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3/11 15:06:55 阅读:1009 发布者:chichi77
作者 | 文光
持续回荡在理论研究者耳边的声音是:“对于相关主题,还有大量的重要文献没有阅读;而当阅读了其中一部分文献之后,这些文献又牵扯出更多的文献来,不仅包括核心文献,还包括外围文献;此外,新的主题也纷沓至来。”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阅读中,存在某种两难困境,相应产生了两种有所偏重的阅读策略。
至少就一般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而言,有两种阅读策略,一种相对广博,一种相对精专,相应地,前者相对要求阅读速度快,后者相对要求阅读速度慢。“广博”、“精专”的表述是相对而言的,并非说广博阅读毫无精专,精专阅读毫无广博,它们是就一个人如果采取一种策略而不采取另一种策略所带来的相对效果而言的。根本上,这两种阅读策略不可兼顾,互有利弊。由于第一种阅读策略其实是多数人所熟悉的,因此我将重点介绍第二种策略。
广博阅读策略要求,在有限的时间精力范围内,尽可能占有更多的文献。以这种策略读书,学者处于这样一种焦虑之中:“再占有一些文献,我就可以对这个问题下点结论了”。然而这是一个遥遥无期的目标。
专精阅读策略要求,在有限的时间精力范围内,尽可能读懂当前的文献。以这种策略读书,学者处于这样一种焦虑之中:“再花一点时间,我就可以把手头的文献读懂,而可以继续读新的文献了”。然而这是一个漫长的等待。
当然,不同研究领域对理论深度和材料广度的要求配比是不同的,而且不同个人在不同阶段对于专精和广博的相对要求也是不同的,例如本科生现在大可不必过分纠结,他们应当尽可能广泛涉猎,不求甚解。不学无术的研究生和不学无术的博士生,也大可不必关心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适用于那些有志于学术的硕士研究生,特别是有志于学术的博士研究生。对于这些人,他们需要考虑适合自己的阅读策略,并且了解不同策略的可能利弊。
我所了解的一个同侪,就是令人敬佩的广博阅读策略的研究者。先是研究韦伯的社会学,后又研究黑格尔的法哲学,然后还要广泛深入地阅读本专业领域的英美法哲学文献,比如哈特和德沃金,以及其他等等。前段时间我看到他一口气列举了二十多本二手文献,而且几乎是逐一点评,足见其阅读体量,足见其勤奋和天分。同为该专业领域的研究者,我对这些文献稍有涉猎,即使有些被列入阅读计划,也由于以下所要说的理由而迟迟不能阅读。
一个事实是,我们的精力和时间是相当有限的,一个专职读书人,一天中满打满算有效率的阅读时间不会超过6小时,剩下的都是相对低效乃至无效的时间。在这种条件下,超大体量的阅读,不是勤奋能够解决问题的,除非有惊人天资,能够以超常的速度阅读、记忆和理解。如果按照我们过去所推荐的读、想、写一体的做哲学方式,他还能在如此忙碌的阅读活动之外,进行相应的思考和写作活动,可见是惊人的。我曾见到他在豆瓣上标记阅读一本研究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近800页的书,从标记到结束,前后大概只有一个星期的时间,还给了高屋建瓴般的评语。
我当然难以想象自己有别人这样的勤奋和天分,但是我不会说其他人决不可能。阅读广泛,加上天资聪颖,当然越读越快。不论如何,依照我对自身愚钝资质的了解,我实际执行的是相对专精的阅读策略。这不是一劳永逸选择的结果,而是在大量摸索中逐步确立起来的。让我稍微详细地说明下我的阅读策略。
我阅读喜欢步步为营,说好听点叫“稳扎稳打”,说不讨听些叫“拖泥带水”。一般来说,我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谨慎选择文献。读什么文献,该什么时候读,文献之间以什么次第读,这些都需要精心构想。可读可不读的文献大概不会读,但也不因为是好文献,就一定要现在就读。有太多太多的好的文献,比我已经读过的都好,却在阅读日程中被一再延后,直到现在。文献好坏的标准不只在于文献自身的品质,更在于学者的阅读时机。
2. 信任文本。一旦选定了适合的文献,就必须给予相当程度的信任:相信在相关议题上,如果仔细读懂这本文献,就有望对这个议题获得一种整全的理解。相反,为了弄懂某个议题,在阅读时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不可取的。如果我始终对未读的文献“耿耿于怀”,只能说明我当前选择的文献对于当前的阅读时机而言不是最佳的,如果它不是最佳的,那么我为什么要读它?
