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剑桥大学 | ss学姐的社科申研经

2022/3/7 16:21:53  阅读:928 发布者:chichi77

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是一所世界顶尖的公立研究型大学,是罗素大学集团成员,被誉为“金三角名校”和“G5”,2022QS世界大学排名第三。剑桥大学的犯罪学哲学硕士以及其研究型硕士时长一年,是全英国最大的全日制犯罪学专业之一,每年招收约40名学生。该专业在英国乃至国际上都有很高的名望和声誉,并且受到英国经济与社会研究协会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 Council的认可。

126日,我们有幸邀请到拥有剑桥大学双offer的彭诗涵ss学姐来为大家分享她申请剑桥大学MPhil in Criminology MPhil in Criminological Research的心路历程。本文为讲座的文字回顾,共16000余字,由二丫整理。

目录

个人经历介绍

确立申研目标

塑造申研背景

3.1 硬实力提升

3.2 关于简历

3.3 关于科研经历

3.4 关于Networking

3.5 对经历的提炼和裁剪

申研技巧分享

如何快乐反卷

问题回答

分享嘉宾

2022届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IS)学士

剑桥大学犯罪学硕士Offer holder

剑桥大学犯罪学研究硕士Offer holder

哥本哈根大学交换/三段科研/八段实习

省政府奖学金/梦想奖学金/院长奖学金

实习金像奖一等奖&最佳人气奖

 个人经历介绍

我的申研时间线如下:12月底递交了两个申请,112号审批,113PAOPAOAwaiting Approval by Postgraduate Admission Office是剑桥大学特有的一个流程,相当于基本拿到offer了,需要再走一个流程),然后分别在114日和117日拿到了两个专业的正式offer

犯罪学(Criminology)主要涵盖了四个方面:1、人为什么会犯罪?2、犯罪行为有规律和模式吗?3、如何预防犯罪?4、如何教化罪犯?这个专业涉及的领域很多,包括法学、心理学、传播学、宗教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神经医学、神经科学等。

比较喜欢的领域是心理学、社会学和精神医学,所以在剑桥申请的研究方向是Association between Personality Disorders and Anti-Social Behaviour in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s,也就是人格障碍和反社会行为在不同文化视域下的联系。

 确立申研目标

绝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在大学的前几年是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的。我当时大概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宗教学,一个法学,打算申研的时候两个一起申。到了大三下学期去了哥本哈根交换,才决定走犯罪学,当时离申请只有五个月,已经非常非常晚了。五个月的时间用来补充相关背景很有限,但从结果来看也够用。

法学算是遇到犯罪学之前比较坚定的目标;大学第一年到第三年绝大部分的背景充实都是以法学为目标导向的。之后去了法院实习,当了法学研究的RA(研究助理),还准备了LSAT(美国法学院入学考试)。关于LSAT已经报名了七八月份的考试,但是因为遇到了犯罪学,就直接取消了,转而开始准备犯罪学方面的背景充实与升级。所有的犯罪学相关活动都是在大三下学期以后进行的,参加了二十多个国内和国际论坛,以及一些相关的调研。

关于如何找到自己的目标,第一个建议是不断尝试新的领域。首先,实习是非常好的实践方式。我之前的实习横跨了八个不同的领域,在实习的过程中,我对各行业的工作状态、对自己的适应的工作方式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其实也是试错的过程。比如我发现,我没法忍受996的刻板生活,也不适合做重复性无智力活动的工作。这样其实可以排除一大批工作选项,虽然不一定能选到自己喜欢的,但是避免了自己不喜欢的。当以后找到真正想做的,再转行也来得及。之前听说一个律师,大概四十岁的时候转行去做了医生。

 

其次是听行业前辈的宣讲会。我之前有去国际组织工作的想法,然后上学期刚好有机会去听了一个关于国际组织的宣讲,一个资历深厚的老前辈给我们讲述了国际组织的工作机会申请方式、工作模式和行业机制。类似主题的讲座听过不少,但可能是这个前辈确实经验非常丰富,了解得也尤其深刻。听完之后觉得,可能国际组织的工作和我原本的设想有些偏差,并不一定适合我。所以说,听行业前辈的宣讲对你的职业定位是有作用的。

再次就是直接和前辈交流,这就需要参加一些活动,结识前辈并抓住机会进行沟通。之前参加了一个澳门大学的犯罪学系列讲座,有很多经验丰富的犯罪学教授。他们很坦诚地讲了在做研究的时候经历了什么样的问题,遭遇的挑战,以及遇到的非常有趣的事情。跟他们交流的过程中,就感觉到这真是一个非常符合我口味的一个领域。比如他们曾去广东的红灯区卧底调查sex trafficking,去金三角和哥伦比亚调研毒品犯罪,真的很有意思。如果不爱和人打交道的话也可以做元分析、神经科学这类量化研究,弹性很大。

第二个方式是探索目前感兴趣的点。具体的办法是列举感兴趣的事物、找出交叉点,然后搜索相关职业。举个例子,我自己喜欢推理小说、悬疑电影、宗教中的ritual、法律和道德建构、规训与惩罚和病态心理学,然后把与它们相关的所有元素都列出来之后,会发现有些重合的点,接着可以通过搜索得出与这些相关的职业大概有法医、刑事律师和犯罪学研究。然后通过多方面的比较,我觉得犯罪学研究是适合我的,这也成为了最后决定的目标方向。

这个是思路是可以借鉴的,如果大家到目前为止还是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探索一下。职业的种类真的非常非常多,我们目前接触到的、能想到的职业,只是社会上比较流行的,是千万种职业中极小一部分;你喜欢任何东西,很大可能都会有相对应的职业。

