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4/6 10:39:26 阅读:230 发布者:chichi77
教材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长远发展和未来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就教材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为加快形成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培养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重要支撑。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建设的重要论述,“对于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材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建设的重要论述的内容概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发表重要讲话、深入学校座谈、回答记者提问、给出版社教材编辑回信等方式,系统精辟地阐述了在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视野下,如何建设高质量教材体系、建设什么样的高质量教材体系、为谁建设高质量教材体系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时代教材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建设的重要论述包含多方面、多层次表述,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外延广泛,构成指引新时代教材建设完整的思想价值体系、内容结构体系和方法实施体系。
(一)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教材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建设什么样的教材体系,核心教材传授什么内容、倡导什么价值,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这深刻地揭示出“教材建设的意识形态属性,表明教材建设事关国家利益,属于国家社会文化事务,必须由国家统筹管理”。教材建设作为国家事权,意味着教材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任务,承担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国家使命。
(二)围绕立德树人目标设计教材体系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也是教材建设的核心目标和根本任务。2018 年 5 月 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同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教材建设要牢牢把握以立德树人铸就教育之魂,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提供智力和精神支撑。
(三)把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材编写的重要内容和育人育才的精神食粮,有着本源性、根基性的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014 年 9月 9 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师生,参观了“尊师重教、筑梦未来——庆祝第 30 个教师节主题展”。在翻看学校教师参与编写的教材时,他表示:“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2014 年 9月 11 日,在前往塔吉克斯坦的专机上回答记者提问时习近平总书记说道:“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充分发挥古诗文经典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旨在为青少年的美好人生打下鲜明中国底色,为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撑。教材建设必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把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永续相传。
(四)抓好教材体系建设
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学段衔接的教材体系,是我国教材建设的总体目标。2016年 5 月 1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学科体系同教材体系密不可分。学科体系建设上不去,教材体系就上不去;反过来,教材体系上不去,学科体系就没有后劲……要抓好教材体系建设,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不但揭示了学科体系同教材体系的辩证关系,而且还具体指出了教材建设的目标: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教材体系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快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教材体系,创新教材编写、使用、推广,形成彰显中国特色、具有世界水平的教材体系。
(五)用心打造精品教材
精品教材就是彰显中国特色的高质量教材,必须用心打造,体现精心、专业、守恒。2020 年 11 月 29 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部分老专家回信,希望人民教育出版社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弘扬优良传统,推进改革创新,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向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体同志致以问候的同时,也对教材编研出版工作提出了殷切期望,为打造新时代精品教材指明了方向。“培根铸魂、启智增慧”成为打造新时代高质量教材的本质要求。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建设的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在全面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挑战、新机遇,也面临着更为艰巨的新任务。从教育的外部看,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优质教育资源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日益增强;从教育的内部看,对如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形成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落实机制和实践路径充满期待。这些都给建设高质量教材体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建设的重要论述是强国战略视野下建设高质量教材体系的必然要求,需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在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作为顶层设计的统摄下,按照价值论逻辑指引、本体论逻辑演进和实践论逻辑落实的发展路径,形成由思想价值系统、知识经验系统和组织方法系统整合的教材结构体系。其逻辑理路见下图。
国家事权是教材建设最上位、最顶层的设计,包含三方面内容逻辑:一是价值论逻辑,即教材建设的价值逻辑,倡导什么样的价值观,传承什么样的文化;二是本体论逻辑,即教材本身的知识内在规律及其体现的教育规律;三是实践论逻辑,即国家事权落实的体制机制保障。教材建设的价值逻辑体现的是“管用”,本体论逻辑体现的是“好用”,实践论逻辑体现的是“用好”,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上述内容结构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建设的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共同形成了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理论体系。
教材建设的“顶层设计”,就是以教材建设作为国家事权为统领,以系统战线为主体,协同社会各方力量,构建起“上下一条线、左右一盘棋”的教材建设发展格局。教材建设作为国家事权集中体现我国的意识形态属性,主要特征是:“反映国家社会政治制度性质,承载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传递主流和权威知识与价值,兼顾不同地域和学段学科的差异。”可见,国家事权是“国之大者”的本质体现。教材建设只有胸怀国家大局,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人民立场,才能真正体现国家意志,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做到“一坚持,五体现”:教材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教材建设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
(一)价值论逻辑: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好中国底色和发展根基
