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国际事务专业简介及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官方首次发布!

2024/1/25 15:04:05  阅读:99 发布者:

来源: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官网

中文名称: 国际事务

英文名称: International Affairs

编写成员: 全国国际事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

(一)本专业学位概况

国际事务硕士(Master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缩写为MIA)专业学位是以政治学及其他相关学科为基础的研究生教育类型,旨在为党政部门、国际组织、智库、跨国公司及各种社会组织培养熟悉各国政策、了解各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具有出色的多元文化交流沟通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和应用型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人才。

设立国际事务学科、培养国际事务人才的需求具有历史和国别的相关性,和一个国家与世界交融的程度、在国际舞台扮演的角色密切相联。国际事务人才的培养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欧美高校,如乔治华盛顿大学1898年建立了国际事务专业,但总体上为数不多。进入20世纪,包括伦敦大学和巴黎政治大学在内的一批欧美高校加入到国际事务专业人才培养的行列。伦敦大学于1916年成立了亚非学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缩写为SOAS),巴黎政治大学于1941年开设了三年制的国际事务学位项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服务美国的全球战略,美国国内一大批著名高校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纷纷设立国际事务硕士专业学位,为美国政府机构、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输送国际化人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国际事务相关的国际关系学、国际公共政策等相关专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完整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人才进出口端,为美国培养了大量的实务型人才,并对欧洲、加拿大、日本等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产生了重大影响。

国际事务相关学科在美国不同高校称谓不同,但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具有相似性。例如哈佛大学称之为国际与全球事务硕士(Master of International and Global Affairs,缩写为MIGA),普林斯顿大学、匹兹堡大学称之为公共与国际事务硕士(Master of Public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缩写为MPIA),密歇根大学称之为公共事务硕士(Master of Public Affairs,缩写为MPA),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称之为公共政策与国际区域研究硕士(Master of Public Policy & International Area Studies,缩写为PPIA),耶鲁大学称之为全球事务公共政策硕士(Master of Public Policy in Global Affairs, 缩写为MPP)和全球事务高级研究硕士(Master of Advanced Study in Global Affairs, 缩写为MAS)。此外,美利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直接称为国际事务硕士(Master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缩写为MIA),美利坚大学还设有国际服务硕士(Master in International Service, 缩写为MIS),其项目下又划分为政策与分析、比较与区域研究、全球治理、政治与安全等若干不同的培养方向。经过多年的耕耘与发展,很多高校的国际事务人才培养项目都从单一学科发展为独立学院,大规模、系统性地培养各类应用型和理论型人才。例如哥伦比亚大学设有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nd Public Affairs,缩写为SIPA,乔治华盛顿大学设有艾略特国际事务学院(Elliott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缩写为ESIA),乔治城大学设有沃尔什外交学院(The Walsh School of Foreign Service, 缩写为SFS),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设有保罗·尼采高级国际研究学院(Paul H. Nitze 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 缩写为SAIS),耶鲁大学设有杰克逊全球事务研究院(Jackson Institute for Global Affairs,缩写为JIGA)。

与此同时,欧洲的一些著名高校,如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瑞士的日内瓦大学、日内瓦国际关系及发展高等研究院等,也纷纷建立了国际事务相关的硕士专业学位项目。一些高校甚至建立了相关的专门学院,如巴黎政治大学建立了国际事务学院(Paris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缩写为PSIA)。

在亚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知名高校,如日本的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韩国的首尔国立大学,新加坡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也仿照美国高校课程模式,纷纷组建以国际公共政策与国际事务为核心的硕士专业学位项目。

在国际事务人才培养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同高校在培养目标、项目称谓、课程体系上的差异也开始受到关注。为了统一教学标准,促进学科共同发展,美国于1989年成立了连接世界一流国际和公共事务学院的非营利组织—国际事务专业学院联盟(Association of Professional Schools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缩写为APSIA)。目前该联盟在全球拥有38所著名高校成员,30所国际联系高校,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如何改革和完善国际事务专业人才培养问题。

