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研究生核心课程体系建设探索

2024/1/30 11:05:39  阅读:44 发布者:

1 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背景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应对全球人才竞争的基础布局[1-2]2020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3],要求“培养单位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审批机制,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创新教学方式,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实践教育。规范核心课程设置,打造精品示范课程,编写遴选优秀教材,推动优质资源共享”。

课程建设是推动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加快推进研究生课程建设,直接关系到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4]2021225日,天津大学发布《天津大学一流研究生教育行动计划》,文件对标世界一流研究生教育水平,深入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发展,以教育部提出的六大关键举措、十大专项行动为依托,结合天津大学具体情况,提出“一个目标、三个体系、五个统一、八大任务”,并以此作为新时代天津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课程体系建设作为八大任务之一,要求构建高水平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培育精品示范课程。20214月,我校发布《天津大学研究生学科核心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要求通过研究生学科核心课程建设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提高研究生课程质量,更好发挥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

2 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研究生教育课程布局的结构性不强。具体表现为学科内各个研究方向的教学课程存在重叠,支撑计算机前沿研究的数学类课程偏少,导致课程体系与研究生教育的适配度不高[5]。课程体系建设是包括教学资源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体系、优化评价体系等方面的一项系统工程。现行课程体系中,公共核心课程、学科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普遍各行其是,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核心课程区分度不足[6],缺少对研究生知识需求的关注[7],这导致课程知识的重叠度较高,课程设置的针对性不足,不利于研究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形成。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建设普遍重前沿、轻基础,大部分教学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对最新技术、最新理论的理解和实践[8],忽略对数学能力的培养,这导致学生的知识体系变成空中楼阁,最终后劲不足。

2)核心课程的数量和质量不对等。一是课程数量较多,需要精简整合;二是需要根据教育部指南以及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完善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提高课程质量[9]。核心课程的知识具有基础性、迁移性和衍生性,其地位不言而喻。现行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普遍缺少评估和遴选标准[10],使得核心课程列表中的课程良莠不齐,并且相应任课教师的改进意识淡薄,不利于核心课程质量的提高。

3)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不足。当今社会对高校综合实力的评估基本依据博士点数量、科研经费等,这与教师的科研和论文呈正相关[11]。因此,各高校更重视教师在科研工作上的成果,对其教学能力没有给予相应的肯定和重视,并且缺少针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衡量和评估[12]。现行的教师评价体系普遍重科研轻教学,降低了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3 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以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方向核心学科知识为基础,以学科知识地图为指引,遴选建设一批“厚基础、有深度”的核心课程,结合研究生跨学科选修课、国际合作学分置换课程等补充内容,构建有特色的高水平研究生课程体系,通过具有科学性、专业性、前瞻性的课程体系助力本研贯通与学科交叉,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遴选和建设优秀教材、建设示范课程。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培养和锻炼出高教学水平、高科研水平的教学科研人员队伍;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建设适合学生学习路径的、突出专业特点的、充分结合课程思政的优秀教材、示范课程。

建设高灵活性、细粒度的考查指标,促进跨学科选修、跨校联合培养等特色培养模式的评价指标互认。以育人体系建设为核心,加强考核设计,增加研究性、创新性、综合性考核内容,综合考查研究生学习成果,提升考查结果的客观性、真实性、全面性。

4 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性措施

在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中,核心课程建设要突出知识体系的完备性,教学内容要突出先进性和科学性,教学方面要突出多方位的立体化资源结构、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突出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加强思政内容的自然融入。

4.1 构建学科知识地图

任课教师团队整理具体课程的知识地图,明确课程所含的主要知识点、主要技能、 参考书目、参考网站等多种信息,理清课程脉络,明确学习路径,形成核心课程、核心知识、核心资料沉淀,辅助研究生建立完整的学习路线。组织本学科及其他学科专家成立学科交叉融合专家团队,深刻归纳本专业在所涉及各学科间的共性基础,根据各课程的知识地图,优化本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列表,提高科学性和完整性。

专家团队梳理、整合课程间知识地图,将共性基础与各学科中的具体问题联系起来,求同存异,进行跨学科课程融合,对交叉课程组进行梳理,明确课程内部关系,跨学部、跨学科课程的联系,知识点及课程之间的前后关系,建立学科内部的课程之间的联系网络以及跨学科、跨学部的课程联系网络。以课程网络促进本学部、跨学部的核心列表梳理工作。此外,为其他专业的学生提供打包课程,促进跨学科学生迅速掌握交叉学科课程核心课内容,为此类学生提供本学科微模块,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迁移性。

