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论文选题情况概述

2024/1/23 11:34:58  阅读:56 发布者:

作者:李厚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来源: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22(01)

摘要

博士论文选题是博士论文写作的前提和关键,也能够映射出博士培养单位的办学特色和发展方向。通过对近6年来(20152020)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论文的各类选题进行分析,发现该学科博士论文不论从研究深度还是理论广度都获得了长足发展。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特殊性,博士论文选题在学科规范性、研究明确性、逻辑严整性、操作可行性、理论价值性以及政治正确性等方面应有着进一步明确的要求,并且在研究方法、专业意识以及学科边界等方面也应跟其他学科有所区别,保持特色,所以在今后的论文指导和写作环节,应该要更加处理好科学性与宣传性、知识体系与信仰体系、学科原则与研究方法、价值立场与客观研究之间的关系,同时要不断加强管理、规范要求、强化责任、注重创新。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论文选题;选题特征;学科原则;操作方案;

博士学位论文是相关单位进行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成果体现,博士论文聚焦的是研究前沿和理论重点,代表着该领域学术的最高水平,所以它的选题就成为了博士论文写作的前提和关键。从学科发展上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只有十余年的历史,2005年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该一级学科,同时下属5个二级学科,2008年则增设了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每个二级学科都根据各培养单位的具体情况设置了不同的培养方向,这六个二级学科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学科整体。从培养单位情况来看,截至20217月,全国共有103家单位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比2015年增加一倍以上,其中既包括教育部高校和省属院校,也包括其他类型院校和科研机构等,其中北京的高校最多,上海、武汉、南京等城市数量较多,而西部如宁夏、青海、西藏等省份还没有一级学科博士点。本文收集到2015年到2020年近6年以来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论文960篇,基本覆盖了拥有一级博士点的高校或科研单位。其中具有明确二级学科归属的626篇,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级学科156篇,占全部论文的16.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31篇,占全部论文的3.2%;国外马克思主义54篇,占全部论文的5.6%;思想政治教育336篇,占全部论文的35%;中国近现代基本问题49篇,占全部论文的5.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256篇,占全部论文的26.7%;非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48篇,占全部论文的5%;另外没有明确二级学科分类信息(部分培养单位弱化甚至取消论文的二级学科分类或没有给出)的286篇,占全部论文的29.9%。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论文选题的基本情况

通过分析各个单位众多博士论文选题,具体到不同的二级学科,可以发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选题有基础性理论的挖掘与研究,如马克思主义的民生思想、财富思想、公共性思想、政党观、实践教育思想、生态和生态正义思想、社会历史观思想、调查研究思想、社会发展动力思想、劳动观、人的解放问题、资本时空属性、社会结构理论、生活理论、人的精神需要理论等。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治理问题的研究,如民族国家认同、政府公共危机治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当代中国区域公平、当代中国社会进步观和社会公正思想、当代社会的消费主义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等。关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进程,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在矛盾、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等。关注重要的中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思想,如国外的阿多诺、威廉·莱斯、诺曼·莱文、卡尔·考茨基等学者的思想,以及国内的冯定、黄枏森等学者的思想。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主要有国外马克思主义重要人物及其思想的研究,如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解读、霍克海默形而上学批判、波兰左翼思想、斯图亚特·霍尔和雷蒙·威廉斯的文化社会学批判、拉尔夫·密里本德政治理论、波伏娃女权主义、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总体性辩证法、西方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等。有关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研究,如消费社会批判理论、欧洲左翼党红绿意识形态、美国媒介霸权构建、西方马克思主义革命策略等方面。近年来关注生态领域问题及其相关人物思想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如本·阿格尔、泰德·本顿、岩佐茂、髙兹、詹姆斯·奥康纳等人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等。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总体来看,论文较少但选题较为多样和广泛,包括德里达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思想、马克思的现代国家构建思想、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民主思想、毛泽东工业发展战略思想、勒赛克尔的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列宁发展观、列宁科技观、西方左翼政党民生理论、中国共享发展理念、中国特色经济合作理论、中共第一代领导人法制思想、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视域下的民族主义、以云南为例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等。

