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李朝旭 | 传统咏春拳的时代和时尚——从“咏春功夫链”谈起

2024/1/17 8:53:31  阅读:55 发布者:

传统咏春拳的时代和时尚

——从“咏春功夫链”谈起

李朝旭

广州体育学院武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

作者介绍

李朝旭,1966年出生,广州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带头人、学术委员会委员,三级教授,中国武术八段,上海体育学院校外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理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太极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分会委员、广东省华南教育历史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广州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广东省少数民族体育协会会长;长期致力于岭南武术的历史与文化、太极拳技理技法及其健身机制、武术非遗研究;共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广东省各级政府重点委托项目(经费20万/项以上)等9项。

摘要

咏春拳通过舞台又“火”了,而且还“出圈”了。舞剧《咏春》备受社会广泛关注,引起当代全国观众的共鸣,到底原因在哪里?带给了咏春拳和其他岭南武术非遗项目哪些发展机遇?等等。文章广搜素材,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是:没有咏春拳发展的今天,没有咏春拳影响力的现在,客观来看,舞剧《咏春》自然也难有这种“破防且爆发式”的全国关注度;咏春拳的个性、例外或形态特色,就是因为有着属于自己以生活方式存在的“咏春功夫链”,体验技法融生活态、趣味性、英雄梦于一体;岭南武术非遗项目与民俗节气、风土人情等关联,通过讲故事、展技艺、叙情怀等表现手法,融入叶落归根、思乡念祖、血浓于水等人本元素,追忆或反映他们曾经奋斗的影子,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关键词:咏春拳  咏春功夫链  《咏春》舞剧  岭南武术  形态特色

20世纪70年代初,咏春拳因为李小龙及其关联的多部电影走出国门,影响世界。岭南题材的《叶问》《一代宗师》等系列电影电视,也致咏春拳的热度似乎刚过去,还尚未冷却。值广东佛山因“佛山咏春拳”获批国务院《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正在紧锣密鼓地总结经验、商讨对策,其保护单位甚至还没来得及有序规划,并有效实施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整体性保护传承工作之际,现咏春拳通过舞台又“火”了,而且是“出圈”了。舞剧《咏春》备受社会广泛关注,引起当代全国观众的共鸣,到底原因在哪里,带给了咏春拳和其他岭南武术非遗项目哪些发展机遇,我们又该有怎样的别样思考,等等。缘此,本研究就此陈述观点,力争从“另一”侧面加以研讨。

1

咏春拳的“精神内涵与形态特色”:咏春功夫链

没有咏春拳发展的今天,没有咏春拳影响力的现在,客观来看,舞剧《咏春》自然也难有这种“破防且爆发式”备受全国。咏春拳还是那个一路走来的咏春拳,如果仅从市场价值和社会效应来说,那为什么到了现在,咏春拳更加“光彩夺目”甚至“独步武林”呢。其实,偶然中定有必然。咏春拳属南派武术拳种,是岭南武术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佛山咏春拳又列入了由国务院公布的我国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咏春拳除具有岭南武术共同的“精神内涵”和“形态特色”外,能引起当代观众“共鸣”的,一定是它的“个性”和“例外”。对此,我们要清晰地认知,而不该视而不见。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有太多的精神食粮可供选择。如果我们用“岭南文化是源头、实用为本是原则、内在超越是目标”等作为岭南武术的精神内涵,[2]以及用“简单实用、技理兼容、中线理论”等来表述其形态特色,[3]是不能针对性地解释咏春拳能引起观众共鸣的原因的。恰恰是咏春拳“形态特色”的“特”,也就是这个人们看得到,感受得到,还能体验得到的“特”,丰富了岭南武术非遗的“精神内涵”,让老百姓感知到了咏春拳的“不一样”。