从欧美高校的国际事务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来看,各个高校根据自身传统优势和发展重心,且出于相互竞争的目的,在国际事务人才培养目标和项目上各有侧重。但归结起来,其突出的共同点是在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上注重问题导向,强调国际性、交叉性和应用性的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它们都致力于通过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跨学科视角、全球视野和管理领导力的培养,并辅之以深入一线的实习实践训练,以帮助学生胜任公共和私营部门及国际组织的工作,成为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宽广国际视野和出色领导力的全球治理人才。培养路径上,这些硕士项目通常以国际公共政策与国际事务为基础,项目与专业设置以全球治理细分议题,如国际发展、国际安全、国际贸易、国际环境与气候、国际人权等为导向,且广泛开设面向硕士层次的双学位项目。课程设置上赋予学生较大的选课灵活性与自主性,项目必修课与主修方向选修课互补性强,公共演讲和辩论等特色类实践课程设计丰富多彩,赴国外和国际组织实习受到高度重视。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叠加,对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产生深远的影响,全球治理存在巨大赤字。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带来了国家利益和全球角色的重大变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此背景下,中国对国际事务专业人才的需求前所未有地增长。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要加强全球治理人才队伍建设,突破人才瓶颈,做好人才储备,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中组部、人社部、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委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支持政策。中国政治学学科恢复重建四十年来,国内高校已经设立近30所国际关系学院或国际事务学院,形成了相对健全的学科体系和的较强的师资力量。同时,国内高校在中外合作交流与办学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区域与国别研究和智库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中国数十所高校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相关高校的办学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和自身校情,先后建立了专门的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相关专业、学科、系所,大力加强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因此,在我国设置国际事务硕士专业学位可谓应运而生,恰逢其时。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中国将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社会各界对国际化和全球治理人才的需求巨大,新设的国际事务硕士专业学位就业前景广阔。社会的主要需求包括外交部门、外宣部门和主流媒体、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涉外部门、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国企和民营企业、国际组织(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和国际非政府组织)以及在华跨国公司等。

(二)本专业学位内涵

国际事务硕士专业学位的学科外延涵盖由《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中国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所设定的国际公共政策领域,包括外交与国际政治、国际危机管理、国际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法治、国际公共卫生、国际环境与气候、国际人权、国际教育等众多分支领域,其学科基础是政治学及其相关学科,包括区域国别学、国家安全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传播学等诸多学科,具有突出的学科交叉性。在理论建设层面,在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背景下国际事务专业关注的理论重点是国家、国际组织(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和国际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及其他国际行为体如何参与国际事务,塑造并执行国际规则、推进高质量全球与区域治理,以实现公民和社会组织利益、国家利益与全球公共利益的协调与融合,同时探讨多元国际行为体在参与国际公共事务中的互动模式与一般规律。其中,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全球角色出发,探索中国政府、企业、民间团体和公民个人如何在国际公共事务中发挥领导力与建设性作用、推进国际共识的形成和国际规则的完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重中之重。在人才培养层面,国际事务专业需要着力培养熟谙国际公共事务与全球治理逻辑、掌握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原理,同时精通至少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型多边外交和外事人才。与传统培养的主要应对双边关系的外交人员不同,国际事务人才是一种国家利益与国际贡献“双肩挑”的复合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这类人才需要注重外语水平、多学科专业知识及跨文化适应能力的提升,加强国内外高校的交流与联合培养,并建立常态化赴外交外事部门、外国或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实习实践的机制和平台。

(三)本专业学位服务面向

随着中国在各个领域国际化的快速推进,国际事务硕士专业学位面向的主要职业行业包括:外交外事工作(含政党外交)、对外宣传工作、国际发展与经贸合作、国际公务员等。就业岗位包括:中国党政部门,如中联部、外交部、商务部、国际发展合作署等涉外职能部门,省市外事部门,各级对外宣传机构,智库、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国企和民营企业、联合国及其它各类国际组织以及在华的跨国公司等。该专业学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主要是:兼具中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熟练掌握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深入了解中外文化、具有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拥有出色的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沟通能力。