3. 笃定阅读。对当前阅读的文献保持信任,也就使阅读相当笃定:第一,好好做笔记,第二,认真写片断。我会做大量的笔记,整理出作者的概念、观点和论证,并且在做笔记的过程中,不断将当前的文献与过去的文献联系起来。第二,把对文献涉及的重要概念、观点和论证思考,以文章片断的形式写出来。写作前反复思考,写作时不用翻书,水到渠成。如果感觉阻滞,就停止写作,继续阅读和思考。我会花费很长时间来读完它,期间对于概念、观点和论证反复思考,比如在吃饭、散步、通勤、洗漱甚至睡觉时,反复思索某些议题,然后努力以自己的话重述,并加上自己的理解。
我当然知道,就任何重要的主题而言,都文献浩如烟海,即使除去绝大多数垃圾文献,还是有几本甚至十几本值得阅读的,而且这还只是核心文献,还没有提及外围文献。
我当然知道即使对当前文献获得充分理解,也只是了解了“一家之言”。
我当然知道,为了能够充分理解当前文献,我还需要大量的文献积累。
我当然知道,对当前文献所论述的概念、观点和论证的理解,就整个思想进程而言,仅仅是一个狭隘的误解。
我当然知道停留在一个文献上的所有这些危险。
但是我能怎么办呢?为了获得对任何当前阅读文献的充分理解,我占有的其他文献越多越好;但是如果迅速占有尽可能多的文献,我必定不能在任何文献上过久停留。
这个矛盾是不可根本消除的。为了应对这个矛盾,我提出所谓“文本信任,笃定阅读”的说法,用来形容耐住性子将自己精心选择的文献读通读透的做法。如果在阅读时总是东张西望,除了表明我可能贪多浮躁之外,还表明我可能对自己选择的文献缺乏信心,我不相信它能够为自己在相关议题上提供一个整全的理解。
以上阅读策略的最大的弊端是可能导致:阅读极其狭隘,但思想极其泛滥。这样一种保守的阅读策略,与开放的广博阅读策略相比,最核心的原则是:在阅读当前文本时,完全满足于当前文献就相关议题提供的观点。这一点特别明显地体现在,一个人几乎需要立即基于当前文献来对相关主题展开直接思考,这一点我们后面还会谈到。由于几乎总是这样,因此可想而知这样的做法有多狭隘了。
大多数人的阅读策略,无论他们是否意识到,其核心的原则都是:就相关议题,尽可能占有更多作者的观点,然后才能得出起码的结论。如果你写论文,谈论某个议题,很难想象,只谈一位经典作家的观点,就能够通过任何编辑和审稿人的审阅。
我无法向你推荐我的阅读策略。但是,由于这是我的实际选择,我确实认为它比广博快速阅读策略更可取,特别是对于那些从事理论研究的人来说。但无论你执行哪种策略,无论你的具体情况如何,“充分理解单独文献需要以更多文献为背景,而让更多文献充当背景则需要充分理解单独文献”,这样一个矛盾,从根本上不可能消除。
我认为这两种策略,是“鱼与熊掌”的关系,但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正如我们一开始所强调的,它们是相对而言的。要想执行慢速阅读策略,你必定已经有了相当广泛的涉猎;而要想执行快速阅读策略,你毕竟已经对某些单独文本下很多功夫。执行这两个策略之一都可能产生不可避免的损失,也会有相当大的收益,简单说就是:
慢速阅读使得学者,知识狭隘但理解精微;
快速阅读使得学者,知识广博但理解粗疏。
然而,我更愿意相信,假以时日,慢速阅读会逐步走向广博,而快速阅读者则可能永远流于粗疏。
最后值得指出的是,以上讨论只适用于理论研究中的核心和重要文本。任何理论研究领域或者方向都有几本经典文献。所以,严格说来,不是所有文献都执行完全一样的策略。应该区分自己研究的核心文献和外围文献。从核心文献到外围文献,应该采取不尽相同的阅读策略,如果用快速和慢速阅读来测度的话,那么这些不尽相同的阅读策略,会在由这两种极端策略的中间滑动。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