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最新发布: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简介和学位基本要求

2024/1/25 10:43:09  阅读:99 发布者: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配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实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 、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知识体系更新演化,编修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主要目的是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学科专业管理、规范研究生培养、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制订培养方案、开展学位授予等提供参考依据,为社会各界了解我国学科专业设置、监督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渠道。

本次公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为试行版,有关内容将根据各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进程不断调整完善。

中文名称:农林经济管理

英文名称: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编写成员: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评议组

一级学科简介

()学科概况

农经者,农立国本、经世济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主要培养从事“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与涉农产业管理,具有系统的经济科学与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在各类涉农()企业、各级政府部门、教育科研单位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行政管理、金融、财会、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上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主要引进和效仿欧美及日本的教学科研模式,对土地资源、农地制度、农民文化、乡村建设等进行调查研究与试验、示范。金陵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等培养了一批农林经济管理人才,为本学科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当时国家亟需培养一批社会主义建设高级专门人才。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内农业院校基本都暂时停止了研究生的招收和培养工作。作为当时唯一具有农业经济研究生招生与培养资格的机构,中国人民大学自1950年成立起,在经济计划系设立农业经济教研室,以马列研究班的形式开启了新中国农业经济研究生的招收和培养工作。从19501961年,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专业前后招收了八届、近百名研究生,输送到我国农业政策以及宏观管理部门和高等院校等。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本学科主要研究农林集体生产组织、管理、核算及劳动报酬分配,以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林生产计划制定和农产品统购统销等领域的政策问题。70年代未至90年代初,本学科主要研究农林生产经营制度改革,农产品购销制度改革与农产品价格调整要素与产品市场化改革,农业现代化道路,乡镇企业发展与改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负担与乡村治理,农村区域发展与反贫困策略等领域的理论和政策问题。90年代中期以来,本学科主要研究农林产业保护与政策支持,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与产业链管理,生产组织化与规模化,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农民工及市民化,农民权益保护,农村公共品供给,城乡一体化及“四化”协同推进等领域的理论和政策问题。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和演化,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已经成为一个研究领域涵盖经济、管理、社会,以及相关自然科学、生产知识的综合性学科,重点研究农林部门发展演进的内在规律、资源配置和利用、生产流通组织、科学技术创新,以及农村劳动力就业与农民收入,社区治理与社会服务等重大现实问题,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服务。

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深入,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农村和区域发展以及部门协调发展过程中涉及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更加凸显,今后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将更注重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交又学科的特点将更加明显。

()学科内涵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农林部门社会经济活动的客观规律、宏观管理政策和微观管理决策。但是,不同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农林部门的经济活动不能简单运用一般的经济学原理进行分析并依此提出宏观管理的政策建议。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是农林生产的根本特点,由此决定了农林生产类型、方式和组织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条件影响:土地作为不可替代的资源,无法在地区和季节间自由流动,劳动力的流动也受到很大约束;农林生产者的分散决策因季节性而表现出高度的同步性,但却经常与市场价格周期不同步;一次性收获的产品不仅要供应不同时期的市场,而且可能经过不同阶段的加工并以不同的形态进入最终消费市场。更重要的是,在现代经济转型过程中,农林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的下降速度远远超过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对农林业劳动者的经济地位和福利产生重要影响,并且引发一系列社会、文化和政治问题。因此,农林经济管理的研究对象不仅是特定条件下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更是特定时期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变迁相关的经济理论和管理决策问题;农林经济管理不同于一般的部门管理,也不能简单应用一般的经济管理原理,它是一门具有特殊性的交叉学科。

农林经济管理跨学科的性质决定其基本理论依据是经济学和管理学:同时,因具体研究领域和内容而异,又必然涉及农学、林学、食品科学、地理学、环境科学,以及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人类学、教育学、数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农林经济管理的应用性质决定其研究方法注重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归纳分析与演绎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际调研相结合,采用跨学科合作的方式研究农林经济管理领域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学科范围