第一,练习咏春拳时,它不需要像其他武术拳种那样,更换行头,宽衣解带,经充分准备后方可上场开始练习。上场后,在拉开架势练拳前,还要做好准备活动,才可大开大合,甩手开始大干。而咏春拳即使脚蹬皮鞋,穿着西装、工装、牛子裤等,依然可以练得得心应手,心满意足,让人觉得这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是我们身边存在的一种生活方式。是熟悉的人,熟悉的运动形态。第二,现代竞技武术,其动作以凸显“高、难、美、新”为主,运动员在场上的表演规范好看,也花俏花法多(甚至舞法多),可老百姓认为与之相关性太远,与己关系不大。作为旁观者,即使看多了,也是千篇一律,乏味无趣,还认为它不健身、不实用,完全找不到曾经留在记忆中的,对中国“传统武术”认知的影子。第三,练习传统武术的其他拳种吧,认为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可绝大多数还是只停留在学套路、摆动作、练运动方法层面,至于它们的原理、技法和用法,特别是可体验的用法,练拳者难以感受得到。练起来还太单调、太苦太累,甚至有些难看,等。相比较,咏春拳却没有其他武术拳种的符合中国武术套路运动的经典模式,即“起势+中间四段(或偶数段,且奇数段向左,偶数段向右)+收势”,但的确让练习者可感受和体验到动作的简单实用。

主要表现在:单练时,咏春拳手型手法的方法和用法可通过由“练明白—明白练”,增加了个人练习的内在驱动力。待练习一段时间后,某一具体的拳法、手法、肘法等的用法,则又可通过“黐手”(传统是双人,现也可3人或多人)有序练习的体验,将明白的单练技法的实用效果加以“验证”。既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也从抗打、实用的层面,进一步加大了个人练习的“内在驱动力”。其实,在这里人们认为咏春拳“黐手”的搏击或实战对抗性是存在误区的。“黐手”只是“条件实战”,而不是“竞赛规则”下的“实战”(不同于散打),更不是无条件的“实战”。

由此看来,咏春拳的个性、例外或形态特色,就是因为有着属于自己以生活方式存在的“咏春功夫链”,即:从学会动作“练明白”,到理解动作“明白练”,再到运用动作“黐手”练,强化动作靠打“木人桩”法,体验技法融生活态、趣味性、英雄梦于一体。人人都能“上手”,个个可成“英雄”。从项目内容来看,有“共鸣”情理之中。

2

《咏春》舞剧创新的亮点及其为当代舞台艺术创新和岭南武术非遗IP“出圈”带来的机遇

武术与艺术的结合,特别是武术与小说、影视的结合,可谓相互受益,互为因果,共生存、同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映生辉。毫无疑问岭南武术是引领中国影视历史和时代潮流的,甚至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影视作品门类,即“岭南武打影视”。岭南传统题材武打影视,主要指以黄飞鸿、李小龙、洪熙官、方世玉等岭南武林人物和故事为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4]作为一个全新的影视作品门类,岭南武术为小说、影视、舞台增添了属于自己的丰富且厚重的典型素材,其主题内容、打斗技法、艺术表现手法和视角等均具浓郁的岭南地域特色。

粤剧舞台,特别是广东本地的粤剧社团,无论在哪儿演出,每次演出之前,都有展示南派武技的习惯。具体一点来说,从清末民初以来,粤剧社团一直保持着开台演戏前的“真刀真枪对打一场”的传统,俗称“打真军”。可见,与北方戏曲相比,粤剧武戏的特点一是重功夫、讲实用,二是重阵势、用力气。双方打斗起来猛过于威,气重于势。[5]咏春的“出圈”,是历史照进现实。但其表现形式、手法和视角等,那一定是“守正创新”的结果。再传统再经典的东西,如果缺少“创新”,一定没有未来,但仅有“创新”的勇气和行动是不够的,更需要“创新”的能力和实力。

