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如何构建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

2024/1/23 9:36:12  阅读:35 发布者:

什么样的高校师生关系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又该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呢?除此之外,从导师的角度出发,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呢?如果你也感兴趣,请和小编跟随作者的视野一起深入探讨吧!

吴玥乐 韩霞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教育科学》2020年第3

高校导学关系的协同共建

基于导师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

在高等教育阶段,师生冲突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尤其是研究生导师和学生间矛盾激化不仅导致严重后果,还会造成广泛的社会影响。为探究影响导学关系的关键要素,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高校研究生导师为研究对象,基于开放式深度访谈,通过编码处理,识别导学关系影响因素,发现关键要素可分为招生选择、管理模式、能力培养、沟通交流、分歧矛盾解决五类。可以通过完善事前说明和双向匹配的招生制度、实现科学化和人性化的培养模式、兼顾专业化与个性化的培养机制、建立自由平等和尊重信任的培养体系、构建导学协同发展的制度环境等路径构建良性和谐的导学关系。

关键词

师生关系;导学关系

研究生教育;深度访谈

高校的师生关系一直被社会关注。在研究生教育阶段,构建良性和谐的导学关系,不仅可以防止矛盾冲突的产生,也会对研究生成长以及研究生培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师和学生二者的角色定位和社会效能不断改变,如何推进双主体协同发展是良性和谐导学关系的关键。

导学关系的内涵

导学关系是一种“教学关系”,导师指导研究生学习研究生课程、参与研究课题、撰写论文,并以此为载体教会学生如何为学、如何为人。[1]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导师提出了研究生培养的“全面性、全程性、全要素性”三个方面的要求。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导学关系内涵进行实质分析。有学者提出无论是博士生导师还是科研团队负责人,在他们作为导师的过程中师生互动对学生和团队具有重要影响。

导学关系除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训,还包括感染力和激发学习的兴趣。[2]涂艳国从文化角度指出文化共同体是重构导学关系的核心,师生要培养共同价值观,形成强烈的归属感与认同感。[3]从心理角度,牟晖认为师生关系的本质是导师与研究生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核心是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情感关系与认知关系。[4]总的来说,导学关系是在学术逻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教育关系、经济关系、心理关系、合作关系、情感关系。

学者们分别采用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方法去探索影响导学关系的关键因素。量化研究多通过大规模投放问卷收集数据,在分析统计结果的基础上总结影响因素。有学者从人际关系的角度研究导学关系,通过交流系统方法和行为关系模型阐明监督过程中指导与评估之间的张力,分析博士生偏爱风格,并对指导者和博士生匹配提出建议。[5]有研究发现,导师专业技能、学生工作量、学科领域、互动频率等因素皆影响合作满意度和效果。[6]质性研究学者则多着眼于内在特质,通过理论构建导学关系架构。

还有学者调查了博士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以及共同工作的方式,探究导师对学生的分配及指导的持续性对学生的进步及满意度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导师建立了良好人际工作关系的学生更有可能取得良好的进展并感到满意。[7]王燕华从交往理性、生活世界、话语伦理三方面建构新型研究生导学关系,解决导学关系工具理性泛滥的现代性困境,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8]楼成礼认为表面上导学关系失落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导师和研究生比例严重失调,然而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现行导师体制的不合理。[9]

总体上看,目前相关研究多集中于从学生角度进行调查和分析,关于双重主体中导师方的研究相对薄弱。现有质性研究多通过建构理论和论述分析来探析导学关系,欠缺直观真实详细的事实论据。本研究结合问卷调查,重点针对研究生导师进行开放式深度访谈,力求从导师视角识别和分析导学关系的影响因素,探寻导学关系协同发展的路径,为研究生培养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与设计

()质、量研究的结合

在进行质性研究之前,基于对导学关系作用机理的分析,面向研究生群体通过抽样调查方式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双一流”高校多类学科、多个年级的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共回收有效问卷1158份。在问卷调查基础上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从学生的角度,师资队伍与资源对导学关系的影响最为显著。并且导师专业素养和学识在所有导学关系评价指标中处于最关键地位,与导学关系总体建设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师资质量的影响尤为突出。在问卷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导师群体进行深度访谈,旨在从导师视角探究导学关系的矛盾点,有效识别导学关系建设中的关键要素,为导学关系的协同构建提供着力点。

