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十年磨一剑”,做学术“光读、不写”的传统观念害人不浅!

2022/4/19 16:54:27  阅读:238 发布者:chichi77

伴随着新世纪以来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急遽扩张,研究生质量的随之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愈来愈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与讲求实验和数据,探求自然客观规律的理工科不同,人文社会科学由于大都研究形而上的较“虚”的社会运作机制和原理,据此有人认为,文科研究生质量高下的评判标准很难把握,进而怀疑确定其质量量化指标的可操作性。对此,愚不以为然。衡量文科研究生质量的指标固然难以量化,然而,这不是也不应该是对文科研究生质量提高无所作为的理由;在文科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只要抓住其中的几个关键环节,其质量的提升与保证不是无能为力和无章可循的,甚至还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愚以为,当下提升文科研究生质量最要紧的两个关键环节:一是掌握专业化的学术阅读的基本要求与技能;一是学位论文写作的规训。

目前我国在校文科研究生已达数十万之多,导师队伍中既有专业教师和科研人员,还包括相当数量的高校行政管理干部,如何尽快阻止研究生质量的下滑,进而提高我国研究生的整体水平,既是研究生导师们不可推卸的基本责任,也是一个关系到未来我国的理论研究能否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重大课题。笔者不才,忝列研究生导师有年,愿就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学术阅读与写作规训方面的经验教训就教于各路方家,以期抛砖引玉。需要指出的是,研究生在校学习的数年(硕士生一般2-3年,博士生3-4年)中,学术阅读与写作规训并不是完全隔开、分别进行的两个阶段,事实上两者是紧密相连且相互促进的。学术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思想水平、学术素养等的提高,也会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到文章如何谋篇布局、学术史如何梳理以及主旨思想怎样表述等写作方面的技能;而学位论文的写作又会迫使学生不断地带着问题反复研读经典作品和重要资料,在严格的写作训练中提高其思想水平和科研能力。两者相得益彰。笔者为了叙述的方便,拟将这两个关键的培养环节分而论之。

     本文所述之专业化或曰功利化的学术阅读,是指在校文科研究生在指定的时段内,为了撰写硕士或博士论文而进行的专业化的阅读储备,以区别于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无功利目的、完全凭个人喜好的闲散式的读书。后者,因每个人的志趣相异,披阅并无一定之规;前者,则因其时限和功利性,为达事半功倍之效,理应有一定的读书要则。

      近世文化名人,诸如梁启超、胡适、鲁迅等学界巨擘,曾为有心向学的青年开列“必读书目”。因各位大师专业、志趣迥异,所列书目亦横跨各个学科,煞是热闹却莫衷一是。有好事者,收集 80 余种此类必读书目,将其排列组合,其中中国名著排前十者:《诗经》、《史记》、《庄子》、《老子》、《论语》、《孟子》、《韩非子》、《楚辞》、《左传》、《荀子》;外国必读著作前十位为:《莎士比亚作品 》、《圣经》、《对话录》、《荷马史诗 》、《物种起源》、《战争与和平》、《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红与黑》、《草叶集》、《神曲》。显然,照此类书单读下去,不要说在两三年内难以保证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就是皓首穷经恐亦枉然。必读书目对青年学子的导引,只是开书单者们的一厢情愿。

     与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读书不同,研究生的阅读大都为顺利完成学业的,自然是一种专业化的或曰功利性的阅读。虽然说导师不能传授给研究生读书的志趣,更不能替代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但研究生在校期间的专业化的阅读,还是有章可循和有一定之规的,导师理应传授给学生专业化读书的基本方法。窃以为,为写学位论文而进行的阅读,应该遵循一定原则。

      首先,研究生的阅读要以读本专业且是你感兴趣的经典著作为主,即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相对狭窄的批阅范围;这样的阅读可以帮助研究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确定未来的研究方向,并随着读书和思考的深入,其毕业论文的题目也会日渐明晰。刚入学的研究生常有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题目也就是未来自己的毕业论文到底写什么的苦恼。这个难题应该在导师指导下分析社会和学术发展趋势及需要来解决,应在持续的阅读中逐步得到破解。事实上,对于任何一个人文社会科学的专业来说,其经典作品都是在两三年内阅读不完的;换言之,试图先读完本专业的主要著作然后再确定学位论文题目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这个时候,研究生个人潜在的学术兴趣就成了其确定未来研究方向的指路明灯。个人感兴趣的具体问题是什么,有时自己也说不清楚,学生只能在自觉而大量的浏览中逐步把潜在的学术兴趣变成显现的学术追求,最后确定自己的论文题目。