第三个方式是读书,看纪录片,这个可能会比较费时间,但是幸运的话,确实会在某一本书里发现,“啊,这是我想做的事,是我可以奉献一生为之努力的领域”。在探索关于不同领域的书/电影/纪录片时,除了关注它内容和氛围是否是你喜欢的,还需要关注创作者的职业和身份,比如他为什么会对这个行业有那么深的理解,他是不是以前从事过,如果他转过行,那么为什么要转行。这些问题都有可能对未来的选择产生影响。

第四个方式是networking,也就是和不同领域的人交流。首先是领英,平台上上有来自各种行业的人;然后是行业交流会(我们学校商科办过挺多这种活动,人文社科偶尔也有workshop和论坛)。具体如何networking后面我会仔细讲。

 塑造申研目标

3.1 硬实力的提升

然后给大家讲一下背景充实与提升的路径。

首先大一的时候大家都差不多,因为没有什么背景,也很难申到大厂的实习,所以刚开始都是一步一步从志愿者、小型活动、校内实习做起。我当时参加了很多的志愿者活动,包括去宁波当地的小学、老年人活动中心当志愿者,去康宁精神病院当长期志愿者,参加了一些社团。大一的时候你的社团经历是可以写在简历上的,作为校园经历去申请下一份实习。因此第一学期过完的时候就开始实习了,先后去了孔子学院,The Wong MNC Center(一个美国洛杉矶的智库)和人民法院实习,也参与了一些大型活动的策划,例如IEW(国际生汉语比赛)、Rotaract宁波分部开幕式,暑假的时候去了SSP甘肃线支教。

大二的时候就稍微多了一点儿,也去了更多地方实习。因为有学妹专门问了这一时期的时间安排,所以会以大二暑假为例讲一下我的时间管理。

暑假期间我进行了三段实习:中国日报、社会责任家SRPNGO)、科锐国际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然后去了川藏青甘大环线玩了一圈顺便做了个调研,同时负责宁波国际关系评论NISR的一些来稿文章的审阅和修改,并参加了北大的暑校课程。安排听起来很满,但其实只有一个实习是线下的,其他的工作全部是线上进行。我在科锐的实习岗位是猎头顾问,在杭州线下工作,早九晚六。中午有一个半小时的休息时间听北大夏校的直播课,没课的时候可以写中国日报那边分配给我的一些推文和社交媒体的文案。晚上科锐下班之后就可以继续做中国日报的工作和SRP那边法律处和心理处的工作。科锐的实习一结束就飞去成都了,紧接着就是川藏青甘大环线,玩儿了大概一个多月,期间简单列了一个大纲,采访了一些人(各地僧侣、佛教徒、藏区住民),也去了很多不同地区的寺庙,做了不少笔记。这些笔记在我写哥哈的神秘主义论文时起到很大作用,最后分数也挺好的。

时间管理的话,我们四五个月的漫长暑假可以好好安排;疫情期间的线上工作机会还是相当多的,将线上和线下的工作结合起来可以最大化利用时间。以及,虽然看剧打游戏也都可以学到东西,但如果已经有了核心目标,那就尽量不要花时间在与之无关的事情上。也就是说,可以休闲,但不能消磨时间,因为消磨时间的同时意志和目标也都渐渐被磨灭了。

关于我如何找到实习,请移步“是ss阿”公众号查看。

小白实习攻略

你拍了拍你的下一份实习

到了大三可以明显看出活动的等级已经从校级和市级转向国际,这其实就是经验的积累转换成质量的提升。从小的活动先开始做,把简历充实之后,就可以一步步向上申请门槛和平台都更高的一些活动。

这里推荐一下清华地平线项目和社会责任家(SRP, 这两个的活动、平台、资源都是非常优质的。

3.2 关于简历

简历总体分为resume和学术CV

Resume就是商科用来申研以及我们去投工作的时候用的简历,通常来说一页到两页,但是尽量保持在一页之内,它的主要的内容包括教育背景、实习经历、校内活动或者在社会上参加其他活动,以及技能(语言,编程,数据处理等)。

为了避免公众平台上的隐私泄漏风险,简历上具体信息加了马赛克。

学术CV没有长度限制。对于有资历的导师和教授来说,需要将自己过去的任职、发表的文章、会议presentations和获奖都列上去,因此有可能会很长。但之前咨询过一个教授,他表示作为学生还是尽量保持在两页之内,将与申请方向不相干的经历列上去反而会适得其反。

它的主要的架构包括教育背景,奖项荣誉,科研经历,实习经历,活动,技能和兴趣。跟resume不一样的是科研经历的着重书写;如果确实没有做RA(研究助理)的经历,也没有自己的科研项目的话,也可以写在学校里有哪些论文或报告是你写得比较出色,或者说你觉得付了大量心血的。它可以被看作一个小项目,然后你就可以仔细分析一下,在写这篇论文的时候进行了哪些文献搜集,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获得了什么技能,对这个领域有什么深入的见解;这些都可以,只要跟申请的方向是相关的。

对于实习经历部分,尽量不要把不相关的写进去,要么跟未来科研方向有联系,要么可以体现出目标项目需要的某些技能。活动经历的部分同理。具体可以就参考一下我之前写的推文,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3.3 关于科研经历

对于牛剑来说,科研比较重要。这里讲一下充实科研经历的一些方式。

首先是校内的科研。

第一是要关注邮件,因为很多科研是通过邮件方式发给学生。例如我大一的智库实习就是通过学校暑假发的邮件推送获取信息,进行简历投递并获得实习机会。如果缺少其他科研经历可以写的话,这个实习其实可以勉强算作科研,因为工作内容是差不多的,title也是research intern。据我所知,IC每年也会有导师通过邮件招RA

