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4/6 9:06:18 阅读:342 发布者:chichi77
Part1数据介绍
基于Meta分析的中国森林水源涵养空间分布数据集以Meta分析收集1045个关于全国森林水源涵养的相关参数及其影响因素的站点数据为基础,通过综合蓄水能力法计算了站点尺度的林冠截留能力、枯落物最大持水能力、土壤蓄水能力和森林水源涵养能力,然后以10 km x 10 km 的网格为基础,利用随机森林模型预测了森林及其各蓄水层水源涵养空间分布。数据集包括:(1)以10 km x 10 km 的网格为基础的分植被类型的森林水源涵养数据,包括:林冠截留能力、枯落物最大持水能力、土壤蓄水能力、森林水源涵养能力、林冠截留量、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土壤蓄水量和森林水源涵养量;(2)中国各省森林水源涵养统计表;(3)中国1045个站点的森林水源涵养数据。数据集存储为.xlsx和.shp格式,由9个数据文件组成,数据量为118 MB(压缩为1个文件,46.5 MB)。基于该数据集的分析研究成果发表在Ecological Indicators 2021年132卷。
Part2数据引用方式
吴溪, 史文娇*, 陶福禄*. 基于Meta分析的中国森林水源涵养空间分布数据集[J/DB/OL]. 全球变化数据仓储电子杂志(中英文), 2022. https://doi.org/10.3974/geodb.2022.03.06.V1.
Part3关联论文
Wu, X., Shi, W. J., Tao, F. L. Estimations of forest water retention across China from an observation site-scale to a national-scale [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21, 132: 108274.
Part4参考文献
[1] 贺淑霞, 李叙勇, 莫菲等. 中国东部森林样带典型森林水源涵养功能[J]. 生态学报, 2011, 31(12): 3285-3295.
[2] 莫菲, 李叙勇, 贺淑霞等. 东灵山林区不同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评价[J]. 生态学报, 2011, 31(17): 5009-5016.
[3] 赵传燕, 冯兆东, 刘勇. 干旱区森林水源涵养生态服务功能研究进展[J]. 山地学报, 2003, 21(2): 157-161.
[4] 马国飞, 满苏尔·沙比提. 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台兰河上游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J]. 水土保持学报, 2017, 31(3): 147-153.
[5] 殷沙. 不同比例马尾松木荷混交林枯落物与土壤水源涵养能力研究[D]. 南昌: 江西农业大学, 2015.
[6] 苏艳霞. 吉林省辽河流域典型植被类型林地水源涵养功能研究[D]. 长春: 吉林大学, 2014.
[7] 孙德泉. 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能力研究[D].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 2012.
[8] 张志永. 莲峡河小流域森林涵养水源功能评价及典型造林设计研究[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05.
[9] 郭梦娇. 辽河源地区典型林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6.
[10] 赵进红. 泰山不同林分水源涵养功能研究[D]. 泰安: 山东农业大学, 2009.
[11] 刘芝芹. 云南高原山地典型小流域森林水文生态功能的研究[D]. 昆明: 昆明理工大学, 2014.
[12] 张志永, 张卓文, 陈玉生等. 5种主要森林类型涵养水源能力比较研究[J].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5, 25(2): 171-175.
[13] 毛琴. 岩溶槽谷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效益比较研究[D]. 重庆: 西南大学, 2015.
[14] 王景燕. 川南坡地几种退耕模式对土壤抗蚀性及有机质组分的影响[D]. 成都: 四川农业大学, 2011.
[15] 乔玉. 辽东山区不同林型林地水源涵养功能研究[D]. 阜新: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8.
[16] 于水强, 关庆伟. 南京城市森林枯落物及土壤持水能力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34): 17177-17179+17206.
[17] 时忠杰, 张宁南, 何常清等. 桉树人工林冠层、凋落物及土壤水文生态效应[J]. 生态学报, 2010, 30(7): 1932-1939.
[18] 刘创民, 李昌哲, 张理宏等. 北京九龙山主要植被类型水文作用的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6, 18(S3): 98-102.
[19] 肖洋, 陈丽华, 余新晓. 北京密云水库地区2种人工林生态系统水文效应研究[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9, 7(1): 37-42.
