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3/9 16:57:17 阅读:237 发布者:chichi77
编者语:2022春伊始,我们再次关注来自全国两会上的艺术声音。2022年3月4日至11日,全国两会在北京举行,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将齐聚北京,共商国是。数十位来自艺术界的委员和代表们也积极为文化艺术界未来发展建言献策,发表真知灼见。
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现场 来源:人民网
回看近些年来,诸多艺术界委员们提到的问题不断得到解决,例如文物保护政策的倾斜和力度加强,艺术品市场市场不断规范化,基层文化建设愈发全面,文博数字化技术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公众关注文化艺术,喜欢传统文化…… 从颇受好评的奥运、春晚上的传统文化元素,到当下年轻人对艺术展览的喜爱和文化消费的升级,在这个文化大发展的时代,艺术教育、传统文化、文物保护、科技艺术、公共文化服务等,都成为热点话题。
而在2022年两会上,艺术界委员和代表们又在关注哪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关注今年两会上的文化艺术关键词:
▍ 关键词一:美育
美育的话题每年都是两会委员们所关心的,今年更是被聚焦的重要话题。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文化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
这也是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今年两会主要提出的话题,他在提案中提出的“取消中小学生的各种艺术类等级考试,在学校开齐开足美育、体育课程”观点更是得到了诸多媒体的关注。
这一观点出自吴为山《加强新时代学校美育与体育协调化共同发展》的提案,他近年来关注到,全国各个学校积极落实美育和体育的建设,取得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不足。譬如,区域发展不平衡、教师队伍参差不齐、评价机制不完善,缺少教学场地及基本器材,美术课、体育课被挤占,学生的审美素养不高、体质不佳等。这些与长期以来不少学校忽视美育和体育的协调化共同发展,对二者所蕴含重要价值的认识不足相关。
从而提出建议,通过“统筹社会资源,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学校优势,优化课程开发;在美育融入体育精神,在体育中贯穿美育思想”等三个方面,加强新时代学校美育与体育协调化共同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冯远认为美育是关乎新时代国民综合素质养成的系统工程。冯远谈及,应将学校作为主阵地,发挥其核心引领、辐射的作用。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教材建设;完善测评考核机制、创新形式,用好多媒体和传播科技是主要任务。大学应做好美育专题理论研究,形成系统的基础理论,以利指导实践。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院院长朱乐耕
学校艺术教育层面,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院院长朱乐耕关注的是上层建筑的学科建设:
朱乐耕认为,2019年以来,“四新”学科(新工科、新医科、新理科和新文科)建设进入了政策实施阶段,但他建议艺术有必要独立于新文科之外,成为一门新艺科学科。他认为艺术并不完全等同于文科,其除了有理论研究的部分,还有创作的部分,与文科里面的其他学科相比较,其表达方式更具表演性、审美性、经验性和身体性,不能完全等同于文字研究和理论研究的文科专业,其有自己特殊的表达方式和技艺方式,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艺术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和精神气质及审美形式,也是核心价值观的对外彰显,从而“新艺科”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杨晓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杨晓阳多年来长期呼吁实践类博士概念和实际内含混淆的弊端,建议正确认识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的特殊性,才能促进艺术发展从高原迈向高峰。杨晓阳还认为,基础教育的美育教育,应该在中小学、在学前教育就开始重视,美育教育是终身的。艺术发展从高原到高峰,它的基础是美育教育,而美育教育不是上限,是下限。
▍关键词二:全民美育
美育不仅仅在学校,全民美育也是近年来长期被关注被讨论的话题。
吴为山认为,全民美育是一项润物无声的系统工程,要打通学校美育与全民美育之间的“围墙”:
学校层面,在推进精品艺术教材出版、丰富艺术课程门类的基础上,加强师资建设。有条件的学校也可建立校园美术馆、博物馆、音乐厅以及不同门类的艺术工作坊等专门的美育场所。
社会层面,各级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音乐厅、戏院剧场等公共文化机构都是社会美育的重要平台。它们要和学校携手,也成为美育的课堂,构成全民美育系统。还要重视对群众审美能力和价值观的引导,加强社区这一社会美育重要阵地。如借助社区公益广告进行美育宣传。有关方面应充分利用社区平台,发挥其覆盖面广、受众多、传播性强的优势,让经典文艺作品走进社区,在“家门口”服务群众、引导群众。
他建议应该利用新技术、新方式和新渠道去创作和传播美。比如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特别是用年轻一代喜欢且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经典艺术。在人民审美诉求日益成为产品高附加值的今天,通过高水平接地气的设计,改善城市、社区、村镇、学校的公共环境,为社会注入美,增情趣。
冯远委员也谈及了全民美育方面的观点:应该创造条件积极倡导、推进社会美育工作,利用厂矿企业、机关、军营、社区城镇平台,进一步营造全社会重视文化环境的氛围建设,大力增强文化企事业单位,公共文化设施、机构、场馆公共教育功能的发挥。让不同年龄、身份、职业的人群,都有接受有关审美教育、文化活动的机会,通过阅读、观摩、欣赏和学习相关知识,达到入眼入耳入心;参与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鼓励动手动脑、会心会意,真正达成以美养德、以德铸魂、化育人心的效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关注“乡村振兴”重大战略部署中,需要把美术、艺术的元素作用于乡村规划建设。他认为,美是积累的产物,乡村之美,缘于自然环境生态的涵养与保护和人文历史的积淀。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村美,需要建立在对乡村生态和文化传统的保护上,又要围绕现代农业的发展和乡村生活的现代化目标进行系统规划,其中,把美术、艺术的元素作用于乡村规划建设,增强乡村建设的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是一项急迫的任务。
