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于公众号:天任政经研究
来自搜狗百科
【按】以下内容来自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官方网站,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官网 (acge.org.cn)。
社会学一级学科简介
(一)学科概况
“社会学”(sociology)一词最早由法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于1838年在《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正式提出,意指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基本规律的学科。
社会学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古典社会学阶段、现代社会学阶段和当代社会学阶段。
古典社会学,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这是社会学的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学在欧洲有了较大发展,并形成了社会学发展史上的三大传统:以涂尔干为代表的实证主义传统;以韦伯为代表的人文主义传统;以马克思为代表的唯物史观传统。这三大传统深重影响了其后社会学的发展。
现代社会学,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这是社会学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学研究中心开始欧陆扩展到美国。社会学传入美国之后,受美国本土实用主义的影响,研究旨趣发生了重大转变:逐渐从重理论思辨转向重经验研究,并力求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方法分析社会现象。在20世纪20-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低潮时期,美国的大萧条造成了大量社会问题。在求解社会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社会学更为明显地向应用研究方向转型——社会学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也形成了众多很有价值的、基于美国本土化特征的社会学理论,如结构功能理论、冲突理论、社会交往理论、符号互动论等。当然,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城市社会学理论也在此时大放异彩。
当代社会学,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这是社会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和发展阶段。随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社会学在各个主要国家都得到快速发展,涌现出不同的理论思潮。尽管社会学家在传统-现代、客观—主观、宏观—微观、社会—个人、行动-结构等问题上存在分歧甚至对立情况,但却强化了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的相互对话、彼此借鉴和互相渗透的融合趋势。与此同时,很多发展中国家也强化了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兴起了具有世界影响意义的发展社会学理论,引发了世界社会学届对现代化问题持续关注。社会学的本土化、时代化趋势日益明显。
大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学各主干学科相继传入中国。1891年,康有为将“群学”列入万木草堂教学大刚之经世之学。1897年,严复开始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The Study of Sociology),于1903年以《群学肄言》足本出版。1916年,康宝忠在北京大学开讲社会学。此后,中国学者不断推进了社会学的中国化研究,推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意义的科研成果。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民俗学和社会心理学等二级学科。民国时期的社会学与社会调查一度引起过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社会学虽因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学科调整而一度取消,但改革开放以后,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学得到迅速恢复与重建,并在持续发展中稳步推进了学术自觉,形成了“志在富民”的研究趋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消除农村绝对贫困、在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创新、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在谱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作出了杰出贡献。经过改革开放与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的协力奋斗,社会学已经成长为一门学科领域广泛、学科知识体系完备、研究方法和理论建构相对完整的成熟学科。
进入新时代以来,社会学进一步加快了学科的中国化时代化进程,社会学的理论研究与方法研究都得到与时俱进的拓展,社会学研究成果为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提供了坚实学理支撑。与此同时,中国社会学届在深耕学术厚土,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断得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型发展,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以中国实践丰富和发展了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系统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与提振内需研究等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
(二)学科内涵