[20] 王士永, 贾国栋, 段红祥等. 北京山区小流域不同植被覆盖对地表径流影响研究[J]. 湖南农业科学, 2011, (19): 51-56.
[21] 石青, 余新晓, 郭浩等. 不同类型水源保护林水资源保护功能的分析和评价[J]. 水土保持通报, 2004, 24(4): 31-33.
[22] 罗佳, 田育新, 周小玲等. 不同造林模式水源涵养功能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7, 37(3): 79-85.
[23] 喻阳华, 李光容, 皮发剑等. 赤水河上游主要森林类型水源涵养功能评价[J]. 水土保持学报, 2015, 29(2): 150-156.
[24] 刘洋, 张健, 杨万勤等. 川西高山树线群落交错带地被物及土壤的水文效应[J]. 林业科学, 2011, 47(3): 1-6.
[25] 陈林武, 刘兴良, 牟克华等. 川西米亚罗天然林保护区封山育林效果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 2002, 23(1): 7-14.
[26] 王黑子来, 刘微, 黄超等. 大兴安岭生态沟系典型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19): 33-37.
[27] 黄承标, 黄俊杰, 谭学锋等. 大瑶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涵养水源效益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 2007, 14(6): 268-271+274.
[28] 崔鸿侠, 刘学全, 唐万鹏等. 丹江口库区松柏混交林水文生态效应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7, 29(5): 784-787.
[29] 刘学全, 唐万鹏, 崔鸿侠. 丹江口库区主要植被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综合评价[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3(1): 59-63.
[30] 潘磊, 唐万鹏, 史玉虎等. 鄂西山地马尾松林水文效应研究[J]. 湖北林业科技, 2011, (4): 7-10.
[31] 郑郁善, 张炜银. 观光木杉木混交林水文特征研究[J]. 福建林学院学报, 1998, 18(3): 23-26.
[32] 李海防, 杨章旗, 韦理电等. 广西华山5种幼龄人工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0, 30(12): 70-74.
[33] 王冬云, 张卓文, 苏开君等. 广州流溪河流域毛竹林的水文生态效应[J].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8, 25(1): 37-41.
[34] 徐万仁, 张永庆, 杜和平等. 贺兰山主要森林类型水文作用的初步研究[J]. 宁夏农林科技, 1993, (6): 14-18.
[35] 金博文, 康尔泗, 宋克超等. 黑河流域山区植被生态水文功能的研究[J]. 冰川冻土, 2003, 25(5): 580-584.
[36] 黄进, 张金池, 陶宝先. 江宁小流域主要森林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09, 23(1): 182-186.
[37] 王彦辉, 刘永敏. 江西省大岗山毛竹林水文效应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 1993, 6(4): 373-379.
[38] 陈引珍, 程金花, 张洪江等. 缙云山几种林分水源涵养和保土功能评价[J]. 水土保持学报, 2009, 23(2): 66-70.
[39] 黄承标. 里骆林区不同森林类型对大气降水的再分配[J]. 广西林业科技, 1988, (1): 8-13.
[40] 刘少冲, 段文标, 陈立新. 莲花湖库区几种主要林型水文功能的分析和评价[J]. 水土保持学报, 2007, 21(1): 79-83.
[41] 郭梦娇, 朱江, 程小琴等. 辽河源不同林龄油松林水源涵养能力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16, 30(3): 279-284.
[42] 段秀梅, 张慧东. 辽宁冰砬山森林小流域水文因子特征[J]. 辽宁林业科技, 2014, (1): 10-13+26.
[43] 刘千, 王平, 熊伟等. 六盘山北侧叠叠沟小流域几种典型植被群落的水文功能研究[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3, 31(4): 193-199.
[44] 王彬, 刘国顺, 段绍光等. 洛宁县退耕还林涵养水源效应及价值研究[J]. 河南林业科技, 2008, 28(2): 43-44.
[45] 刘蔚漪, 范少辉, 漆良华等. 闽北不同类型毛竹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11, 25(2): 92-96.
[46] 谢颂华, 郑海金, 杨洁等. 南方丘陵区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减流效应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10, 24(3): 35-38.
[47] 郭永盛, 白玉英, 杨宏伟等. 内蒙古大青山典型植被水源涵养功能分析[J]. 林业资源管理, 2010, (3): 75-78.
[48] 陈祥伟. 嫩江上游流域生态系统水量平衡的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 2001, 12(6): 903-907.