第二个方式是通过Research SeriesFHSS经常举办这种系列讲座,受邀讲师既有我们学校的导师也有来自其他学校的客座。然后你就可以去参加感兴趣的讲座,在Q&A时候问几个比较精道的问题,先建立印象,接着可以后续跟导师用邮件联系follow up没解释清楚的疑问。如果她/他对你很满意的话,你就直接可以问其有没有关于某方面的科研项目,需不需要RA。通常情况下,如果成绩可以,对这个领域有一定了解,导师有招RA的习惯,那她/他很有可能会收的。

第三个方式是在学校官网搜老师的research area给老师发邮件。以我自己的经历举例,如前所述,我刚开始是打算走法学的;全校唯一有关Law的课程只有商学院的Business Law,于是我就去官网搜了这门课授课老师的研究方向,进行一些了解之后给他发邮件问他招不招RA。后来面谈了一次之后就顺利成了他的RA,到现在已经工作了一年多了。

第四个方式是直接去office hour问,问问比较熟的老师招不招RA。心理学研究发现在社交中人更难以拒绝当面提出的请求;所以如果怕发邮件被拒的话,可以尝试面谈。

对于校外科研的搜寻方式更丰富一些,包括职业发展平台(如领英),社交平台(FacebookTwitter),学术信息平台(ResearchGateResearcher),学术/实习社群,论坛和Lecture,学校的Guest Lecture等。

领英最近改版了,不过求职这个功能没变。可以在求职意向管理中选择自己的目标岗位,然后它就会定期的给你推送一些职位update。海版的话还可以联系在该高校/institution就职的校友帮忙套磁。

然后是Twitter/FacebookTwitter的话,research post稍微多一点,像criminology那么冷门的专业,也还是有蛮多的RA职位发布在上面。比如我搜索criminology research,就会显示用户和帖子,大都是犯罪学教授和PhD,他们手上多多少少都有些项目。可以关注他们的动向,是否有招收RA的意向。还可以关注一些TAG(功能可以当作豆瓣小组),一旦有新的相关帖子更新就会收到通知。

学术信息平台常用的有ResearchGateResearcher,会发布一些领域最新publications,有人称之为学术界的Facebook。如果你在上面发现某个学者的paper很有意思,也是你想做的领域,就可以给他发邮件(ResearchGate通常会附作者邮件)或者直接在平台上给他发信息,说我觉得你这篇文章特别有意思,我是否可以参与你目前在做的项目。

至于学术和实习社群,这个需要大家主动去拓展自己的资源,比如说找一些跟你同专业的前辈以及朋友交换一下资源。另外,很多群都是在某些会议/论坛之前或之后拉的,所以说大家可以关注一下自己领域的一些动态,如果有一些lectureforum的话及时报名,然后进入这些群。幸运的话群里的前辈会经常发一些工作机会或者其他活动信息。

关于如何参与forums/online lectures,大家也可以关注一些公众号,各个领域都会有各自的信息分享的公众号,需要自己发掘。还有其他很多方式,我以前的推文里也有具体解释,大家可以去看一下。

然后是通用的步骤。

首先,找一个固定的目标,然后进行大范围搜索。最开始先不要挑,有什么做什么,切忌眼高手低。当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才可以从一众选择中挑选更符合自己兴趣和目标的。

其次是要做背调,就是对目标、项目、导师的学术成果进行广泛的阅读。

然后才是联络。也就是说,绝对不要同一封邮件发给很多个导师,无论是申研的学术套辞,还是找工作的时候都不要这样做。每一封邮件都应该根据对方的情况进行修改剪裁,能体现自己的真诚。这和文书是一个道理,一书多投成功率是非常小的。

最后就认真工作了,一旦得到一个工作,绝对不要摸鱼。第一,工作态度有问题会影响你在业界的名声。很多行业的圈子真的非常非常小,更不用说六度分隔理论确实站得住脚,很多在自己眼中毫无关联的人,他们之间都是可能有交流的。其二,工作本身的title其实并不重要,从中获得的技能和见解才是更重要、能被真正用在申研或者说其他申请上的内容。具体是怎么用,一会儿也会讲到。

如果真的找不到科研项目的话,也可以自己建立科研项目。

建立项目第一步是对感兴趣的领域进行大量的文献阅读,寻找research gap。第二步是定题,设计相对具体的研究问题以及对问题的猜想,预设methodology。第三步就是招募项目成员,可以做一个海报,或者说直接在一些社群发布招募信息。信息应该涵盖项目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对项目成员背景和技能的要求。第四步是写research proposal,找赞助机构并建立network,最后就可以直接开始项目了。

在这种情况下,并不一定要发paper(发paper是最理想的情况),因为发paper真的是非常漫长的过程,像我之前只有五个月的准备时间是绝对不够的。但是你在研究过程中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技能和科研的经验。所以在剑桥面试的时候,就可以和面试官展示自己如何通过这个项目掌握科研必备的技能,以及对于将来如何继续发展这个项目的展望。

还有一些其他学术活动可以增强学术竞争力。

学术会议Presentation我没有参加过,但是我几个同样拿到牛剑offer的朋友AlinaBrooklyn,和Roi都有参加的经历;申请学术汇报不需要提交完整的paper,而只用提交一个abstract,比发表论文更便捷、耗时更短,但是有重要的作用,在申研中可以增色不少。

最后是online courses,这个我也写过推文。平台包括courseraedx还有下面这个Udacity,我没用过,但听说还可以。Coursera会有证书,如果有些机构/学校向你索要完成这门课的证明,就可以直接发给他们。