(四)培养目标

本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中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具有出色的多元文化交流沟通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和应用型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人才。具体而言,为外交和外事部门培养善于应对复杂国际形势,扎实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具有国际战略素养的优秀外交官和地方各种外事人才;为外宣部门和主流媒体培养讲好中国故事的优秀涉外舆论工作者;为我国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国企和民营企业和各种社会组织培养了解特定国家和地区的国情和区情的优秀涉外工作人员;为国际组织培养和输送具有全球胜任力,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中高级国际公务员。本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特色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引领未来,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全球治理人才培养,突出国际性、交叉性和应用性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  

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一)获本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道德

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与社会公德,掌握和遵守国际惯例与规则,恪守学术道德规范,维护学术诚信,尊重知识产权和他人劳动成果。实事求是、完善学术人格、修身正己、学风严谨、杜绝抄袭剽窃、杜绝弄虚作假、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养成优良的学术品行。正确处理科学研究活动中存在的直接、间接或潜在的利益关系,不利用科研活动谋取不正当利益。

2.专业素养

1)具有扎实的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理论基础,全面理解全球治理的内涵与外延,熟知当代国际事务涵盖的重点领域,跟踪与观察国际事务领域的前沿问题与发展动态,掌握国际法基本原理、熟悉外交决策过程、深刻理解与国际事务相关的原则、程序、法规、政策以及国际惯例。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当代国际事务与全球治理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2)具有深厚的人文学科素养,熟练掌握基本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熟悉相关领域的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基本知识,能够从多学科多视角的维度,对国际事务中的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议题的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具有专业性的分析判断能力。

3)了解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领域中前沿的分析工具和技术手段,能够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情景式推演等前沿方法,综合运用定性分析和量化分析,在纷繁复杂的具体国际事务中发现问题、掌握规律、提出建议、制定方案、执行决策以及进行政策评估。

4)具备阅读本学科国内外专业文献的能力,具有批判性思维,熟练掌握英语等外语,具有出色的书面与口语表达能力,熟悉政府和国际组织公文写作格式与内容的要求。深入了解中外文化,拥有较强的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沟通能力,精通国际谈判。具有独立项目策划与政策执行能力。

3.职业素养

1)政治素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兼具中国情怀和积极推动全球治理的使命感。

2)职业理想: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职业理想,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维护国际和平、促进国际发展、勇于为全球公平与正义、民主与和谐不断开拓、善于创新、甘于奉献。

3)职业道德:在工作中主动承担当代全球治理所需的国家和社会责任、具有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同事,竞争者、合作者以及服务对象与个人的关系,正确处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坚持人道主义基本原则、敢于与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相抗争、坚决避免任何损害人类利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等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

4)专业技能:掌握国际事务与全球治理各领域需要的理论、从事具体事务和完成各项具体工作的所需的专业技能,能够熟练操作各类相关专业软件高效完成工作任务。具备较强的安全与风险意识,能够顺利完成国际公务旅行,积极开展各类跨国工作。

(二)获本专业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1.基础知识

1)全面系统掌握政治学原理和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知识及分析国际事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将这些方法、原理应用到国际事务具体实践中。

2)全面了解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外交思想,能够有意识地运用并传播中国外交的概念、话语和理念。

3)掌握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经济学、国际法等社会科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了解与国际事务与全球治理相关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科的基本知识,善于将各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原理同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的理论体系相结合。

2.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的核心模块应涵盖核心基础理论、专业领域、区域与国别、专业技能和外语能力五大领域。

1)核心基础理论包括政治学原理、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学、全球治理、国际安全、国际组织与国际法、外交事务、国际公共管理等基础理论。

2)专业领域模块包括国际冲突与危机管理、国际安全问题研究、国际裁军与军控问题研究、国际网络治理、国际金融治理、国际关系新疆域研究、国际环境与气候政策分析、国际公共卫生政策、国际信息与传播、国际发展问题、国际能源政策、国际粮食与农业政策、国际人权问题研究、国际人口问题研究、非政府组织研究、中外文化概论、国际谈判概论等。

3)区域与国别模块包括中国政府与公共政策、中国外交、俄罗斯政治经济与外交、美国政治经济与外交、欧洲地区研究、东南亚地区研究、南亚地区研究、东北亚地区研究、中亚地区研究、非洲地区研究、拉美地区研究、中东地区研究。

4)专业技能模块包括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定量研究与数据统计分析、政策性调研报告写作、专业软件操作与使用。

