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蒋永穆 乔张媛︱新质生产力:逻辑、内涵及路径

2024/1/27 11:39:18  阅读:66 发布者:

作为人类社会进步决定性力量的生产力总是处在不断新质化的运动当中,它的每一次新质化都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迈进。其中,生产力的系统性新质化牵动着人类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人类社会诞生至今,已经发生过两次生产力的系统性新质化,分别推动人类社会步入农耕时代和工业时代。当前,第三次生产力系统性新质化正在发生,推动着人类社会由工业时代转向数字信息时代,而新质生产力正是这次生产力跃迁的科学写照。新质生产力的“新”展现为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质”体现为高质量、多质性、双质效,“力”表现为数字、协作、绿色、蓝色和开放五大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运行机理,就是以科技创新为轴心,将要素系统革新的牵引力通过技术系统这一媒介传导至产业系统,最终实现对传统生产力三大系统的全面重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包括全面塑强科技创新整体能力、积极促进新要素迅速成长、聚力推进核心技术研发应用和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质生产力;生产力新质化;科技创新;数字信息

  20239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指明东北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1 次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2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也找到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驱动。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概念,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需要深入探究、全面考究、系统研究。

人类社会的进步是生产力不断新质化推动的结果

任何概念的提出都要言之有据,“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 3 ;任何概念的成立都要言之有理,它必须符合科学理论的基本原理。新质生产力背靠坚实的经济学理论大厦,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为支撑,内含丰富而又深刻的理论逻辑,值得系统考察、深入探究、集中阐明。概括来说,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运动中发展的,其中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从而决定着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成为推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而生产力自身总是处在由量变到质变的不断新质化运动当中,生产力的每一次新质化都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但只有生产力的系统性新质化才能支撑人类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实现。

 (一)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人类存在的第一活动就是为满足生存需要而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是其他一切活动展开的根本依托,共存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所有历史阶段。人们通过从事物质生产活动获取的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被称作生产力,它的变化牵动着社会各个方面都随之变化,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生产力作为创造财富的能力向来为经济学家所重视,色诺芬、托马斯·孟、威廉·配第、亚当·斯密等人关于如何增进社会财富的经济思想实际上都已经涉及对生产力发展问题的讨论,但直至马克思恩格斯才透过历史的迷雾和纷繁的表象发现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 4 生产力首先决定着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又决定着政治、法律、文化等社会的上层建筑。因此生产力通过对生产关系发挥决定性作用,进而决定着生产方式、经济形态、社会制度等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人们的生产力一旦发生变化,就“必然引起他们的生产关系的变化” 5 ,从而引起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化,使社会的方方面面都随之改变。而生产力不仅总是处于变化之中,并且是处于永恒的新质化的运动之中,旧的生产力总是为发展了的更高一级的新的生产力所取代,使得原来起积极作用的生产关系因为生产力的新发展而转变为生产力的桎梏,进而为另一种适应新的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所取代。此时,“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6 ,最终推动人类社会从一个形态迈进另一个形态。

在生产力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中,为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也会反作用于生产力。与新的生产力成长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会对生产力新质化起到阻碍作用,反之则起促进作用。因此,如果能够正确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自主革除那些已经落后于发展了的生产力进而成为生产力发展束缚的生产关系,就能加速生产力的新质化进程。这一思想的正确性在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得到了充分检验,改革生产关系和与之相联系的上层建筑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实现经济赶超和保持经济健康的一大法宝,邓小平将其发展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7 能对生产力发展施以作用力的,除了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社会关系,还有人与自然的关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来发展生产力,扭曲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积蓄着瓦解生产力的能量。恩格斯警告人们,以破坏自然来发展生产,最终“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8 事实证明,我们已经遭到了自然界的报复,自然灾害前所未有地频发,生态环境前所未有地脆弱,人与自然关系前所未有地扭曲,以消耗自然来发展生产的方式难以为继,亟须找到新的发展路径。习近平总书记适时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9 绿色发展理念“开辟了人类现代化进程中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的全新图景” 10 ,要求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求生产力新的发展,努力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