3.4 关于Networking

Network可以说是获得实习还有科研机会非常重要的一个渠道。闭门造车在我看来在现在的学术界是很难的,因为很多机会没有办法直接呈现在你面前,除非你异常优秀,这时候学校或者其他机构会直接找你,向你提供机会。这种情况毕竟稀少。

通过活动和社交媒体是两个主要的发展network的方式。

活动很多,志愿者活动,论坛,会议,这些都是适合社交的场合。错误案例就像我之前去参加世界和平论坛,午餐的时候我对面坐的是阎学通院长,我们国关领域在国内的领军人物。当时我就一直在埋头吃东西,吃了一个小时没跟他讲一句话。中间有几次对视,双方似乎都有点尴尬。这是错误的案例,不要学。

正确操作是主动跟一些行业前辈攀谈。留下一些印象,比如说提出一些比较有意思的问题,聊得投机的话可以留一下联系方式,回去线上继续探讨。这里需要一些了解一些社交法则和沟通技巧,掌握分寸感。过犹不及。

至于社交媒体,之前有个学妹提到,大家都有领英,但对于如何通过领英营造良好的形象并增强自己的networking并没有概念。我最近去看了我们学校一些同学的领英主页,发现很多朋友在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一栏都只是寥寥几笔,或者内容写的很随意。但对于社媒networking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留下一个整洁、条理清晰的社交页面,要告诉人家我做过这些经历,我有寻找其他的机会的意愿,这个时候再去延伸你的社交圈并通过社交圈求职会更容易一些。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领英上看一些大佬的页面参考一下。

3.5 对经历的提炼和删减

这是昨天一个学妹提到的,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对于经历的总结和剪裁确实会有些技巧在里面。我刚刚列出的用来申研的经历,并不都是跟犯罪学紧密联系的经历,比如宗教学、恐怖主义、不同宗教之间教育民主化联系,他们之间的联系其实非常微妙。如何将这些经历和犯罪学关联起来?当你去思考犯罪行为的演变,就会发现犯罪的定义是一直在改变的;而不同宗教之间也会有对道德、对礼制定义的差异。有些在宗教中神圣的行为在法律范畴中属于犯罪,说这就可以在犯罪学中讨论一些道德与律法的建构。

对于经历的剪裁我列了四个方式。第一个是对过往经历进行复盘,想不起来的话就回去看当时的笔记和照片。如果目前还在大一大二,那就可以从现在开始,在工作时就多记一些笔记,多拍点儿照片,因为文字和图像都可以帮助你回忆当时的情境。然后可以列张表,写出每段经历的任务,成果,遇到的困难,克服的路径,学到的技能和对整体规划的影响。

第二是仔细阅读目标岗位项目或者申请的要求,去目标学校或公司的官网去查看他们需要的技能和背景。

第三步就是分析并列出目标position所需要的技能,然后就可以做两个表,跟你的经历比较对照,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有很多共通的技能。有些经历表面上看着跟你申请的项目毫无关系,但只要它的内核,你在里面学到的东西是相通的,那就完全没问题。

然后第四个就语言润色,你需要一些微妙语言去把经历和目标联系起来,展示自己独特的思维还有个人能力,如果真的不会就可以用Google,里面其实例子还蛮多的。

 关于申研

申请材料最重要的是这三个,CVtranscriptstatement of interest,这是每个专业是不一样的,我们专业的东西比较多。

Statement of interest就是讲你想做什么研究,然后你的incentive是从哪里来,你为什么想做,以及你这个研究可以为未来学界以及社会做出什么贡献。

其次还有career goalsresearch summary大概讲一下你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样子。然后是reason for applying,这个就是为什么要选这个学校,你跟课程有什么匹配的。Research experience,就是要你列举你以往的research。然后还有一个writing sample,这个我是直接交了我在哥哈写的那篇论文。

英国确实是比较看学术,除了学术之外,candidate是否是个有趣的人,背景是否diversity,这些他们都不太看,美国那边会更注重这些。

申剑桥最注重的一点就是契合度。Candidate需要跟教授有一致方向。因为大部分的剑桥的项目都是MPhil,会给你分配一个supervisor,如果你的领域太新奇了,没有老师教你,那申请成功的概率就很小了。

其次是确保能从学校提供的课程学到想学的内容。有些同学他可能对项目内容还没有仔细看,或者说文书完全交给中介去写了,因此并不知道这个项目课程设置是怎样的;有可能跟今年的课程内容和去年的课程已经不一样了,但中介只参照去年的信息,然后告诉你文书就写某某方向,结果学校今年不教这个内容,课程取消了,这种情况就对申请很不利。

最后是和学校的风格一致。比如哈佛看重leadership,耶鲁看重社会责任感,这算一种。还有另一种,打个比方,剑桥刚巧有一个Violence Research Center,它是比较注重探索犯罪学中暴力行为的一个研究。而一些其他学校的犯罪学可能专注于政策设计、司法正义、亲密关系犯罪等等。于是针对剑桥关于violence的研究趋势,我就在文书上着重提到这点,体现经历和兴趣与其的关联。

第二个核心是硬实力,他可以体现在你的成绩、经历和文书中,包括研究能力、语言组织、逻辑。如果你的文书是套模板,或者说之间出现了一些没有逻辑的表述,这就会使招生官的印象打折扣。

对专业领域的见解,这个需要做大量的阅读。这是为什么跨专业申的同学会非常困难,当时为了写剑桥的文书我看了大概三十多篇文章。因为只有读了足够多文章,了解proposed  supervisor的研究领域,才能体现出这是一个prepared的申请者。

