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北大历史系教授新书,不可不读的中西交流史佳作

2024/1/31 14:11:51  阅读:59 发布者:

通过一件件有代表性的远洋货品的涨落兴衰,观察文明形态的变迁

货品易代

书名:货品易代:古丝路的衰落与新商道的兴替

书号:ISBN 978-7-301-34520-7

作者:郭卫东

定价:148.00

出版日期:202310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大航海”使得洲际远洋通道建立起来,人类的直接交往也从过去的国别、地区之间扩展到大洲乃至全球。航路更是商路,货品流通及其兴废的背后是信息、观念、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本书立足于16世纪至19世纪前期中国与海外大宗外贸商品的更新换代,讲述舶来舶去品的涨落兴替,尤为注重研究一件件“具世界意义”的货品的流通,通过对丝绸、棉花、茶叶、花旗参、檀木、皮毛、鸦片等大宗货品易代的考察,不同地区之间的文明形态转进得以次第呈现。

试读

历史研究讲究时空关系,时间与空间犹如历史演变的经纬,时空本是客观存在,但人类对时空的认识却又有主观性,对无限时空的认识总是有限的。以人类的认知,从川流不息的时间来看,其“前后”关系可谓之“时序”,本书的研究时序从“大航海”时代开始,延展至中国历史的近代时期。从不断拓宽的空间来看,其“左右”关系可谓之“位序”,本书的位序力求放大至全球的范围,但以中国为基点。时序与位序构成“前后左右”的关系,在经纬线交叉的坐标点位上便是历史发展的关节,也是本书的研究重点:聚焦于人类经贸活动的重头——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商道兴替和商品交流。时空在特定条件下可以人为地改变,“坐地日行八万里”在突飞猛进的科技面前并非神话(从亚音速到超音速再到高超音速),客观存在的时空无法改变,但对无止无休无边无际的宇宙加上有限度的“时空”,本身就是人的创造。既如此,在如梭的年代,人的“用时量”可改,“距离感”可变,人可以通过技术和工具,将相对时间“缩短”,将相对“空间”拉近。这方面,最重要的就是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和陆途(车马)、海路(舰船)、航线(飞机)乃至太空路线的开辟。正因为本书研究的前后“时序”略长,左右“位序”略宽,商道多歧,货品繁杂,学术先进们的相关研究成果不便按“格式”放在前面一并叙述,就在相关章节中引注标示。作者习惯于学术论著的写法,文词难免学究、枯燥、晦涩。此番试图改变一下文风,文句尽力浅白通俗,增加可读性,添加故事性。尝试未必成功,敬请体谅!

本书瞩目商道,实际上以道路上流通的大宗商品的兴替立论,以中外新商道(此时段主要是海路)上的主要货流为焦点。商道不是单纯的“人行道”,没有商品往来去还于道上,便无所谓商道。商道的开辟,古往今来的各种游记、日记、海图、“针路”“凿空”等已有大量述论。古时的中外贸易货品集中于丝绸(绢、纱、绫、罗、锦、缎、绨、绮等)、瓷器(青瓷、白瓷、唐瓷、建窑瓷、邢窑瓷、长沙窑瓷、越州窑瓷等)、香料(胡椒、檀香、麝香、沉香、丁香、豆蔻、桂皮、生姜、乳香、安息香等)、珍奇(琥珀、象牙、犀角、珠玑、玳瑁、贝壳、火珠等)、异兽(狮虎、鹦鹉、大象、海豹、珍禽、奇鱼、长颈鹿等)、贵金属(金子、银子、汞等)等大类,这些已有众多研究者讨论,也逾出作者预设的研究时段。如果说,古代的国际贸易是“上半场”,那么,近代的国际贸易则是“下半场”,两场之间有直接的贯通联接,也有很大的差别。近代远距离大宗物品的交通重心从陆路转移到海道,人类通过海洋实现了“全球通”,外贸商品的代换加速,物美价廉的舶来品使享用阶级从上层普及下层。本书集中研究1619世纪上半叶鸦片战争之前(少许内容为了“故事”的完整性——如“东、西、南、北洋”,如外币在华流通等,稍有延后)中国与西方海上商道上流动的大项物品,这些新商道上的新货品与此前有很大的不同,大宗货品间的更新换代引致不同商道的生息盛衰,蕴含不断演变着的时代背景。物流伴以人流,人流引发意识流,进而肇致多重社会影响。因为侧重从具有重要影响的个别货品来条分缕析,叙写舶来舶去品的变换,章节之间不免有时空的交叉。