()访谈目标及设计

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度访谈多位研究生导师来探索影响导师和学生关系的关键因素。对导师进行的深度访谈皆基于开放式访谈提纲进行,其中访谈提纲是在结合从学生角度出发的量化研究结果和理论文献的基础上设计而成。在访谈前会让被访谈者充分了解本次访谈目的和内容,在访谈中记录访谈札记,以及在访谈后进行录音的逐字转录。

()样本选择

基于匿名保密原则,本文通过建立受访人编号系统,将访谈信息与受访者的姓名分离,在访谈转录和研究分析中使用编号而不是受访人的姓名,并且将导师专业方向概括为经管、社科、工科、理科等大类,以此实现对受访者隐私的保护。

为了保证受访者的代表性和异质性,本研究综合考虑专业、性别、年龄、导师海外教育背景、导师职称、职务范围等多方面因素,选定不同层次的相关访谈对象,共邀请了7位“双一流”高校研究生导师接受访谈。其中A1,A2,A3是学科带头人,也是“立德树人”的典范,A4,A5是杰出青年教师代表,A6,A7是兼顾教学科研的一线管理人员(见表1)

导学关系协同共建关键要素分析

通过对深度访谈内容的筛选提炼和整合分析,对导学关系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并根据不同范畴将意义单元分类。一方面基于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结果,从导师层面上整理和分析,另一方面对照已有量化分析结果,力图发现导学关系协同共建的关键因素。访谈结果的整理和分析首先是筛选有效语句,7位受访者的访谈内容共892个有效陈述句。再对其进行提炼和归纳,得到不同意义单元,在此基础上总结范畴类别和对应的影响因素。经过初步归类,得到27项初步概念类别,包括5类范畴和22项具体影响因素(见图1)

在明确了影响导学关系的关键要素基础上,根据深度访谈结果和量化分析结果,对每个范畴内的因素进行具体对照分析,并且提出改善的合理建议。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所指的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培养过程和培养目标上有所差别,因此具体分析中必要时会将“研究生”群体拆分。

()招生选择

很多受访者都反复强调防止产生导学关系矛盾的最根本的做法是应该在导学关系建立的初始阶段进行防范,即让导师和学生都进行合理选择。合理的招生选择需要保证两大条件:一是增强导师和学生的了解程度;二是导学双方目标计划没有不可调和的冲突矛盾。如果毕业标准高于普通标准,或者是涉密专业的科研不适合打算要出国深造的同学,导师必须事前说明,要让学生有心理准备;如果学生不能适应则需要仔细考虑、改变选择;如果导师觉得学生不合适则应该适当规劝。

建立良好的导学关系的关键途径是在招生选择阶段重视性格、能力和选拔标准三类基础要素。性格是影响相处的根本因素,会决定学生与导师相处是否和谐;导师必须了解学生的能力,需要清楚其是否适合科研以及适合何种学习;导师需要明确成绩最好或是能力最强并不能作为唯一评判标准,选拔过程中一定要选最适合的学生。

()管理模式

1.根据学生数量选择模式类型

管理模式选择的基础是培养规模。“双一流高校”普遍对于研究生导师招生数量有限制,一般情况下,一名教授每年只能招收一名博士研究生,最多招收三名硕士。但是因为有课题组或是研究团队,以及“硕转博”的情况,所以会形成多种管理模式,总结起来有以下三种(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导师指导学生数量较少的时候多采用直接负责制,而指导学生数量较多的时候多采用集体指导,指导学生数量形成规模后多采用项目团队模式。学生数量的增多必然会增加导学关系中问题的多样性,对管理模式有效性和全面性要求也会提高,必须进行合理选择。

2.建立诚信互信、公平公正的管理制度

实现信息透明公开,保证团队标准完全一样,没有偏袒是团队建设和建立良好导学关系的重要原则;实现制度管理,保证制度执行的严格性和灵活性是避免和解决矛盾的关键条件。导师对学生进行管理最根本的原则是公平透明,管理制度制定后,面向所有人公开,且不能朝令夕改,所有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另外,管理制度需要根据学校整体要求和环境及时调整。