经历的丰富程度不是指在各个领域的丰富,是指在你申请的这个领域的的丰富程度。

第三个核心是一些虚的,就是热情、经历连贯度这类。经历需要能体现对这个专业的热爱,包括热爱的来源、对兴趣点的挖掘、相关技能的补充;而不是“我想上名校,什么专业都行,随便整个好申的”。对于这类申请者招生官其实很容易就能看出来他的经历是不匹配不连贯的。

以及是否fully prepared,就是你能不能真正读完官网的项目要求,它真的很长。之前我咨询了几个前辈,然后发现他们当时additional information填写的内容和现在官网上的要求其实不太一样(也有可能就各个专业要求不一样)。如果我当时没有看我专业的要求,而是按照我学姐学长他们的那个架构去写,那就会体现我没有认真看申请要求,估计已经被拒了。

一些tips。早做准备。我申请交得太晚,当时大家都拿到offer了,不过幸好今年剑桥效率特别高,offer下得很早,不然确实会比较焦虑。大部分MPhil的项目席位都是先到先得。如果前面的申请人都很有竞争力,你又交得很晚,那项目可能就没有位置留给你了。

推荐信是越早越好。第一是可以避开高峰,因为每到申请季开始的前段时间老师们会特别忙,因为好多人都会找他们写推荐信。第二是内容写的会更加认真。时间充裕的话,老师写完第一稿还可以跟你商量一下,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内容可以加上。如果在申请ddl前临时跟他说,老师能不能帮我写推荐信,一方面有可能拒绝,另一方面确实会写得比较粗糙。

我提前半年就跟相熟的老师商量好推荐信的事,他们都非常靠谱,最后都在我交完文书之前就上传了推荐信。我一共有六个推荐人。其实我建议大家如果能多找,那就都找,因为可以根据他们本身的专业跟你把他的领域和学校跟你申请的项目匹配。比如说,我剑桥的那个推荐人就找了剑桥(毕业/任职过)的老师,我牛津的推荐人就找了牛津的老师。我推测找本校老师当referee的效果会对申请有助力。然后另一方面不要找不熟的老师,如果有能力有时间的话,尽量去找自己认识的老师,越熟越好,他不一定要什么title,他认识你,他知道你有什么长处,他就不会给你套模板,还可以写得生动。他对你的就是了解越深,他推荐的效果越好。我剑桥的推荐人有三个,全部是强推,他们都是在学业上有相当多的互动且熟知我未来发展方向的教授。

PS也是要越早越好的,我提前一年半写,结果最后拖拖拉拉到12月份才交。它真的很难写,因为你的目标又可能不断调整,研究领域也在变化,因此需要不断地润色。

Writing sample有字数限制的,就比如说牛津那边需要2000字以内,而平时大部分论文是远超两千字的,这个删减的过程是非常耗费时间的,因为既要让逻辑连贯,又得让字数保持在2000之内以内,所以说这个一定要越早越好。

面试需要随机应变。我这个没有面试,我当时上午还在准备面试,看美国那个DSM-5,结果下午就收到了录取邮件,中间免了面试。但我大部分朋友都经历了面试,尤其是STEM专业的。提前准备是必需的,要做很多的阅读,熟知PS中写的什么内容,但并不是背稿。背稿真的非常明显,遇到意料之外的问题也会怔愣反应不过来。所以说大家就大概搜一下面试会考的范围和形式,把自己的proposed research area掌握明白了,知道要说什么,那就差不多。

套磁要越早越好。我联系了三个教授,都没理我。后来我下载一个email tracker,我就发现他们邮件都没打开,可能确实太忙了。我十月份才开始发邮件,那时很多人申请都交上去了,教授也都在刚开学的繁忙时期,这种情况套磁成功率确实很低。强committee制的学校可套可不套,如果要套的话尽早,暑假就可以开始了。除MPhilMResPhD(DPhil)以外其他的项目不需要套磁。

不要用模板。可以上网多搜几个模板,然后看他们的逻辑顺序是什么样子,但是不要套用,因为文书应该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写作,因此体现出自己的个性和认知方式。尽量避免“我从小就喜欢金融,因此我打算研究生进修金融来实现我的梦想”这种表述。一方面用得泛滥了,比较假,另一方面无法体现这些年的对自己兴趣点的发掘,显得缺乏思考。

切忌一书多投,每一个都要体现出你跟学校的匹配度,然后以及你如何为这个学校做准备。

一定要做好学校的和项目的深度了解,再动笔。

多咨询该学校的前辈,如果能找到同专业的前辈就更好了,可以问他这个项目教什么内容,更注重什么样的研究项目之类的。

关于文书中应该体现的点。

第一个是学术兴趣,这个是对学术学科热爱,应该贯穿全文,然后要写对专业热爱的来源,这个专业为什么重要,具体的学术兴趣。这个还蛮重要的。

第二个是对专业的理解,这个需要大量的阅读。想做的研究领域是什么,为什么想做,对学术界/社会有什么贡献。如果能体现深刻的思考和专业性会很加分。

关于经历,这个比较微妙,因为你没有办法把所有的经历都写在一个文书里。我申请的两个剑桥的项目都是没有地方让我写我的经历,只能从简历里大致展示一下。因为statements of interest就只应涉及学术兴趣,reason for applying是关于与课程匹配度,所以说大段的经历叙写是无处安置的。但是可以把它用一些微妙的方式体现出来,比如说写,我想做的这个研究它需要什么样的研究方法,然后这个研究方法是我从哪里学到的,这其实可以引出一些相关经历,不是很刻意,也显得真实性更高。

