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3/11 14:16:26 阅读:337 发布者:chichi77
本文为募格学术原创。作者:浴火凤凰
关于“考研”模式建议引发激励争论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民革江西省委会副主委、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校长徐景坤的“惊人”建议,被各类媒体纷纷转载。
图为全国政协委员、民革江西省委会副主委、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校长徐景坤
徐景坤认为,现行硕士研究生招生模式录取方式较单一,仍是唯分数论,人称“小高考”,没有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考查,且考生只能选择一所志愿学校。即使高分通过初试,一旦在复试时间较晚且被刷,很难找到如意的学校读研。
为此,他建议:研究生考试由统考方式改为申请制,主要方法是以综合成绩来申请研究生,模仿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一名考生可以申请若干所学校读研。
此番建议一出,立即在学术圈、考研圈中掀起了轩然大波,网友们纷纷留言表达看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派别。
《------------------》
一是同意派,但主要是以“导师”为主。
有一位导师直接发声:
“我举双手赞成!现在研究生卷得厉害,有很多大学生大二就开始准备考研,甚至有一些本科院校,把专业课上成了考研专题班,不讲专业发展路径、不培养学生分析能力、不锻炼学生工程技术,就教学生怎么做题。
结果是考研分数很高,但进了实验室就会发现学生像没学过专业课似的,什么都不会,一问三不知。科研做不动,实验做不了,论文写不出。
而认真学专业课的学生,没有那么长的时间去准备考研科目,初试成绩一般都不会太高。考试这种形式对他们就没什么优势,只能复试提一点分数。”
《------------------》
二是反对派,则主要是以“考研生”为主。
有一考研生直抒胸臆:
“不可行,我完全反对这一提议。自古以来,我们都是以考试来选拔人才的,古有“范进中举”,文武状元的故事;其次,我们人口基数如此之大,仿效西方学校申请制,开后门的行为如何避免?”
更有一名考生的发言让人惊叹,他认为,如果改成申请制,那么若干年后,各大平台考研话题下置顶帖都会变成:
《论父母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重要性》
《论父母资产过亿的重要性》
《论外公是院士的重要性》
《为什么我周围读研的同学无产阶级家庭出生越来越少,难道是中国富裕真的富裕了么?》
《双一流高校金融学院某研究生家长欲捐赠该校建一栋新办公大楼》
《三胞胎同时考上国内顶级法学院,年轻的母亲系该校知名校友且老父亲是该市政法委shu记》
……
这两派的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
然而,我曾经参加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硕士入学考试,也经历过博士的入学申请,对两种方式都有体会。因此,我的个人看法是:
绝对不同意!!!
考试,目前还是最公平、最简约的选拔模式
虽然我不赞成应试教育,但关系到公平问题,只能择其善而从之,像高考、考研这一类关于人才选拔的重大事项,还是要保留考试为上策,不能推行审核制。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考试不是绝对公平的。因为,目前形势下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但这不是考试制度本身的错,是教育资源分配的问题。考试,就是目前最公平、最简约的人才选拔方式。
之所以说考试最公平,这是因为大家都在同一起步线上,400万人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直接定分数线就行。
想要20%,还是30%,还是50%考生进入复试,只要把线一划,不过线的全部落选。你自己的分数没有上线,怪不得别人。
如果采取审核制,主观性因素太多,可操作空间的太大,那么真的会出现“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现象,这是赤裸裸的给那些懂规则、有资源的家长们操作的机会,像我这样“双非”本科的学生,哪还有机会进入211、985?
在研究生上课期间,一名老师说过:“曾经在高考自主招生环节,有专利加分政策,结果懂规则的家长直接花钱买专利,就轻轻松松帮孩子进入了名校。虽然明显不合理,但按照招生政策却可以顺利录取!”
同样,如果采取申请制,本科期间,有资源有背景的家长,联合老师可以轻松为学生包装出华丽的科研能力证明的材料,进入名校岂不是更加轻松!而那些名额原本是那些“双非”的学生可以为之一博的机会,但却完全没有了!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或是空穴来风,最近几年的热点事件就是典型的例证。
案例一:小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获奖。
云南省昆明市一名六年级小学生陈某某,以《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项目,参加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获奖,引发社会广泛质疑。
随后官方通报调查结果:该小学生的父亲和母亲都是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研究生,参赛项目是他们的科研成果,从而撤销奖项收回奖牌和证书。
案例二:本科生多门挂科却成功保研。
西南交通大学本科生陈某某,大学期间所修21门工科基础必修课中,有6门课挂科或缓考补考。但是,考试成绩却被有意修改,最终被保送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而陈某某的父母均为西南交大的老师。
像这样还没浮出水面的例子,毫无疑问应当是数不胜数。
如果改成申请考核制的最终结果将是:双一流院校本科生继续读双一流研究生,一本院校本科生继续读一本研究生,二三本院校本科生一边待着去吧!
教授们的孩子们凭着一大堆论文顺利升入更高层次的高校,更具讽刺意识的是:这位委员所在的江西科技师范,估计99%的本科生都上不了研究生!
之所以说考试最简约,是因为申请制的成本过高,而考试的筛选成本则相对较低。
采取考试模式的话,考研一次只能报一所学校,400万人考研只能报名400万人次。
要是采取申请模式的话,就算每人只申请10所,那就是4000万份申请材料。更何况还有不差钱、爱搞事的海投30份、50份、100份的,甚至可能有所有专业都投的,数量简直不敢想。
要是申请院校仔细审核每一份申请材料的话,就算全校教职工不搞科研、不稿教学只看简历,估计全年也看不过来。
体现选拔公平、优化培养机制才是问题关键
我看到徐景坤的建议中有这样一句话:
“目前招生模式是以考查考生成绩为主,没有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考查,比如,有的考生过了初试专业科目而且分数较高,但缺乏实验动手能力和经验,外语成绩考得高的考生可能不会写英语论文。”
对此,我也不也苟同。
因为,考研初试已经证明了考生的学习能力,复试环节也可以对考生的科研潜力进行一定的评判,两项合格方可被录取。在择优录取的情况下,被录取的学生如果能够得到导师认真指导,相信绝大部分还是能够完成研究生期间的工作!
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
试问:即便是把实验动手能力强、英文论文写作水平一流好苗子招进来,又有多少导师是在认真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又有多少老板把研究生当成免费(廉价)劳动力的?!又有多少导师靠学生来升职发财的?
我承认,很多学生是把考研当成镀金的一种方式,提升学历后方便今后找工作。
但还是有很多考生,当初在踏进研究生大门的时候,是有那么一腔学术热情的,只不过,慢慢的慢慢的,残酷的现实让他们逐渐厌倦了、看淡了、后悔了……
恐怕这才是研究生教育培养最严重的症结所在吧!
所以,全社会要关注的焦点,不仅仅在于改革研究生的选拔制度,更应在于优化研究生的培养制度,这才是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关键所在!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