思想政治教育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基础性理论研究,如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思想政治教育对话、审美教育等主题。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载体问题研究,如大众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品性、新中国纪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等不同方面。有关于社会发展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研究,如中国青年社会责任感、友爱及友爱教育等方面。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史及其人物思想研究,如先秦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路径、毛泽东对外宣传思想、《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道德思想、恩格斯晚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等不同方面。有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如大学生主体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高校学生工作科学化、高校生活德育、高校辅导员标准、班级建设、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微博政治参与引导、高校法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复杂性思维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与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大学生个性化教育、大学生幸福观、道德社会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大学生主流政治意识形成机制等主题,以及高校维稳、高校法治建设、高校学习型班级建设等方面。有关于中国共产党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问题研究,如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社会主义改造中的政治动员、中国参政党民主价值、中央苏区政治动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主导的道德重建、新中国初期农民利益需求与政治认同、生态文明建设与公众参与、公民核心价值观教育、干部教育文化的建设、农民思想政治教育、青年农民工的正确价值观培育、马来西亚华校道德教育等不同方面。有关于文化心理与意识形态问题研究,如邓小平政治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当代中国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中国主旋律影视剧表达主流意识形态、文化帝国主义思潮、价值冲突与价值认同、生态文化与国民生态意识塑造、普列汉诺夫文化理论、苏联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中国对美文化软实力、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党的意识形态认同、诚信文化建设、马克思主义心理思想、国家社会心态培育、现代民众优良人格培育、等不同方面的主题。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主要有比较宏观的基本问题研究,如中国式民主的逻辑形成、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的“中苏大论战”、两岸关系与中共对台战略和政策(19491966)等主题。有近现代史中某一个领域的问题研究,比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归国留学生群体的政治认同(19491956)、中国少年共产党群体(19191931)、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民性改造(19341949)、孙中山政党思想转变、新中国成立初期天津妇女发展(19491956)、中关村试验区创立与早期发展(19801992)等主题的研究。还有一些其他领域的主题,如藏传佛教伦理思想在构建和谐藏族社会关系中的价值等研究。

调研搜集到的论文选题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没有具体的二级学科信息,有些大体可以判断出学科归属,有的则无法判断。总的来说,这部分选题涉及面都比较广,有些倾向于相近学科归属,并且有着交叉学科的特征。其中,有哲学学科中伦理学偏向的选题,如罗尔斯与诺齐克正义观、当代中国学术道德问题等。有新闻传播学偏向的选题,如以《中国文化》为研究视角看延安时期中共话语体系的建设、以《共产党人》看延安时期党的建设、传播学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晨报副刊》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大众传媒与中国共产党执政、国产电影的发展历程及其意识形态功能等问题的研究。有法学学科中法理学偏向论文选题,如董必武“人民司法”思想、中国反腐倡廉协同性等问题的研究。有经济学偏向的论文选题,如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建设、俄罗斯能源经济政治化、中国环境经济政策、中国所有制结构演变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国家最低工资制度等问题的研究,也有重点考察地方经济发展问题的,如以浙江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样本研究幸福企业的构建问题、研究甘肃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等。有政治学偏向的论文选题,如中国民族国家观念发展、振兴东北与深化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国共两党涉陆涉台外交政策、中共第一代领导人的法制思想、中国环境审计制度、霍耐特的正义观、村域经济与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在扶贫开发领域合作、农村城镇化中的生态环境建设、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基于世界市场的国际体系演进、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基层党组织建设、苏共高层领导人的理论素养与苏联兴亡关系等不同方面的研究。有社会学偏向的论文选题,如当代中国缩小城乡差别、韩国发展型国家形成、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体系、中国能源战略、郑传道改革思想、中国社会转型期“二代”现象、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城中村村民政治参与等不同主题的研究。此外,军事类院校的论文选题具有较为鲜明的军事学科偏向,如马克思主义海权观与当代中国海洋法治建设、马克思主义与和平、中国军人精神的自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形象及其价值等问题的研究。

博士论文选题的基本特征和主要问题

好的选题应该聚焦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关切,同时又要与所在院系的办学特点和导师专长相统一,选题要从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出发,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学术敏锐性去捕捉有意义的问题。事实上,有了选题就基本能够圈定出论文写作的范围、研究的领域、文章的结构以及使用的方法,从而能够进一步评估出整个论文的内在品质、理论价值、可操作的程度以及可挖掘的潜力。

通过前文的分类比较可以看出,近千篇选题总体上反映了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所关注的重点和前沿问题,这体现了相关单位的博士培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研究的精细化程度也在不断增强,而与此同时,关于马克思学科论文选题,有一些问题值得特别注意:

(一)学科规范性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该具有清晰的研究范围和研究规则,虽然只有十多年的历史,但是随着学科的不断自我发展,在这个问题上要不断明确和重视。规范性是一个学科能够立足并能够健康发展的前提所在,也是搞好学科建设和优化论文写作最需要遵守的原则之一。学科规范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研究内容上要属于或归靠马克思主义的人物、流派和思想,不能张冠李戴、借此而言其他;第二个是在方法上和价值观上要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基本要求,要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严谨性、真理性和科学性,绝对不能有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绝不能打着红旗反红旗。选题中涉及到偏向相关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情况时,学科规范性问题尤其值得注意,例如罗尔斯、齐泽克等西方思想家并不是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中虽然会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评论,也会在其专著和论文中涉及到关于马克思思想的诸多观点,但是却不能够确保这些思想就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如果作为博士论文选题进行专门研究容易出现研究偏差,同时也容易对思想家的价值立场和意识形态倾向把握不准,最终导致各种写作问题。有些选题很难看出学科归属,这种现象也应该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化,马克思主义涉及的主题应该与其他学科的主题有着鲜明的区分度,随着学科发展的不断成熟,这种区分度应在选题上就直接体现出来。例如,学术道德、民族国家观念、发展型国家的形成等主题并没有明显的马克思主义特征,可能会导致思想立场不坚定的问题,大学生创业政策体系、中国残疾人事业、中国环境审计制度等主题并没有严格的学科边界意识,可能会导致研究方法模糊的问题,俄罗斯能源经济、甘肃文化产业、浙江省投资集团构建幸福企业等主题特别聚焦地方区域问题,也有可能会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性阐释不足的衍生问题。

(二)研究明确性问题

博士论文选题应该做到研究主题明确,研究对象清晰具体,要与学科基本研究范围重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级学科为例,收集到的论文一部分侧重于关注经典作家的基础性理论,一部分侧重关注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国家发展和社会治理层面的理论研究,前者强调基本原理的阐发,注重理论联系现实,后者则通过现实问题的切入来寻找基础性的理论资源,积极探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解答当前中国发展过程中各种问题的有效答案,但是不管侧重于哪个方面和哪种写法,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深挖还是稍显不够,原著还需进一步地得到阐释,如果不注意立足原典,很容易致使论文写作上出现根基不稳,论理不深,说事不透的现象。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应强调其学科的“基础性”和“原理性”,所谓“基础”,就是更加侧重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主题上应该立足基础,多研究这些理论的历史和起源,探讨理论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进程,更多地关注原著和文本的思想资源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要与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科做出清晰的区分,前者更加强调的是基础性原理的阐释,而后者应该有明确的时间断代和范围界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应该发挥好它的基础性、领衔性作用,很多本不应该属于该学科的论文都归属其中,这样造成的伤害就是自身定位会越来越不清,错过自身修复的机会,使得学科发展受到阻碍。

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因为该学科与其他学科有内容重合之处,所以选题数量最少,该学科强调的是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和时代价值,侧重的是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和表达方式,可以从国别史、专题史、阶段史等不同角度开展研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种现实层面的原因往往达不到要求,导致近年来该学科选题较为杂乱,值得引起关注。

(三)逻辑严整性问题

论文选题要注重内在逻辑性,也就是主题和概念能够符合学科基本要求、能够为学科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以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学科为例,该学科跟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一样,应从历史演进的角度,运用史学研究的方法来探讨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以及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问题,研究在这个过程中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中央多次强调了要加强党史和国史的正确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学科是有具体的学术使命和研究诉求的学科,这一点要与历史学一级学科做出明确的区分,一些选题应该更加注重达到这个目标,如果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而没有任何关于中国共产党的表述和论断,那就如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没有任何提及马克思一样,是不符合要求的。

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而言,该学科论文数量很多,从近年的情况来看,涉及的领域有基础性理论、重要人物思想,国家治理和政党制度,以及新时代重大发展问题等多个方面,整体上涵盖了理论、历史以及实践等多个层面,历史跨度较大,关联的相关学科较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与法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容易跨界到相关学科之中,同时也容易与其他二级学科相互跨越,难以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地位和理论界域,这样容易使得论文特色感不强,导致写作水平参差不齐。从研究方法上来看,由于该学科跟其他学科有较多重合的范围,致使在研究过程中各种社科研究方法交叉使用。一般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偏重于定性的、文献的、宏观的研究风格,而当前也见到不少混合使用定量的、微观的、案例的、实证计量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这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现在无法有效判断这种冲击带来的影响有多大。