第四个是关于技能,这个比较广泛。比如说,当时的proposed supervisor其实是做量化、元分析、神经科学方面的,于是我就写将用SPSS(一个挺常用的做量化分析的工具)去做我研究的数据处理。其实我不会SPSS。当天晚上去学了一下,听了大概四五节课,觉得还行,不是特别难,我就直接说我会,然后如果真的是这个老师带我的话,那我就暑假直接把它学出来就可以了,这个是没关系的。定位关键的技能,在文书中体现出来,写清楚如何获得的,然后在未来的课程当中有什么帮助,这其实蛮重要的。

第五个是独立思考,就是你在这个专业有什么特别的观点——传统观点是什么,你的思考是什么。这就是体现你的批判性思维,需要现有的一些研究展现了一个什么样的趋势,但是你可能并不同意,而是有自己的思考。这和第一点都是比较重要的。

然后具体讲一下statement of interest的结构。第一个是来源于生活的观察,发现了哪个现象引起了我的兴趣,促使我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只要写一个就行了。然后第二个是对于观察的假想,就是说我觉得这个现象是因为什么,有哪些理论框架可以支撑。然后写目前学界对这个现象的研究,以及research gap,即有哪些维度没有解答我自己的假想。最后是研究的意义,就是剑桥能给我带来什么,它的课程设置、资源可以如何帮助我完成研究。

具体讲一下第六个剑桥能给我带来什么。Why school就是为了向招生官展示,我其实是做过研究的,我知道你们教的什么内容,需要什么样的技能。最后一段要体现出与导师的匹配,我这边提到了我的supervisor,要体现出她的研究领域跟我的方向是匹配的;

再次是课程的匹配,我列了好几个课程,这些课程怎么样才能帮助我对领域有深度的了解以帮助我进行研究;然后第三就是院系的研究方法匹配,就是我之前提到的Violence Research Centre的那个; 第四个是体现和剑桥的研究风格匹配,有些学校的犯罪学比较喜欢做量化,有些喜欢做质性。文书中一笔带过就可以。

 关于反卷

这个比较虚,本来是夸下海口要讲这个,但是后来发现其实我不知道怎样反卷。于是就是专门上网查了一下,然后采访了几个同学,总结出几个心得。

首先先讲一下我的认知,就是对卷的定义。首先我觉得,内卷本身是个被动语态,它跟卷的人没有关系。人家也许并没意识到自己在卷,也并没有意识到其他人被卷到了。所以说绝大部分情况其实都是自己卷自己,认为我跟我自己的目标有差距,产生了焦虑;或是别人比我努力,甚至说认为他的努力有点过了,没有必要,给自己造成了焦虑,也就是“被卷到了”。所以说我不会跟大家说“不要去卷”,毕竟是自己努力,为什么要定义成含贬义的“卷”?为什么不能提高自己竞争力?大家都躺平的社会肯定是不行的。

今天主要想讲的是怎样不被卷到,也就是如何对抗焦虑。我说对抗,而不是避免,是因为焦虑本身就难以避免。只要有目标,自己本身的状态和目标有差距,都会焦虑。但是说如何在焦虑的情况下还能正常工作,甚至说把焦虑转化成另一种能量,其实我们平常比较需要的一个技能。

首先是明白总有人比你优秀。每个人其实都是处于人生的一个阶段,肯定会有人比自己更强。就比如说,之前有个学弟开玩笑说我肯定不会被卷到,都是我卷别人。但事实完全不是这样。优秀的人实在太多了,参加个项目都有高二高三的学弟思维比我活络、学习能力比我强,更不用说同专业的、不同专业的优秀前辈。因此需要接受“总有人比自己更强,每个人都如此”的现实。与其每天都在被卷到,因为在某些方面逊色于别人而焦虑,不如把这件事视为常态。

第二,少听外面的声音,多关注自己。我是典型的INTP,这一点上属于无师自通,对绝大部分人的看法和评价都不关心。之前学校有一个帖子说,有些人在朋友圈发自己参加的活动、成绩,其实是在给其他人制造焦虑。虽然不排除会有这种情况,但是我觉得大多数人可能确实只是想分享一下,不是说为了给他人制造焦虑。一来其他人真的没那么重要。二来会感到焦虑的人,就算你不发,他的焦虑也一分都不会少。

我的想法是朋友圈想发什么就发什么,而不是纠结“我不想别人说我‘卷’”。朋友圈也是你形象的一部分,别人通过你的动态知道你的优秀,会主动给你带资源,这也是我刚刚说networking。如果你是个十分善良的人,照顾同学的心情,也可以发朋友圈的时候设置分组。打个比方,我有几个比较欣赏的学弟学妹,我会直接把我手里有的研究机会和活动推给他们,以及将我跟的导师引荐给他们。在社交语境下,只有足够优秀,才会有更多的机遇。如果平时觉得,朋友圈发自己做出的一些成绩,其他人会不会感觉我在卷他们?这个需要自己取舍了。

我刚刚提到的“别想太多”的心态,可以选择采用,也可以选择不采用;这跟不同人的性格也有关,也不必强求。我提供的只是一种让自己活得比较轻松的方式。

第三个是比较重要的一点,也是我昨天刚琢磨清的,就是找到学习工作的意义。我当时分析了一下,为什么我没有被卷到的经历。当我看到朋友们展示很厉害的经历,只会觉得这人好厉害,或者说在某一方面激励了我。比如昨天跟一个朋友唠嗑,然后他说他发表了文章,还有一篇文章在审。然后我就忽然想起来我去年要投的文章至今还没修完,拖了那么长时间,得赶紧去搞它。在这种情况下,不存在”被卷到“,没有焦虑,而是将身边的人的进步当作激励与提醒,这属于一种很理想的状态。剖析了一下心理(还设了对照组),最后总结出”激励状态“和”焦虑状态“之间最大的变量就是接受者的底气,这种底气建立在对当下学习/工作意义的洞悉上。