 (二) 生产力本身处于不断新质化的运动之中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而生产力本身处于不断新质化的运动之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运动是一切物质借以存在的形式,“运动,就它被理解为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涵盖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11 并且,物质的运动遵从“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 12 ,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质变的完成又开启了新的量变,新的量变最终引发新的质变,生产力的运动亦是如此。生产力的量变无时无刻不在发生,这种微不可察却又从未间断的量的增加为生产力的质变积蓄着能量,当这种能量增大到足以动摇生产力质的根基的程度,生产力就抵达质变的关节点。生产力跃过这一关节点后,“量转化为质” 13 ,生产力量变以质变的形成得以完成。与此同时,新的量变又在新的生产力规定下展开了,最终引发生产力新一轮质变的到来,致使生产力呈现出不断新质化发展的特点。这种不断新质化是生产力自身的运动,生产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从外部作用于生产力,只能加速或者减慢生产力新质化的进程,而从根本上支撑生产力不断新质化的动力必须从生产力内部去寻找。

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观点,生产力是劳动者以具体劳动作用于生产资料来创造使用价值的物质力量。其中,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作为生产力的三大要素分别从内部赋予生产力一个推力驱动其不断新质化。首先,劳动者作为生产力中具有能动性的要素,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而发展生产力,当生产力发展到可以维持基本生计的水平以后,劳动者就会出现更高层次的物质需要,这推动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劳动者作为生产要素从内部给了生产力一个不断新质化的推力。其次,劳动对象包括天然存在的物质资料和经过劳动过滤的原料,是直接或间接从自然界获取的产物,当然离不开自然的作用力,所以生生不息的自然力也赋予生产力一个内在的驱动力。最后,三要素中对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的劳动资料则一直处于不断改进状态,每一次重大改进都促进生产力实现规模化增进,是生产力新质化的标识器,而支撑劳动资料不断改进的动力来自生产力的另一大关键要素——科学。马克思曾明确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14 作为人类智慧的物化凝结,科学一经作用于生产,就赋予“资本具有一种不以它的一定量为转移的扩张能力” 15 ,推进劳动资料的不断革新,促进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中国的落地开花,科学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力越来越明显,中国共产党人将科学与生产力的关系提到新的高度,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6 ,是生产力不断新质化的第一动力。

 (三) 推动人类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是生产力的系统性新质化

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其自身总是处在不断新质化的运动之中,生产力的不断新质化就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但这种推动并不是均质化的,而是有差别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质变的形式具有多样性,从矛盾对抗的程度来看,包括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两种基本形式。生产力的新质化自然也具有多样性,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来看,包括一般性的新质化和系统性的新质化。生产力的一般性新质化就是指生产力发生了由低级到高级的质变,这种质变会丰富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带动经济、社会、文化方方面面的发展。而生产力的系统性新质化是指生产力发生了规模化复杂化体系化的颠覆性质变,这种质变从广度、深度、强度上都远远超出一般性新质化的量级,是生产力要素、技术和产业系统的全面革新,引发社会决定性生产部门的转变,带来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井喷式丰富,牵动整个人类社会跨越式发展。这里的人类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并不是指人类社会从一个形态到另一个形态的演进,而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从低能级到高能级的全方位大幅度跃升,只有生产力的系统性新质化所形成的推力才能达到牵动人类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水平。