1.研究对象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结构、社会行为、社会组织、社会关系、社会文化、社会运行、社会心理和社会变迁等。这既包括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整体的主张,也包括了研究对象是社会个体的主张。社会行为包含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社会关系指人类社会的一切联系或社会互动现象。社会群体、社会组织中蕴含社会关系,社会网络也反映社会关系。社会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被人类赋予意义的社会活动的一切成果。社会运行则强调社会有机体的整体运动。社会变迁反映了人类社会从既定结构向新生结构的转型过程。也就是说,社会学应从整体上考察社会的过去、现在,预测未来,提出治世良方。社会变迁强调社会学应研究社会的演进、发展、变化规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进行。
2.理论基础或知识基础
社会学及其各主干学科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学说和理论流派,包括社会行为理论、社会互动理论、社会结构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政策理论、社会治理与社会整合理论、社会工作理论、人口理论、民俗理论、社会心理理论、社会变迁与现代化理论等。这些都是社会学及其各主干学科的重要理论基础和知识基础,用以研究不同方面的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现象,帮助人们分析和解决各种不同形式的社会问题。
3.研究方法
社会学的研究都是在一定的方法论指导下完成的。在方法论上,社会学一直存在两种基本观点:一是实证主义,二是反实证主义。实证主义一般主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样,都是纯客观的,社会现象背后存在某种必然的因果规律,所以实证主义坚持的是与价值无关的客观研究,试图探求社会现象之间客观因果联系。与之不同,反实证主义则一般认为社会现象并非完全客观。社会由人所构成,人的行动既有主观方面,也有客观方面。人类主观方面即行动的意义和动机,是很难观察到的,所以社会学应从个人及其行动方面来研究社会,要对个人的行动及其意义加以解释和理解。在社会学的时代化过程中,批判论和建构主义也得到长足发展。在一定方法论指导下,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大体可以分为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和混合研究。定量研究,即从理论假设出发将社会现象数量化,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或因果关系,由此得出某些社会现象的量的规定性。如以抽样法选取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获取数据,用统计、计量、数理模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进行数据分析等。定性研究是研究人员深入社会之中,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研究对象的方法,强调在收集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对社会现象的意义进行理解和分析,比如实地调查法、深度访谈法、个案分析法等。混合研究是结合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而进行的研究。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技术的使用,推进了计算社会学的发展,使社会学的定量研究产生了从抽样推论到直接进行结构化判断的发展趋势。实验社会学在模拟人类行为和群体行动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与此同时,解释社会学、现象学社会学、建构主义与常人社会学等有了新发展。行动社会学与科技社会学等也方兴未艾。
(三)学科范围
社会学主要包括9个二级学科,分别是: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应用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民俗学(含民间文艺学)、社会治理与社会政策、社会工作、社会心理与社会认知、老年学。
1.社会学理论与方法
主要关注于社会现象的理论分析与理论概括,进而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理论体系、作用地位、方法手段、历史发展作出理论分析与概括。理论社会学既可以从“逻辑”角度作横向研究,又可以从“历史”角度作纵向研究。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学家会以不同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层分析与概括,建构不同的社会学理论,形成不同的社会学流派,对社会学研究形成不同的话语影响。社会学理论既对应用社会学的发展提供指导,又在应用社会学的发展中不断完善,并推动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的国别化和时代化。理论社会学的形成,总是伴之以社会学研究方法与范式的革命。
2.应用社会学
与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相比,应用社会学是社会学一级学科的最重要的二级学科。其主要将社会学理论的原理、原则、观点和方法论运用于具体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研究,以获得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发生、发展等具体规律性的学理认识,并提出相应解决办法。应用社会学主要运用有关社会具体问题的“中层理论”——比如运用越轨行为理论、社会变迁理论、社会分层理论、社会组织理论、种族关系理论、移民与城镇化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网络社会理论、符号理论、消费社会理论等开展专门研究。应用社会学经常运用定量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和混合研究方法开展具体研究。
3.人口学
人口学是一门研究人口现状、人口过程、人口发展规律以及人口与其他非人口变量互动关系的科学。人口学研究涉及领域广,基本可分为两类:一是围绕三个人口基本要素即出生、死亡、迁移等开展的有关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口分布、人口变动的研究,形成了人口统计方法及相关理论。二是研究人口系统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外部系统的互动关系,形成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交叉学科,诸如人口社会学、人口经济学、人口地理学、人口生态学、人口教育学、计算人口学等。在新时代和新的人口形势下,人口学主要聚焦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和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聚焦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推进相应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必须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这一论断为中国人口学的理论发展、也为人口学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4.人类学