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确保教材建设的发展方向和育人目标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是我们国家必须坚持的灵魂和主线。任何国家的教材都把在社会关系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维护放在重要位置,把国家所倡导的价值观作为主流或主导的知识观念加以传播,这是教材的意识形态属性所决定的。马克思(Marx,K.)深刻地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教材建设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内容包括教材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党史国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已经构成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教材体系。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教材建设最根本的、主导的价值导向。新时代的德是大德、公德和私德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道德的集中体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指国家层面的大德,“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指社会层面的公德,“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指公民层面的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在于,“它能为共同体成员提供价值目标、人生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使社会成员在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上有共同的寄托和追求,在行动上有共同的方向;提供共同的价值评价标准,共同体成员以它为尺度去量度、评判、裁定现实事物和现象,审视实际生活,其观点、立场、态度就会相互接近或一致,并进而相互理解;提供共同的价值规范,为共同体成员间的复杂交往提供调节手段,从而使整个社会共同体处于一种和谐的秩序之中”。新时代的教材建设就是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和有效的落实机制,核心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在教材建设的规划、设计、编写、审核、出版、使用、推广等各环节,落实在研究、实验、管理、保障等各方面,以此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正确的思想保证和价值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教材领域的意识形态工作。他基于“对国内外意识形态斗争新形势的清醒判断,以及对我国意识形态教育形势和问题的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结合我国教材建设的时代特征,对教材建设的意识形态教育进行了既独到又贴合实际的论述”。特别是对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加强党对教材建设的全面领导,把住教育领域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等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根本发展大计的战略问题作了深刻论述:“我们的教育决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决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那将是教育的失败。”因为,这“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确保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实际上,把住教育领域特别是教材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就是把住教材建设的政治关和质量关、把住人才培养的过程关和结果关,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教材建设的“根”和“魂”、“灵”与“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经五千年而不衰,为我国的教材建设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食粮。传承好、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教材建设的首要和本体性使命。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重视,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精神力量,汲取教材建设的精髓。在对教材的系列论述中,他用“基因”“文化基因”、“血脉”等概念来高度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以“文化基因”为核心的教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将利用教材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到新境界、新高度。2013 年 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类历史的发展表明,没有文化的引领和推动,国家民族的强盛归根结底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之中的,“不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了真正的教育是“根”的教育这一普遍规律。在教材建设中,必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根筑基,夯实基础。
(二)本体论逻辑:坚持“五育并举”,着力打造精品教材,充分体现教材的综合育人价值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是教材建设的本体性问题。依据什么教育内容编写教材,选择何种知识进入教材,直接关系教材质量的提高和育人功能的发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个问题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提出了“六个下功夫”,即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其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着重强调德育;“增长知识见识”主要指向智育;“增强综合素质”涉及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明确了新时代“五育”的地位,正式构建起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教育体系框架。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增加了“劳”,呼应了这一思想。全国教育大会之后,国家陆续颁发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强调在保持和优化智育的同时,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加强和改进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彻底扭转“疏于德、弱于体、少于美、缺于劳”的弱项和短板,为教材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制度支撑。新时代的教材建设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时代新人的培养目标,全面落实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目标任务,着力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综合育人功能。
质量是教材的生命线,教材质量直接决定育人质量。不断提高教材质量,打造精品教材,一直是教材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用心”二字,也就是教材建设需要用专研心、专业心、专注心打造,体现出强烈的专业精神和敬业精神。精品教材是高质量教材的优秀部分,在教材体系中全面落实“五育并举”教育方针,集中反映“一坚持,五体现”,是具有鲜明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适宜性的教材典范。精品教材建设直接指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育人目标,充分彰显“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价值功能。“培根铸魂”就是要使教材切实担负起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历史使命,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启智增慧”就是要使教材担负起支撑教育强国目标的重要功能,紧跟知识更新步伐,把系统、抽象、复杂、学术性强的学科内容转化为丰富多彩、循序渐进、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认知规律的学科知识体系,把科学知识、先进理念、思想方法传授给学生,使青少年学知识、长才干,增智慧、明事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如果我们“不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创作精品上,只想着走捷径、搞速成,是成不了大师、成不了大家的”;正所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三)实践论逻辑: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确保高质量教材建设落地见效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教材建设的最终结果还是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运用,接受一线教师育人实践的检验,体现育人成效。所以,从教材建设的价值论逻辑和本体论逻辑走向实践论逻辑具有现实的、生活的必然性。
