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热点聚焦】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体系和理论创新

2024/1/30 9:30:31  阅读:43 发布者: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4年第1P5P6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南京社会科学》202312期,罗浩摘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有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和完整的理论体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境界。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中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极具理论深度和实践广度的创新性命题,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七个着力”内容体系中起中轴作用。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倡导是当代中国处理社会发展活力与秩序的必然要求和客观需要,“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到国家治理现代化层面,这既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借鉴西方国家“价值理念保持着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制定、司法行政行为等都置于核心价值理念的统摄之下”的经验。

提出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遵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和根本任务来部署。首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的竞争,不仅仅是经济科技和军事力量等硬实力的较量,同时也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我们只有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构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特色价值观,才能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才能有效应对西方价值观的挑战。其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体现了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何处去这一根本问题。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认识、来落实,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不断展现出新的更加强大的生命力。最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社会价值共识的必然要求,体现了时代的特征。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首先,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道德理想层面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可以说,汲取古人在修身养性和治国理政等方面的经验和智慧,有助于养浩然之气和塑造高尚人格,有助于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因此,我们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其次,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日常生活方面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中养成的经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作为一种道德理想或者说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文化,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成为中国人特有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总之,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重视研究学习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用而不知”潜移默化的教化机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长时间中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思维方式至今还影响着大多数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成为一种自觉不自觉的生活习惯。可见,要想让一种价值观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人们的社会日常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理解、接受、认同和践行。同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必须把倡导的这些价值理念深度融入人们的社会日常生活中,真正做到落细、落小、落实。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落脚点

文化凝结为文明,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落脚点就是提出了中国共产党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前提是正确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而在这五大突出特性中,连续性是大本大源。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的历史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只有立足中华5000多年的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是坚持“两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是复古主义,更不是虚无主义。“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在这之中,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根本的方法论意义。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科学理论带到中国,用历史唯物主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最终是要实现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的历史连续性表明,它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拓创新的文化主体性与民族生命力。中华文明经历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和不竭动力。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的开放体系。在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形成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还要清楚地看到,中华文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等还存在需要协调适应的地方,必须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此,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方面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另一方面要坚持开放包容,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不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转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