深入考察就会发现,生产力的一般性新质化和系统性新质化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生产力的一般性新质化包含着生产力的系统性新质化。任何一次生产力的新质化都是以生产力质的变化为规定的,是生产力从一个质态到另一个质态的飞跃,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生产力每一次的新质化都可以纳入一般性新质化的范畴。因此,系统性新质化也必然具有一般性新质化最本质的特征,即生产力在质上的迭新。另一方面,生产力的系统性新质化包含着生产力的一般性新质化。生产力的系统性新质化以生产力的一般性新质化为基础,是生产力的一般性新质化聚合的产物。形象来讲,如果将生产力的一般性新质化看作是一种点状的局部的质变,那么当这些点状质变最终联接在一起的时候,就构成一种面状的整体的质变,即生产力的系统性新质化。这种相互包含的内在联系并不会消除生产力一般性新质化和生产力系统性新质化的差异性,恰恰相反,正是这种联系造就了二者最本质的差别。生产力的一般性新质化所形成的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力较小,并不足以支撑人类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而作为一般性新质化聚合物的系统性新质化,将一个又一个一般性新质化的推力集聚起来,在积累的基础上实现重组升级,从而爆发出能量巨大的推力来驱动人类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部生产力不断新质化推动的历史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资料是生产力新质化的标识,也是人类社会阶段划分的标尺,“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17 人类社会诞生至今,以劳动资料的规模化改进为标识,生产力的一般性新质化从未间断,而生产力的系统性新质化只完成了两次,但每一次都推动着人类社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留下划时代的里程碑。生产力的第一次系统性新质化是以磨制石器替代打制石器成为社会主要劳动资料为标识,推动人类社会由渔猎采集时代跨越到农耕时代。生产力的第二次系统性新质化则以机械制器替代人力制器成为社会主要劳动资料为标识,推动人类社会由农耕时代跨越到工业时代。当下,作为社会主要劳动资料的功能机器正逐步为智能机器所取代,生产力的第三次系统性新质化正加速演进,将推动人类社会实现由工业时代到数字信息时代的跨越发展。

 (一) 磨制石器替代打制石器,生产力的第一次系统性新质化推动人类社会步入农耕时代

公元前9000年左右,磨制石器替代打制石器成为社会主要劳动资料,标志着人类社会经历了生产力的第一次系统性新质化,原始农业在地球上不同的区域相继出现,逐步取代了原始社会的渔猎采集经济,人类由围绕节气的迁徙生活逐步转向围绕土地的定居生活,农业成为“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 18 ,人类社会开始步入农耕时代。随着种植技术和灌溉技术的提高,剩余产品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出现,私有制取代公有制,奴隶制国家登上历史舞台。在奴隶社会,人们内部的分工随着阶层的分化走向具体,对农作物的熟悉程度和对时令的掌握程度更上一层,历法、陶器、纺织等发明陆续涌现,青铜器逐步取代石器成为主要劳动资料,社会生产力经历了一次一般性的新质化。然而,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土地总面积的扩展,越来越多自由农的出现使得使用奴隶的成本高于雇农,而且奴隶因为经济上的完全从属关系,导致其本身不具备生产的积极性,奴隶制已经不再适应新的生产力的需求。随着冶铁技术的出现和推广,青铜器很快被更为廉价、更为锋利、更耐磨损的铁器取而代之。铁器相对低廉的价格提高了自由农农具的可获得性,而铁器锋利耐磨的特性赋予了农业精耕细作的可能性,生产力再一次完成一般性的新质化,奴隶制为封建制所取代。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成为统治阶级,通过掌握农耕经济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来剥削农民阶级,决定了地主阶级具有扩张领土的必然倾向。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描述的,“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19 ,生产力的又一次新质化即将到来。

 (二) 机械制器替代人力制器:生产力的第二次系统性新质化推动人类社会步入工业时代

新的生产力已经在封建社会体内孕育起来,一方面,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海外市场逐渐增大,庞大的市场需求催生着新的生产力;另一方面,随着土地兼并和圈地运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与生产资料相分离,为新的生产力准备了必需的生产要素。随着蒸汽机被应用于纺织部门,而后逐步扩张到各个生产部门,生产劳动资料的动能由人力转为机械力,机械制器取代了人力制器成为社会主要劳动资料,标志着生产力经历了第二次系统性新质化,推动着人类社会由农耕时代步入工业时代。这次新质化以后,生产力由慢速发展阶段转向快速发展阶段,生产力的增幅大大提升,18世纪初至80年代,世界工业生产指数提高了近2.3倍,而18021870年提高了5.1倍多”。 20 伴随着生产力的爆发式增长,劳资冲突也日趋频繁,资本家出于资本对剩余价值的永续追求而不断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尽力延长工作日时间、压低劳动力的价格,但工人身体所能承受的负荷是不可能越过生命界限的,因此对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要求着生产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同时,局部生产过剩危机开始出现,这就意味着资本家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使自己的商品能够实现“惊险的跳跃”,更出于资本本身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求,以技术进步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的诉求日益强烈,科学和技术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19世纪30年代起,电磁理论和热力学等自然科学理论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到70年代后实际可用的发电机和内燃机相继问世,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新一轮生产力的一般性新质化加速演进,推动着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由竞争阶段走向垄断阶段,全球资本越来越集中到少数发达国家手中,他们凭借对资本的垄断而垄断了生产资料和科学技术,并凭借着这种垄断不断巩固自己在全球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在世界产业体系中长期占据高端产业,成为攫取全球经济发展的食利者、塑造世界经济格局的主导者。

