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浙大团队研究发现,PM2.5 可造成视网膜屏障损害

2024/1/15 9:55:04  阅读:35 发布者:

空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损害是多方面的,现有研究认为除了损害呼吸、循环系统之外,空气污染物如 PM2.5 还会对眼部组织造成损害,导致结膜炎、干眼症等疾病。视网膜是人眼形成视觉的重要组织结构,由于视网膜能量代谢率高、血流丰富,易受到来自血液的各种有害物质的损害,考虑到视网膜并非直接接触空气,空气污染物能否损害视网膜存在争议,有研究认为,接触 PM2.5 会导致视网膜组织改变,进而发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 但其致病机制一直并未充分阐明。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浙江大学眼科医院姚克教授、傅秋黎副研究员团队与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王晓峰、浙江大学李鹏副教授团队合作在 Particle and Fibre Toxicology 上发表了一篇名为 Acute and continuous exposure of airborne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PM2.5): diverse outer bloodretinal barrier damages and disease susceptibilities 的研究。该研究通过建立动物模型,在表型水平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据研究者称,这是首次确立和描述空气污染暴露对眼部「外血—视网膜屏障」(oBRB)损害机制的研究,解释了污染物诱发 AMD 的患病机制。

该研究是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展开的,研究者在此前进行过 PM2.5 对「内血—视网膜屏障」(iBRB)损害的动物实验研究,发现 PM2.5 iBRB 造成损害,这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常见视网膜疾病的病理基础。本次研究建立的动物模型与前期研究一致,即对小鼠用 1 毫克/毫升的 PM2.5 悬浮液滴眼,观察其急性(3 天)、慢性(3 周)的「外血—视网膜屏障」(oBRB)损害机制。由于 oBRB 由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单层细胞和邻近的布鲁赫膜组成,位于视网膜和脉络膜之间,该研究主要围绕 PM2.5 PRE、脉络膜的损害机制展开。

研究揭示了急性 PM2.5 暴露对 RPE 屏障功能的影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发现暴露组 RPE 上方的视网膜出现明显水肿,视网膜水合率测定也显示暴露组水肿率远高于 PBS 对照组。为揭示水肿的原因,研究进一步对 RPE 细胞铺片进行 RPE-65 免疫荧光检测,发现 RPE 细胞的细胞间隙扩大、连接结构消失。经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检测,暴露组某些区域的连接蛋白含量出现明显变化,维持屏障结构的 PRE 细胞之间的两种 TJ 连接蛋白:Occludin ZO1 受到影响。这些发现可以证实在急性 PM2.5 暴露条件下,RPE 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其屏障功能受损并导致视网膜水肿。(见图 12

1

来源:Particle and Fibre Toxicology

2

来源:Particle and Fibre Toxicology

研究揭示了急性 PM2.5 暴露对脉络膜血管的影响:眼部 HE 染色结果发现脉络膜出现明显增厚,而 PRE 厚度明显减低。经对脉络膜进行光学相干性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CTA),与暴露前相比较,脉络膜部分血管明显扩张,脉络膜血流明显增加。通过免疫印迹检测 RPE 和脉络膜组织中的 IL1BIL6TNF-α 等炎症相关因子,发现脉络膜血管的炎症明显高于 PBS 对照组。由于脉络膜与 PRE 的结构及功能密切相关,这些发现可以证实,在 PRE 出现改变的同时,脉络膜血管发生了扩张并伴有炎症发生。(见图 3

3

来源:Particle and Fibre Toxicology

研究揭示了慢性 PM2.5 暴露导致的 AMD 相关视网膜病理变化:通过免疫印迹检测 RPE 和脉络膜组织中的 IL1BIL6TNF-α 等炎症相关因子,发现脉络膜血管的炎症仍然高于 PBS 对照组。对 RPE 细胞铺片进行 RPE-65 免疫荧光检测,RPE 细胞间的连接结构基本得到修复。ZO1 的免疫荧光检测及 Occludin 的免疫印迹检测结果显示这两种 TJ 连接蛋白均得到恢复。水合率检测显示,暴露组的水肿也趋于改善。但是,OCTA 发现视网膜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暴露前,电镜还发现布鲁赫膜明显增厚。这些发现可以证实,虽然受损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但持续 PM2.5 暴露促进了视网膜毛细血管增殖化及布鲁赫膜增厚,这些都是 AMD 的特征性病理改变,持续 PM2.5 暴露与 AMD 相关。(见图 45

4

来源:Particle and Fibre Toxicology

5

来源:Particle and Fibre Toxicology

研究揭示了短期扩张的脉络膜血管导致 PRE 毒性及 TJ 损害:由于上述研究发现急性 PM2.5 暴露导致脉络膜血管扩张,故其内皮发生了拉伸,为揭示具体的致病机制,研究者模拟了该血管扩张的病理条件。研究者将拉伸状态的人类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与 PRE 细胞(ARPE-19)进行了间接共培养。在 24 小时短期培养情况:在拉伸状态 HUVECs 条件下,PRE 细胞未能实现完整的生长状态,且经细胞旁渗透性分析,其产生更多的荧光黄泄漏,BrdU+细胞的百分比下降,表明细胞的屏障功能、增殖程度均下降,且经划痕实验证实,细胞愈合速度也出现减慢。免疫印迹及免疫荧光检测 ZO1 Occludin 蛋白的含量下降,在细胞膜分布减少。这些发现可以证实急性 PM2.5 暴露引发脉络膜血管扩张会导致 PRE TJ 受损。(图 6

6

来源:Particle and Fibre Toxicology

研究揭示了长期扩张的脉络膜血管对 RPE 损害产生适应及修复:在 48 小时的长期培养情况下,CCK-8 检测显示,RPE 细胞的生存能力与对照组(未拉伸的 HUVECs 影响)相比无显著差异,BrdU+细胞百分比增加,表明细胞增殖水平补偿性的增加,而 TJ 蛋白(ZO1 Occludin)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这些发现可以证实 PRE 细胞适应了损害并产生了修复效应。(图 7

7

来源:Particle and Fibre Toxicology

研究认为,AMD 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相似,都是所谓「肥厚性脉络膜病」的一种,其共同病理机制均为脉络膜肥大、血管扩张和 RPE 功能受损。不同于 CSC 被认为与吸烟有关,AMD 更被认为与空气污染物 PM2.5 暴露密切相关。该研究区分短期和长期两种暴露方式,通过动物模型和细胞共培养模型,证实了 PM2.5 暴露对 RPE 和脉络膜的影响,为确定空气污染与 AMD 的关联提供了证据。

此外,本次研究改进了实验方式,不同于以往研究将 RPE 浸泡于 PM2.5 悬浮液的直接接触方法,本次研究改用 PM2.5 悬浮液滴眼,在保留眼屏障的基础上,模拟了生物体内微环境,更符合污染物的真实作用方式。而且,为研究血管扩张的影响,研究者还开创性的利用拉伸 HUVECs 模拟了血管扩张的条件,通过共培养探索了 RPE 的改变机制,为进一步研究其分子机制铺垫了实验基础。

转自:“丁香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