3.实现紧密团结、发挥优势的效果

“双一流”高校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通常具有深厚的底蕴和强大的基础,依托传承下来的传统方向,进行有计划、有规模的科研活动,可以充分发挥个体能力和协同效应。增强团队凝聚力有利于集中导师和学生的力量一起申请课题、进行科研并完成研究,从而形成良性互动,营造规避矛盾、相互促进、友好和谐的氛围。在这三种模式中,集体指导尤其具有此方面的优势。在此模式中通过实行双规管理、双向管理能够有效解决导学矛盾,与中学的班集体类似。

()能力培养

1.支持帮助

因为科研具有周期长、不确定性高等特点,学生和导师都可能会面临巨大压力。根据两类主体反馈,导师为学生提供支持帮助是建立良好导学关系的核心因素。这样不仅可以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建立良好的导学关系,还有利于培育新的研究方向,实现突破,调动师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实现“双一流”高校建设人才培养目标。

2.因材施教

学生主体特征不同,所需培养和指导的方法也截然不同,因此,导师必须懂得因材施教,所有的受访者都强调了这一点。这也符合量化分析结果,即学生认为因材施教、启发思路、支持探索较为重要。从量化研究中具体的参数结果来看,有科研兴趣与全日制教育对导学关系具有正向影响。起初导师对学生没有足够了解不能立刻清楚判断,而在经过相处之后,在发展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彰显出特点。

3.实验室风气

对研究生最基础的要求即为科研能力,发论文、做项目皆为基本任务。而人总是有惰性的,一味地要求和批评只会加剧关系恶化。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表示以身作则,以实验室或是项目组的团体气氛感染每一名学生是最合适的方法。并且,研究生在经过多年的教育后大多都已经形成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习惯,因此研究生导师指导时必须注意学生的习惯,不能过于积极地“一切包办”,也不能过于消极地“完全放养”。

4.硕博区别

硕士与博士的培养是有区别的。对硕士的要求是最基本的专业能力和素质,而对博士的要求除了专业面要宽、研究要深入之外,还要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和组织协调能力。对于博士来说,都是钻研某一具体方向,在其研究领域应该比导师强才行,导师指导多是方法性的指导,具体的问题一定靠自己去解决。因此,导师对待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应该注意不同主体需求的区别。此外,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类型差别也要加以区分。[10]

()沟通交流

1.心理发展

研究生教育阶段,学生在专业学习、科学研究、未来发展等方面都面临很大压力。有学者发现,将近有41%的研究生被判定为中度到重度焦虑,39%的研究生被认为有中度到重度抑郁,同等情况下,普通人群中的焦虑和抑郁人数仅占6%。研究生患抑郁症的概率更高,是普通人的6倍。50%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的研究生,并不认为他们的主要导师或顾问提供了“真正”的指导。[11]从学生角度进行的实证分析量化结果也显示,心灵成长感受等体现师生深层次交流影响的“软指标”评价相对较低。因此,导师要花时间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倾听和了解学生的心理困惑和成长诉求,在关注学生学术能力和专业水平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2.交流沟通

沟通频率方面。以部分理工科专业(A2,A4,A5)为代表,导师办公室就在学生机位边上,使得随时见面成为可能。如此便利的沟通环境有利于把握学生动向,避免产生矛盾,及时解决问题,适度提出建议。双方多多沟通有利于解决导学关系存在的问题。

沟通方式方面。导师应该多种方式结合和学生保持良好沟通。沟通交流的方式包括固定组会、面对面交流、线上交流等。因为学生研究方向不一样,研究进展也截然不同,因此经常单独沟通十分必要。沟通内容方面。

除了给予学业指导,导师应该适度关心学生生活。关于个人生活,A1,A3,A4,A5,A6,A7受访者都表示如果学生主动沟通或是求助将会帮助学生解决,否则不会主动询问。一方面要保护学生隐私,导师不同于父母,需要把握好距离;另一方面要建立信任关系,如果学生信任会主动沟通,反之则没有帮助。

()分歧矛盾解决

1.理性区分学术争论和个人感情

由于学术问题具有探索性和严谨性,所以导师和学生在组会激烈讨论是合理的,讨论学术可以各抒己见,但是不能把学术问题和个人感情混为一谈。导师在告诫自己不要情绪化的同时,可以借助项目团队的方式规避学生和导师双方因情绪化出现的矛盾。正如前文所述,项目团队通常由多名教师和学生组成,分别负责技术、实践等不同任务。所有成员构成一个总体组,依照项目的明确目标和考核指标,共同讨论,进而高效专业地解决争论。