 (三) 智能机器替代功能机器:生产力的第三次系统性新质化推动人类社会步入数字信息时代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现代计算机从理论设想变为现实具象,在电气化蓬勃发展的生产力体内埋下了裂变的种子。之后,科研领域的电子技术向世界通用的计算技术和通信技术发展,电子计算机向个人计算机演变。随着20世纪80年代初期互联网和个人手机的问世,生产和生活的相关信息以数字化的方式被收集、储存、加工和分析,个体以全新的数字形式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经济和世界交往的模式开始变革,社会生产信息化初露头角、数字化开始起步。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创造了连续118个月的快速增长奇迹,呈现出“高经济增长率、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并存的‘一高两低’高质量增长特征” 21 ,彰显着新的生产力变革已经开始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一次生产力的革新虽然影响了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并没有激发出新的生产力的全部动能,也没能引发新一轮的产业变革,更多是数字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应用,而不是数字信息技术对整个产业系统的重塑,表明生产力的新质化尚未达到系统性新质化的标准,人类社会由工业时代迈进数字信息时代的步伐尚需加快。“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 22 ,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信息技术加速迭代,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同数字信息技术交叉融合,一种颠覆式系统性的生产力变革方兴未艾,智能机器替代功能机器成为社会主要劳动资料的趋势日渐明显,有望接续上一轮变革实现生产力第三次系统性新质化的飞跃。这场正在发生的生产力新质化运动,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变数之多前所未有,“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 23 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大科技创新要素投入,加紧数字信息技术研发,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力图扩大既有优势,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次新质化很有可能成为打破日益固化的世界分工、产业和利益格局的绝佳契机,更应团结力量、奋楫中流、并驱争先。

新质生产力是当前生产力跃迁现实的科学写照

当前,世界新一轮生产力系统性新质化正在快速演进,新的生产力即将接替传统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实现由工业时代到数字信息时代的跨越式发展。新质生产力正是习近平总书记研判科技和产业革命发展趋势,根据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立足世界经济发展现实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际,对生产力第三次系统性新质化完成形态的准确界定和科学概括。那么同传统生产力相对比,新质生产力“新”在哪儿、“质”如何,是首先需要阐明的要点。

 (一) “新”之所在、“质”之所指

新质生产力的“新”表现为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一是“新”的要素系统。传统生产力的要素系统结构是三点一线两圈的平面结构(如图1所示),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在内圈,由劳动资料连接两端,一端是劳动者,一端是劳动对象,构成“三点一线”,而科技要素在外圈,对其他三个要素起影响作用。新质生产力的要素系统则是一个球心三个圈层的立体结构(如图2所示),球心是科技创新要素,自成第一圈层,而由科技创新诱生的核心要素(数据要素)、科技创新的主体(劳动者)、科技创新转化的媒介(劳动资料)处于第二圈层,劳动对象和生态、空间两个新的生产要素处于第三圈层,三个圈层互动联通、层层渗透。二是“新”的技术系统。传统生产力的技术系统以工业技术应用与普及为轴心,以能源开发、资源利用、装备制造、交通运输、农业育种等技术为主体,技术研发的投入和产出呈现线性增长的特点,技术研发的方式是模仿为主的边际创新。新质生产力的技术系统则以数字信息技术研发与应用为轴心,协同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技术为主体,以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等技术为前沿,技术研发的投入和产出呈现指数增长的特点,技术研发的方式是自主创新为主、交流借鉴为辅。三是“新”的产业系统。产业系统是要素系统与技术系统的映射,传统生产力产业系统自然以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体,以规模化生产为标的,呈现出高资源消耗但低价值产出的特点。新质生产力的产业系统则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体,以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生产为标的,呈现出低资源消耗但高价值产出的特点。