[49] 时忠杰, 王彦辉, 于澎涛等. 宁夏六盘山林区几种主要森林植被生态水文功能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05, 19(3): 134-138.
[50] 郑兆飞. 桤木杉木混交林水源涵养能力研究[J].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8, 28(3): 8-10.
[51] 张平, 刘贤德, 张学龙等. 祁连山林草复合流域灌木林水文生态功能研究[J]. 干旱区地理, 2013, 36(5): 922-929.
[52] 王红义. 祁连山浅山区沙棘人工林调节水分作用研究[J]. 防护林科技, 2013, (6): 10-12.
[53] 王云琦, 王玉杰. 三峡库区典型森林植被生态水文功能[J]. 生态学杂志, 2010, 29(10): 1892-1900.
[54] 史玉虎, 朱仕豹, 熊峰等. 三峡库区端坊溪小流域的森林水文效益[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4, 2(3): 17-21.
[55] 史敏华,王棣,李任敏. 石灰岩区封山后山地植被水土保持功能的研究[J]. 山西林业科技, 1994, (3): 11-14+18.
[56] 王知符. 水土保持林生态效益的研究[J]. 山东林业科技, 1993, (S1): 25-30.
[57] 王鹏, 黄礼隆, 邱进贤等. 四川盆北山区马尾松、麻栎林水源涵养能力的初步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 1996, (3): 47-54.
[58] 龚固堂, 陈俊华, 黎燕琼等. 四川盆地四种柏木林分类型的水文效应[J]. 生态学报, 2011, 31(10): 2716-2726.
[59] 段艳芳, 赵辉, 樊巍. 太行山南端外来树种火炬树群落的水保效应[J].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25): 43-46.
[60] 杜强, 张永涛, 陈凯等. 泰山典型林分的水源涵养功能评价[J]. 林业实用技术, 2010, (4): 9-12.
[61] 肖金喜, 宋永昌. 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水文作用的初步研究[J]. 山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3, (S2): 84-89.
[62] 黄承标, 温远光, 李信贤. 田林老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气候及水文效应的研究[J]. 广西农学院学报, 1991, 10(4): 52-63.
[63] 黄承标, 韦峰. 田林老山中山杉木人工林水文作用的研究[J]. 广西农学院学报, 1991, 10(4): 64-69.
[64] 李凌浩, 林鹏, 王其兵等. 武夷山甜槠林水文学效应的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 1997, 21(5): 2-11.
[65] 孟梦, 陈宏伟, 刘永刚等. 西双版纳西南桦、山桂花人工林水源涵养效能研究[J]. 云南林业科技, 2002, (3): 46-49.
[66] 胡孔飞, 文仕知, 张杰等. 湘北红壤丘陵区四川桤木人工林水文生态效应[J]. 福建林业科技, 2009, 36(3): 28-31+79.
[67] 陈祥伟, 王文波, 夏祥友. 小流域水源涵养林优化配置[J].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18(2): 267-271.
[68] 蒙朝阳, 谢元贵, 刘济明等. 小蓬竹水土保持效应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4): 1431-1433.
[69] 贾彦龙, 许晴, 许中旗等. 燕山北部山地典型植物群落水源涵养能力研究[J]. 水土保持通报, 2012, 32(6): 16-21.
[70] 石小亮, 张颖, 单永娟等. 云南省高原典型森林植被涵养水源功能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8): 1366-1372.
[71] 吕磊, 文仕知, 胡孔飞等. 长沙市郊枫香人工林水文生态效应的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0, 30(4): 21-25.
[72] 李杨, 王百田, 饶良懿等. 重庆缙云山典型林分水源涵养功能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3): 1660-1664.
[73] 成晨, 王向东, 鲁婧等. 重庆缙云山楠竹林水文水保生态效益研究[J].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14, (2): 6-8.
[74] 荣文卓, 张洪江, 杜仕才等. 重庆市四面山4种森林群落面源污染控制功能分析[J]. 生态环境学报, 2009, 18(5): 1893-1897.
[75] 陈俊华. “3s”技术支持下的长江上游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与结构优化[D]. 成都: 成都理工大学, 2011.
[76] 张瑞. GIS支持下的晋西黄土区水土保持林生态效益评价[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0.