5)外语能力模块包括专业英语、第二及第三外语、跨文化交际、国际组织公文写作、英语演讲与辩论、高级翻译等。

(三)获本专业学位应接受的实践训练

 1.在国际事务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环节中,学生所接受的实践训练形式不得少于四种。实践训练形式包括:课堂案例研讨、案例撰写、情景发展式研讨、外事调研、专业实习、实践调研与考察以及所在培养单位认定的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实践训练活动。

2.学生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实践实习以及训练活动,全面塑造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在专业课程学习中,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案例讨论,提升对理论的应用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调研、分析和撰写案例,独立或组队完成国际事务案例的开发与模拟;认真参与实习基地考察调研、学习交流等现场教学活动。积极发现问题,勤于分析问题,善于解决问题。能够及时、有效、高质量完成各类调研报告;积极参与本校或者校际之间开展的各类国际事务实践课程、模拟竞赛、兵棋与决策推演,提出具有可行性的解决当代全球实际问题的思路和决策建议;认真完成专业实习、专业实训课程等,在实习实训中提升相关专业技能, 撰写个人实习实训报告。

3.学生所参与的实习实践时间不少于3个月。

(四)获本专业学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1.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

不仅要看现在国际形势什么样,而且要善于回顾过去、总结历史规律,展望未来、把握历史前进大势;不仅要看到现象和细节怎么样,而且要把握本质和全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避免在林林总总、纷纭多变的国际乱象中迷失方向、舍本逐末;不仅要冷静分析各种国际现象,而且要把自己摆进去,在我国同世界的关系中看问题,既从中国看世界,又从世界看中国,弄清楚在世界格局演变中我国的地位和作用,全面准确认识和理解我国对外方针政策。

2.领导力与执行力

在处理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的具体领域,要有强有力的领导力,具有主动性和责任心,能够快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能够沉着冷静面对各类突发性危机,具有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及避险能力。同时具有宏大格局,能够在各类环境与不同文化的人群中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合作机制,以实际行动力和执行力有效地按照既定目标推进解决问题的方案,助推全球治理进程。

3.语言、写作与社交沟通能力

具有以英语为基础的良好语言沟通能力,具有熟练的公文写作、议题设置、快速的文字整理与总结等技能。深入了解中外文化,在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国别群体之间能够进行有效沟通,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

4.基础与专业相结合的能力

具有深厚的国际关系理论和历史基础,拥有对不同领域相关基础知识和背景的全面掌握能力,同时又需要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专攻某一类或几类具体领域,成为知识体系完整、专业领域精细、职业能力均衡的实干型人才。

5.研究与学习能力

具备从国际事务与全球治理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具备缜密的逻辑推理与分析能力,能够将相关理论与方法同面对的具体问题有机结合,善于应用不同研究工具,敢于尝试新方法,归纳总结复杂现象,寻找规律、大胆创新、小心论证、凝练规律、提出方案。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既能够参与团队协作,又能够独立开展工作。同时应具有主动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体系的能动性,学习和掌握国际事务最新理论、最新研究方法,不断拓宽知识视野,充实完善复合型知识结构。

(五)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要求

学位论文应体现专业学位的特点,选题要紧密结合国际事务实践和全球治理中的重大问题,特别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突出选题的问题导向和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特别鼓励学生选择自身感兴趣或与自己的工作领域和工作岗位相关的问题进行论文写作。学生应该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展开调查研究与分析论述,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2.学位论文形式和规范要求

1)学位论文形式要求

学位论文形式允许多样化,可采用专题研究类论文、调研报告和案例分析报告等多种形式。

2)学位论文规范要求

①学位论文必须由申请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内容要系统、完整。

②学位论文的研究主题明确、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资料翔实可靠, 研究方法规范,分析论证严谨,文字流畅,格式规范。

③学位论文应包括封面、独创性声明、中外文摘要及关键词、正文等。

④学位论文不得存在学术不端问题,引注要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⑤学位论文一般不少于2万字,正文一般包括:问题的提出、国内外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问题成因、拟解决问题的初步解释框架或一系列研究假设,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方案的论证、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参考文献等。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经过开题、写作、答辩等环节完成。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国际事务硕士专业学位。

转自:“问津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