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论文都是改出来的,那么到底该如何改?应聚焦于问题!
2022/4/21 16:24:13 阅读:159 发布者:chichi77
目前,许多研究生都在忙于修改论文,尤其是盲审之后被提了大量意见的学位论文。可以推测,他们的心理状态差异很大,有的渐入佳境,体验美妙;有的如坐针毡,备受煎熬。人们常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论文究竟应该如何改呢?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观摩修改样例,或许是获得启示和经验的捷径。这里以一篇论文原稿和修改稿的一段,来简要提示修改论文的问题意识。
原稿引言第一段(为了简洁,删除了文中的参考文献):
人生不会一路平坦,往往充满了起伏。压力生活事件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可能遇到的负性生活变动。作为一种具有客观威胁特征的环境因素,压力生活事件一直被认为是抑郁最强烈的近端风险因素之一,大量研究显示,压力生活事件与抑郁显著正相关。尽管有证据表明压力生活事件会导致抑郁,但是,一些经历过压力生活事件的人并没有或很少抑郁,无论是常规压力事件(如失业),还是创伤压力事件(如被虐待),结果都是如此。
阅读这样的开篇文字,感觉十分平淡。虽然也从人生这样的更宽背景切入,但是,很难引起他人的了解兴趣。引入压力生活事件,由概念开始,显得突兀;引入抑郁的过程更不自然,或者说不清楚为什么要引入抑郁。同时,这样的表达又在显示,该文要研究压力生活事件和抑郁的关系,从而,如此开篇就不能很好地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般而言,论文应当是问题切入,开篇文字能够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该文涉及的问题是重要的、引起广泛兴趣的,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太多的论文,正如上述材料这样,问题切入时作者没有问题意识,给人的感觉是四平八稳,没有特点、没有特色,作者莫名其妙地找到一个研究问题——这样的问题,很难彰显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结合该文研究的内容,可以看出,该段文字的目的就是要引出抑郁这个问题。由于该文的研究对象是大学生,并且想突出研究大学生的意义,从而,可以直接从大学生中存在的抑郁问题开篇,并且引用能够引起广泛兴趣的材料。据此,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
修改稿引言第一段(删除了文中的参考文献):
2019年7月24日,《中国青年报》在微博上发起一项针对大学生抑郁的调查,在超过30万的投票中,有超过两成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严重的抑郁倾向。抑郁是一种以持久而显著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心理障碍。大学生抑郁会导致相应个体乐趣减退、活力缺失、睡眠紊乱、自我价值感过低,严重困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当抑郁处于极端且未得到治疗时,可能会造成大学生退学或其他可怕后果。近年来,高校中频频发生的自杀事件多数与大学生的抑郁有关。抑郁已成为危害当代大学生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这样的一段文字,先声夺人,给人以强烈的冲击,使之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大学生的抑郁问题非常重要。有了这样的材料,行文之中根本不用再说“研究大学生的抑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读者也不会质疑该文的研究意义。如此表述,该文的研究问题就清晰了。
人们总在强调研究的问题意识,言外之意是,不少论文没有体现出问题意识,作者洋洋洒洒写了很多内容,然而,就是不知道这些内容究竟阐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要阐述有关问题。作者在写作和修改的过程中,应当明确自己真正研究的问题,并且真正围绕自己的研究问题深入思考,时刻想着自己所表述的内容,是否有利于描述自己的研究问题。
比较原稿与修改稿,可以发现,修改稿无异于重写。这是一个值得特别提示的地方。不少作者在修改论文的时候,总是在原稿的基础上小修小改,根本没有想过可以有什么超越。如果是这样,那就很难有实质性、突破性的修改。其实,每一次修改,都可以甚至必须有一定超越原稿的想法,这样修改论文,不是痛苦的、枯燥的,而是快乐的、有趣的。
培养研究的问题意识,需要研究者基于现实问题、基于重要问题、基于自己要研究的问题,注意阅读、查找和记录有关资料,分析、思考和使用这些资料。问题意识应当贯穿研究的整个过程,包括论文撰写和修改。这里给出的例子,具体显示了引言开篇的问题意识。
本文来源:科学网博客,作者:李宏翰老师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