教材建设作为国家事权的实践论逻辑,是指国家教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健全与落实行动,属于教材体系的组织方法系统。教材体系中的组织方法系统是教材体系实施所必须依据的方位标和指路牌,包含了保障教材建设的各种管理体制机制,服务于教材质量的提高,保障教材育人价值的实现。教材的实践论逻辑主要有三个方面价值:其一,具有教育性,集中体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要求;其二,具有权威性,是落实国家事权的具体制度保障体系;其三,具有整体性,这些制度的运行构建了教材管理各方面、各环节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一体化系统,共同支撑和推动新时代教育目标的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以多种方式强调改革和完善教材体制机制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16 年 5 月 17,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在教材编写、推广、使用上要注重体制机制创新,调动学者、学校、出版机构等方面积极性,大家共同来做好这项工作”。建设高质量教材体系,目的在于提高教材质量,关键在于体制机制的创新,主渠道在于教学方式方法的有效性,这是国家事权实施落地的根本制度保障和政策安排。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指出,“要着眼于‘教好’,围绕教师、教材、教法推进改革,探索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切实在素质教育上取得真正的突破”。教材体制机制的完善是一个逐步的、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调整、改进的过程。随着我国教材体制机制的逐步完善,作为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教材管理体系,将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并走向常态化,有力促进和推动教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建设的重要论述的实践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建设的重要论述引领教材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我国教材体系建设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2021 年,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完成,这是教材领域的最高奖项,共评选出优秀精品教材 999 种。其中,基础教育类 200 种、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类 400 种、高等教育类 399 种,教材建设先进集体 99 个、先进个人 200 名。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的获奖教材价值导向鲜明、教育理念先进、质量水平高、社会评价好,代表了我国教材的一流学术水准。
(一)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取得历史性成就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统编教材史上,党中央极为重视统编教材编审人员的配备,汇集了一批当时教材编辑领域的精英,历经了三次大规模“会战”,刚修订完成的三科统编教材就是第三次会战的结果。自 2012 年开始,教育部从全国调集一百多位优秀专业人才,组建了强有力、专业化的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编审队伍。新时代三科统编教材吸收了以往统编教材的宝贵经验,在呈现新时代价值观时,表现出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创造性”沿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性”塑造以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整体性把握的特点,突出了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联系生活实际,增强了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加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义务教育阶段三科统编教材已经在 2017 年秋季开学投入使用,2019 年秋季开学实现了所有年级“全覆盖”;普通高中三科统编教材在 2019 年秋季投入使用,目前已覆盖 26 个省份。三科统编教材投入使用后,相关问卷调查显示,近90%的学生表示喜欢读新教材,教材内容丰富有趣、语言优美、图文并茂、启发思考;教师对新教材总体满意度达 90%,对教材的思想立意、内容选材、呈现方式等给予了较高评价。新时代三科统编教材在思想政治建设、家国情怀培育、历史文化传承、现代素养培育和人文情操陶冶等方面均达到了新的高度,促进了一体化人才培养格局的形成。
(二)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建设开创新局
改革开放以来,党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地位。2004 年 1 月,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党中央作出了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下简称“马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下发了《关于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意见》。“马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组织编写哲学社会科学专业基础教材,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教材编写工作始终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进行,中央召开的每一次全会都对“马工程”工作作出部署、提出要求。
按照人才培养要求,适应课程建设需要,“马工程”重点教材品种得到了拓展和细化。为增强教材的针对性、适用性,教育部组织专家及时修订已出版的“马工程”重点教材,全面完成已规划的“马工程”重点教材编写,“马工程”重点教材体系日益完善。目前,“马工程”重点教材已出版 110 种,教材使用平均覆盖率超过 90%。此外,教育部还研制印发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建设推进方案》,强调整体推进不同学段、不同类型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专业教材建设,用 5 年时间,重点建设 200 种精品教材。“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引领和带动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推动了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话语体系、评价体系建设不断创新;团结和凝聚了广大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学者,培养了一大批领军人物和中青年优秀人才,进一步壮大了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队伍,有力推动了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开创了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局面。
(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教材取得重要进展
重大主题教育进教材是加强党对教材工作全面领导的重要体现,需要长期不懈地推动。2021 年 8 月,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
教育部门强化重大主题教育整体设计,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落到实处,选择确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劳动、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及国防、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研究制定了系列重大主题进课程教材指南和指导纲要。重大主题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持续开展,实现学段、学科、类型全覆盖,纵向贯穿,横向关联,学科配合,学习内容各有侧重。目前,教育部已经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并组织编写了大中小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即将印发《国防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青少年学生从这些重大育教材中,不断地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涵养了正气、淬炼了思想、升华了境界、指导了实践。