1   传统生产力的要素系统结构示意图

2   新质生产力的要素系统结构示意图

新质生产力的“质”表现为高质量、多质性、双质效。一是高“质”量。概括来说,新质生产力是能够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具体来说,高质量首先是指新质生产力追求的是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新质生产力的重点在质的提升,但不是对量的忽视,有量方可言质,提质也是提量,只有当产量达到一定的规模才有实力来提升质量,而有了质量的提升才有可能转产量为销量,从而为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供可能。其次是指生产全流程的高质量,新质生产力是运用高精尖技术以高效率要素组合生产高质量产品以适配高品质需求的生产力。当然,高质量也指生产全领域的高质量,因为新质生产力也是推动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分配领域和消费领域共同实现高质量跃升并以此牵动社会其他领域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二是多“质”性。新质生产力是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成长起来的生产力,自然以创新性为第一特质,同时兼具协调性、绿色性、共享性和开放性的特质。结合当前生产力变革的实际情况,数字、协作、绿色、蓝色、开放生产力充当着新质生产力内在特性的外接显示器,是新质生产力多质性的直观表现。三是双“质”效。从微观生产看,新质生产力既注重短期效益,也注重长期效益,具有以短线积累支撑长线发展的特点;从国家发展看,新质生产力既注重经济效益,也注重社会效益,在支撑国家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从人类社会看,新质生产力既注重经济效益,也注重生态效益,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二) “新”与“质”的合力所向

新质生产力是“新”和“质”相结合的生产力,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驱动,当前主要表现为数字、协作、绿色、蓝色和开放五大生产力(见图3)。其中,数字生产力是引擎器,为高质量发展锻造驱动力;协作生产力是粘合剂,为高质量发展凝聚融合力;绿色生产力是保持器,为高质量发展提高续航力;蓝色生产力是探测仪,为高质量发展拓宽延展力;开放生产力是活性剂,为高质量发展创造跃动力。

3   五大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示意图

这五大生产力是新发展理念内在要求的集中反映,是新质生产力多质效特性的充分体现,它们各有所指、各有偏重,彼此依存、互为促进。一是“数字生产力”,指以数据要素为基底、以数字技术为引领、以数字产业为承载,通过对其他生产要素进行数字化转型、对生产技术进行数字化融合、对生产方式进行数字化形变来创造满足社会新需要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能力。新质生产力以数字信息技术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为缘起,将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将数字技术作为关键生产技术,将数字产业摆在主导产业位置,自然以“数字生产力”作为第一表现形式。当前,“数字生产力”加快崛起,支撑着数字经济不断做大做强,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的新兴动能,正在成为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二是“协作生产力”,指立足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来调整优化生产布局,以供应链协作为基础、以创新链协作为驱动、以产业链协作为主体,致力于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的能力。马克思早就指出协作不仅能提高个人生产力,而且“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 24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一大表现形式,“协作生产力”已经实现了对马克思所界定的协作的生产力在级别上的超越,是以强大的组织力巧妙运用空间要素对生产布局打破重组,依托数字信息技术和空间技术聚合不同区域的优势力量进行高质量生产的复杂化系统性协作。三是“绿色生产力”,指以经济和生态效益双增长为目标,运用绿色低碳技术转生态资源为生产要素、化生态优势为生产优势,在支撑绿色经济发展中持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能力,是在推进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促进全世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产生的。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一大表现形式,“它要求综合应用适当的生产力和环境管理工具、技术和科技,既可减少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对环境的影响,又可提升收益率和竞争优势,实现社会与经济全面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25 四是“蓝色生产力”,指以空间科学为基体、以空间要素为手段,以空间技术为突破,将深海、深空、深地拓展为新的生产空间,实现海陆空资源互补、产业关联,推动海陆空经济一体化外溢出的新的社会生产力。当前,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加速推进,海洋强国、航天强国加快建设,空间要素持续发力、空间科技持续推进、空间应用持续拓展,“蓝色生产力”的发展步稳蹄疾,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基点。五是“开放生产力”,指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依托,通过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生产要素向内聚合,综合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全世界提供高质量供给,不断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能力。“开放生产力”的重点在于打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关联互动,借国际市场的优势力量为我国发展注入活力,再以国内生产力的质量并进驱动全球生产力的新质化发展。当前,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开放生产力”的能量正逐步释放,“开放生产力”的优势正逐步显现。

