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I | 华中科技大学杨操/赵康成等合作发现椎间盘退变的潜在治疗新策略
2024/1/31 17:05:27 阅读:64 发布者:
作为全球致残的主要原因,腰痛(LBP)被认为是老龄化人口面临的关键社会经济挑战,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椎间盘退变(IVDD)。弹性髓核(NP)组织是维持IVD结构和功能完整性所必需的。衰老和其他损伤因素导致的具有炎症性高分泌表型的衰老NP细胞的积累是IVDD发生和发展的一个独特标志。
2024年1月23日,华中科技大学杨操、赵康成及Wang Kun共同通讯在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在线发表题为“Disassembly of the TRIM56-ATR complex promotes cytoDNA/cGAS/STING axis-dependent intervertebral disc inflammatory degener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IVDD进展的机制,其中异常基因组DNA损伤通过激活cGAS-STING轴而不是AIM2炎性小体组装来促进NP细胞炎症衰老。ATR缺陷破坏了基因组完整性,导致基因组DNA的胞质错定位,这是NP细胞衰老过程中cGAS-STING轴依赖性炎症表型获得的有力驱动因素。
机制上,TRIM56-ATR复合物的解体以及USP5和TRIM25酶活性的释放驱动了ATR泛素化的变化,使ATR从k63连锁修饰转变为k48连锁修饰,促进了NP细胞衰老过程中泛素-蛋白酶体依赖的ATR蛋白的动态不稳定性。重要的是,一种基于工程细胞外囊泡(EV)的递送ATR过表达质粒货物的策略有效地减少了DNA损伤相关的NP细胞衰老,并大大减轻了IVDD的进展,这表明了改善IVDD影响的有希望的靶点和有效方法。
腰痛(LBP)是世界范围内致残的主要原因,也是工业化国家医疗咨询的第二大常见原因,是最普遍和最繁重的肌肉骨骼疾病。大约40%的腰痛病例可归因于椎间盘退变和突出(IVD)。IVD是位于相邻两个椎骨之间的区域性无血管纤维软骨组织,由三个不同的解剖区域组成,即胶状髓核(NP)、富含胶原的纤维环(AF)和透明软骨终板(CEP),它们对于保持脊柱运动和协调轴向和扭转应力至关重要。天然NP细胞在调节细胞外基质稳态、构建可调节的生物力学环境和维持NP组织的胶质特性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功能。最近,由于衰老和其他损伤因素导致的衰老NP细胞的积累是IVDD发生和进展的一个显著标志,这导致细胞增殖受损和细胞外基质分解代谢重塑增加。这会导致IVD组织的炎症反应增强,最终导致退行性生物力学改变,椎间盘源性疼痛和残疾。
细胞衰老是一种永久性和终末期的细胞状态,其显著特征是细胞周期延长和不可逆的停滞、促炎高分泌表型、大分子损伤和代谢失调,这些都是由基因毒性物质暴露、营养剥夺、致癌基因激活和细胞器应激等触发因素引发的。衰老细胞采用衰老信号分泌组,表现为炎症细胞因子、血管生成调节剂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分泌增加;这种分泌组被称为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enescence associated secretory phenotype, SASP),它重塑微环境以促进炎症,并导致组织完整性受损、机体衰老加速和慢性年龄相关疾病。累积的基因组DNA损伤和过度的DNA损伤信号激活被认为是衰老起始和维持的关键诱导剂,也是细胞衰老的典型特征。在衰老过程中,静止细胞或终末分化细胞中过度的基因组DNA损伤和损伤相关反应激活激发了一个问题:是什么触发了持续的DNA损伤并将细胞表型转移到?
机理模式图(图源自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
ATR是一种多功能磷酸肌肽3激酶样激酶,对保护有丝分裂、祖细胞和线粒体的基因组完整性至关重要。当受到复制应激、DNA单链断裂和大量DNA损伤的挑战时,ATR作为关键的DNA损伤反应(DDR)调节器,需要重新启动停滞的复制,控制增殖细胞的活力,保护静止细胞免于过早激活。发育必需的ATR基因的组成性缺失主要导致破坏性的基因组稳定性,耗尽组织更新能力,加速早衰。鉴于ATR是普遍存在的基因组完整性的主要调控因子,ATR在细胞炎症性衰老和衰老相关IVDD的发生和进展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该研究证明了一个重要的发现,即在IVDD进展过程中,ATR缺乏通过细胞DNA(胞质DNA)/cGAS/STING轴依赖途径破坏基因组完整性并促进NP细胞的炎症衰老。从机制上讲,TRIM56与ATR结合的缺失促进了ATR泛素化从k63连接到k48连接的修饰转变,并驱动泛素-蛋白酶体依赖的ATR蛋白水解。值得注意的是,细胞外囊泡(EVs)是来源于真核细胞的脂质双层颗粒,具有通过货物递送介导细胞内通讯的强大能力,处理含有ATR过表达的质粒的工程化EVs有效地减轻了DNA损伤相关的NP细胞衰老,并大大减轻了IVDD的进展。
原文链接:
https://www.jci.org/articles/view/165140
转自:“iNature”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