(四)教材治理规范有序
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建设的重要论述指引下,教育系统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坚持建管结合、以管促建,基本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的全面覆盖大中小学教材的现代治理体系。国务院成立教材委员会,指导和统筹全国教材工作;教育部成立教材局,管理组织全国教材事宜,同时成立专门的教材研究机构——课程教材研究所,教材的管理体制逐步健全。2020 年教育部发布“一规划、四办法”,并陆续出台了少数民族文字教材、课外读物进校园、校外培训材料等多 个专门管理规定 ,持续织密制度网络。2020—2021 年,国家教材委员会连续两年开展大中小学教材教辅全面排查,累计排查教材 180.1 万册(种),各级各类教材教辅得到有效体检和净化;国家教材委员会还组织开展了境外教材的专项排查,加强了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学校的境外课程教材管理。教材治理规范有序,为“培根铸魂、启智增慧”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奠定了国家事权视域下的教材建设基石。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建设的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建设的重要论述事关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对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建设的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建设的重要论述着眼时代新人的培养目标,着力破解教材建设的时代课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建设的重要论述,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等的教育思想,科学回答了教材建设的一系列时代课题。基于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实践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形成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的目标任务,是立足当今中国国情和发展实际,着眼于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深刻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总结我国教材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作出的重大创新。这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和新论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教育思想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建设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建设的重要论述,从党和国家的战略发展高度出发,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明确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根本目标和建设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根本任务,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建设的重要论述是建设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的行动纲领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建设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深化了对新形势下教材建设规律的认 识,是新形势下建设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的根本遵循和实践指南。一是把教材建设作为党和国家教育事业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工程,指引教材工作者牢牢扛起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尽心尽力编好教材。坚持用真理说服人既是增强教材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重要途径,也是教材工作者的必备素质。教材工作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教材建设,不断加强教材建设的主动性、自觉性和使命感。二是引领、指导和推动教材建设探索与实践步入一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打造精品教材的要求,教材建设强化质量,着力打造精品教材,落实在教材编、校、印、审、用、修等各环节。三是引领教材工作者努力构建和不断完善教材工作体系、管理制度体系、把关评价体系、教材保障体系和精品教材体系,教材建设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良性发展轨道。四是科学有效地指导了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教材的作用在实践中不断强化,教材的育人价值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建设的重要论述,引导教师紧紧依托教材,在教与学中强化教材的育人立意,让教材的育人价值贯穿各学科始终。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建设的重要论述的引领下,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彰显教材育人价值,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行动。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建设的重要论述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指明了方向
进入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的交织叠加、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建设的重要论述围绕立德树人全面谋划、合理布局,加快推进“建设什么样的教材”、“怎样建设教材”、“为谁建设教材”工作,在教材的思想价值、知识经验、组织方法等方面突破了诸多瓶颈问题,构建了符合时代精神和发展素质教育要求的立德树人教材体系,有力地支撑和推进了“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培养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教材意识形态领域教育的论述,就是要通过教材培养青少年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理想信念导引下,必须增强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知识和能力,有过硬的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品教材”的重要论述,就是要青少年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本领。“有担当”是时代新人的必备品质,意味着担负责任,不懈奋斗。“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特别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奋斗不只是响亮的口号,而是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建设的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是建设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根本目标是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而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人才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建设的重要论述,就是通过建设高质量教材体系这个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和关键环节,指引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增强服务国家和人民的本领,并把这种理想信念维系下的本领当作努力奋斗的使命和责任,真正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来源|《教育研究》2022年第3期
作者|中国教科院课程教学研究所;执笔人:郝志军、王鑫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