听起来挺虚的。

当你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也不知道现在在做的事情有什么意义的时候,会有一种茫然与不安感。因为你不知道自己现在做的事,有没有一个终点,它会不会产生就是你预期的效果。这种时候就很容易被他人展现出来的努力或成绩激发焦虑的心态。但是如果自己本身已经知道目标,并且知道每一步应该怎么做,那其实完全不会被影响到。打个比方,你会被走艺体方向的同学努力练大提琴的朋友圈卷到吗?就算他日日练,夜夜练,一年365天练,你会被卷到吗?并不会,因为方向不同,与他之间也不存在比较。

大部分经常被卷到的人,基本上都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与规划,因此会被身边各种各样的人与行为卷到,其一因为他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努力,只能各个方向都努力,因此各个方面都存在竞争的压迫,其二,他并不知道此时自己的努力是否是有意义的,因此看见其他人作出成果会加剧不安感。

所以说到底如果你找到自己学习的意义,你知道就是说每个阶段的结果,以及最终会达到效果都是在一步一步走的。我觉得有底气了就完全不会焦虑,也不会被卷到。

第四个就正向暗示,其实我之前一直在试这个,直到我看了左边那个图。我感觉还蛮有用的,就是你告诉自己,我的能力已经完全够,我就是最适合这个项目的人。到后来我就已经自信到了,在拿到offer之前,开始跟牛津的学姐商量在英国怎么玩,然后我在跟导师吃饭的时候聊剑桥的申请,当时说了这么一句话:They can't find a better one”,通俗概念下这算是自负。但是对于自身来说,这种正向暗示不说有没有实质作用,至少可以有效减缓你的焦虑。情绪稳定是最重要的。

第五就是准备Plan B。我之前一直跟我朋友说,如果今年的申请全被拒了,我就回家开便利店。他们以为我在开玩笑,其实真的不是,我都选好址了,就我们高中附近的一个地儿,去开一个便利店,真的非常好,客源地势市场都很优质。加上对自己能力的自信,我觉得就算开便利店也会活得非常好。也就是说,当你有了其他的Plan BCD,或者是有100个计划都可以。给自己留条后路,就不会把自己逼得那么紧,压力会小很多。

 问题回答

Q1:科研比较重要,是针对人文社科吗?

对于商科生也是这样,如果你申的是牛剑,对所有科目都是这样。我之前跟商科的一个老师聊过这个,他告诉我为什么这三年只有一两个NUBS的学生去牛剑,因为商科主要考核模式是选择题,很少有写论文或者科研项目,但是这恰恰是牛剑非常看重的一个特征,所以说商科同学如果本身没有科研项目或者学术类的活动加持,申牛剑还是挑战挺大的。

Q2:怎样看待市面上的科研课程?

我自己所有的背景经历都是自己申请的,没有买过任何一个服务,所以并不了解市面上的科研课程的总体情况,只是道听途说。首先我觉得大部分人都是可以通过自己找到科研的,没必要去买。然后我之前有个同学给我推过科研课程,我没去,另一个同学去了,然后他告诉我就真的很水,他在里面也没有办法接触一些比较核心的任务,只有title没有内容,写到简历里面很空洞。不过还是看个人选择吧,实在找不到科研也懒得自己成立项目组,去参加付费项目也不是不行,自己衡量。

Q3:可以讲一讲哥本哈根交换经历对申请的帮助吗?

我觉得帮助很大,首先它是唯一一个跟我申请的专业完全相关的一个经历。我当时在哥本哈根大学读的是犯罪学,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犯罪学;当时的论文分数挺不错的,也是直接被我拿去当writing sample交了剑桥的申请;当时的导师在犯罪学领域很有名,算是一个理论的开创者之一,他帮我写的推荐信是强推。

这就其实就建议大家,在前期如何跟导师建立良好的关系,就通过一些交流让他知道你有哪些能力,思想有哪些独特之处,这些都是除了课堂上表现,他会写进推荐信里面的。

Q4:学姐的第一份实习是在哪里?

我第一份实习是在学校里,在孔子学院。其实也蛮巧合的事,因为我大一刚入学的时候有去当对外汉语老师的想法,当时孔子学院办了一个讲座,就是关于这个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是怎么申请怎么考,然后我就去听了。讲座挺长的,中间人都走得差不多了,最后只剩了几个人留下。但到了最后讲座结束的时候,孔院给我们发了几张表格,就是报考IPA的意向表,还有关于到孔院当中文助教的意向填写。然后我就填了。后来进行了一两轮面试,我当时面试效果挺好的,最后就没去当助教,而是接管了不少活动的策划设计,也为我后来申请一些实习和活动打下基础。

所以说,如果大家去参加一些活动的话,尽量不要中途离场,因为很多确实会在最后提供一些机会。

Q5:怎么样找到适合自己的夏校?

我只有北大夏校的经历。我有朋友去了LSE还有其他的大学交换,他们跟我讲就是还行。我觉得这个经历虽然有用但有限,因为招生官也知道,夏校就是用钱买的,跟申请者本身的竞争力不存在任何关系。如果从里面真的学到东西,而且能在文书中体现出来,那是完全OK的。我在北大选的是精神医学,因为国际法被抢光了,没选着,这门课看着还挺有意思就选了。我觉得老师教的很好,学到了很多东西,可以算是我研究生阶段选人格障碍方向的一个启蒙,这属于非常幸运的情况。如果某个学校的夏校没有自己喜欢的课程,你一点儿都不想去,那其实就没必要勉强。

Q6:怎么样在一段交换经历中最大化利用资源?