本学科包括6个主要二级学科:农业经济与管理、林业经济与管理、食物经济与管理、自然资源管理、农村发展、农商管理。

1.农业经济与管理

农业经济与管理是涵盖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农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学科范畴既包括农产品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全过程的经济规律和相关的公共管理政策,也包括经济转型和现代化过程中农村与农民问题的演进规律和相关的公共管理政策。本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现代农业发展与管理、农村经济组织与制度、农业微观主体的组织与管理、农业资源配置与环境管理、农业产业链与供应链管理、农业技术经济与管理、农产品贸易、农业财政与农村金融、农业科技发展与政策等,

2.林业经济与管理

林业经济与管理是涵盖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林学和生态学的交叉学科。学科传统范畴包括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林业产业发展、林业生态建设、林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森林与人类生态文明;现在扩展到与之相关的山地、湿地、草原和荒漠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等领域保护与利用的经济与管理规律、问题及相关政策。本学科主要领域包括林业经济理论与政策、林业产业经济与贸易、林业金融投资与项目管理、林业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林业与林区公共管理、森林生态资源与环境经济、农区林业发展、湿地管理与政策、荒漠化管理与政策、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与山区发展政策等。

3.食物经济与管理

食物经济与管理从覆盖范畴上既包括农产品与食品加工、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的经济规律和相关公共政策,也包括整个过程中的组织形式与食物安全、食品安全、产业价值链、国内外农食产品贸易等之间的联动关系,在构建营养导向型的农食系统和构建“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食物安全保障体系中扮演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食物经济与管理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农食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和终端消费者;研究方法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同时大量涉及行为科学、信息与传播学;教学内容则在这一基础上,还大量涉及社会学、农学和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知识。

4.自然资源管理

农林经济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基于农田、森林和草原等自然资源或自然起源的资源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而且这些自然资源相互关联作用,构成交叉及复合自然生态系统。山林和耕地等资源既是农林生产经营的最本质要素,也是与其它环境因子构成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是农林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经济要素和发展环境条件,特别是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在生态环境治理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农林自然资源的生产力,构建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模式就更为重要。为此,该二级学科内涵就是基于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理论及方法,结合农林生态学和生态治理的相关理论方法,以生态系统综合治理为基础,探索提升农林自然资源生产力,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构建农林发展与自然生态协调模式的二级学科。

5.农村发展

农村作为具有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特征的地域综合体,不仅承担生产、生活功能,而且在改善生态环境和支撑文化保护和传承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以农村转型和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农村发展在过去二十年已形成完整的理论和研究体系,并成为我国未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交叉学科的性质决定其理论基础依据是经济学和管理学,并同农学和环境学有紧密的联系。具体而言,主要是基于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及公共经济学等学科,同时涉及农学、林学、食品科学、地理学、生态学、社会学、数学等相关学科。研究方法基于经济学、管理学和统计学基本理论,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6.农商管理

农商管理是包含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销售,农场生产经营,以及农产品的加工、储藏和运销等相关活动的总和。发展农商管理学科是构建农业产业三大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时代要求,也是国际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的重点领域与新趋势。该二级学科以现代管理学、应用农业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为基础,同时涉及统计学、心理学、运筹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研究方法主要综合运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培养目标

1.硕士学位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比较全面地掌握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理论和相关的农林科学知识,既能从事较高层次的实际工作,也能进一步深造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操守:具有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比较系统地掌握相关学科专门理论和专门知识,善于进行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和实际工作,了解本学科特别是与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的发展动态及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具有从事经济分析、乡村治理和社会实践的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具有较强的中文文字表达能力,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

2.博士学位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全面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相关理论和相关的农林科学知识,并能独立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操守:崇尚科学,具有开拓和献身精神,对学术研究具有浓厚兴趣,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在农林经济管理学科领域内掌握坚实宽广的系统理论和深厚丰富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农林经济管理研究或农林经济管理实践的能力;能在熟悉本学科发展前沿的基础上,独立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并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所创新,或者能够具备在农林管理部门、涉农企业和乡村发展有关部门成为高层管理者的能力;能够理论联系实际,适应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熟悉相关学科知识,善于进行跨学科的合作:中文表达能力强,并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独立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具有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

()相关学科

本学科相关学科包括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工商管理学、社会学等一级学科,以及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林学、水产、草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

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硕士生应当较为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具备必要的农林学、食品科学、环境科学和社会学、政治学、法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知学、并且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计量经济学、运筹学、博弈论等数量分析方法。识,

