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化自信与大学生思政教育在内容与价值导向上具有一致性,文章阐述了文化自信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依据,指明了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在学生主体、新闻媒体、教师队伍、环境氛围等方面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了优化教学环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生信息辨别能力、增强新闻媒体传播导向性的实践策略。
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对于强化学生文化自信,促进学生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需要丰富高校思政教育资源及优化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方式。由于当下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形式单一、传播内容固化,对学生的吸引力有限,同时,中华优秀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不足,使得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及思政课程内容的学习与了解只停留在课堂上。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时代,具备一定的互联网思维,其问题思考方式也易受网络文化的影响。文化自信视角下,通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观念,坚定学生文化自信,从而使其在多元网络文化的影响下保持清醒,自觉抵制错误思想的侵蚀。基于此,立足文化自信视角研究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践策略刻不容缓。
一
文化自信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依据
基于文化自信视角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有利于改善大学生思政教育理论性强与内容枯燥的弊端,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思政教育内容,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及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主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一)文化自信符合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价值取向
文化自信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初衷在于深化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了解。首先,丰富大学生思政教育内容。文化自信培育不仅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涉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红色文化。高校在文化自信视角下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能够丰富教育内容,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习与了解,提升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其次,明确大学生思政教育方向。文化自信视角下,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能够引导学生认同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最后,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质量。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可以借助校园文化建设这一途径,通过将中华优秀文化与主流价值观念融入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思政知识及中华优秀文化的理解,加强学生对思政知识的认识及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
(二)大学生思政教育是文化自信培养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思政教育具有覆盖范围广、课程时间长的优势,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及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首先,有助于大学生明确文化自信的原动力。思政教育对文化自信的强调能够促进大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了解、掌握及运用,有助于大学生将中华优秀文化观念与实际的思政课程学习相结合,进而对中华优秀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其次,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教师可以通过讲授近代史相关知识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了解,明确红色文化的科学性、先进性,及其对当今时代发展的指导作用,强化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与实践,进而使其坚定文化自信。最后,增强大学生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感。文化自信培养工作与高校思政教育的结合可以进一步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思政课堂中出现的频率与次数,帮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与中国实际文化环境的契合度,从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
文化自信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在文化自信视角下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顺应了政策导向及时代发展趋势,但由于部分学生缺乏社会阅历、文化鉴别能力不足,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新媒体运用水平不高,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及教育环境待优化等问题的存在,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一)学生文化辨别能力有待提升
由于网络文化及西方文化等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部分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有所减弱。首先,部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了解不全面。部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注局限于课堂,认为文化的掌握与思政学习无关,对中华优秀文化缺乏深入思考与深刻感悟。其次,部分学生缺乏文化自觉。文化自觉建立在对中华优秀文化生命力的深刻认识上,但部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科学性的认知不够清晰,不利于思政教育质量的提升。最后,网络文化与西方文化对大学生文化观念的影响较大。当前,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部分学生网络信息辨别能力较差,容易轻信网络中诋毁中华优秀文化的不实信息,导致大学生思政教育及文化自信培养工作质量大打折扣。
(二)新媒体传播以利益为导向
文化自信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关注校园环境及课堂教学,还需要重视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传播。新媒体凭借自身在信息传播速度与传播范围方面的显著优势,成为当下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首先,信息传播媒介的多元化使得学生接触的信息较为繁杂。新时代,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校报、校园广播等传统形式了解、获取中华优秀文化相关信息,还可以借助微信、微博以及其他各种新媒体平台了解、获取中华优秀文化相关信息。但网络平台的多元化使得学生接触到的信息良莠不齐,加大了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压力。其次,传播内容把关不严影响了学生文化观念的塑造。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的新媒体平台以利益为导向,在传播信息时具有随意性,部分新闻及信息没有经过全面审核就盲目发布,其中可能裹挟着腐朽落后的文化观念,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还不利于学生正确道德观念的培养。最后,信息传播市场化严重,文化导向性不足。流量时代,信息传播以点击量、关注度为导向,部分信息标题的拟定及角度的选定具有争议性,视频及图文内容的确定有以偏概全的倾向,不利于学生文化观念的塑造及文化自信的培养。
