程中,会不由自主一遍又一遍催促作者与过去决绝告别;看完此书,又庆幸作者完成了与自身的真正和解。教育的力量,并不只是在于让人逃离贫穷和狭隘,更重要的是,教育能够让一个人变得仁慈,并怀揣着这种仁慈,与自己和解、与世界和解。
书籍简介
人们只看到我的与众不同:一个十七岁前从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却戴上一顶学历的高帽,熠熠生辉。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真面目:我来自一个极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那里没有读书声,只有起重机的轰鸣。不上学,不就医,是父亲要我们坚持的忠诚与真理。父亲不允许我们拥有自己的声音,我们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恶魔。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博士……我知道,像我这样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无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应当感激涕零才对。但我丝毫提不起热情。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那是教育给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
豆瓣评分:8.7分
精彩书摘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教育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无论你成为谁,无论你把自己变成了什么,那就是你本来的样子。它一直在你心中。不是在剑桥,而是在于你自已。你就是黄金。回到杨百翰大学,甚至回到你家乡的那座从地山,都不会改变你是谁。那可能会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甚至也会改变你对自己的看法一即便是就金,在某些光线下也会显得晦暗, 但那只是错觉。金子一直是金子。
这一刻定义了我对那一晚的记忆,以及之后长达十年之久很多类似的夜晚的记忆。在这样的记忆中,我看到的是一个坚不可摧、像石头一样难以对付的自己。起初我仅仅是让自己相信这一点,直到有一天它变成了现实。然后我才能坦诚地告诉自己,这对我没有影响,他没有影响到我,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影响我。我不明白我的这种正确是多么病态,不明白自己是如何掏空了自己。尽管我一直被那晚的后果所困扰,但我误解了最重要的事实:它没有影响我,这本身就是它的影响。
《自由学习》
《瓦尔登湖》
图丨《自由学习》封面
源自豆瓣
编辑推荐语
教师如何从权威者转为促进者,是教育改革研究中的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自由学习》一书给了教师成为“促进者”更多具体的操作路径,例如设定对学生具有真实意义的问题、提供学习资源、使用学习合约等。在教育中,只有让学生完成自由学习,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过上丰富而又充满智慧的生活。
书籍简介
《自由学习》是作者将“来访者中心”的心理咨询理念应用于教育实践的经典著作,全面阐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和研究成果。书中所倡导的教育思想、实践及成果,时至今日都对全球教育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尤其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在本书中,作者运用第一人称的口吻与读者直接对话,营造了一种个人化的交流氛围,仿佛在与读者面对面地分享感受、交流思想和探讨问题,让读者的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倾听和对话的过程。
豆瓣评分:8.3分
精彩书摘
让我们来更准确地定义有意义学习或经验学习所包含的要素。其中一个要素是一个人卷入的程度,即整个人的身心,包括情感和认知,都成为学习的一部分。第二个要素是自我主动投入,即使刺激来自于外部,探索、接触以及理解和掌握的愿望却发自内心。第三个要素是渗透性。它引起了学习者在行为、态度甚至人格上的改变。第四个要素与学习者对事件的评价有关。学习者很清楚学习内容是否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能否将他引向自己想要了解的领域,是否恰好填补了自己的空白。我们认为评价的核心在于学习者自身。对学习者而言,学习的本质是意义,当这样的学习发生时,对学习着有意义的元素会被融合到其全部经验之中。
《记忆的纹理》
《瓦尔登湖》
图丨《记忆的纹理》封面
源自豆瓣
编辑推荐语
南京大屠杀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段难以忘却的历史,任何一个参观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人都无法在短时间内从沉重压抑的心情中抽离出来。与以往描述南京大屠杀的书不同,《记忆的纹理》从集体记忆出发,从实体和虚体两个层面谈民族记忆的建构,从媒介出发,又超越了媒介。其中详细的资料和数据饱含了作者辛勤研究四年的心血,本书对于文化创伤理论的运用,不只在于把这一理论作为解释南京大屠杀记忆建构过程的学术资源,而是试图以这一理论作为核心分析框架,详细分析与理解在各类媒介场景和媒介生产过程与表意实践中,南京大屠杀被中介化、被表征并被建构为文化创伤,进而被再生产为创伤记忆的全过程,是看待、研究南京大屠杀的一个全新的视角。
书籍简介
作为国内第一本研究南京大屠杀集体记忆的著作,本书以历史为经,以不同的媒介场景为纬,深入探究南京大屠杀创伤建构与记忆形塑的过程,揭示国家权力、地方记忆社群、大众传媒如何合力塑造出南京大屠杀在当代中国的记忆政治与记忆文化。本书以文化创伤理论为核心的分析框架,追溯南京大屠杀创伤叙事在主流媒体上的建构过程,在纪念馆和线上公祭活动中的扩散与再生产,以及在赛博空间中所面临的叙事挑战。本书虽以“媒介”为核心,但并不流于对静态“文本”和“符号”的考察,而是力图揭示创伤叙事的生产和再生产,媒介纪念空间的生成,以及媒介舞台上记忆之所的记忆实践。
豆瓣评分:8.4分
精彩书摘
在战后日本复杂的文化记忆场景中,三套相互冲突的创伤叙事共存,争夺合法性和道德优越性,其区别表现在对战败的道德解释以及它们为国家复苏所绘制的路线图上。一是阵亡“英雄”叙事,强调阵亡者对国家的牺牲构成了今日和平与繁荣的基础。这套英雄叙事带有美化色彩,经常出现在纪念活动的官方演讲中,意在培育国家归属感,但也弱化了日本的侵略罪责。二是战败受害者叙事,经常出现在家庭故事、流行文化和对广岛、长崎核爆以及空袭受害者的追念中,这套叙事在强调日本本国受害者的同时,遮蔽了日本侵略造成了他国受害者的事实。三是加害者叙事,强调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对东亚各国造成的伤害,这套叙事经常出现在新闻媒体的调查报道、纪录片、学术出版物和知识界的讨论中。因此,日本的创伤叙事所面对的并不是“遗忘”,而是围绕国家遗产和日本身份的众声喧哗的激烈争夺,它使得战争记忆陷入僵局。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