人类学一词最早在16世纪末出现在英文中,最初主要关注人类体质及其进化问题。19世纪末之后,人类学强调的是原始文化和欧洲之外的“他者”文化,因此对这些民族和文化的研究就构成了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即“社会/文化人类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学除研究人类社会文化和生物属性外,还将其研究对象逐步扩展至人类与自然界多物种的协调共生关系上。人类学注重从跨文化和整体观视角,致力于探求人类社会生活的多种可能性,并以此达成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和理解。人类学主要通过田野调查获取资料和提炼理论,并以民族志的方式对研究成果加以呈现。人类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适应于网络社会的需要,网络民族志也得到迅速发展。
5.民俗学
民俗学(含民间文艺学),是研究各国各民族长期传承的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知识系统及其物质产品和相关风俗习惯的学科。主要记述和研究民众日常生活模式,涉及物质民俗、社会组织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民间叙事和表演等具有传承性的人类文化现象。民俗学包含历史民俗学、理论民俗学与应用民俗学三个学科分支。通过对民众生活传统的历史与当代实践研究,巩固全民文化记忆,增强社会整合,维护民族文化主体性,促进跨文化交流。
6.社会治理与社会政策
社会治理是一门系统研究社会秩序与社会稳定机制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新兴学科。它以立法和行政干预为手段,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达到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目的。社会治理与社会政策相得益彰。社会政策通过制度配置促进社会治理目标的实现。
7.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注重以专业知识和技能指导社会服务,运用个案、小组、社区等专业方法,帮助有困难和需求的个体、家庭、群体、社区等发挥自身潜能,增强其自助能力以满足需求,进而促进社会正义、社会和谐、社会发展,使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权利,增加民生福祉。其研究和专业应用可以分为涉及个体的微观社会工作、涉及家庭及其他群体的中观社会工作、涉及组织和社区乃至社会整体的宏观社会工作。
8.社会心理与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与社会认知是将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和行为置于社会情境中予以探讨的社会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领域。该领域既研究人们的社会心态、思想感情、价值观念、态度行为等在社会情景中通过与他人的实际或想象互动而形成的过程;又探讨人们如何据社会情境中的信息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目标等形成认识的过程,以及这些认知对人们参与社会互动、群体行为的影响。该分支领域注重从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出发,并融合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将个体和群体心理、个体和群体行为视为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加以探讨,注重人们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建立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理论和知识体系。在研究方法上,既运用社会调查又运用心理学实验法进行研究。近年来,该领域进一步与计算社会科学、人工智能、脑科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开辟了新的议题、探寻了新的方法。
9.老年学
老年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和群体老龄化的科学,从社会、心理、生物等多学科视角,研究人类个体老龄化和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过程和规律,研究人类的老龄化与生活环境之间的本质联系及社会和个人如何积极适应老龄化进程。社会学科下的老年学理论既包括老年学自身发展的理论,如衰老理论、老龄化理论等,也包括源自其他学科但在老年学中获得发展的理论,如脱离理论、活动理论、老年亚文化群理论、代际关系理论、年龄分层理论等。老年学研究涉及微观、中观和宏观多个层面的社会理论和实证分析,根据研究问题综合运用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分析方法。中国老年学发展以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以中国独特的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历程为背景,致力于将基础研究发现应用于实践干预和政策制定,致力服务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四)培养目标
1.硕士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壮大社会学队伍。培养关心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培养掌握社会学专业知识、培养能够使用社会调查与专业分析方法的社会学人才,使之具备鉴别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之能够与团队合作从事科学研究和政策研究,使之具备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企业部门的相应工作能力。
2.博士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壮大社会学队伍。培养关心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培养全面系统完整掌握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专业知识、培养熟练应用社会调查与专业分析方法的社会学人才,使之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素养、使之能够独立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使之能够胜任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企业部门的相应工作能力。