 (三) 新质生产力的运行机理

万事万物总是处于运动之中,“物质本身的各种不同的形式和种类又只有通过运动才能认识,物体的属性只有在运动中才显示出来” 26 ,事物的本质只有从运动中才能科学把握。由此,要想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除了从静态视角剖析好新质生产力蕴藏的核心要义,还需要从动态视角解析好新质生产力运行的内在机理。生产力处于不断新质化的运动当中,而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新一轮系统性新质化的现实产物,是对传统生产力要素、技术和产业三大系统的整体革新,是以科技创新为杠杆撬动传统生产力跃升的运动结果。要弄明白新质生产力的运行机理,就是要厘清新质生产力是如何以科技创新为轴心一步步完成对传统生产力三大系统的全面重塑。

在运行过程中,要素系统处于运行的输入端,产业系统处于输出端,而技术系统充当传导体的角色。以科研机构为依托、以高新企业为支柱的多元市场创新主体集合,按照市场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集合市场上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活动。其中科技创新要素以一定比例产出创新成果,从而撬动要素系统内部其他要素变革升级的同时,产出的创新成果按照一定的比例转化为新的生产技术。这时,技术系统接收到要素系统变革的力,开始革新系统内的生产技术,诱发技术系统内部的重塑进程。技术系统作为链接要素系统和产业系统的传导媒介,引起产业系统的结构调整。如果承接新技术的产业属于传统产业,那么将导致传统产业中部分产业实现升级改造,其余被淘汰出局。如果承接新技术的产业属于新兴产业,那么将创造出新的产业或者壮大既有的新兴产业,带来新兴产业数量和门类的扩张。这个运行过程循环往复,最终实现产业系统的调整升级,完成三大系统的重塑。从理论机理上来看,要素系统、技术系统和产业系统变革是先后继起的关系,但在现实运行中,并不是要素系统变革完成以后才有技术系统的变革,技术系统变革完成以后才迎来产业系统的变革。相反,三个系统的变革于时空上是交错进行的。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运行过程中,有几个作用力会大大缩短三大系统重塑完成的时间。一是科技创新要素的扩张力。科技创新要素除了渗透性特质,还具有扩张性特质,所以科技创新要素力量越强,整个运行过程就会得到倍乘加速,从而加快三大系统的重塑进程。二是新要素的牵引力。新要素作为要素系统的新引擎对整个系统的运转具有牵引作用,特别是作为核心要素的数据要素。随着这些新要素的逐步壮大,牵引力会越来越强,三大系统的转速自然加大,从而提前重塑进程完成的时点。三是制度变迁的促进力。制度变迁属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科学的制度变迁可以减少生产力跃迁的阻碍,增进生产力跃迁的活力,从而缩短三大系统的重塑时间,更快完成传统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的转变。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路径选择

新质生产力不同于一般性的生产力新质化,属于生产力的系统性新质化,会带来世界经济版图的深刻调整,引发国际力量布局的裂变重组。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对新一轮生产力新质化机遇的准确把握,是对中国经济换道超车的战略指导,必须抓紧落实、全面贯彻、多位推进,使新质生产力真正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驱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势能、稳固我国发展优势地位的新支撑。当前,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各项条件已经渐趋成熟,但仍面临科技创新整体能力还不够高、新要素牵引力还不够强、关键核心技术还未掌握、产业系统升级还未完成等一系列亟待跨越的阻碍难关,可以考虑从以下四个方面协同发力、逐一破解。