如果你们是可以线下交换的话,我觉得那是最好了,有很多资源可以利用,但是我不太了解,因为我是线上。线上的话,我当时就是跟老师关系特别好,因为我每次上课都有非常多的问题,毕竟非常喜欢这个领域,因此他觉得我对这个领域是有热情的,推荐信会写得更用心。

其二的话就是学校会邀请一些guest professor,我交换期间哥哈邀请就是剑桥的一个做精神分析方向的老师。这时就可以跟他索要一下联系方式,聊聊天儿啥的。如果有同学已经决定要去剑桥,然后恰好遇到一个剑桥的老师,那就可以提前去跟他建立联系。

Q7:如何去了解申请院校,比如剑桥的研究风格是在官网上还是找他们的论文自己总结?

需要自己总结,你要经常去他们官网看有没有什么新的研究,你可以只看你自己领域的,不要看其他领域,因为各个学院各个专业的风格不太一样。

Q8:学姐DIY还是找中介的?

我是DIY的,最长的那篇statement of interest找了一个文书老师帮我提了两次修改意见。

Q9:申请美国比较好的研究生需要很早就去看学校官网的项目吗?为了让自己的经历匹配项?

我的想法是,你也不一定要很早确定研究生项目,因为大部分人大一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当然确定了更好,可以尽早准备。

我的建议是你前两年可以先摸索一下自己喜欢什么,有了相对具体的目标之后再做准备。大部分人最终的去向和刚开始想法都不太一样,很少有人大学四年是保持着同一个维度。我之前觉得我会是那种,大一想当律师,大四还想当律师,根本没想到大三下学期临时转了方向。这其实还比较需要机缘巧合,反正大家多尝试一些总没问题。

Q10:怎么看为做研究而 gap的可行性?

我觉得可行。你要是喜欢一个研究方向,然后觉得自己做这个事就挺开心的,并且它对你未来的就业或申请是有帮助的,那就没问题。因为大部分学校他不会因为gapdisadvantage申请者,只要解释清楚,在gap期间你去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有时候因为热爱去做一些研究而因此gap,这反而是加分点,因为可以体现你对这个项目的专注与决心。

Q11:大三发现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向,但时间剩的太少怎么办?需不需要gap

我也是大三发现自己喜欢的,我觉得来得及。当时五月份哥本哈根交换结束之后,才开始做犯罪学的准备,我刚才列的那一系列经历都是五月份之后的,确实来得及。但是你要想gap的话也完全没问题,可以自己抉择。

Q12:申请牛津剑桥的时候是不是可以直接指出自己的研究和学校中的某位老师的研究?

对,需要直接指出。我之前还担心过,比如说我当时套磁老师没理我,就去问了一些前辈,说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不该在文书中直接提她,提了的话是不是会disadvantage。他们说没关系,如果她没回你,不一定代表她不要你;而且你直接提出某位老师其实会比你特别模糊的说要好很多。

Q13:请问下在选择硕士项目的时候会多考虑就业吗?

我在没有遇到犯罪学之前我是考虑就业的,当时想当律师,因为它是我还挺感兴趣的领域中最赚钱的,但是后来遇到自己喜欢的,就没有办法忍受自己不那么喜欢的。这可能跟个人的性格有关,有些人觉得如果可以过比较舒适的生活,做自己不那么喜欢的也行。因人而异,都可以。如果尚未遇到自己热爱的领域,可以多考虑一点就业,工作之后时间精力金钱都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继续探索兴趣。

Q14:申请牛剑对学术的要求比较高,是不是意味着未来走学术路径更合适?

这个是看个人,如果是MPhil基本上以后都是打算走学术的,其他的话看自己的安排。比如我申请的项目MPhil in Criminological Research,它的毕业生基本上是做研究,但MPhil in Criminology的很多学生毕业之后是去FBI或者说其他的政府部门工作。这个看个人意向。如果你问的是发展前景的话,这个更看个人能力。没办法说牛剑出来的都能找到工作,这是假话。能力够强的话,想做学术做学术,想进入其他行业的话也完全没问题。

Q15:国家机构的实习应该怎么找好?

我当时一个朋友在我们群里发了一个法院的实习,然后我就直接去投了。正常情况下,然后我以为法院很难进,但我进去之后发现其实他们的门槛特别低,因为进去干的活都不是什么重要的活儿,就是整理卷宗,然后做做笔录,写写传票。这种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就可以直接去你们地方法院去问一下。像很多政法学院的同学,他们都会选择去法院,也可以问问他们。其他国家机构我没有了解过。

Q16:请问选犯罪学课程的时候也是有偶然性的?

对,因为当时我的目标还是法律,就想去选法学的课,但哥哈没有给IS专业的学生开法学院的课。于是我就给交换生办公室发邮件,我说我想去法学院,给他们列了两页我的法学背景。然后他们破例开了法学院的一个硕士课程,是Criminological Theory。后来发现他们开这门课给我的原因是不需要太多法律知识,学起来不会特别吃力,挺贴心的。后来我就去上了,发现这门课跟法学的关系不是特别大,但班里确实一半是执业律师,另一半是法学硕士,就只有我一个是人文社科的本科生,压力还蛮大的。但是上课两星期我就发现这是我真正喜欢的专业,是我想一直研究下去的。然后就从法律那里跑路了。

(正文完)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