坦率说,至今为止的历史研究过多地注意形而上的方面,“学术研究总是存在这样一种倾向:它越来越远离其更为注重实践的表亲——技术,而技术也被有文化者和学者精英推到了一边;通过这种方式,‘科学’越加变得与抽象主题相关,与综合性的科目联系更为密切”。根底里,似乎有一种思维定式,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就事论理,仿佛不上升到理论总结的层面,不跃升到哲学哲理的档次,就没有高度与深度。所以,政治、制度、阶层、思想、文教、宗教、帝王、名人、意识形态等层面的研究太被关注(这方面的研究自然是必须的必要的),但对形而下的研究着力费功相对较少。实际上,人首先要有满足生存繁衍的基本条件,要满足衣食住行的基础需求,没有这些,一切形而上的东西都无从谈起,任何时候,物质都是第一位的,与人类生存相关的物品是更重要的,这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当然,因为要研究外贸商路、货品以及其在各领域的发散、影响,研究中西远洋交通的开辟、转进,包括西方各群体前后相继打开中国内地商道的行迹、手段,形而上层面的研究也定然不能偏废。

由此念想起头,本书便尤为注重研究一件件“具世界意义”的货品流通及其兴废,故较多使用史料、统计,较多出现数字、数据,较多进行实证考察。民国年间,著名的“南开经济调查”的创立人,将量化方法引入中国经济研究领域的先驱方显廷曾发感慨:“4000余年来中国人一直是以近似值的观点,而不是以量的精确性来观察事物。以国家的人口统计为例……其数据可以偏离准确度达数以千万计”,并表示“南开经济研究所的愿望是:通过统计数字的收集、编纂和分析,以数量来表示国内的经济情况”。不忘先贤来时路,方前辈指陈的是民国年间的状况,此后的情形有了很大改观,中国学者的研究愈益融入世界学术研究的主流。不过,本书以方先生的告诫为鉴,努力还原持之有据、言之有数的史实,多以“实在话”来讲说“大路货”的全球流通史及背后潜藏的鲜为人知的故事。

研究秉持原创,追求新意。因此,在研究时段上,本书择取地理大发现之后至鸦片战争之前三百余年间的中西贸易史作为研究时段和重点,因为该时段的学术存在地位略显尴尬,治中国近代史的学者多把它归入明史和早期清史的研究范畴,而治明史和早期清史的学者又多把它归为中国近代史前延期的研究范围,使得此研究领域形成各方缺乏相对独立深入研究的局面,这一相关领域的研究也多作为鸦片战争后中外关系史的附属前奏来略加追溯。因此,此期中西关系史的研究相形薄弱,形成若干空白。实际上,这三百年的中西关系史是应该独立成章的,它具有自身的特点,与后来的历史虽有关联,但毕竟性质上又大不相同。至于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与西方关系史(包括贸易史)的研究,硕果累累。故不列入考察。

在研究主体上,把握此时段中西方关系的主体。应该说,鸦片战争之前中西交往历史的主要内容不是学界长期热衷的殖民史或鸦片入华史,也不是宗教碰撞史和文化交流史,而是贸易的历史。这种贸易在主要时段上是正常的互利的贸易,是市场主导下的物品交流,是物质上的互通有无。形而上的宗教文化的交流主要地还是建立在形而下的物质交流基础之上的,非法的走私贸易相对正常贸易而言还是局部的,时间要短得多。俗语谓“物离乡贵”,不仅生产创造价值,商货在流通中也创造价值,远距离的国际贸易尤其增值。贸易史和物流史无疑应该成为这个领域中格外值得注意的方向。

在研究环节上,历史演进往往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从而形成完整链条,本书坚持问题意识,力图弥补前此研究中的缺失环节。为什么绵延千年屡断屡续的古丝路到了明朝前期以后不复存在?主要原因在于与丝绸同具贴身穿用舒适性的棉布的世界性普及,“南京布”在欧美的畅销佐证了棉织品的优势。古丝路废滞后,“茶叶世纪”来临;西人用什么来交换中国茶叶呢?白银凸显,“茶银之路”由是熙熙。为什么在美洲白银产量剧降,多数欧美海上贸易国退出中国市场的严峻情势下,惟有美国和英国能独得其利?关键在于解决了白银短缺后的替代产品。美国依靠新开发的花旗参、檀木、皮毛等货品输华换购,英国则依赖印度商品来维系中英贸易。为什么在1820年出现了棉花与鸦片的贸易易位?原因在于输华的印度棉花同时受到中国和英国市场的双重制约。为什么说鸦片贸易在特定时段的英国是既定选择?中国茶叶不可缺,美洲白银又短缺,印度棉花再受限,英国的自产货在华销售要么长期亏本(毛呢等),要么数量太少(铅等),鸦片贸易应运而出。为什么英国对华鸦片输出的猖獗主要在某个时段?此与工业革命的开始至完成有必然联系。为什么鸦片战争的爆发有着某种必然?通过鸦片贸易,英国人实现了白银流向的改变,白银外流给中国带来了严重问题。清政府实行严厉禁烟乃不得已的选择;而鸦片是当时英国唯一拿得出来进行“交换”的大宗商品(毒品),是中、英、印三角贸易的基石,所以,英国人又不允许中国人禁绝鸦片,双方均无回旋余地,战争不可避免。这是一个步步推进的历史过程,其间环节相连紧扣,既是历史的,又是逻辑的。

