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首发推荐 | 中国创新能力发展趋势、困境、差距与政策建议

2024/1/8 15:38:02  阅读:40 发布者:

中国创新能力发展趋势、困境、差距与政策建议

  

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作为创新领域广泛运用的评价指标,不仅刻画出全球创新能力发展概况,还充分体现中国创新能力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通过梳理全球创新指数报告20112022创新能力数据,剖析全球创新能力发展趋势和中国创新能力总体格局,揭示中国创新能力在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中的优势、不足与成因,并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分析,深挖内在原因。结果表明:(1)全球创新能力发展呈现欧洲地区领跑、北美地区并跑、东南亚地区跟跑等特征。(2)中国综合创新能力发展趋势良好,但创新投入中存在制度支柱尚有欠缺,人力资本和研发激励尚需加强,基础设施投入尚需完备,创新产出中存在创意产出尚有不足等问题。进一步从细分指标看,中国凭借人口规模、后发国家优势和举国体制等在规模体量和数量类指标优势明显,但在生态、教育、市场和商业运行模式以及创造力方面仍有提升空间。(3)中国创新能力在制度、人力资本和研发、市场成熟度与其他国家存在差距,但在知识和技术产出、创意产出方面差距不明显。结论丰富中国创新能力评价、差距比较的相关研究,并为政府助力中国创新能力提升提供对策建议。

关键词

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创新能力;总体趋势;现实困境;差距比较;

作者简介

杜梅 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博士研究生

任声策 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操友根 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博士研究生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机构,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创新作为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生产力提升的关键要素,各国均在采取措施,营造创新环境,加大创新投入,促进创新产出,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纵观中国创新发展历程,自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针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创新在国际战略博弈中的重要地位,2012年党的十八大正式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2017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三步走”战略目标,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创新发展路线清晰,目标明确,但目前创新投入结构如何、创新产出质量如何与发达国家创新能力差距如何,亟须从全球视角出发,刻画中国创新能力发展总体趋势、剖析现实困境、差距与原因,提出优化中国创新能力的建议思路。

国家创新能力报告中,国际上有《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欧洲创新记分牌》《全球竞争力报告》和《OECD科学、技术和产业记分牌》等,国内有《国家创新指数报告》《中国创新指数》和《国家创新发展报告》等,这些创新能力发展报告从创新环境、投入、产出等角度对国家创新能力做出比较评价,但侧重点各不相同,如《全球竞争力报告》聚焦于影响各国竞争力因素分析;《欧洲创新记分牌》则关注欧盟成员国和选定第三国的创新表现和比较;《OECD科学、技术和产业记分牌》则挖掘各国科学、技术、创新及工业领域发展状况的指标;而国内如《中国创新指数》注重中国内部创新能力的评价,缺乏详细国际与国内的比较分析。

同时,学界也对国家创新能力展开系列研究,主要聚焦于两方面:①基于国际创新能力评价报告的研究,从驱动因素、制约因素、国家间差异等角度剖析对创新的影响;也有学者基于报告中的数据或分类进行研究,但由于发布机构不同,创新活动关注点和指标选取不同,无法进行有效分析,且学者较少探究中国在全球创新能力发展中的地位、制约因素以及与其他国家的差距问题。②基于中国国情的中国创新能力研究,如苏敬勤和高昕从情境视角对“中国式创新”模式进行挖掘,而孙玉涛等、刘凤朝和冯婷婷、胡志坚等、穆荣平等则从不同维度解构国家创新能力,但仍存在指标选取不统一和不完善,创新能力评价处于初始阶段等问题。

在诸多国家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中,全球创新指数报告(Global Innovation Index, GⅡ)作为较为全面衡量各国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经过十余年发展,逐渐成熟与完善,并得到诸多国家认可。随着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GⅡ在国内重视程度日益增强,并在国家科技部、发改委等多次新闻发布会中提及。因此,正确审视 GⅡ中中国创新能力情况,发掘其间的优势与经验,对推进强国建设和科技创新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已有学者指出GⅡ深入解读,对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国家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此外,GⅡ中细分指标基本都与创新有关,不仅能反映各国在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中的优势与不足,还可以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揭示国家创新能力的制约因素和成因,但现有研究较多停留在介绍指标体系层面,缺乏对数据的深度挖掘。

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梳理G2022刻画全球创新发展趋势,利用 G2011-2022年创新能力数据,剖析中国创新能力总体格局,进一步从具体细分指标入手,揭示中国在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中的优势、不足与成因,并与其他国家差距比较分析深挖内在原因,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