[77] 杨洪学. 阿什河流域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综合评价[D].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05.
[78] 韩春华. 阿什河上游水源林小流域静态持水能力研究[D].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08.
[79] 孔祥飞. 阿什河上游天然次生林小流域水量平衡研究[D].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09.
[80] 辛颖. 阿什河上游天然次生林与人工林小流域水文生态效益对比研究[D].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11.
[81] 韩春华. 阿什河上游小流域森林生态系统水文功能研究[D].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12.
[82] 李校. 八达岭林场水源保护林生态功能评价研究[D]. 保定: 河北农业大学, 2007.
[83] 李佳. 北京密云库区水源涵养林不同林分对降雨分配过程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2.
[84] 黄枝英. 北京山区典型林分水分循环与水量平衡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2.
[85] 贾剑波. 北京山区典型森林生态系统水分运动过程与机制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6.
[86] 李轶涛. 北京山区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分传输与机制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4.
[87] 肖洋. 北京山区森林植被对非点源污染的生态调控机理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08.
[88] 吕锡芝. 北京山区森林植被对坡面水文过程的影响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3.
[89] 王威. 北京山区水源涵养林结构与功能耦合关系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0.
[90] 史宇. 北京山区主要优势树种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水文过程分析[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1.
[91] 张梅. 滨海沙地竹林生态系统特性的研究[D]. 福州: 福建农林大学, 2004.
[92] 王栋栋. 冰冻灾害对江西大岗山三种林型主要水文过程影响研究[D]. 南昌: 江西农业大学, 2011.
[93] 龚固堂. 不同尺度防护林空间配置与结构优化调控技术研究[D]. 成都: 四川农业大学, 2011.
[94] 贾晓燕.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源涵养服务特征及其时空动态[D].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 2013.
[95] 林明磊. 不同植被类型对流溪河小流域产流—产沙影响的研究[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08.
[96] 吴文友. 巢湖流域南部丘陵地森林景观格局与水土流失的关系[D]. 合肥: 安徽农业大学, 2006.
[97] 陈晓燕. 大青山前山区主要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动态和植被承载力研究[D]. 呼和浩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
[98] 周东伟. 大青山油松人工林水分平衡特征研究[D]. 呼和浩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8.
[99] 代海燕. 大青山主要森林类型生态效益的研究与评价[D]. 呼和浩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8
[100] 王冬至. 大青山主要植被类型生态效益计量[D]. 呼和浩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2.
[101] 芦新建. 大通县水源涵养林类型及其功能评价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5.
[102] 李奕. 大兴安岭北部樟子松林生态水文过程及水量平衡研究[D].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16.
[103] 姜海燕. 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水文特性的研究[D].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08.
[104] 李明学. 第二代杉木人工林水文功能恢复研究[D]. 长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7.
[105] 贾秀红. 鄂中低丘区水土保持林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13.
[106] 于澎涛. 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理论、方法与应用[D]. 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1.
[107] 黄采艺. 枫香人工林生态系统水文过程及主要营养元素动态特征[D]. 长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
[108] 席琳. 伏牛山东麗不同演替阶段植被群落特征与水土保持特性[D]. 郑州: 河南农业大学, 2009.
[109] 麻泽龙. 广元市几种退耕还林模式径流分析及土壤水分动态研究[D]. 成都: 四川农业大学, 2003.
[110] 宫渊波. 广元市严重退化生态系统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生态效益研究[D]. 成都: 四川农业大学, 2006.
[111] 牛强. 广州流溪河两种典型林分的水源涵养功能[D]. 长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5.
[112] 宗路平. 哈尼梯田景观水源区的水源涵养功能及关键区识别研究[D].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 2015.
[113] 孔亮. 黑龙江省东部山地灌木林水源涵养机理及功能评价[D].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05.
[114] 吕磊. 湖南省5种生态公益林的主要生态功能研究[D]. 长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
[115] 王忠诚. 湖南省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研究[D]. 长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
[116] 杨新兵. 华北土石山区典型人工林优势树种及群落耗水规律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07.
[117] 林海礼. 钱塘江源头不同森林林分的水文功能研究[D]. 杭州: 浙江林学院, 2008.
[118] 邱文玮. 矿区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 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 2014.