()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本学科硕士生应具有较好的才智、涵养和创新精神,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比较全面地掌握并尊重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产权,要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贡献者进行明确而又准确地表述。遵循学术研究伦理,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借助学科知识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2.学术道德

本学科硕士生应恪守学术道德规范、遵纪守法。硕士学习阶段要自觉养成遵循学术道德规范的习惯,充分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在严格遵守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借鉴和创新。

()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本学科硕士生不仅要掌握当前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而且要学会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等多种途径获取本学科领域工作和深造所需要的理论和实际知识,能够进一步获取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所需要的研究方法,具有不断提高获取新知识、新方法的能力。

2.科学研究能力

本学科硕士生应具备科学评价前人研究结果和发现有价值的科学问题的能力。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应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现有的理论和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潜质和创新意识。

3.实践能力

本学科硕士生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开展学术研究方面具有较强的本领。具有从事本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包括实地调查、政策调研、政策分析等。同时,本学科硕士生还应当具备良好的协作精神和一定的组织能力。

4.学术交流能力

本学科硕士生应具备良好的学术表达和交流能力,既能够通过各种交流活动有效吸收本学科学术发展的前沿成果,又能够在交流中充分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听取别人的意见并完善自己的研究。

5.其他能力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特殊性质要求本学科硕士生应具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把学术研究转化为政策建议和向大众普及知识的能力,以及深入农村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并从中获取第一手资料的能力。

()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规范性要求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硕士学位论文必须符合本领域研究范式的规范,从实际问题出发提炼科学问题,并建立适当的研究框架、收集必要的方法与数据,通过实证分析获得科学问题的合理解释及其政策含义。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硕士学位论文还必须符合国家和授予单位规定的学位论文格式上的规范要求,包括篇章结构和标题、文献的引用、图表的设计、数据和计量单位的表示、专用名称和科学符号的使用等。

2.质量要求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硕士学位论文应当理论结合实际。能够合理应用已有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科学问题,并得到符合科学规律的结果。论文的文字表达应当达到学术期刊公开发表的水平。

博士学位基本要求

()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农林经济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其研究的基本内容是农林部门社会经济活动的客观规律、宏观管理政策和微观管理决策。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知识体系的核心是经济学和管理学,前者是研究经济活动客观规律的基本理论;后者既是研究宏观管理政策、提出政策建议的基本理论和工具,也是研究微观农林企业管理客观规律的基本理论与工具。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农林经济管理的研究既依赖于系统、熟练地掌握实证分析方法,也需要运用规范分析方法。前者的基本知识体系既包含经济学理论、计量经济学、运筹学、博弈论等数量分析方法,也包含实地调查、试验研究、参与式评估等实证研究方法:后者要求基于一定的价值判断进行理论和政策研究,同时也需要具有广阔的国际和历史视野。

研究农林部门的经济活动涉及农林产业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及其规律,因而必须具备必要的农学、林学、食品科学、地理学和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研究农林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涉及现实社会中的个人和群体行为,因而必须具备社会学、政治学、法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研究农林经济管理问题需要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因而研究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数学知识,尤其是高等数学的知识;研究农林生产者的福利问题同样需要具备上述多学科知识。

此外,高水平的应用性理论研究不仅需要深厚的哲学素养,需要中国和世界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也需要来自于对实践的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

()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良好的学术素养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博士生进行学术研究与创造的基础。农林经济管理博士生应具备的学术素养包括:崇尚科学、秉持真理的精神;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研究方法;宽广的知识结构;具备创新精神,善于质疑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宽容、尊重、执著、独立的学术品格;以正义和公正为基础的学术良知;把握本学科学术研究一般规律和基本范式的素质。

2.学术道德

遵守法律,遵守学术伦理,尊重他人学术成果,不得任意修改调查数据和统计数据。崇尚严谨,杜绝浮躁。不得以任何方式淡化、曲解、篡改、剽窃他人学术成果。不得任意修改计量分析结果。

()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农林经济管理博士生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辨别、选择知识的能力,运用现有工具获取所需知识的能力;对所需要的知识进行梳理、分类、归纳的能力;跟踪本学科学术研究前沿,获取新的学术信息和新的研究方法的能力;进行选择、整理的能力;以多种交流方式获取学术新知、捕捉学术发展动向的能力。