(三)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
文化自信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加强信息传播平台的管控,还需要教师发挥榜样作用,通过正确的言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但部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首先,部分教师对中华优秀文化了解不足。部分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运用较为僵化,没有掌握文化自信与思政教育之间的联系。在课堂教学环境的营造方面忽略了文化因素,导致一些学生无法深刻感受中华优秀文化蓬勃的生命力与感召力,不利于大学生正确文化观念及价值观的塑造。其次,部分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升。部分教师虽然对文化自信与思政教育的联系有所了解,但由于其教学能力不足,多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讲授思政知识点及中华优秀文化,不利于学生深入感受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
(四)教育环境有待优化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文化自信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能够帮助高校师生进一步明确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坚定师生的文化自信。但部分高校教育环境较为落后、氛围营造不充分。首先,课堂教学环境有待优化。高校文化自信培养大多借助思政课堂教学进行,但部分教师对课堂环境的营造关注不足,同时学生作为思政课堂教学的主体之一,对于教学氛围的维护意识不足,并且师生互动有限,教学实效性不足,影响了学生正确文化观念与价值观的塑造。其次,网络环境建设有待加强。良好的网络环境有助于学生学习并掌握中华优秀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心,反之则会降低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程度,影响学生立场的坚定及文化自信的提升。最后,没有充分发挥社会环境的作用。部分高校仅在校园范围内传授学生思政知识及文化自信理论,对于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可能遇到的社会现象解读不足,不利于学生文化自觉的形成及文化自信的培养。
三
文化自信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践策略
文化自信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是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此,高校要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辨别能力,优化大学生思政教育环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规范新媒体信息传播内容,以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提升大学生文化辨别能力
文化辨别能力是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获取正确知识的必备能力。首先,大学生要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科学性。高校要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学生学习及生活中出现的频率与次数,丰富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储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 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其次,高校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心理。文化自觉心理来自对民族文化生命力的感知及文化地位的确信。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中文化观点的输出及优秀文化成果的呈现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可度,使其意识到诋毁中华优秀文化是不可取的,学会辨别网络文化。最后,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文化观点,明确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学习与生活中借助各种渠道深度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积极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二)转变新媒体信息传播导向
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导向对学生评价中华优秀文化及外来文化具有直接影响。首先,新媒体平台要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新媒体账号及高校官方账号要发布中华优秀文化相关图文与视频,针对文化自信相关社会热点发布正面观点。其次,相关部门要严格把关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内容,有效筛选与审核网络用户发布的信息,对社会影响力较大的媒体账号发布的内容进行重点关注,避免其运用自身影响力散布不实信息。最后,引导学生掌握网络信息传播规律。教师要传授学生网络信息传播规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舆论事件,明确网络舆论的发酵与传播路径,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的文化自信程度及教学能力对于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及思政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加强教师培训机制建设。将文化自信培养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创新文化自信培养与思政教育结合形式,促进思政课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及文化自信培养工作的推进。其次,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高校可以通过组织教学研讨会的形式,为教师交流心得体会及教育经验提供有效途径;还可以通过组织专家讲座的形式来提升教师将文化自信培养与思政教育结合的能力。最后,深化教师对文化自信重要性的认识。高校要积极宣传文化自信培养相关政策文件,提高教师对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视,使其明白明确培养文化自信对学生成长发展及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作用,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对中华优秀文化加以运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坚定学生文化自信。
(四)优化教育环境
文化自信视角下,思政教育工作主要作用于学生的思想意识层面,这不仅需要通过显性教育丰富学生的思政知识,还需要运用隐性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首先,高校要加强课堂教学环境营造。教师开展思政教育要强调课堂教学纪律,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交流讨论及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深刻感受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提升学生的思政水平。其次,在网络平台上举办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相关活动,鼓励广大网友与高校学生积极参与,以短视频、图文等形式宣传中华优秀文化,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心。最后,发挥社会环境的作用。高校可以与社会公益组织、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引导学生将自身所学思政知识应用于实践,亲身感受中华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
【来源】《时代报告》2023/11 总第512期
【作者单位】
熊秋惠,四川吉利学院教育学院
李腊梅,四川传媒学院
转自:“时代报告学术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