[119] 张永涛. 黄前流域不同配置经济林防护林水源涵养功能与价值评估[D]. 泰安: 山东农业大学, 2005.
[120] 程传民. 黄前水库上游典型森林植被水文生态功能研究[D]. 泰安: 山东农业大学, 2007.
[121] 史常青. 黄土高寒区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08.
[122] 成向荣. 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土壤-人工植被-大气系统水量转化规律及模拟[D]. 北京:中国科学院大学, 2008.
[123] 张笑培.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生态效应研究[D]. 西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124] 张社奇. 黄土高原油松、刺槐人工林地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特征研究[D]. 西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125] 张建华. 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典型林分结构功能评价与近自然经营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4.
[126] 张伟. 冀北山地森林水文特征研究[D]. 保定: 河北农业大学, 2011.
[127] 李倩茹. 冀北山地天然次生林与人工林典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D]. 保定: 河北农业大学, 2011.
[128] 王茜. 冀北山区不同森林类型水文效应研究[D]. 保定: 河北农业大学, 2013.
[129] 赵磊. 江西大岗山不同密度杉木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D].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13.
[130] 陈琳. 晋西半干旱黄土地区流域森林植被水文效应及模拟[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1.
[131] 茹豪. 晋西黄土区典型林地水文特征及功能分析[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5.
[132] 朱继鹏. 晋西黄土区水源涵养林优化配置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06.
[133] 李香云. 缙云山林地坡面径流特征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08.
[134] 赵洋毅. 缙云山水源涵养林结构对生态功能调控机制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1.
[135] 邓成. 经营单位级的森林多功能监测与评价[D]. 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5.
[136] 李文超. 辽东山地胡桃楸天然次生林土壤水文功能研究[D]. 阜新: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4.
[137] 祁萃萃. 辽东山区不同林型水源涵养功能的季节性动态[D]. 阜新: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8.
[138] 于大炮. 辽西地区生态经济型水土保持林效益评价及模式研究[D]. 沈阳: 沈阳农业大学, 2001.
[139] 刘千. 六盘山北侧叠叠沟小流域几种典型植被生态水文过程研究[D]. 兰州: 甘肃农业大学, 2013.
[140] 熊伟. 六盘山北侧主要造林树种耗水特性研究[D]. 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3.
[141] 李振华. 六盘山叠叠沟典型植被蒸散及水文要素的坡面尺度效应[D]. 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4.
[142] 刘建立. 六盘山叠叠沟坡面生态水文过程与植被承载力研究[D]. 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8.
[143] 杜阿朋. 六盘山叠叠沟小流域坡面植被水文影响与模拟[D]. 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9.
[144] 莫菲. 六盘山洪沟小流域森林植被的水文影响与模拟[D]. 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8.
[145] 孙浩. 六盘山香水河小流域四种典型林分的生态水文特性研究[D]. 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4.
[146] 曹恭祥. 六盘山香水河小流域植被结构水文影响及其坡面尺度效应[D]. 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4.
[147] 方书敏. 陇中黄土高原典型人工林土壤水文过程研究[D]. 兰州: 兰州大学, 2016.
[148] 昝玉亭. 马尾松、湿地松人工林结构对森林水文功能的影响[D]. 南昌: 江西农业大学, 2013.
[149] 赵雨虹. 毛竹扩张对常绿阔叶林主要生态功能影响[D]. 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5.
[150] 孔维健. 庙山坞自然保护区典型森林类型水文生态效应研究[D]. 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
[151] 何常清. 岷江上游两种典型森林群落生态水文特征研究[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09.
[152] 程良爽. 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不同植被水源涵养效益[D]. 成都: 四川农业大学, 2010.
[153] 张昌顺. 闽北不同类型毛竹林生态功能研究[D]. 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8.
[154] 韩永刚. 木荷、杉木人工林水文效应的研究[D]. 福州: 福建农林大学, 2005.
[155] 莎仁图雅. 内蒙古大青山油松人工林水分特征的研究[D]. 呼和浩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
[156] 郭永盛. 内蒙古大青山中段水源涵养林功能机理与经营模式[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08.
[157] 朱存福. 嫩江上游流域的水量平衡与流域森林经营的研究[D].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01.
[158] 郝佳. 宁夏六盘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密度对多功能的影响[D]. 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2.
