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联合斯坦福大学在国际顶刊Nat Biomed Eng(IF=28.1)发表重要成果

2024/1/9 16:27:19  阅读:53 发布者:

听力是人类感知世界的重要感觉功能,而大脑和蜗神经又是传递和处理耳朵传入信息的重要基础,颅脑外科手术极易造成听力损伤。实时、持续、精准的神经监测,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功率以及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情况。然而,现有神经电生理监测系统难以进行蜗神经的术中实时和持续监测,导致听神经瘤等颅脑手术患者的术后听力保留率一直不尽如人意。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联合斯坦福大学等多个单位合作,并在Nat Biomed EngIF=28.1)中发表,题为“Soft and stretchable organic bioelectronics for continuous 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 during microsurgery”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创新性地采用导电高分子有机聚合物研发出柔性、可拉伸的轨道状电极。该电极可以更好地与神经组织相匹配,减少机械性损伤,提高神经信号的采集质量,实现了神经电生理术中监测领域的重大突破。这是首次报道利用导电高分子柔性电极技术实现细小感觉神经动作电位的术中持续监测。

优势及突破点:

1)基于柔性的优势,该电极可以稳定包裹蜗神经,直接采集神经的动作电位,相较目前传统的监测手段优势明显。

2)基于可拉伸的特性,术中器械牵拉扭转等操作不会损伤纤薄的电极,同时能够持续稳定地记录神经信号。

研究概要:

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中,通过持续的术中神经解剖识别来维持神经的结构和功能完整性是至关重要的。为此,作者报告了一种利用柔软和可拉伸的有机电子材料进行术中连续神经生理监测的可翻译系统的发展。该系统使用低阻抗低模量的导电聚合物电极,在显微手术过程中连续记录近场动作电位,与手持式临床探针相比,在术中神经生理监测中具有更高的信噪比和更低的侵入性,并且可以复用,允许在没有解剖标志的情况下精确定位目标神经。与商用金属电极相比,神经生理监测系统可以提高大鼠肿瘤切除术后的术后预后。在显微手术过程中连续记录近场动作电位可以在整个手术过程中精确识别神经解剖结构。

来源:首都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1Soft and stretchable organic bioelectronics for continuous 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 during microsurgery

转自:“中北科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