2.学术鉴别能力

学术鉴别能力是进行学术研究和科学创造的基本能力。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博士生要能够对既有文献的科学价值进行识别,去芜存菁,去伪存真;能够对获取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筛选;能够对学术命题的真伪进行判别;能够独立进行学术思考和价值判断。

3.科学研究能力

科学研究的能力包括提出问题、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研究的起点是提炼科学问题的能力,博士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应当学会从社会经济生活及文献中发现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的现实问题,并从中提炼出有学术价值的科学问题。剖析问题的能力包括:对科学问题的属性及特征进行准确分析判断,建立符合逻辑、具有理论支撑的研究框架。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独立制定具体研究计划、建立理论和实证模型、收集整理文献数据和相关信息、组织实地调查组织参与式项目的试验及评估、进行计算机分析和模拟,以及对结果提出科学解释的能力。

4.学术创新能力

创新是学术发展的动力。博士学习阶段应当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研究的能力,能够敏锐地发现社会现实与理论以及前人研究成果之间的矛盾。能够基于坚实的基本理论和严密的逻辑提出新的解释。建立科学的分析框架和实证模型加以验证,并且把新发现合理融入已有的理论体系。

5.学术交流能力

国际和国内会议是当今面对面学术交流的重要场合。博士学习阶段能够积极参与各种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能够通过各种交流方式有效吸收本领域学术发展前沿成果,同时充分展示和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能够从同行的批评和评论中吸取有益的思想和方法,以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研究。应当能够熟练运用一门外语进行学术交流。

6.其他能力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所涉及领域和对象的特点要求本学科博士生还要具备下列能力:与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沟通,有效地把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建议;通过大众传播方式把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对大众的普及知识:深入农村基层进行调查研究,与农民、基层管理和推广工作人员有效沟通,获取第一手资料:组织参与式实验、推广和评估工作:组织团队进行合作研究。

()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与综述的要求

博士论文选题必须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应与一定层次的科研项目相结合,对学科前沿领域、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应当来自于农林部门现实生产生活中,或来自于梳理、比较相关文献时发现的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实际问题,并且能够从中提炼出具有创新价值、可以通过实证方法检验的科学问题

文献综述应当系统、准确地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客观评述前人的研究成果,从而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或发现进一步研究的空间,从而把握自己选题的科学价值和创新意义,提高自己拟采用的研究框架和方法的合理性和严密性,以取得预期研究成果。

综述应包括至少如下几部分:研究的问题在农林经济管理科学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对学科发展的意义;研究的问题对提高人类福利、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所研究问题的历史沿革或提出背景:所研究问题已获得的阶段性进展或已有基础:尚未解决的问题及其原因或瓶颈;研究的思路、目标以及主要的关键科学或技术问题,技术路径和简要技术路线等。

2.规范性要求

根据学科研究的应用性质,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博士学位论文必须符合本领域的研究范式,按照学术研究的一般规律,从发现实际问题和提炼科学问题、确定研究目标内容和范围开始,明确提出可验证的假设、建立符合逻辑的研究框架,选择科学的理论和实证模型,收集必要的数据,通过实证分析的途径验证自己提出的假设,直至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找到科学的解释并讨论其政策含义。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博士学位论文还必须符合国家和学位授予单位规定的学位论文格式上的规范要求,包括篇章结构和标题、文献的引用、图表的设计、数据和计量单位的表示、专用名称和科学符号的使用等。

3.成果创新性要求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博士学位论文应当在科学研究方面有所创新;在实际问题的选择、科学问题的提炼、研究框架的建立、理论和实证模型的选择和应用等方面,应当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坚实的理论、遵循严密的逻辑有所深入,提高或修正,不能简单重复、套用已有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主要部分的研究水平应当达到在本学科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学术杂志上发表的标准。具体包括:归纳总结出农林经济管理的新规律和新定理;提出新概念,并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提出农林经济管理发展的新模式或新途径;用新方法解决社会经济问题;修正和完善前人的研究成果等。

——END

以上内容转自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网站:

https://www.acge.org.cn/encyclopediaFront/enterEncyclopediaIndex

转自:“三农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