(五)相关学科
哲学、法学、政治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教育学、民族学、心理学、新闻传播学、公共管理学、统计学等。
社会学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一)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1.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本学科硕士生应熟悉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并能合理运用社会学理论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应熟练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社会调查技术;应掌握经济学、政治学、社会统计学、历史学、心理学、管理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
2.应掌握的专业知识
本学科硕士生应系统掌握所在学科方向的专业知识;深入理解与研究方向相关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把握自己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和最新进展;能够熟练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并能围绕自己研究方向独立从事一定的学术研究。
3.应掌握的工具性知识
本学科硕士生应能够熟练运用社会学的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应能够至少熟练应用一款统计软件进行中级统计分析;应能够熟悉各种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至少应该熟练掌握和使用一门外语,能够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和使用外文数据资料。
(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本学科硕士生应热爱社会学专业,并对社会学研究具有浓厚兴趣;善于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善于从已有研究成果中,把握自己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具备从事社会学研究工作的良好潜力、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本学科硕士生还应当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关注我国重大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以专业知识服务于国家和社会需要。
2.学术道德
本学科硕士生应遵纪守法,不做违背国家法纪之事;本学科硕士生应熟悉本学科相关的知识产权和研究伦理,对他人研究成果应予充分尊重,在研究成果中引用他人理论观点、研究方法、数据模型、研究结论等应当标明来源出处;应当恪守学术道德规范,严禁以任何方式漠视、淡化、曲解乃至剽窃他人成果。
(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本学科硕士生必须善于从课程学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活动中获得基础性知识和专业性知识;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学术资源检索工具(包括现代网络搜索工具)获得自己所需的专业知识。
2.科学研究能力
本学科硕士生应具备在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独立从事一定科学研究的能力。具体包括:能对所从事的研究方向的文献进行合理评价,能够利用掌握的知识鉴别本学科领域学术成果的水平和应用价值;能在导师指导下,提出本学科有价值的学术问题,确立研究课题;能够熟练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设计合理的研究方案,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开展科学研究;能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有针对性地应用到社会实践和社会现实中去。
3.实践能力
本学科硕士生应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能够独立开展社会调查,能够从事一定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同时,社会学硕士生应能够将社会学理论应用于社会现实、服务于社会现实,为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政策建议和理论指导。
4.学术交流能力
本学科硕士生应具备良好的学术思想表达能力和学术成果展示能力。学术思想表达能力,要求社会学硕士生具备良好的口才和书面表达能力,准确、清晰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学术成果展示能力,要求社会学硕士具有在学术期刊、学术网站、学术会议、新媒体等平台上适时发布自己的学术成果和学术论文的能力。
5.其他能力
无论是在社会调查中还是在研究工作中,社会沟通能力都是社会学硕士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在社会调查中,社会学硕士生应具备良好的社会沟通能力,以便获取调查对象的信任,从而获取更为客观、更为真实、更为丰富的研究资料;在研究工作中,社会学硕士生也应具备良好社会沟通能力,以便通过博采众家之长而系统提升学术技能。
(四)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针对某一理论或现实问题,应用社会学专业方法,展示证据支持,描述理论的逻辑或事实特征,分析现象间差异或关系,体现专业训练成效。
1.规范性要求
研究问题具体,使用概念准确,所用证据可靠,分析方法得当,引注信息完整,独立完成论文,字数达到3万(中文)。
2.质量要求
基于具体证据的支持,明确回答研究问题,其结论对有关理论问题的认识更新、或对实践问题的解决等具有参考价值。
社会学博士学位基本要求
(一)获本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本学科博士生应了解以下基本理论,理解以下核心概念,具备以下基本知识体系,并能在研究工作中熟练运用。
1.熟悉经典和现当代社会学理论
理解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与社会秩序、社会组织与社会制度、社会文化与社会心理、人口与环境、地方化与全球化、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社会建设与社会凝聚、社会治理与社会政策等核心概念;掌握理论建构和理论检验的基本程序;为运用本学科的相关理论解释所研究的社会现象或社会过程、发展社会理论或建构新的社会理论奠定扎实基础。
2.掌握所攻读二级学科或相关领域的经典和现当代理论