[159] 张晓蓓. 宁夏六盘山南侧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态水文影响的密度效应评价[D]. 保定: 河北农业大学, 2012.
[160] 殷丽强. 砒砂岩区复合农林系统构建技术与模式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08.
[161] 文仕知. 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过程[D]. 长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
[162] 范莉梅. 祁连山排露沟流域森林植被水文功能究[D]. 兰州: 甘肃农业大学, 2015.
[163] 张剑挥.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研究[D]. 兰州: 甘肃农业大学, 2010.
[164] 刘旻霞.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水文效应研究[D]. 兰州: 甘肃农业大学, 2003.
[165] 金铭. 祁连山水源涵养林林冠层与枯落物层水文机理研究[D]. 兰州: 甘肃农业大学, 2006.
[166] 王金叶. 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生态系统水分传输过程与机理研究[D]. 长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6.
[167] 赵维俊. 祁连山水源涵养林水文特征研究[D]. 兰州: 甘肃农业大学, 2008.
[168] 孙昌平. 祁连山中部青海云杉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D]. 兰州: 甘肃农业大学, 2010.
[169] 张静. 秦淮河流域主要林分的枯落物和土壤蓄水能力研究[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10.
[170] 陈书军. 秦岭天然次生油松林生态水文功能研究[D]. 西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171] 李世荣. 青海大通高寒区退耕还林生态效应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06.
[172] 吕粉桃. 青海大通山地退耕还林生境演变特征及其评价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07.
[173] 李文忠. 青海大通退耕还林配置模式与生态功能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05.
[174] 曹恒. 青海高寒区不同人工林地土壤和枯落物的水文功能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4.
[175] 李良. 塞罕坝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水分特征的研究[D]. 呼和浩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
[176] 陈玉生. 三峡库区巴东县区段不同森林类型水文效应研究[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05.
[177] 王云琦. 三峡库区森林理水调洪机理及空间配置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06.
[178] 杨海龙. 三峡库区小流域森林植被理水调洪规律的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04.
[179] 崔鸿侠. 三峡库区朱砂土小流域主要森林类型水文生态效应研究[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06.
[180] 李婧. 三峡库区紫色砂岩地主要森林类型水文效应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2.
[181] 夏祥友. 森林经营对东北林区主要森林类型蓄水保土功能的影响[D].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16.
[182] 郭剑芬. 森林枯枝落叶层与粗木质残体的生态功能[D]. 福州: 福建农林大学, 2003.
[183] 李德生. 山东泰安黄前水库流域主要植被类型的水文特征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07.
[184] 夏祥友. 水曲柳人工混交林土壤水分动态研究[D].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05.
[185] 贲越. 水曲柳天然林枯落物层水文功能动态与格局[D].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08.
[186] 郭浩. 水土保持林体系高效空间配置和稳定林分结构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03.
[187] 许秀丽. 四川洪雅四种植被模式土壤入渗过程及蓄水功能的定位研究[D]. 成都: 四川农业大学, 2005.
[188] 胡天然. 松花江干流水源涵养林的水文特征[D].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07.
[189] 黎江. 松华坝水源区典型林型水源涵养功能及其对水质的影响[D].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10.
[190] 黄进. 苏南丘陵山区主要森林类型防水蚀功能评价[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11.
[191] 丛日亮. 苏南丘陵山区主要森林类型水文效应研究[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11.
[192] 李新平. 太行山南部水土保持植物材料选择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06.
[193] 杜强. 泰山罗汉崖林场森林近自然结构与水土保持功能[D]. 泰安: 山东农业大学, 2010.
[194] 辛慧. 泰山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与价值评估[D]. 泰安: 山东农业大学, 2008.
[195] 朱乃新. 天宝岩自然保护区不同长苞铁杉林的CWD、枯落物及土壤层水文生态功能比较研究[D]. 福州: 福建农林大学, 2012.
[196] 王丙超. 天山中段天山云杉林森林水文效应研究[D]. 乌鲁木齐: 新疆农业大学, 2007.
[197] 沈会涛. 天童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生态水文特征研究[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1.
[198] 徐纯洁. 皖东低丘陵麻栎薪炭林水保水文效益研究[D]. 合肥: 安徽农业大学, 2010.
[199] 方江平. 西藏原始林芝云杉林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D]. 长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
[200] 张杰. 湘北桤木人工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D]. 长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9.
