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这位院士用10年!拿回中国在南海研究的主导权!

2022/3/22 9:11:31  阅读:290 发布者:chichi77

汪品先院士带领中国“南海深部计划”,32个实验室、700多人,一起工作10年,让中国人在南海研究上更具有话语权。

汪品先,男,汉族,193611月生,无党派人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在“南海深部计划”的实施中,带领全国海洋学界赢得南海研究的科学主导权。甘于奉献、勇于探索,年逾八旬的他依然奋战在科研一线,为我国海洋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深海勇士”。先后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

8293次下潜1400米深海

他是世界上年龄最大的深潜科学家,以82岁的高龄乘坐我国自主研制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三次潜入千余米海底,被誉为真正的“深海勇士”。

“深网、深潜、深钻”,是人类进入海洋内部的三大手段。同济大学是我国大洋钻探的基地,汪品先牵头建设了我国海底观测网大科学工程,接连主持了南海数次深潜航次。“我很高兴自己跟‘深网、深潜、深钻’这三样事情都有关系。”汪品先说。

在汪品先等科学家呼吁下,我国加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1999年,以他为首席科学家的第184航次在中国南海成功实施,这是第一次由中国人设计和主持的大洋钻探航次,实现了中国海域大洋钻探零的突破。在此基础上,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启动了我国海洋科学第一个大规模基础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汪品先任指导专家组组长。通过对南海深部进行系统观测,获得了一系列新发现,在南海深部重大科学问题上,提出了挑战地球科学传统认识的新观点。

目前,我国科学家已经赢得了南海研究的科学主导权,汪品先正积极推动南海成为国际科学合作的天然实验室,有力推动我国第一个基于海底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海底科学观测网建设,瞄准国际学术最前沿,推动我国“三深”(深潜、深钻、深网)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2

一年中364天抓紧工作

他是365天全年无休的奋斗者,惜时如金,始终坚守在科研一线,是激发同济人敬业奉献的灯塔。

已逾杖朝之年的汪品先依然奋斗在科研第一线,他常年以办公室为家,即便是节假日的深夜,他办公室的灯光依然明亮,一年365天,只有大年三十的晚上,他留了给自己“吃年夜饭看春晚”时间,其余364天的晚上,基本都是在办公室抓紧工作。他感叹“对我来说,最缺的就是时间。我是倒计时的,别的都可以慷慨,钱我也可以慷慨。时间我不能慷慨,因为我没有了,我在时间上是很小气的。”

1960年从莫斯科大学地质系学成归国后,汪品先院士开始投身于祖国的海洋地质研究和古气候研究领域,近一个甲子的风雨春秋,染白了他的鬓发,但对海洋学事业炽烈的爱却伴随他一辈子。

“别人是博士后,我是做院士后。我国的海洋事业目前正经历着自郑和下西洋600年来的最佳时机,许多我年轻时想做而做不成的事,到了老了该谢幕的时候反而要登场,怎能不抓紧宝贵的时间?我们必须只争朝夕,自主奋斗,才能早日实现建设海洋科技强国的理想。”

3

捐赠:不要以我们的名字命名

85岁高龄的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与孢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同济大学兼职教授孙湘君夫妇,于915日共同捐赠多年积蓄200万元人民币,设立“同济大学海洋奖学金”。

两位教授专门叮嘱“不要以我们的名字命名”,希望未来能得到更多校友和社会组织的关心和支持,以此鼓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于海洋科学事业的发展。

据校方介绍,该奖学金用于奖励有志于从事海洋科学及相关涉海研究和技术研发、学习取得优异成绩和研究获得创新成果、具有科研潜力的同济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

这已不是汪品先院士夫妇第一次进行捐赠,汪品先院士在1998年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时,就将奖金全数捐出,设立“海洋地质学奖学金”,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海洋学科研究人才。

谈到为什么捐款,孙湘君说:“在读大学的时候,国家培养了我们,我们一直想为国家多做一点贡献,希望在青年学子的求知路上,为他们‘加点油’,促进学生更快成长,推动海洋学科、海洋事业获得更大发展。”

“设立这个海洋奖学金,也是向更多学科专业领域的学生发出了召唤,希望有更多青年学生加入到国家海洋事业的队伍中来。”汪品先特别指出,海洋属于跨学科领域,需要多学科协同,非海洋学科的学生在这一领域也可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大有作为。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