  

     刚入校的研究生,不妨坚持去图书馆阅览本专业的著述,一来开始熟悉本专业的研究动态,二来在这种持续的翻阅中逐渐发现自己研究兴趣的所在。在这方面笔者的做法,是先开列一份本专业的经典书目,要求研究生每周从中选取二三本通读并在读书会上宣讲自己的读书笔记,笔记的内容包括本书的主旨、学术地位及其个人感悟等。这样坚持一二个学期后,学生自然会在连续大量的阅读中逐渐找到自己所钟情的研究方向甚至是题目。实践证明,在大量阅读过程中由研究生自己选定论文题目,是符合学术研究规律的,也是研究生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这是写出高质量毕业论文的一个重要前提。相反,研究生过于宽泛地没有明确目的地浏览,结果往往是只知道一些时髦的名词和说法,所获知识既不系统化更难形成系统和独立的思想,易于人云亦云,我们是不赞同的。先批阅自己能够理解且感兴趣的经典著作是研究生尽快步入学术殿堂的另一捷径。研究生初阅经典时常遇到的另一个难题,是许多专业经典难以理解自然也引不起阅读的兴趣,做学术研究的自信心易受打击。其实这是再平常不过的,这既与学生自己的学术兴趣和经典专著的主旨相异有关,更可能是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与储备还没有达到读懂经典的水平所致。对于个人来说,不是所有的名著都是经典,读懂名著是需要多年的积累和储备的;不能激起你的思考和兴趣的经典,对你来说就不是或暂时不是名著。

     我们提倡研究生先集中研读自己感兴趣的且能引起共鸣的学术经典,在此过程中不断储备专业知识提高学术素养,自然会读懂越来越多的名著。初涉专业经典著作时掌握若干快速阅读的基本技巧也是十分必要的。如上所言,在两三年内研究生不可能读完所有的本专业经典;事实上,也不是所有的专著都需要从头至尾一字不落地通读,尤其是那些近年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由此掌握一些快捷读书的方法对于研究生来说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其基本方法是,先阅读专著的导言(翻译作品还包括译者序),明了其主旨,即了解作者的独创性观点及在哪些方面超越了前人;次看其目录,知晓其结构,洞悉本书的章节安排是怎样阐明其主旨的;再读若干自己感兴趣的章节,了解本书的论证及文字风格等;最后看看本书的参考书目、后记等,由此知晓本专业研究的主要成果及作者的学术经历。另外,书中注释和参考书目中某些作者和著作的出现频次是判断其学术地位的重要指标。上述读书法可在极短的时间内通晓专著的主旨、结构及本项研究的“学术史”,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当然,有些本专业顶级的经典著作还是需要认真通读的。

      其次,研究生读专业书应该坚持做读书笔记和札记。许多研究生认为读书笔记就是摘抄书中的主要观点或材料,其实不然。愚以为,做读书笔记不全是读者被动地抄书,最要紧的应该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或者说是辩论(argue)。读者若赞同书中的某一观点,便应列举其赞许的理由;若有不同意者,则应陈述自己反驳的根据。如此,研究生在与同一研究领域中的不同专家的长期对话和辩论中,一则可以使读者的思想渐趋全面、理性乃至深刻;二则可使研究生积累的知识、想法在写笔记的过程中逐渐逻辑化和系统化,即把“别人”不同的观点、材料逐渐消化为“自己”的。概言之,这是一个把他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智慧的过程。这一研究生培养中最基础性的训练,却被许多研究生及其导师严重忽略了。这是当下研究生普遍的学术素养不高,其毕业论文缺乏思想性的重要成因之一。札记是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笔者更强调后者。研究生在经过一个时段的专业化阅读后,最好把积累的读书笔记进行一番整理,一来可以发现自己实际上已经专注于某一个问题的思考和研究,这个问题可能就是你未来的“学术生长点”;二来可以把自己在某一个问题上比较系统地独立思考整理成一篇习作以就教于导师。在导师的指点下,经过多次修改,就有可能成为研究生第一篇比较规范的学术论文。

      所以,研究生的学术兴趣是逐渐养成的,其研究方向的明晰、学位论文题目的确定等,不能寄希望于自己的灵感闪现或苦思冥想,也不能完全寄托于导师的指定或与他人的空谈;而只能来自于自己长期的符合科研规律的阅读、思考与写作。思想的火花一直垂青于善于并敢于与思想家激辩的青年才俊。