全国政协委员贾樟柯在接受采访时提出了关于美育的建设性:应将博物馆纳入义务教育教学体系,“为中小学生制定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体验式学习的名录、路线,将博物馆纳入义务教育教学体系。”他谈及,希望教育部门能制定一个适合中小学生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博物馆名录以及相应的教材,并设立相应的课时,实行体验式教学,让中小学生更加系统、全面地了解中华文化。
也有政协委员提出关于新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建设的提议,比如杨晓阳委员提出中国艺术史博物馆建设的提案,全国政协委员李翔则在提案中建议尽快在北京建立军事美术博物馆。
▍关键词三:公共文化服务
随着大众对文化的需求提升,博物馆美术馆已经成为观众最直接的获得艺术的渠道,面临社会文化需求总体向高质量发展,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服务如何满足人们更多样更高品质的需求,如何更精准更人性化更高效的服务?是公共文化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
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末,纳入统计范围的全国各类文化和旅游单位34.16万个,从业人员69.98万人。其中,全国共有美术馆618个,从业人员5467人,美术馆全年共举办展览5988次,参观人次2186.76万人次。2019年中国博物馆参观人次为112225万人次。2020年因疫情影响,我国博物馆接待观众5.4亿人次,网络观众则数以亿计。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卢禹舜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卢禹舜提出,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总体社会文化需求与文化供给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仍有待改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较突出;专业人才和专业培训仍严重不足;快速更新的科技手段和传播方式对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提出新课题;疫情及其他不可抗因素也带来影响。
他建议,应该充分发挥美术创研单位在硬件软件方面的综合优势,充分吸收社会力量、群众期待、专家意见和实践经验,从调研设计、统筹规划、人才培养、思路创新、方式创新等入手,比如发挥美术创研单位的专业引领和学术导向作用,努力提供更多优质内容,更好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比如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和综合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发线上线下课程教学产品。比如加大线上展览、线上导览、线上直播、数字展厅等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通过调研发现,近年来,我国美术馆行业快速发展,专业人才队伍逐渐壮大,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但当前支撑行业人才队伍的法律法规亟待完善,尚缺乏相匹配的职称制度和体系,美术馆人才评价制度缺失问题,影响了整个美术馆行业的人才成长,择业、择岗受到制约、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等,成为制约美术馆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从而制约美术馆专业能力提升以及服务水平的提高。
吴洪亮委员建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文化和旅游等行业主管部门建立健全美术馆人才制度体系。将美术类人才评价体系纳入深化艺术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工作中,将其视为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建议行业主管部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分专业、分层次建立和行业发展规律相适应的体系,确保建立健全设置合理、覆盖全面、评价科学、管理规范的美术馆专业人员职称制度。
▍关键词四:科技手段的使用
在提案中,多位委员都在提案中强调了科技手段、数字化、线上平台在文化艺术传播、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关于加强西藏自治区石窟与寺庙壁画保护研究的提案》中,在建议中提及应该加大科技投入。石窟与寺庙壁画因其艺术性的珍贵和区域性地理特征的差异,需要施以专门的保护方式,例如图像数据采集、绘画临摹等,为此,建议主管部门组织专题研究,把已有保护经验如敦煌壁画和新的保护对象实际结合起来,找到科学有效的保护路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刘万鸣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也在提案中提出地方革命纪念馆应加大加强对互联网的合理利用。在他的调研中,意识到各地区县地方革命纪念馆虽然已进行了线上宣传,但内容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完整性,且形式表现为单一缺乏丰富,有待改善。
他认为,线上展览具有实施成本低、改陈灵活、参观方便等诸多优点,同时也是对线下展览改陈效果的初步检验,在疫情常态化的当下,此方案尤为重要,后续可根据观众线上反馈意见推动线下展览改进。实现观众线上、线下互动,充分发挥数字化科技化的优势。
全国政协委员、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万捷
数字时代,元宇宙、NFT等新概念新技术新场景频出,2021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元宇宙概念横空出世并问鼎年度十大热词。全国政协委员、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万捷在提案中谈到,作为现象级的新概念新事物,如何结合元宇宙热对文化产业未来发展进行布局?这是当下亟需引起重视的。
万捷提出,应将元宇宙产业纳入政府文化相关部门的监管范畴,元宇宙的发展应尽快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框架下,制定和出台相关标准和规范,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用元宇宙赋能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来源:雅昌艺术网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