[201] 贺希. 湘潭锰矿栾树人工林水文功能研究[D]. 长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1.
[202] 崔雪晴. 小兴安岭地区森林植被变化对小流域径流的影响[D].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10.
[203] 谈正鑫. 盱眙月亮山典型人工林水土保持功能研究[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15.
[204] 张子言. 永川降雨性质及典型森林类型水文效应[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13.
[205] 常志勇. 油松华山松人工混交林与次生灌丛水源涵养与养分维持能力比较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 2007.
[206] 段兴凤. 元阳梯田水源区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D]. 昆明: 西南林业大学, 2011.
[207] 周祥. 云南纳帕海典型森林水文生态功能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1.
[208] 陈加利. 长白山典型森林集水区的水文功能研究[D].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05.
[209] 王栋. 长江三峡库区不同植被类型对降雨产流影响的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07.
[210] 郭汉卿. 中西河流域主要森林类型水文特征及其水文功能研究[D]. 晋中: 山西农业大学, 2005.
[211] 康苗. 重庆合川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4.
[212] 张晓明. 重庆缙云山林地坡面降雨产流规律及土壤力学特征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08.
[213] 刘勇. 重庆缙云山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价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5.
[214] 成晨. 重庆缙云山水源涵养林结构及功能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09.
[215] 刘欣. 重庆石灰岩地区四种典型群落的水源涵养效应研究[D]. 重庆: 西南大学, 2008.
[216] 葛东媛. 重庆四面山森林植物群落水土保持功能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1.
[217] 王轶浩. 重庆酸雨区受害马尾松林的结构与水文功能特征[D]. 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2.
[218] 李士坤. 竹阔混交林生产力和生态效能研究[D]. 福州: 福建农林大学, 2008.
[219] 翟杰. 紫金山栎林涵养水源功能研究[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11.
[220] 张志民. 紫金山栓皮栎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10.
[221] Zhang, B., Xie, G., Yan, Y., et al.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water conservation in Beijing’s forest ecosystem [J].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2011, 22(2): 295-300.
[222] Li, Y., Li, B., Zhang, X., et al. Differential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capacity and associated processes in four forest ecosystems in Dianchi Watershed, Yunnan Province, China [J].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15, 70(3): 198-206.
[223] Fu, D., Duan, C., Hou, X., et al. Patterns and relationships of plant traits, community structural attributes, and eco-hydrological functions during a subtropical secondary succession in central Yunnan, Southwest China [J]. Archives of Biological Sciences, 2009, 61(4): 741-749.
[224] Ma, L., Teng, Y., Shanggan, Z. Ecohydrological responses to secondary natural populus davidiana and plantation pinus tabulaeformis woodlands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J]. Ecohydrology, 2014, 7(2): 612-621.
[225] Sun, X., Wang, G., Lin, Y., et al. Intercepted rainfall in abies fabri forest with different-aged stands in Southwestern China [J]. Turkish 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2013, 37(4): 495-504.
[226] 吴溪, 史文娇. 基于实测站点的区域森林水源涵养量空间化方法综述[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9, 35: 1505-1515.
[227] Breiman, L. Random forests [J]. Machine learning, 2001, 45: 5-32.
[228] Wu, X., Shi, W. J., Guo, B., et al. Large spatial variations in the distributions of and factors affecting forest water retention capacity in China [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20, 113: 106152.
[229] 吴溪. 中国大陆森林水源涵养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D].青岛:山东科技大学, 2019.
[230] Wu, X., Shi, W. J., Tao, F. L. Estimations of forest water retention across China from an observation site-scale to a national-scale [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21, 132: 108274.
[231] Shi, X. L., Du, C. L., Guo, X. D., et al. Heterogeneity of water-retention capacity of forest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based on meta-analysis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21, 31(1): 69-90.
[232] 刘业轩, 石晓丽, 史文娇. 福建省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评估: InVEST模型与meta分析对比[J]. 生态学报, 2021, 41( 4) : 1349-1361.
[233] 刘闯, 石瑞香, 张应华等. 基于Google Earth 遥感影像全球多尺度海陆(岛)岸线数据集(2015) [DB/OL]. 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出版系统, 2019. DOI: 10.3974/geodb.2019.04.13.V1.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