 (一) 全面塑强科技创新整体能力

一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历史证明,假力于人不可取,亦步亦趋不可行,自主创新能力不提升,不仅发展受制于人的局面难以避免,甚至国家安全的保障都成问题。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27 ,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加强科技创新生态建设” 28 ,以非对称策略锻长板、补短板,支撑科技创新跨越式发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让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越走越稳、越走越宽。二是增强基础研究能力。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并行,加紧制定《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加大基础研究财政投入力度,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坚定信心、深挖硬啃一系列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推动生成一大批基础研究原创成果,固牢增强基础研究的基石作用。三是增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能力。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要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着力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 29 建立健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让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成为培养科技人才的主力军,不断丰富培养手段、不断拓展培养平台、不断探索培养路径,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凝聚人才。同时,加大科技创新人才支持力度,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健全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变革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破除影响人才流动的体制障碍,加快形成利于人才培养、适于人才成长、益于人才创新的社会环境,增强对国内外科技创新人才的长效吸引力。

 (二) 积极促进新要素迅速成长

一是壮大数据要素牵引力。加快提升数字基础设施能级,增强数据感知、传输、储存和运算能力,支撑数据要素规模有序扩张。加快数字资源体系建设,提升数据产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数据质量的提升,保护和明晰数据产权,畅通和加快数据流转,规范和发展数据交易,夯实和加强数据安全。同时,切实提高数据要素治理能力,“加强国际数据治理政策储备和治理规则研究” 30 ,健全国家数据管理体制机制,在推进通用数据共享与流通的同时,规范专用数据收集与使用,更好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二是壮大生态要素牵引力。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链条、全流程、全领域推行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扩大生态要素转化路径,着力攻关绿色关键核心技术,强力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以生态要素牵引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立健全。三是壮大空间要素牵引力。一方面,加大区域空间综合考察力度,培育空间要素的重组能力。以不同区域的不同资源禀赋为支点,按照经济发展格局调整资源配置组合,加快形成各具特色各有优势的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另一方面,加大经济空间探索力度,培育空间要素的拓展能力。坚持发展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延展深空、深海、深地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空间,转潜在生产力为现实生产力。

 (三) 聚力推进核心技术研发应用

一是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力度。健全新型举国体制,聚集全社会创新资源,以国家发展急需的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难题为导向,以基础研究为支撑,以自主创新为路径,弄清楚“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以“敢啃硬骨头”的精神全力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快实现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突破,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二是加强技术研发的应用转化能力。技术的研发是为了技术的应用,技术研发成果只有转化为实际可用的生产技术才能成为生产力。面向产业需要聚合要素创新生产技术,以企业为科技成果转化核心载体,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协同度,提高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融合度,提高要素系统技术系统产业系统的契合度,化知识生产为物质生产,转要素投入为产品产出,切实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三是加快数字信息技术研发与应用。数字信息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强、扩散辐射性强和融合渗透性强的特点,加紧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牵住数字信息技术这个牛鼻子是关键。聚焦数字信息技术战略前沿领域,加大研发支持、增强研发激励、提高研发效率,持续加快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关键技术的更新迭代,拉动相关核心技术改进升级。做大做优做强数字经济,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持续深化金融、贸易、教育、医疗、交通、能源等领域数字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牵动相关核心技术的创新应用。

 (四)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顺应新质生产力形成方向,面向市场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清算淘汰一批、整合重组一批、升级改造一批,缩减传统产业劣势面、巩固传统产业优势面。“将数字化作为传统制造业、农业和服务业未来发展的主攻方向” 31 ,利用数字信息新技术新应用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改变,加快实现传统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二是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经济效益好的特点,是历次产业革命的主导产业,引领着整个产业体系调整升级的方向,也是历次生产力新质化完成后的支柱产业,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势在必行。要深入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建立健全产业集群组织管理和专业化推进机制,着力“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 32 三是加快未来产业多点培育。未来产业标记着世界第三次生产力系统性新质化发展的最前沿,已经成为各国抢占未来发展先机的角逐场,需要前瞻谋划、精准识别、积极培育。准确判断前沿科技创新现状,遴选锚定未来产业重点培育对象,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和加速计划,鼓励科研人员投入前沿科技研发工作,引导企业投入未来产业培育工作,多点塑造竞争新优势,赢取未来发展主动权。

ABOUT

作者简介:蒋永穆,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乔张媛,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信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逻辑机理、潜在风险及实现路径研究”(23AKS014);四川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2023年度一般项目“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理论与战略研究”(XDHYJ2023-04

转自:“社会科学研究杂志”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