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首发推荐 |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新型工业化研究——发展逻辑、内涵特征及推进机制

2024/1/8 15:42:02  阅读:39 发布者: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新型工业化研究

——发展逻辑、内涵特征及推进机制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本文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从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和关键生产要素变迁三个方面,揭示了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逻辑;阐明了新型工业化的新内涵,即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为保障,以数据赋能为动力,以兼顾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为目标的智能工业化;通过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归纳总结了新型工业化的新特征。最后构建了新型工业化的推进机制:以产业差异化竞争机制和绿色产业长期激励机制为驱动机制,挖掘新型工业化的增长潜力;以多层次人才供给机制和有效衔接的融合机制为运行机制,促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高效运行;以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和政府部门履职评价机制为保障机制,为新型工业化正常有序推进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数据要素;数字技术;产业差异化竞争;

作者简介

杜传忠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纯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王金杰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现代化与工业化紧密相连,工业化是推进现代化的基础,也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现阶段,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全国各族人民迈上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数字技术的更迭革新使得经济形态由工业经济转变为以数据为核心的数字经济,中国进入科技创新爆发期,以数字化转型为方向的新型工业化成为实现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也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切入点。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符合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更要体现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使得中国式现代化对工业化进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借鉴西方工业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生产力结构多阶段一体化发展的特征,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并联式发展之路。在这种并联式发展过程中,为了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新型工业化,注重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以下简称“数实融合”)作为技术特征,强调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进入生产函数。这改变了原有的生产要素投入结构,并显著提升了传统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带来价值增值和产业竞争力提升,进而引发社会变革。这种将数字化、智能化与工业化紧密联系的高端工业化,成为了现代化文明的发展新趋势。只有在深刻理解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逻辑基础上,把握新型工业化的新内涵和新特征,才能准确把握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点。对新型工业化的深入研究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一环,不仅对实现制造强国、数字中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能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为此,本文结合制度变迁、工业化阶段、技术—经济范式,系统梳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逻辑,阐释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新型工业化的新内涵,根据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提出新型工业化的新特征,并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新型工业化的推进机制,以期为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这为中国推进新型工业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数字技术的渗透和赋能是新型工业化区别于传统工业化的最主要特征,推动了新型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并逐渐衍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逻辑。即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的制度变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的工业化阶段和以关键生产要素变迁为主的技术—经济范式。这种发展逻辑既体现了大国工业化发展的共性规律,又蕴含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反映了中国在工业化道路方面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新型工业化朝着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为保障,以数据赋能为动力,以兼顾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为目标的智能工业化迈进。与此同时,新型工业化的新特征在于推动劳动力要素与新技能、新就业形态有效匹配,构建协同化、共享化的要素市场,创造市场良性竞争的新型消费场景,建设绿色低碳的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倡导互利共赢的全球治理体系。为此,要以系统性思维构建新型工业化的推进机制:完善产业差异化竞争机制,构建绿色产业长期激励机制,健全多层次人才供给机制,建立有效衔接的融合机制,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强化政府部门履职评价机制。

来源期刊:《财经问题研究》

首发时间:2023-11-24 11:32:15

转自:CNKI学术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