      

      检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质量的主要标准就是其毕业论文。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的思想水平、科研素养及文字表达能力等的集中展示,所以论文写作的训练是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现在很多学校硕士研究生的学制已改为二年,第一学年学生的主要精力用于应付 30 多学分的课程,而且这些课程与本科的同类课程没有质的差异;最后一个学期学生们又忙于找工作和论文答辩,真正留给论文写作的就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了。这样的学制与学时配置很难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怎样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对研究生的论文写作进行严格的规训以保证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质量,的确是摆在培养机构和研究生导师面前的严重挑战。

     写作不仅是每个人文学者的中心工作,也是文科研究生培养的中心环节。只读书不写作就等于只学习而没有结果,因为写作就是把通过读书得来的知识,经过自己的消化将其逻辑化系统化的过程;就是在吸收消化前人知识和观点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创新性思维的过程,而这正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力之所在。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说,没有写作也就没有创新。所以,写作是有结果的学习,因而也是最好的学习。胡适先生也认为:“发表是吸收智识和思想的绝妙方法。吸收进来的智识思想,无论是看书来的,或是听讲来的,都只是模糊零碎,都算不得我们自己的东西。自己必须做一番手脚,或做提要,或做说明,或做讨论。自己重新组织过、申叙过、用自己的语言记述过——那种智识思想方才可算是你自己的了。

     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我们是明确反对述而不作的治学态度的。李文教授对此有很精当的评述:“所谓‘十年磨一剑’就是提倡学者花费较多的时间去经营传世之作。但多有人误解或曲解了这句话的本意,将其用作劝导学人不能一鸣惊人就不要动笔的根据,真是害人不浅。不确立题目,拟出提纲,而后围绕这个题目不断搜集、整理资料,不停地动笔撰写,集腋成裘,而是毫无目的、漫无边际地光读书、不动笔,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纵是一万年,也不会磨出任何一支剑来。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改革开放后,社科院某研究所一研究人员卡片做了两箱,另一研究人员声称做了四箱,两人竞相比耐心,硬是不着一字,被当时不靠谱的所领导树为‘十年磨一剑’的典型,但直到相继撒手人寰,依旧一事无成,‘他生未卜此生休’了。”许多研究生用功不能说不勤,读书亦不能谓之少,或由于导师不甚重视学生写作的培训,不会自觉地做某一个专题的读书笔记和札记,更不愿把读书过程中闪现的学术思想归纳成文,以至于思想逐渐迟钝甚至于变得麻木不仁。更有甚者,有些研究生眼高手低,视“述而不作”为做学问的另一种“境界”,为自己疏懒于写作找到了一个理所当然的借口。可想而知,这样的学生是写不出高质量的学位论文的。同理,学界那些总是有意贬低别人著作的人,往往是自己无能力写作者;勤于写作的学者一般都不热衷于对他人的著作说三道四,而是以不断问世的高质量著述回击对其的指责。

     针对近年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下降,有关管理部门及研究生导师都提出过很多建设性的改进意见,有的已经在积极地实施并初见成效。笔者无意也无力对研究生论文写作规训提出全面的实施方案,只能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改进办法。

     其一,无论是在硕士还是博士研究生的基础教学中,应该增加或者加强有关学位论文写作规范的课程。现在许多高校虽然都给研究生开设了冠以“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的课程,但大都以理论阐释为主,对学位论文的具体构成及其各自的基本要求反倒涉及不多或者语焉不详。很多研究生直到开始写论文阶段,仍对诸如如何梳理学术史、论文命题的独创性如何体现、怎样写主题段、主题句等不得要领;甚至对如何写摘要、怎样避免作伪注等问题尚不知晓,只好到《研究生手册》或其他的学术论文中了解个大概。有鉴于此,建议每个高校都应该开设如何写学位论文这门课,以防止学生们“把房子盖成了鸡窝”。