4.2 优化核心课程结构

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组成专家组对课程进行评估,确定遴选标准,遴选核心课程,以课程对专业的重要程度、课程对研究生在学期间科研影响程度、课程知识对工程行业的重要性、课程对于其他后继课程的影响程度、学生的接受程度等指标对学部开设课程进行排序,选出学科重点课程,在重点课程基础上进一步遴选核心课程,形成初步的核心课程列表。基于初步核心课程列表,统计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和所属学科,去除教学内容重叠度高的课程,添加专业相关度高的学科课程,进一步完成核心课程大纲,形成最终的核心课程列表,使核心课程的质量与数量相协调。

对核心课程加强师资配备,进行教学资源倾斜。通过加强教学梯队建设、配备完善的助教岗位等手段增强核心课程软硬件条件保障。通过学科知识地图梳理,不断完善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大纲、经典学科书籍、教材、学术期刊、网站,形成学科经典文献阅读资源库,增加课程软实力,提升学生自学效果。此外,严格按照强化课程设计、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完善课程考核等多种要求完善核心课建设,积极开展多种如讲座、论坛等形式的教学活动。

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结构,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面向学科内各研究方向,遴选公共核心课和学科核心课,优化布局专业选修课,增加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数学类和理论性核心课程。根据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设置公共核心课和学科核心课列表以及选课体系。针对留学生的特点和培养方案,设置独立的选课方案,设置可供选择的双语课程,并鼓励教师申请全英文课程,有效扩大学生的选择范围,助力留学生建立专业知识体系,切实满足学生群体的差异性需求,提高课程体系和研究生教育的适配度。根据不同学科间的共性和特殊性,建立独有的课程体系,既满足计算机相关学科的知识基础共通性,又实现学科间特有的专业性,提高课程布局的结构性。

4.3 促进优秀教师团队建设

核心课程必须由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主讲,对教师团队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团队,优化教学方法,编写和遴选优秀教材,打造示范课程,对标核心课程教学的国际先进水平。

教材建设是核心课程建设的基础,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优秀的教材应该包含核心内容、基本定理、主要方法、应用场景和研究对象,实现系统性、科学性、完整性、实践性和前沿性的统一。在编写教材时应力求学生通过教材的学习能够对本门课程的内容有完整性和系统性的掌握,并在教师讲授时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定期向学生征集课程教材的评价和改进意见,有针对性地修改、校对教材,避免错漏。此外,教师团队需要成立教材更新小组,与其他相关学科专家沟通,并关注本课程相关的前沿技术和理论,定期更新教材,保证教材的前沿性,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切实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促进知识的学习和吸收,要在教材中增加一定数量的习题与实验,作为课后练习或小组实践。

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教师团队要改革教学方法,在讲懂课程核心理论的基础上,丰富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实践式、研讨式、案例式等多种方法,借助现代化教学工具并结合研究方向,形成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多维教学方法,在教学的同时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科交叉能力。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根据教学方法将课程分为理论课、实践课、研讨课。理论课上,教师讲授核心的理论和方法,辅以典型案例和习题,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实践课上,教师发布实验或考试,帮助学生掌握关键技术,提高实践能力;研讨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将课程内容与自身研究方向结合,解读最新技术或优质文献,一起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达到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效果。

在教师管理方面,对核心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定期考核并增加教学人员,以学科负责人为主体,进行核心课程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建立荣誉体系,增加教学成果在教师考评中的占比,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在提高教师能力方面,组织开展听课、研讨、交流和访学活动,提高教师的学术能力、科研能力、学科交叉能力和教学能力,督促教师学习前沿技术和最近文献,提高前瞻性。加强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尤其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的深度理解,邀请思政课教师定期举办讲座,促进思政课教师与专业教师的交流、学习,指导其快速掌握思想政治理论基础,把握正确政治方向,推动课程思政建设。

4.4 完善质量评价体系

建设高灵活性、细粒度的考查指标,设立质量评价专家团,邀请本专业、相近专业的专家进行指导、考查和评估,促进跨学科选修、跨校联合培养等特色培养模式的评价指标互认。完成联合培养模式的学分互认和制度创新,配合研究生院设立“微学历”证书,鼓励、引导研究生开展跨学科、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以育人体系建设为核心,推进学生评价体系改革,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切实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增强综合素质。以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两部分,围绕德、智、体、美、劳5个方面进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丰富评价指标,增加研究生在创新方面、科研方面和实践方面的考核内容,综合考查研究生学习成果,不唯成绩、科研论,提升考查结果的客观性、真实性、全面性,建立完整化、多样化的教学质量、教学结果评价体系。