    

主要研究结论

从全球创新能力总体趋势和中国创新能力综合、具体和比较分析,得出三点结论。

第一,从全球创新能力整体趋势看,欧洲国家/地区综合创新能力强,处于领跑地位;北美地区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创新能力较强,处于并跑之中;而东南亚地区国家/地区创新能力发展各有侧重,不断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创新差距,处于跟跑阶段。对于处于东南亚地区的中国而言,其创新能力提升需要强化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一方面围绕科技自立自强等战略目标,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和共享,布局战略关键领域,并建设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创中心、重大创新基础设施,促进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另一方面实施非对称创新战略建设,瞄准未来科技战略和产业发展制高点,以新型举国体制为抓手,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为依托协同攻关,着力破解传统科技创新路径依赖,加快国家创新能力转型升级。

第二,从中国创新能力发展趋势看,总体而言处于持续上升趋势,但创新投入中制度支柱尚有欠缺,人力资本和研发激励尚需加强,基础设施投入尚需完备,创新产出中创意产出尚有不足。进一步从细分指标看,凭借人口规模优势、后发国家优势和举国体制优势,中国创新能力在规模和体量类细分指标表现突出,而由于与西方的意识形态差异、教育环境和体系的差异、以及创意产出主要细分指标选取不当等原因,在制度、生态建设、教育和创意类细分指标中表现较差。通过对中国创新能力整体态势、各大支柱和细分指标等剖析与解读,揭示中国在全球创新能力发展中的地位、制约因素以及成因,弥补现有研究聚焦于创新能力指标体系介绍、侧重点不同等方面的不足,并从人口规模、举国体制与后发国家优势等方面发掘中国创新能力在宏观制度等和微观情境的独特之处,丰富“中国式创新”的相关研究。同时,于中国而言,要保持创新能力持续稳步发展,需要落实国家创新能力提升重点举措。一方面优化政策、资金、人才等配置与投入,打造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加速创新要素资源集聚,综合赋能国家创新水平。另一方面提高科研院所、高校等科研自主权,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高质量创新评价体系,畅通科技成果评价、转移和转化机制,激发科研机构和科技人才自主创新积极性。同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并培育以龙头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和跨区域的科创走廊,完善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对企业创新的支持机制,形成区域创新共同体,持续催发原始性和高质量创新。

第三,从中国创新能力与其他国家的差距比较看,中国创新能力在创新投入的制度、人力资本和研发、市场成熟度等支柱与美英日德差距较大,而与印度在制度和市场成熟度差距较小,但在商业成熟度、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和研发等有所差距。中国创新能力在创新产出的知识和技术产出、创意产出等支柱与美英日德差距不明显,而与印度在知识和技术产出、创意产出优势明显。通过细致刻画中国创新能力与其他国家相比的优势、差距与成因,丰富现有关于中国创新能力与其他国家差距问题的研究。同时,于中国而言,创新能力提升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营造良好的国家创新能力生态。一方面建立健全创新生态系统相关制度法规,促进政策链、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等多链深度融合,形成系统高效的立体式创新生态体系。另一方面,加速建设统一市场机制,破除企业间创新资源匹配与流动壁垒,提高创新生态系统活力与韧性。同时,加强开放创新生态网络构建,发挥数字技术在国际交流合作中的关键作用,围绕前沿领域和关键技术开展国际合作研发,提升创新生态系统效率,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此外,中国需理性看待全球创新指数,不应过于重视排名先后,应更加关注指数背后反映的本质问题、中国创新能力发展趋势以及与其他经济体的差距问题。同时,综合整个创新指数报告来看,部分指标选取有待商榷,中国需理性剖析指数与反映的实质之间的匹配程度,以免造成误判。同时,对于制度所蕴含不同特色,需了解其中的不足与成因,并结合中国国情,做出适宜的考量。而由于指标体系的调整、数据缺失、标准化处理等均对当年指数值

与具体指标值产生影响,因此不应过于看重排名先后,而是多与自身目标等做比较,深究原因,找出差距。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本研究虽适当结合其他创新报告数据剖析中国创新能力发展趋势、困境、差距与成因,但是主要还是基于GⅡ构建整体研究框架,未来可建立系统性中国创新能力框架,结合不同的创新报告指标刻画中国创新能力。

来源期刊:《科研管理》

首发时间:2023-12-14 12:43:23

转自:CNKI学术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