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可调三金属TM-NiFe催化剂提高CO2RR选择性

2024/1/17 14:44:12  阅读:92 发布者:

文献信息

文献题目:Tunable trimetallic TM-NiFe catalysts for enhancing the products selectivity of CO2 electroreduction

所属期刊:Fuel

发表时间:2023.03.01

https://doi.org/10.1016/j.fuel.2022.127026

全文总览

多金属催化剂的协同作用在调节CO2理化性质方面具有显著的潜力,为提高电催化性能提供了一系列三金属TM-NiFe催化剂,并通过创建二维活火山曲线进行了筛选。此外,通过密度泛函理论对TM-NiFe催化剂CO2RR产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Zn-NiFe表现出较好的CO2RRCO性能,具有0.697 V的低过电位。CO*Zn-NiFe表面的吸附强度稍弱,有利于电位决定步骤(CO*CO)的动力学。V-NiFe是生产合成气(COH2)由于 CO2RR和析氢反应(HER)的等效活性。在HCOOH生成过程中,Cr-NiFe催化剂更倾向于COOH*途径而不是HCOO*途径。催化剂表面的负电荷和Cr原子的低d带中心促进了Cr-NiFe催化剂在0.080 V的极低过电位下产生HCOOH。此外,Cr-NiFe催化剂显著抑制了其竞争反应(HER和生成COCO2RR)。

文献要点

01

TM-NiFe催化剂的结构与特性

通过将不同的TM原子嵌入NiFe1,1,1)表面来设计TM-NiFe催化剂(图1ab)。此外,还考虑了暴露在(1 1 1)表面的纯NiFe催化剂(图1c)。如图1d所示,过渡金属(TM)用于取代NiFe表面的原子。三个金属原子与NiFe原子键合,考虑了所有可行的CO2吸附活性位点。Cr-NiFeCu-NiFe表面保持平坦且不变形,其他的TM原子在三金属TM-NiFe表面略微突出,表明大多数催化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通过形成能以及结合能(图1ef)进一步确定TM-NiFe的稳定性。

02

CO2RR-to-CO催化性能评估

CO2RR-to-CO过程由三个反应步骤组成,每个步骤的ΔG对应于ΔG1, δg2和 ΔG3.因此,计算每个反应步骤的ΔG值以评估TM-NiFe催化剂的CO2RR性能(图2abCO的选择性与TM-NiFe表面的CO*结合强度密切相关。图3ab显示了CO形成自由能变化趋势。当CO2发生PCET反应形成COOH*,大多数催化剂表现出正的ΔG1Sc值,NiFeTi-NiFe V-NiFe 除外。显然,Sc-NiFeTi-NiFeV-NiFe相对容易形成COOH*。从热力学的角度来看,ΔG2均为负值,则第二步是自发的。关于CO*解吸步骤,所有ΔG3显示正值,而且在不同的催化剂表面差值较大,这种差异揭示了CO与不同催化剂表面之间的明显相互作用。Sc-NiFeTi-NiFeCo-NiFeCO发生强烈相互作用,使CO难以从这些催化剂中解吸,强吸附可能会毒害催化剂。

如前所述,催化剂对CO2RR-to-CO的性能由中间体(COOH*CO*)的吸附强度控制。因此,ΔGCOOH*和 ΔGCO*被认为是CO2RR-to-CO活性的两个描述符。图2c显示ΔG COOH*和 ΔGCO*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它与上述ΔG1和ΔG3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一致,充分说明了ΔGCOOH*和 ΔGCO*在这些催化剂上的吸附关系。

ΔGCOOH*和 ΔGCO*的二维活火山等值线图(图 2d)是为了全面了解催化活性而构建的。在可视化云图中,当催化性能从蓝色核心区向边缘区迁移时,催化性能下降。对于给定的催化剂,在蓝色核心区域获得较低的过电位。三金属Zn-NiFe催化剂由于NiFeZn之间的协同作用其对CO2的催化活性更高。与NiFe双金属催化剂相比,Zn-NiFe对转化CORR-to-CO具有最佳的催化活性,因为它最接近蓝核区域。

03

CO2RR-to-HCOOH催化性能评估

HCOOH的产生只需要两个质子-电子对转移,这与CO2RR-to-CO相同,为了确定在不同催化剂上形成HCOOH的途径,必须计算CO2RR-to-HCOOH两条路径的自由能和过电位。

HCOOH通过COOH*途径在Cr-NiFeMn-NiFeCu-NiFeZn-NiFe催化剂表面形成时,H质子撞击CO键形成中间COOH* 预计为 PLS(图 3a)。然而,由于COOH*Sc-NiFeTi-NiFeV-NiFeCo-NiFe催化剂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因此COOH*HCOOH的过程是PLS。在这些催化剂中,Cr-NiFe是最有前途的CO催化剂2RR-to-HCOOH的超低过电位值为0.080 V3b)。通过HCOO*途径形成HCOOHPLSCOOH*途径的PLS明显不同(图3c)。很明显,HCOO*途径中HCOOH形成-解吸步骤的自由能变化明显大于HCOO*形成的自由能变化。因此,第二步主导着总反应速率,被认为是PLS。同样,Cr-NiFe 具有最低的催化 CO 的过电位2通过 HCOO* 途径达到 HCOOH(图 3d)。三金属Cr-NiFe催化剂在转化CO2-to-HCOOH方面优于NiFe合金催化剂(图3bd),这表明多金属效应是提高电催化剂性能的一种有前途的策略。

04

CO2RR的选择性分析

4a显示了CO2RR的选择性和HER用于三金属NiFe基催化剂和纯NiFe催化剂,人们普遍认为,低能量势垒对应于简单的反应。CO2HER分别在红色和蓝色区域表示。尽管如此,鉴于 CO2RR-to-COHER之间的反应自由能非常接近,催化剂沿虚线表现出较差的选择性,图像显示V-NiFe 接近虚线,并且在CO2H之间具有相当的选择性,使其催化产物为合成气(COH2)。

研究结论

本文设计并构建了三金属TM-NiFe催化剂,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创建了二维活火山云图,筛选出高效催化剂。此外,TM-NiFe催化剂转化CO2COHCOOH的催化性能及机理对进行研究。CO*Zn-NiFe表面的结合强度较弱,有利于CO的产生,V-NiFeCO2H之间具有相当的选择性,表明它是合成气生产的理想催化剂。研究表明,掺杂过渡金属对产物分布具有显著的调控作用,为三金属催化剂在电化学CO2RR中的后续应用提出了可行的策略。

转自:“科研一席话”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