4.5 深耕课程思政

作为新时代党加强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新举措和新方向,课程思政是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一环。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就要提高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责任意识,关注研究生的需求和想法,提高思政元素和专业课程的适配度,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促进课程思政主体和客体相协调。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主体,应提高育人意识和政治素养,树立为国家服务的意识,实现从“重专业讲授、轻思维引导”“重科研创新、轻学生成长”等观念,向承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使命的转变。当代研究生普遍存在急功近利、心理素质较差的情况,正确的价值引领和正面的价值导向对研究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课程思政的探索中,定期征集学生的需求和最感兴趣的前沿问题,在专业发展史、经典案例、学科特点、名人事迹、行业规则等方面挖掘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科学家精神,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思政元素。

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建设适合学生学习路径的、突出专业特点的、充分结合课程思政的一批优秀教材和示范课程,以点带面辐射其他专业课程,进而逐步扩大到所有课程。将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建设工作扩展到课堂教学之外,做更精细的项目划分,设定课程项目建设周期和经费,结合中期检查和结项验收确保项目建设质量,激发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

5 课程体系建设成效

核心课程体系建设成效显著,课程布局已具备结构性。参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办所发布的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的建议,根据智能与计算学部实际的学科专业领域设置,专家团评估、遴选核心课程,共设置了30门核心课程,形成的核心课程见表1,其中增设了数学类课程,精简课程数量,既涵盖了专业的核心知识,又吸纳了相近学科的重要课程,优化了研究生教育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此外,依照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和需求来分列核心课程,增加了课程设置的针对性,提高了课程体系与研究生教育的适配度。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获高等教育(研究生)天津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天津大学研究生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已建设出一批高教学水平、高科研水平的优秀教师团队,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显著提高。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课程教学团队由课程教学经验、行政管理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定期更新和校对教材,将思政元素融入教材和教学内容中,做好正确的价值引领和正面的思维导向,教材荣获天津市研究生课程思政优秀教材。教学团队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所授课程荣获天津市工程专业学位优秀课程、天津大学研究生优秀在线课程一等奖,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研究生课程质量明显提升,研究生综合能力稳步提高。任课教师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关注学生创新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教学安排中加入研讨课、实践课和案例分析课,显著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学术素养。社会计算导论课程、知识工程课程荣获2020年天津大学研究生优秀在线课程二等奖,虚拟化与云计算课程获批天津大学2022年创新人才项目案例课程建设。

经过我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已初步建成“立体化”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未来将持续发展现有学科方向,逐步形成有影响力的优势品牌,进一步提炼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具有交叉特色的学科方向,每个学科方向由1名学术带头人负责推动,形成3人以上的特色团队,助力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 郝德贤, 牛新春. 我国研究生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政策变迁与改革实践[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3(1): 1-10.

[2] 丁宇, 王誉榕, 姚林群. 我国研究生课程建设状况的实证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1, 39(2): 69-74.

[3]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S]. 教研[2020]9.

[4] 张晓艳, 彭芃, 张金玉, .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构建[J]. 职业技术教育, 2022, 43(2): 53-57.

[5] 钱文华, 岳昆, 李维华, . 计算机类研究生课程建设改革与探索[J]. 软件导刊, 2022, 21(7): 228-230.

[6] 包水梅. 中国学术型博士研究生课程建设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6: 2.

[7] 包水梅, 谢心怡, 唐卫民. 论研究生课程发展的历史脉络与演变机理[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0(11): 44-50.

[8] 肖庆华. 论基于学术视域的研究生问题素养[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1(1): 8-11.

[9] 吴恺, 杨茜.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和对策建议: 以南京大学为例[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0, 58(4): 60-65.

[10] 高坤华, 余江明, 段安平, . 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改革实践[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4(5): 20-23.

[11] 胡莉芳. 教育性与研究性: 一流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内在逻辑[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2, 43(1): 62-69.

[12] 汪增相. 大学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原因及对策[J]. 管理学刊, 2010(5): 83.

基金项目:天津大学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项目(YCX202116)。

作者简介:孙佳,天津大学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sunjia@tju.edu.cn;喻梅(通信作者),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副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数据挖掘、教育技术,yumei@tju.edu.cn

引文格式:孙佳,葛惠莹,李宏,等. 研究生核心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计算机教育,2024(1):31-35.

转自:“计算机教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