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4日
2023年度世英哲学奖颁奖典礼
在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报告厅举行
巫鸿、陈少明、张颖、张伟、吴天岳
五位学者获奖
该奖由著名哲学家、美学家
张世英先生指导设立
分为“学术成就奖”及
“青年学者奖”两种
对在哲学和美学领域
作出重要原创性贡献的学者予以表彰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教授
副校长、教务长王博教授
著名美学家叶朗先生等
参加颁奖典礼
一起走近获奖学者风采
△郝平书记、叶朗先生为获奖者颁发证书
学术成就奖
巫鸿
芝加哥大学艺术史暨东亚语言文明系斯德本特殊贡献讲座教授、北京大学王宽诚客座讲席教授。
巫鸿,著名美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教学,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该校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2008年被遴选为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并获美国大学艺术学会美术史教学特殊贡献奖,2016年获选为英国牛津大学斯雷特讲座教授,2018年获选为美国大学艺术学会杰出学者,2019年获选为美国国家美术馆梅隆讲座学者,并获得哈佛大学荣誉艺术博士。
代表作有《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1989)《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1995)《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1996)《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2010)《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2012)《全球景观下的中国古代美术》(2017)《“空间”的美术史》(2018)《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2019)《中国美术与朝代时间》(英文,2022)《空间的敦煌:走近莫高窟》(2022)《中国绘画:远古至唐》(2022)《中国绘画:五代至南宋》(2023)等。
“
张世英先生始终坚持的通贯古今、融和中西的思想风格和学术态度对当代中国学术、艺术史和艺术理论发展而言至关重要。随着考古发现带来的全新材料和新的理解视野,中国艺术史和艺术理论已经有了更大、更加宏阔的理论空间。学界期待更加具有深度和高度的中国艺术和美学理论的出现。
”
△巫鸿发表获奖感言
陈少明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人文学部主任
陈少明,曾于哈佛-燕京学社、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哲学系、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做访问研究。现兼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哲学的教学与研究。
出版有《〈齐物论〉及其影响》《经典世界中的人、事、物》《做中国哲学:一些方法论的思考》《仁义之间——陈少明学术论集》《走向后经学时代》《梦觉之间——〈庄子〉思辨录》等著作十余种,其它主要论文有《由训诂通义理——以戴震、章太炎等人为线索论清代汉学的哲学方法》《中国哲学:通向世界的地方性知识》《“做中国哲学”再思考》《“精神世界”的逻辑》《经典世界中的〈兰亭序〉》《物、人格与历史——从“特修斯之船”说及“格物”等问题》《道器形上学新论》及《面对陌生人的世界——儒家伦理的现代调适》等。
“
张世英先生是哲学研究者的典范,他的治学方式启示我们“哲学既是一个理论探索的过程,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世英哲学奖”的设立鼓励和推进了中国哲学对中国文化经验和精神的探索,激励当代学者挖掘中国文化的深度,不断拓展中国哲学面对当代世界的普遍意义。
”
△陈少明发表获奖感言
青年学者奖
张颖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艺术哲学与艺术史研究中心主任、《文艺研究》副主编
张颖,200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担任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华美学学会青年美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专家委员会艺术学理论分委会主任、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艺术与社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等。
专著有《17-19世纪法国美学主潮》(商务印书馆,2022年)《存在主义时代的理论与艺术》(文化艺术出版社,2020年)《意义与视觉:梅洛-庞蒂美学及其他》(时代华文书局,2017年);译著有《大象无形:或论绘画之非客体》(河南大学出版社,2017年)《意义与无意义》(商务印书馆,2018年)《思想的想象:图说世界哲学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主编“文艺研究小丛书”(文化艺术出版社,2022-2023年)。多篇论文发表于《文学评论》《清华大学学报》《哲学动态》《文艺理论研究》《文艺争鸣》《新美术》《读书》等。
“
