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山东大学,设立历史学院、考古学院、博物馆!
2024/1/29 17:13:52 阅读:32 发布者:
近日,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网站发布消息,山东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院、博物馆已设立。
1月19日至20日,山东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院、博物馆召开第三届学术交流年会。历史学院与考古学院党委书记刘军,考古学院院长、博物馆馆长王芬,历史学院院长代国玺出席有关活动。历史学院、考古学院、博物馆领导班子成员和教职工100余人参加会议。
据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网站显示,同时担任两学院书记的刘军,此前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王芬、代国玺此前担任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
开幕式上,刘军介绍了“两院一馆”在2023年取得的主要成绩。她指出,过去的一年,学院以党的建设为统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立足学校“全面图强”新发展阶段,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她表示,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每一位教职员工的努力工作和辛苦付出,希望全体教职工信心满怀、步履不停,共同努力、迎接挑战,全面开创“两院一馆”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续写新辉煌。并向不再担任领导职务的同志为学院和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作出的贡献表示了感谢。
大会对2021-2022年度优秀教学成果获得者、优秀科研成果获得者和2023年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基层党组织进行了表彰。
为期一天半的学术交流共有7场主旨报告以及20个学术交流汇报,与会教师围绕交流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为下一步研究开展提出了意见建议。学术年会作为“两院一馆”全体教师交流理论成果、探讨学术前沿、推进协同创新的重要平台之一,对增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合作研究、推动学科建设和提升科研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
王芬简介
王芬,1976年12月生,山东潍坊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考古学院院长、博物馆馆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大学杰出中青年学者。
她承担“双万计划”国家级和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讲授,坚持教学相长、筑牢根基、交融创新的教学三原则,着力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过硬的学术素养、广阔的学术视野和长远的发展潜力。担任研究生导师数十年,培养研究生多人,指导学生在业内权威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并获国家奖学金、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等荣誉。她扎根田野考古,开展以聚落考古为核心、科技考古为支撑的史前社会研究,在史前考古、聚落考古和陶器考古等领域取得多项成果。主持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焦家考古获201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7年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田野考古奖。参与的《两城镇:1998-2001年发掘报告》获教育部第八届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
代国玺简介
代国玺,1984年12月生,历史学博士,现任山东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代国玺教授本科就读于兰州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研究生就读于南开大学,2006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12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12年7月入职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从事教学研究工作至今。2016年成为硕士生导师。2018年9月破格评聘为教授。
2019年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同年获得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2021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工作以来,重视本科教学,长期担任《中国古代史》《学年论文》等专业课程的主讲教师,参与历史学专业学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2022年获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代国玺教授主要从事战国秦汉史的研究,在《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中国史研究》《考古》《文史哲》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其中《秦汉的粮食计量体系与居民口粮数量》《汉代公文形态新探》《“赤九”谶与两汉政治》《休耕制与战国秦汉的土地制度》等四篇长文,系其对秦汉居民生计、行政体制、政治文化、土地赋税等层面重要问题的新思考,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多项,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次。
来源: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网站、双一流高教
转自:“小木虫”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