(四)操作可行性问题

论文选题要具有切实的可实施性,学生要能够在导师的指导下按照学科要求完成论文写作。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例,该学科与教育学科的很多问题结合在一起,并且十分关注高校具体教育实践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例如学生工作、辅导员工作、班级建设、院系关系、道德培养、干部教育、高校维稳等,这种研究侧重占据了该学科论文选题的相当大的一部分,这代表了高校(博士培养单位的主体)较为关注自身发展问题,也易于调查研究。在选题方式上,不能过于追求分析具体问题(带有破折号的副标题,从而对研究范围和对象有很具体限制,如某高校、某城市、某案例的限制词),这样会牺牲掉对理论一般性的详细论述,而过于聚焦特殊现象和特殊问题,孤例难证,只能停留在描述层面上,从而缺少理论信服力。此外,该学科的不少选题视野宏大,近年来逐渐对新媒体传播、文化认同、意识形态渗透、社会心态等前沿领域保持了较多的理论关注,但也有部分论文选题学科分类不明,摘要表述不够规范,培养单位反馈回来的资料无法表明该论文的学科分类情况,而且有不少从论文和摘要上都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基本要求,而且感觉不是该学科能够驾驭的主题,这个要特别注意。

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操作可行性问题还体现在众多没有明确二级学科归属的论文上,虽然选题的灵活性和宽泛性会带来写作的创新空间,也能够体现培养单位的办学特色以及培养导师的多元研究背景,但是这些特征也可能带来的是写作内容和方法的不确定性,学生把握不了,从而也会导致整个论文写作、答辩、评审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也就是说,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排除培养单位对学生论文管理不够完善、对学科建设目标不够清晰、对院系发展定位不够明确、对论文要求把关不够严格的问题,要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

 

  

(五)理论价值性问题

 

论文选题的关键在于理论价值,也就是主题应具有时代性、针对性和效用性,能够反映学术热点和理论前沿,或者是对有难度的基础理论问题进行充分阐释。在近年来的选题倾向上,大致可以分为理论概念、学术流派、人物思想、现实问题、实践热点、观念比较等几个类别,每个类别亦会根据具体主题而进行历史断代、对象细分以及案例择取等具体写作方式。事实上,每种类别和写法的选取都有着自身的理论价值,但就其价值类别来看,可以划分为翻译评介、深度阐释、观点创造、比较鉴别、史料爬梳等方面。近年来的选题较多关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重要流派和代表人物,特别是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绿色政党、激进政治、新帝国主义等领域,这类选题需要对原文资料进行翻译评介,对外语的要求较高,其理论贡献较为直接,也能够及时地传播新理论、新思想,但是就以往的效果来看,这类论文容易停留在基础水平之上,缺少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也缺少对中国问题的有效关注,从而会产生研究西方理论的价值立场缺失、情感态度不明,甚至会出现越研究越偏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负面结果。此外,不少选题试图挖掘基础性、创始性的理论,例如研究英国的文化马克思主义,虽然学派已经成为过去时,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已经解散,但是该中心的学者很多思想在当下仍旧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对马克思思想的创新价值不言而喻,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发展问题不可或缺的理论资源,但要让论文有价值,这就需要考验学生对理论进行深度阐释和时代创新解读的能力,这是较大的挑战。同样的,对于选取历史断代类的选题,常常有开创性、填补性的贡献,但写作上需要不断收集考据、整合梳理、同类旁证各类史料,并且转换研究视角、更新写作方式以及创新比较各类观点,所以学生要能够实现“选题价值高”与“写作完成好”之间的平衡。

 

(六)政治正确性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论文需要特别注重政治立场和情感态度的问题,并且要将其视为一切论文工作的前提。从选题的视角来看,政治正确就需要在题目中不能有违背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的概念词句,其涉及的人物和思想也不能够脱离学科允许的写作范围。在这个问题上,每个培养单位基本做到了严格把关,但是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例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的主旨应该紧密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发展、完善的整个历史演进历程,寻求这种历程背后的规律、意义及其价值。要实现这一目标最关键的就是要建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与热爱,是带着情感的科学研究,是有明确立场的理论探索,坚持正确的学科立场才能够在即使面对同样的研究对象时维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的特殊性、正确性、宣传性和规范性,而一些题目“学科感”不强,主题较泛化,这样难以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此外,这类现象也体现在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学科之中,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二级学科,其选题和写作都应与历史学科保持不同,一些选题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向和价值立场,去除中国共产党的所有元素。