张颖回顾了自己在北大的求学经历。北大哲学的学术精神与张世英教授的亲切指导,始终勉励她持守美学学人的自在活泼、圆融平静,不计较得失,不追逐流行,从一书、一艺、一时、一事看向更广袤、更神圣的所在。后辈学者应该竭尽所能,赓续张世英先生的学术精神,在各自所在的研究领域不辍探索、勇于开创,作出更加突出的贡献。
”
△张颖发表获奖感言
张伟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
张伟,“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哲学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兼任教育部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现象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国际舍勒协会(Max-Scheler-Gesellschaft)学术谘议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广东哲学学会会长等,国际Orbis Phaenomenologicus丛书编委、国际Ad Fontes. Studien zur frühen Phänomenologie丛书学术委员、国际Scheleriana丛书编委、《现代哲学》主编、《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CSSCI来源集刊)常务编委(主编)等。
出版有专著Prolegomena zu einer materialen Wertethik(Nordhausen2011)《质料先天与人格生成》(北京,2014年)《心性与体知:从现象学到儒家》(北京,2019年)《情感的语法》(北京,2019年)Schelers Personalismus im Spiegel von Anderen(Würzburg2019)Scheler’s Socratism(Würzburg2021),另有译著编著七部,在《胡塞尔研究》《现象学研究》《哲学研究》等国内外顶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主编十六卷本《舍勒全集》。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各类项目七项。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等。并获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长期从事外国哲学、伦理学、跨文化比较哲学研究,近年来积极推进“心性现象学”研究。
“
张世英先生的学术精神与研究方法对于青年学者影响深远、意义重大。他晚年在中西哲学比较与汇通方面的研究,对于如何加强中西哲学对话、实现哲学与文化的互通具有启示价值。作为青年学者,应该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哲学,联结中西,实现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现当代哲学更具体深入的结合,使之成为时代哲学思想创造的源动力。
”
△张伟发表获奖感言
吴天岳
北京大学哲学系长聘副教授、外国哲学教研室主任、西方古典学中心副主任
吴天岳,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外国哲学教研室主任。长期致力于重构近代以前的历史文本中的哲学论证,为当下的反思开拓新的思想资源,犹以奥古斯丁和阿奎那研究见长,为提升中国古代晚期和中世纪哲学史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做出了可贵的贡献,也为开拓批判性的哲学史书写新路径做出了有益探索。
出版有专著《意愿与自由──奥古斯丁意愿概念的道德心理学解读》(北京,2010年)《古代中世纪哲学十五讲》(北京,2023年),译著《羞耻与必然性》(北京,2014年)《中世纪哲学:历史与哲学导论》(北京,2015年),西方古代典籍编校2种。发表论文30余篇,有关奥古斯丁道德心理学和阿奎那哲学人类学的10余篇英文论文刊行于《牛津中世纪哲学研究》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
“
获得“世英哲学奖”是对学术探索的重要肯定和鼓励。无论在汉语学界还是西方学界,中世纪哲学研究都是一个相对冷清的领域。“世英哲学奖”对中世纪哲学研究的关注和肯定,展示了汉语哲学界的开放心态和学术旨趣,鼓励更多青年学者在相对冷清但重要的研究领域作出更出色的贡献。
”
△吴天岳发表获奖感言
延伸阅读
“世英哲学奖”是在当代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教育家张世英先生亲自指导下,由中国泛海公益基金会于2016年9月在北京大学设立的学术奖项。其宗旨是赓续张世英先生的学术精神和思想品格,奖励在哲学和美学领域作出了重要原创性贡献的学者。奖项分为“学术成就奖”及“青年学者奖”两种:“学术成就奖”旨在奖励在哲学和美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并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资深学者,“青年学者奖”则表彰四十五岁以下且在相关领域崭露头角的青年学术才俊。“世英哲学奖”的评审和相关工作一直得到北京大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也得到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大力支持。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哲学系
来源:墨香学术 微信:moxiangxueshu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