      其二,应该重视和提高研究生开题报告的质量。现在很多学校,开题报告会不邀请外单位的专家参加,而研究生自己的导师却亲自到会,致使开题报告会上一团和气;同时由于对开题者及其导师没有硬性的约束和要求, 结果几乎所有的研究生开题报告都能够顺利通过,开题报告会成了走过场。这实际上是在源头上放松了对学位论文的质量要求。因此,现有的研究生开题报告的制度安排应该改革。譬如邀请外单位的导师参加开题报告会;参加开题的研究生的导师应该回避;开题报告应该以与会导师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决定是否通过,且可实行末位淘汰等。另外,作为研究生导师应视开题报告与毕业论文同等重要,对自己学生的开题报告严格把关。在这方面,笔者要求自己的研究生必须给开题报告会呈交三个文件:一是本课题学术研究动态的综述。这个综述应该展示开题人对既有研究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及其所受到的启发,同时还要指出前人研究哪些方面的不足,为自己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空间。二是一篇和开题报告内容有直接关系的学术论文。这是为了让参加开题报告会的教师们鉴定一下,开题人是否有能力、有条件完成未来的学位论文。因为一个研究生的科研潜力、学术规范、文字素养等,完全可以通过一篇论文比较充分地展示出来。三才是开题报告。主要应包括学位论文的章节安排及其材料来源。应该强调的是,不能说明材料的充分和可靠的开题报告是不能通过的。譬如学位论文若以地方档案为主要材料支撑,那么开题人至少应该提供该类档案的目录。一次笔者参加博士生的开题报告会,有个开题报告以安徽省20世纪60年代初的大饥荒为研究对象,但经询问得知,这位学生竟从未去过安徽及其各地方的档案馆。这种没有任何材料和研究基础的开题报告,是对开题报告会与会专家、导师和自己的不尊重。

     其三,学位论文写作规训应该从导言的写作规范开始。导言是学位论文的灵魂,负责阐明文章主旨、梳理学术史、介绍研究方法和所使用材料等。一篇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下翻一下它的导言就基本上一目了然了。时下许多学位论文水平不高,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作者不了解导言的写作规范。一般而言,学位论文的导言应该包括这几个要件:一是,为什么研究这个问题?阐明本项研究的意义;二是,前人是怎样研究这个问题的,即本项研究学术史的梳理;三是,作者将怎样研究或解决这个问题,阐扬本文的主旨即独创性命题;四是,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材料来源。当下研究生论文的导言虽然大都具备了上述四个要件,但真正能够把每一部分都写到位的却不是很多,尤其是在学术史梳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甚至有些同学完全不知道怎样做好学术史的梳理。

      在学术史梳理上最常见的问题:一是把与自己论文有关的著述做一个流水账式的列举,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没有或绝少学理上的分析,有的只是做“很好”、“著名”等简单的价值判断;二是为了凸显自己论文的学术价值,避谈前人研究成果对自己的引导和启发,一味地指责前人的研究“存在明显不足”、“研究不够深入”等,甚至大言不惭地宣称自己的论文具有“独创性”、“填补了本项研究的空白”等等。事实上,学术史的梳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理解前人是在怎样条件下进行研究并做出结论的,在此基础上,指出前人的研究在哪些方面为你自己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哪些观点对你有很大的启发,当然还应该看到这些研究在哪些方面尚存不足与局限,从而为自己的研讨提供了进一步深入和拓展的空间。所以,学术史梳理是在研判和理解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合理而自然地引出自己的研究理路与结论。一篇研究新中国建国初期皖北普通农民面对不断发生的革命性变革茫然应对及其心理状态的博士论文,对于国外两部研究土改的著作是这样评述的:“如果仅仅考虑呈现与否,而不去探讨呈现的是一种怎样的历史世界的话,《翻身》和《十里店》都是相当出色的。但遗憾的是,二者的研究表面上看似以参与观察的立场,为人们展现了那个时代乡村革命的复杂,但一条贯穿的主线却阉割了这种复杂性。它们都是以一种既有的革命观念来体会乡村的。在他们看来,革命是一件乡村必然欢迎的事情,一切有违革命之举都是难以理解的。带着这种已经革命化的立场进入乡村,农民们一切背离革命的行为便都是非常态的,是一种乡村落后的表现。在叙述者们内心中,革命成了一件想当然的事情,但他们却忽略了,乡村有自己的生活,乡村人有着自己对革命的理解与判断。乡村人接触革命接触历史状态,道义论者的研究是无法呈现的。”至此作者试图“从内向外”研究农民在乡村革命中的“被动适应”便非常明了了。此外,学术史梳理还应该注意收集资料要全面,尤其注意未刊学位论文和国外的相关研究;学术史的表述不追求面面俱到,只对与本文命题相关的学术成果进行评述;对以往研究的评述,“行文应尽量中性平和”,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要心存“敬意与谢忱”。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