在研究重点上,凡前此研究较多者,本书少谈。丝绸之路,研究成果海量,本书仅只聚焦于该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力图呈献一得之见;重点在于新商道的兴起和行之于道的大宗外贸物品更替的研究。“大航海”实现陆海交通转换后,中西间新辟出众多商路。条条商路,旧去新来,生生灭灭。“丝绸之路”停歇后,有“茶银之路”的崛起;“白银之路”中衰后,有“洋参之路”“皮毛之路”“檀香之路”,特别是“棉花之路”“鸦片之路”的兴发。但随着货品的不济,大部分商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鉴于前此学术先进们对中国与东南亚海上贸易和中国与俄罗斯陆路贸易研究较多,作者难以在这方面有所贡献。故此,本书以中国与西方远洋贸易的步调来谋篇布局,走势是跨越的海洋愈来愈大,先是地中海沿岸国的首发;随之是大西洋沿岸国的称雄;其后是跨越太平洋的对华贸易;然后,转至印度洋,但此间印度对华贸易的主持者仍是西人。本书的重点在择取此时段前人论述较少而又有连续记载可寻的大宗外贸品的来去(此前和此后时段大宗商品、外贸体制、交易面相与此期有诸多不同),在具有自我见解“点位”处加以新释,而将众所周知的“面上”叙述省略,这在澳门、条约、钱币、通商口岸、东方贸易圈等章节的叙写中表现尤为明显,可能会部分导致文气不连贯。

本书是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结项成果(立项批准号:17BZS015)。课题的研究却早在立项之前,上个世纪末至本世纪初,作者的研究兴趣仍集中于晚清政治史特别是中外条约史等领域,但课题进行期间,必然要涉及经贸领域。2003年,拙著《转折——以早期中英关系和“南京条约”为考察中心》出版,前一阶段的研究告一段落。本人的研究兴致相当程度上转移到中国与西方大宗物品交流史的界面。2017年,本人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外旧约章补编(清朝)》结项后出版。a作者也能将精力全部转投,于是以“古代丝绸之路的衰落与近代新商道的开辟研究”为题,申请获批了该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同时,亦获北京大学人文学部的经费资助,被纳入“北大人文学科文库”之中。十有余年,一路走来,得到诸多同仁同好的支持鼓励,心存感念!

······

作者简介

郭卫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的教研工作,特别瞩目于16世纪至19世纪中国与西方关系史的研究。在此领域的主要著作有:《不平等条约与近代中国》《中土基督》《转折——以早期中英关系和<南京条约>为考察中心》《倾覆与再建——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政治文明》《中国近代特殊教育史研究》等,并有多篇相关论文发表。

目录

起首语 航路更是商道 1

一 游弋“深蓝”  7

二 海洋商道  10

第一篇 中国对外远洋商道上的重要货品 25

一 大洋世界  26

二 古丝路的衰退 57

三 时髦的“南京布”  87

四 “茶叶世纪”的来临 112

第二篇 欧洲对华商道上的重要货品  145

一 打开在华商路的重要手段:设立据点 146

二 打开在华商路的重要手段:缔结条约 221

三 打开在华商路的重要手段:通商口岸 267

四 卖不上价的毛呢 ·320

五 关乎军国大计的铅 352

六 不列颠棉品  381

第三篇 美洲对华商道上的重要货品 393

一 外币流通中国 394

二 洋参、西洋参、花旗参 465

三 从海獭到海豹 489

四 盛极而衰的檀香木 551

第四篇 南亚对华商道上的重要货品  535

一 东方贸易圈  536

二 印度货第一次大规模输华 556

三 特定时段的贸易“宠儿”——鸦片 584

结束语 新商道引入的文明形态转进 597

一 农业文明  599

二 商业文明  606

三 工业文明  614

附录:征引文献  628

转自:“人文学术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