《咏春》舞剧的创新点不少,例如,人们常说的“双非遗”(咏春+香云纱)、“双主线”(双线叙事的结构)等,[6]但在我看来,其关键的创新在于:作品视角和舞武定位。演舞台剧不是拍影视剧,舞台非常挑剔,不容许丝毫闪失。舞台上人物演绎和打斗场面呈现出的真与美、善与恶、情与仇等,都该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我也是习武之人,特别是对待打斗场面的“真与美”,业内人士非常看重(担心是不是打“真”了,就不“美”了),舞台呈现非常不容易。由舞蹈演员通过艰辛地专门训练咏春拳(舞武),再加以有情有义有故事地人物表达,视觉冲击力强,彰显了完全不一样的“舞台武美”。因为我们习惯了曾经舞台上的武术表演,就是将在训练馆、武术场上所练的内容,换一个地方来练,辅以灯光音响效果则已。

岭南武术有家喻户晓的人物,也有代代相传、耳熟能详的故事,特别是进入近代中国之后,岭南武者更是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以及民族自尊、自强、自信等爱国精神休戚相关。此外,岭南武术讲究稳马硬桥、架势工整、拳刚势烈、手法多变、发声呼喝等武技拳风,但也讲求刚柔相济,攻防一体,技法是拳者的情绪与情怀的表达等文化性格。岭南武术作为当代舞台艺术创新的抓手,为岭南非遗IP的“出圈”带来新的机遇。

3

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打造岭南武术文化IP可供选择的内容和值得借鉴的经验

岭南题材的舞剧《醒·狮》、音乐剧《雄狮少年》都是与港澳合作非常成功的经典案例。仔细思考它们成功背后的原因,是可以找出理由的。粤港澳三地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也有较为漫长的各自成长的时代和社会背景等,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本性难移。岭南的民俗因子、瑞狮的吉祥和可亲可爱、少年壮志不言愁的奋进奋斗及担当和使命等,都是流淌在粤港澳大湾区民众心中的初心。紧紧围绕“初心”的存在,唤醒并产生共鸣是迟早的事。在大湾区合作打造岭南武术文化IP方面,粤港澳三地互补优势明显。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时至今日,能够在香港、澳门等地,没有代际代沟,没有地域差异,没有沟通障碍的非遗项目,特别是南拳、醒狮、龙舟的技艺交流及其民俗民风、武医结合等,都是大湾区共存、相通的民俗民间体育项目,是祖辈传承的文化记忆和日常生活。例如,举办赛事、学术研讨、文化交流(如寻根问祖“夏令营”)等,是一些可供选择的抓手。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武术题材短视频通过Tiktok等海外平台“出圈”,岭南武术非遗应主动熟悉当代短视频的传播规律并有效加以利用进行推广。传统武术要跟上社会大发展,走进新时代,“思变”是必要的,更是必须的。短视频有明显的特点、优势和时代时尚性,即受众群体年轻化(90后和00后为主),时间情绪片段化(碎片化的时间),内容信任IP化,形式呈现场景化。依据这样的特点,短视频要引起国际观众的共鸣,“人本”表达是关键,内容题材、表现手法很重要。岭南武术中这类题材内容丰富,走出国门,影响世界,历史悠久。例如,洪拳、蔡李佛拳、咏春拳、醒狮、龙舟等项目与民俗节气、风土人情等关联,通过讲故事、展技艺、叙情怀等表现手法,融入叶落归根、思乡念祖、血浓于水等人本元素,依托一定的“平台”或采用一定的形式方式等,追寻并唤醒人们奋发向上、不折不挠、永不服输、自尊自强等精神品质,追忆或反映他们曾经奋斗的影子,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4

结语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都是从总结自己的遗产开始的。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7]“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8]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我们渐悟到,国家级非遗项目咏春拳曾经的时代和现在的时尚,带给了我们充沛的动力和更多的想象与思考。讲好粤港故事、岭南故事,将岭南武术(如人物、故事、器物、藏馆等)作为基点,勾勒丰赡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图景。以武为履,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转自:“武术与科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