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德文:“以自己为方法”是调查研究的最高境界
2024/1/23 14:02:00 阅读:43 发布者:
“以自己为方法”是项飙的说法,我觉得很有道理。我们做调查研究工作的都有体会,调查员是主体,不是工具,我们不是为别人做调查,只是服务于我们自己的经验质感的形成,让自己成为认识外在世界的桥梁。
很多做调查研究的人,都热衷于去学分析技术。这些技术是可以用的,可以辅助我们分析资料,但这属于“末”,真正“本” 是自己。只有具备理解能力,对经验有感觉,有分析判断的能力, 才能提出好的问题,形成好的观点,做出好的研究。
当我们自己就是“方法”的时候,再用各种分析工具,那也是很好的。这些工具会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其功能,帮助呈现经验的复杂性。
但是,当我们自己没有成为“方法”时,我们就是这些分析技术的奴隶,这些分析技术也不可能发挥其功能。
话说回来,“以自己为方法”,用最简陋的最原始的手工技术来处理数据和资料,效果也不差。甚至于,它在大多数时候,都要比用很炫的方法所呈现出来的研究更吸引人——毕竟,研究并不是一个特别需要依赖于工具的工作,它主要还是脑力劳动。
调查研究其实是没有定式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调查风格,研究风格也很不一样,没有特别的技巧和诀窍,初学者都是在模仿过程中慢慢形成自己的理解,通过多调查多写,不断训练,形成自己的风格。
所以,“以自己为方法”意味着调查研究是鼓励个人风格的。在社会学界,成熟的学者都有自己的学术风格。这是因为,我们在饱和经验训练的时候,就强调自己的主体性,“以自己为方法”。我们不仅仅是调查员、数据分析师,形成的报告需要标准化;我们还是研究员,需要投入自己的个性,形成自己的风格。
笔者很欣赏那些有个人风格的学术研究。比如,法学界的苏力,法学论文写得像小说,明明是一篇实证文章,却又不失文学之美。他的学术论文特别有想象力,特别文学化,论证过程中有起承转合,甚至还有类似于“戏剧冲突”的感觉,看得跌宕起伏 的。史学界的黄宗智,其语言特别精炼,提问题总是大开大合,材料处理刚刚好,文章有气势,这也是一种风格。政治学界的王绍光,差不多是实证研究的典范,问题和数据处理得严丝合缝,论证极其细密。社会学界的贺雪峰,也是独树一帜,文字特别朴实,没有任何修辞,提问题和论证都是单刀直入,文风之直白,农民也看得懂。
他们在学术界确实都是独一无二的,但他们共同之处都是 “以自己为方法”,理论和经验结合得特别好。
实际上,调查研究要做到“以自己为方法”,算是最高境界。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经验研究,多少都存在“两张皮”现象,理 论跟经验结合的不好,是依靠研究者用各种方法和技巧“套”上 去的,形式上是结合了,实质上并没有。但好的研究是从经验里面生发出来,如果训练成功的话,我们是可以形成自己的风格。
在学术界里,有风格的研究其实是很少的。这是因为“风格”是以自己为方法的,“自己”就把理论跟经验融为一体了,立场、观点和方法完全融会贯通了,这是学术的最高境界。
*文章节选于《做接地气的调查研究》(吕德文著,东方出版社2023年版)。
转自:“社会学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