另外,由于受到西方后现代主义史学思潮的影响,如微观史、文化史、心态史等领域的研究,历史研究的价值立场和情感态度也发生了改变,不少人对历史问题产生了离经叛道的理解,并推崇备至,这个现象要引起重视。事实上,历史研究需要遵守基本的原则和方法,如果没有统一的思想立场,没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和理解,那么对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的研究就很容易陷入到历史虚无主义之中,这种现象在近几年的论文都有出现,这背后的原因是多样的,甚至涉及到了更深层次的学术话语霸权以及意识形态渗透等问题,这些事情对学科发展极为不利。

博士论文选题的基本原则和操作策略

正如通过人的脉象能够把握身体健康状况一样,本文调研汇总而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论文选题能够反映出各个培养单位自身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特点。论文选题看似学生的自主行为,具有主观性,但实际上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不顾实际条件任意而选的,它受到各种现实条件影响,且与培育单位一系列的历史传统和发展现状密切相关。博士人才培养过程的优劣、科学与否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博士论文选题能够反推出人才培养过程中目标定位、研究方向、教学计划、大纲设计、招生倾向、课程设置、课程教学、论文开题、综合考试答辩、导师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所以,我们要以博士论文选题为视角切入,通过宏观和微观层次对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提出建议。

(一)宏观原则和指导精神层面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博士论文写作要特别理解和处理好几个重大的关系:

1.科学性和宣传性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体现在它正确、合理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它是关于人类、社会和历史等领域的客观真理,所以,人们能够以理论化、系统化的方式来学习马克思主义。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还有宣传性,它体现在理论需要通过人们的实践才能实现出来,这就需要通过理论宣传来武装头脑,不断加强社会民众的认知和理解。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需要培养一批批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所以需要不断地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理论和道路的认同与自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宣传性是根本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立、学科的发展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的研究和探索,而宣传性则是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不仅要教授理论知识,更要承担重要的宣传教育使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从来不回避意识形态问题,反而当前要通过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强化理论学习者的历史觉悟和政治意识,以此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具体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论文本身,它必然是既肩负着理论研究的学术使命,又承担着意识形态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任务。

 2.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的知识体系,它有着系统的内容结构和规范的表述方式,并且在一级学科形成之后逐渐发展和完善。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还需要从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变,即将怀着认同、理解、信服的情感来研究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理论基础,不论是科学研究还是教学活动,都要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处理好“知识”和“信仰”之间的辩证关系,“学”和“信”是内在有机统一的,“学”是为了“信”,“信”了能够更好地“学”,“信”与“学”都是为了“实践”。带着信念与信仰从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性和人民性的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掌握群众,才能真正成为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力量,才能真正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才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博士论文写作中,需要特别强调“学”“信”结合,有着正确的立场、坚定的信念和饱满的情感,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殊使命和学科价值所在。

 3.学科原则和研究内容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十余年的发展历史,就是从自我确证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走来,它逐渐与其他邻近学科保持差异和特色,吸收借鉴、成长壮大,从而形成一门独立的、自洽的一级学科。在学科内部,学科原则意味着统一性和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二级学科不是孤立分散、互不关联、各自为政的,而是要实现不同二级学科的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最后是价值立场和客观研究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是带有信仰、倾向和情感的研究,这是该学科的基本特点。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人文社科研究都具有一定的价值立场,纯粹客观的研究内容是没有的,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不管是对历史史料的记载,还是对社会现象的评述,抑或是对人类行为的分析,所有关于社会历史的研究都不同程度地赋予了人的情感、价值和观念,人们只有在古今价值的对话中才能实现对历史的理解和社会的认知,只有带着明晰的价值立场才能够完成理论研究和学科发展的目标使命,这也是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原因所在。研究的立场是价值层面的要求,它与研究的客观性是辩证统一的,两者并不冲突,后者是操作层面的,是我们需要严格遵守的。研究的客观性要求在论文选题和研究中尊重学术规范和基本事实,重视史料、数据和证据,不能因为持有价值立场就可以篡改历史、主观编排、天马行空、肆意而为。不仅如此,人类只有通过正确的价值立场才能真正将包裹在各种价值之中的规律找寻出来,从而获得社会科学的真理。

