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

2024/1/3 9:12:10  阅读:32 发布者: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11P25P26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摘自《社会科学辑刊》20233期,王志强摘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及其人类文明形态创造实践,贡献了典范性、引领性、超越性意义上的人类现代化理论以及新的实践理念、逻辑、模式和道路。自此以后,人类现代化开始告别启蒙现代性之定于一尊、唯我独秀的封闭性、自大性弊端,获得了一个平等博弈、开放对话、智性融通以及交互提升的新的空间和场域,显现了一种以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为有益的背景参照和借鉴的人类现代化新格局,生成、确立了一种具有文明价值观深刻变革意义的现代性新秩序。

从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价值理性的自我发现、自我确证的角度来看,社会现代化的过程,同时也是理性甄别社会历史真价值的过程。以何种价值、谁的价值为现代化的立足点、基本动力和内在性指引,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社会现代化的成功或失败。被正确理解、合理诠释并得到实践的社会真价值,是社会现代化的灵魂,是区别新旧现代性的根本性标志之一,从根本上决定着社会现代化的性质、方向和未来目标。从文明进步的意义上讲,选择现代化并在这一体制性实践中创造、实现美好生活,是世界范围内几乎所有经济社会落后的民族国家的一致向往。

伴随现代化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现代化发展方式以及其所持的进步价值观念的全球性扩张,国际社会范围内研究“现代化现象”的理论家们尤其是置身于这一具体场景中的不同民族国家的民众都同时发现:作为告别传统而来的现代化,并不是包治社会百病的灵丹妙药,现代化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具有明显的二重性特征。社会和民众在持续、充分地享受现代化所带来的日益丰裕、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同时,也不得不无奈地忍受、承担其不可避免的代价和消极后果。

启蒙现代性背景和历史场域中的现代化,同时还面临着更为严峻、更具挑战性的文化以及价值观方面的质疑。现代化理论的辩护者们对于这些问题自有一套说辞,追求财富最大化的发展本位论、历史进步代价论、技术乐观主义等就是其中的典范性代表。透过其貌似严谨的形式主义论证,不难发现隐藏在其背后的逻辑:不愿意以客观、理智的态度正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以各种借口为自己理应承担的历史责任作无罪开脱。人类理智和心智竟至如此狡诈,实乃人性和文明的最大不幸和最大悲哀。经历了畸形的现代化历程,国际社会开始认识到,从人类历史的长时段着眼,从人类的永续发展和共同福祉的高度审视,至少以下几个方面的现代化不是人们期望和愿意接受的:一是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片面地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财富增长,以个人享乐为目的,不惜破坏、牺牲生态环境,造成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紧张以致于疏离的现代化;二是认同并全盘接受某种现代化所宣扬的普世文化和价值观(即现代化只有一种模式),主张现代性就是抛弃传统从而在事实上对于本民族的历史采取一种虚无主义立场的无根的、同质性的现代化;三是接受“发展主义”的意识形态,主张建立“发展型政治”“发展型国家”,认为只有发展可以带来现实的经济自由和真实的政治民主、可以确保和实现普遍人权的现代化;四是奉行“国强必霸”的殖民心态和侵略主义信念,基于个别民族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利益和优势,以各种手段将自己的意志凌驾于其他民族国家的意志之上,甚至不惜以压制、牺牲其他国家的合法权益为代价,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疯狂扩张和逐利的现代化。

与启蒙现代性理论支配下的西方社会现代化的实现过程和价值目标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及其现代性理论话语表达,对基于线性进化论的历史理性主义思维模式,对立足经典社会学理论模式用“工业化”“城市化”“世俗化”“文明进步化”等对现代化作近乎刻板性的描述,以及所谓现代化就是“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以及“思维范式现代化”“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现代化”甚至“人的现代化”的“全面现代化”目标愿景保持高度的警惕。中国式现代化秉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以及“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理论主张,更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共时性逻辑、生成性特征,更强调立足人类的现实生存境遇,在寻求进步合理张力空间的基础上,从重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寻求、调整、矫正社会现代化的价值坐标原点,着眼重建业已离散甚或断裂了的多维关系的历史连续性和有机整体性,诉诸人类的集体性、共同性行动,寻求能够实质性制约人类不合理欲望的机制,致力于塑造一个能够达成繁荣、稳定、正义的世界图景的优良制度共同体、先进的文化价值观以及堪当此历史重任的新的共同主体。

中国式现代化把准了西方旧式现代化的病症,其之所以成功,在于中国式现代化立足文明制高点、道义制高点,坚定、自信地逐渐摆脱了对于曾经定于一尊的西方社会现代化和现代性理论与实践的初级学习和模仿,形成了立场特质鲜明、理念明晰、实践方略有效、目标明确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典范性的现代性新理论。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作为前提和根本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先进制度的优势依托以及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之外,其中最为根本、最为重要的方面,则是对于人民主体性本位的美好生活的价值承诺。

人民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的历史和国情,坚定地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之群众史观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性成果。20217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主旨讲话:“中国共产党将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新贡献。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实践已经并将进一步证明,这条道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也一定能够走得稳、走得好。我们将坚定不移沿着这条光明大道走下去,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尊重。中国共产党愿同各国政党交流互鉴现代化建设经验,共同丰富走向现代化的路径,更好为本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谋幸福。”中国式现代化秉持以生存看待发展的理念,始终强调并坚定地坚持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以人民主体论、人民动力论以及人民美好生活目标引领论为指针,摸准了历史进步的法门,是真正具有历史合理性、实践合理性以及文化与价值合理性信念和现实方略的新型现代化。唯其如此,才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逐渐获得了世界各国的理解、尊重、认同,成为可以结合本国国情效仿、学习的典范。

就其本质特征和鲜明的时代性标识而言,在历史性、经验性比较、借鉴与辩证审视的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始终遵循自然规律、社会历史规律,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目标,坚持关系有机性基础上人民价值本位、人民利益最大化的逻辑,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满足感、体面感和尊严感,强调在后全球化、后发展时代中随人类生存理念的新变革与活动方式的新调整,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实践中的生态整体性、实践自主性、价值主体性以及文明引领性观念的出场,立足中国的现实国情,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着眼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诉诸优良制度的优势,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要求,辩证重置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财富创造与分配公正的推进方略,追求14亿人同步迈入、共同实现的现代化,以及在坚定不移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公平正义之艰巨工程的基础上,赋予社会现代化以新的公共价值蕴涵和更为高远的时代性和历史性使命。有充分的理由坚信,这样一种立足道义制高点的现代化理念、模式和道路,已经并在持续地产生正向的典范性效应,必将在有效地克服并实质性地纠正先发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过程中,以持续性、创新性的伟大实践,将人类引向一个充满希望的光明、美好的未来。

转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