熟知相关领域的经典文献和前沿文献,把握本领域最新学术前沿的发展动向;在学术脉络中了解相关领域已有研究成果的局限和问题;以便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学术价值的新问题。
3.了解与研究方向相关的社会现实
对所研究的社会现象或社会过程具有基于调查、观察、实验等方法而取得的直接经验知识,或基于文献、调查数库、大数据信息等而取得的间接经验知识,为获得在理论与经验现象之间的穿梭能力、解释或理解社会现实的分析能力提供实践基础。
4.拓展历史与跨文化研究能力
在熟知相关社会学理论与方法方面的基础上,还应了解中国历史文化脉络,知晓“他者”的理论视角,通过跨文化比较研究认识中国社会和世界其他社会,形成学术创新或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能力。
5.掌握相关社会研究方法
了解各种理论取向及方法论范式在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建构主义等方面的异同;掌握社会学作为一门现代社会科学常用的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与混合研究设计,掌握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与混合研究的资料与数据采集技术,掌握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与混合研究的分析方法;能够适应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提升使用大数据、网络民族志、元宇宙等新兴社会研究方法。熟练掌握与所其研究方向相关的社会学前沿理论与研究方法。
(二)获本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本学科鼓励崇尚科学精神、以学术为志业的学子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本学科博士生应对社会学的学术研究有浓厚的兴趣,有志于以社会学的学术研究、应用研究或推广应用为业;具有创新意识、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和良好学术发展潜力;具备一定的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去发现、分析中国社会和世界不同区域社会所面对的现实问题的能力,或者一定的提出具学理基础的应对现实问题的政策或方案的能力。
社会学博士生应遵守他人知识产权;严格遵守研究伦理,尊重研究对象的隐私,在研究中不得给研究对象造成任何身体或心理伤害;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社会服务意识,自觉运用社会学的知识推进社会经济发展、人类文明进步。
2.学术道德
本学科博士生应遵守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遵纪守法;在社会学研究中,应尊重他人研究成果,凡引用他人的观点、资料和结论等,应准确标明出处;严禁以任何方式漠视、淡化、曲解乃至剽窃他人成果。
(三)获本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本学科博士生应积极从课程学习、研究实践等活动中有效获得专业知识;善于自主学习,通过主动阅读海内外经典及前沿学术论著、参与海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等,掌握本领域学术研究的理论、资料、方法、成果等方面的前沿动态;积极了解并学习海内外本领域出现的新方法、新技术;能够将严谨有效的方法用于自己的研究。
2.学术鉴别能力
对研究选题,应具备一定的置于学术脉络和特定制度背景中,针对已有研究的缺陷,判断其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的判断能力。对研究过程,应具备评价其理论推理的逻辑严谨性、研究设计的有效性、资料获得方法的有效性和资料本身的可信性、研究方法的适当性等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对研究结论,要做到既尊重又要敢于质疑,经过批判性思考,肯定其合理成分,质疑其不足和错误。
3.科学研究能力
具有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的能力,尽可能对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有重要意义;能够从经典文献或最新成果中获得启发而提出新问题,或通过对已有研究论辩、资料、方法、结论等的质疑而提出新的问题,或基于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观察而在学术脉络中提出新问题,或通过其他方式提出新问题。具有一定的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的能力,能批评性阅读已有学术文献,准确理解已有研究并指出不足,能设计有效、可行的研究方案并付诸实施,能使用适当的方法分析资料并报告研究发现,能准确做出研究结论并撰写出达到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具备一定的解决社会问题能力,基于自己的研究结论,能提出具学理基础的应对现实问题的政策或方案的能力。
4.学术创新能力
具有一定的在本学科或主攻方向上进行创新性思考、开展创新性研究和取得创新性成果的能力,能够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新问题、新理论解释、新研究设计方案、新研究方法、新分析方法或者得出新结论。
5.学术交流能力
能够在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中,利用母语或至少一门外语准确地展示自己的学术观点、回应评议人的评议和问题,层次、要点清晰,能够准确理解他人的学术观点并发表有针对性的评论或提出问题;能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规范、凝练的学术语言撰写成学术论文,并在在学术期刊、学术网站等学术媒体上发表;在学术发表过程中,具备与评审专家、出版社或编辑部沟通的能力。
6.其他能力
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能够在调查研究、团队协作、合作发表等工作中,发挥团队成员或领导作用。
(四)博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论文须运用独立收集的资料,针对某一重要的理论命题或现实问题,使用专业方法,系统展示证据,求证其客观来源、过程、逻辑、机制或原因,力求在视角、概念、方法或解释的某一个方面有创新贡献,以补充相关领域的社会学文献。
1.选题与综述要求
联系相关领域的重大问题,阐述选题的背景来源和重要性,根据论文的具体研究问题,说明已有研究的进展,通过评估其局限或尚未解决的问题,说明自己研究的差异性价值、预期贡献及难点所在。
选题须进行口述,经开题委员会审核(最多两次)通过后确认实施。
2.规范性要求
论文研究问题清晰,使用概念准确,分析方法得当,证据真实,推论严谨,结构完整,引注信息齐全,概括贡献及局限适度,独立完成,字数达到8万(中文)。
3.成果创新要求
论文须明确提出一种观点,力求通过视角创新、或概念创新,或方法创新,或理论创新,增益所涉专业方向的社会学知识。
转自:“再建巴别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