2.完善制度规定,建立平等关系

现阶段,研究生培养以导师负责制为主。导师和学生如何理解这个制度是关键。如果导师认为导师负责制意味着绝对管理,导师的命令和指示学生不可违背,则理解太过偏颇,把自己的权利过度放大;如果学生认为导师负责制意味着绝对服从,把导师看作老板,则是把自己的权利过度看低;如果把师生关系类比为雇佣关系,将学生看成被雇佣者,则会激化师生矛盾,并且难以调解。导师负责制建立在平等关系基础之上,如果基本的平等关系消失就会产生矛盾。

3.重视双方利益,实现和谐相处

不可否认,教学相长来自相互信任的导学关系。如果导师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根本不考虑学生利益,也不考虑学生未来,同样地,学生也不会考虑导师的感受。受访者A2表示,要想解决导学关系失范带来的问题,应该更多从导师的角度进行分析。因为导师处于相对优势的地位,如果出现导师与学生紧张关系的情况,首先会被认为是导师的责任。导师不要过分责怪学生,要更多从学生角度进行思考,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导学关系问题出现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对于部分导师来说需要转变思路,不要只关注个人利益或是不要只关注学生某一方面发展,如果能以学生整体发展和实际需求为目标,将会大大减少师生矛盾产生的可能。

推进导学关系协同发展的路径及建议

()完善事前说明和双向匹配的招生制度

事前说明和双向匹配判断是避免导学关系矛盾的有效方式,我国高校的研究生招生制度正在向这一方向转变。硕转博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和申请考核制的广泛应用,为学生和导师的交流提供了更多机会,使得学生从本科生阶段就开始跟随导师进行学习和交流成为可能。在招生阶段避免不可调和的矛盾,保证师生彼此了解是从源头上解决师生矛盾问题的关键。导师在招生沟通阶段应当提前说明本专业的难度和未来发展前景,并应尽力了解学生能力性格,学生可主动说明自己的计划目标,便于导师和学生进行双向判断。

()实现科学化和人性化的培养模式

不同专业、不同导师的团队都有其独特特征。针对不同学生规模和特性,导师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积累管理经验,逐步实现科学化、人性化管理,从而实现良好和谐的导学关系。师资队伍与管理模式不仅是导学关系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导学关系良性发展的有效保障,具备良好师德修养的导师更易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导学关系,团队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学习能力、开阔专业视野,恰当灵活的管理模式能够帮助学生适应整体学习环境。

()兼顾专业化与个性化的培养机制

研究生培养一定要考虑学生综合素质,不能只片面关注成绩和论文,这样才能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学生的兴趣、能力、发展需求都需要被尊重,其校园生活和心灵感受都需要被关心,需要导师提供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每个学生都有主观能动性,同时也都有惰性,导师应该采取合理方式进行鞭策约束或是激励,重点注意以不同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开展科研工作。

()建立自由平等和尊重信任的培养体系

现有的培养体系主要指导师的结构培养体系,能够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一个较好的培养环境,但是也要注意给学院和导师更多一点的自由度,要充分相信所有的导师和学生。理想的导学互动模式是导师和学生可以基于平等关系,彼此尊重且心理舒服。双方都要保持权威性与平等性之间的平衡,这既能维护导师的权威,又能给研究生一定的学术自由和个性发展空间;既能带给双方清晰的界限、规则,又能灵活、舒适、平等地交流交往。

()构建导学关系协同发展的制度环境

导师在导学关系中被赋予了法定的权威地位,这种权威在形式上是通过国家法律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等层面固定下来的,对研究生的学习、工作以及科研工作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尤其在研究生论文发表、更换导师、毕业答辩等学业环节拥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和决定权。因此在制定相关制度和流程时,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实际需求,以学生权利为中心。导师应该正确理解导师负责制,明确在导学关系中自己的责任定位和引领作用,避免情绪化行为,重视研究生的诉求和发展,以保障学生利益为宗旨,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转自:“质化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