(二)微观操作层面

1.重视博士论文选题工作,开题报告严格进行。

开题报告是学生获得论文写作资格的第一个环节,严格做好这个阶段的工作有利于整个后续论文写作的顺利进行。开题时间不宜过早,这样会让学生把自己的研究视野限定在很小的范围内,影响其知识面的拓展,也不能由于时间过于滞后而缩短论文写作时间。开题报告主要考察学生对选题的认识和理解情况,并且应该审核学生能否有完成论文的资质,甚至可以参考借鉴课题评审立项的模式,实施盲审盲评,严格把关,设置通过门槛,把问题防范在源头,隐患拖到后期会激发出更大的问题。

2.注重前期成果的积累与发表,博士论文题目可以进行公示。

论文选题代表的是学生学术生涯的研究领域和专长,博士论文题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定范围内的公示,这代表了该学生的学术方向和发展目标,学生论文选题的公示可以展示学生的风貌和形象,也可以算作是一种激励和促进,使学生认识到论文选题的重要性和神圣性。培养单位可以协助学生围绕选题发表一定的前期成果,以此促进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不一定是核心期刊,但也要多练手,勤写作,多发表,通过这些方式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术自信。

  3.重视博士生导师的指导。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导师应该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在制度的范围内既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但也绝对不能过分宽容,博士培养要保证质量就应该做到严格把关,同时论文主题的选择最好要纳入进导师的研究方向和专长之中,最好要有导师的课题作为支撑,可以是其中的子课题或者子方向,这样可以形成学术研究的团队,联合攻关,互相激励促进,形成研究合力,从而避免孤军奋战,由此导师也能够发挥自己的指导优势,提供各个方面的有针对性的帮助。

 4.重视博士论文选题的规范性和专业性。

博士论文选题不能够超出该学科允许的范围,要符合国家学科设置的专业要求和培养单位的培养目标,凡是题目和论证都不符合学科要求和专业标准的不建议在该学科点下获得学位,避免鱼龙混杂、大杂烩的局面出现。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越来越规范化和制度化,学科已经具有了一支专业知识好、业务素质高的博士生导师队伍,今后跨学科带博士,“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将会越来越少。在论文选题上,要多方协力,保障论文选题更加专业化,更加符合马克思主义各个二级学科的具体要求,要特别注意解决好丢失学科特色和逾越研究边界的问题。

  5.重视博士论文题目的实效性,基础性理论要对时代问题进行观照。

在论文的选题和写作过程中,实效性是应该予以坚持的原则,学生应该关注国际国内时政,具有国际视野、大局意识和问题意识,能够积极地发掘社会现实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性研究来说,也要不断地回应现实,不能就理论谈理论,陷入空洞的论证循环之中,理论因为现实问题才会焕发出它的活力,现实问题有了理论的解释才能迎刃而解。实效强调的是关注现实,注意效果,立场正确,解答问题,培养单位要在教学设计、课程安排、组织调研、考试考核等多个方面进行教育和引导,而实效性评价也可以成为今后本学科论文选题新的改革方向。

6.注重研究方法的规范使用。

各培养单位要积极地给博士开设方法论课程,或者开展关于方法论的文献研读和讨论活动,让学生学习借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名家、大家们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培养学生的学科意识和规范意识,增强合理使用和正确辨别研究方法的能力。要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定性研究的基本规则,积极使用例如史料爬梳、理论考据、文献比证、概念阐释、理论归纳、宏观抽象等经典社科研究方法。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服务论文的论证,在不违背学科原则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引入数据分析、微观案例、数学统计、实证计量、理论模型等定量研究方法作为有效补充,以此增强论文的解释力、创新度和逻辑性。

7.注重博士论文的后续管理,形成论文研究评价的综合系统。

博士论文是单位发展和学科建设成效的集中展现,博士论文通过答辩后,其论文结集成册,形成数据库和成果库能够发挥重要的价值。作为研究传承和理论延续,数年来的博士论文成果汇总在一起将会是培养单位的重要思想财富。为了能够更好地维护论文数据库,有效地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各个培养单位可以适时建立博士论文的完整管理机制。同时,可以对博士论文进行后续监测和孵化,以论文为载体,追踪该学生后续的学术生涯发展,适时实施后续课题、出版等资助和奖励,鼓励学生对博士论文进行深入后续研究,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博士论文的理论作用和社会贡献。

转自:“马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