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化浪潮席卷人类的新形势下,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教育也不例外发生了变化。为了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提升“信息素养”的呼声越来越高。信息时代,教师需梳理“信息素养”提出的背景,分析信息社会变革中对“信息素养”的新要求,审慎思考变化中不变,改进教育方式与手段,以促进“信息素养”培养,提高教育质效,满足信息社会不断变化的新要求。
01
“信息素养”产生的背景与核心概念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是一个复合词,由“信息”、“素养”两个词复合而成。信息,指音讯、消息、通讯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英文中的素养(Literacy)是原指“读写能力;识字;有文化”,常与人的基本计算能力相对应,以说明一个人的基本常识性知识的掌握能力。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Zurkowski率先提出了信息素养这一全新概念,并解释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能。
我国学者对信息素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学者认为,信息素养主要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三部分构成。有学者认为,信息素养是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指基于网络获取、分析、生成、使用和创造信息的综合素质。有学者认为,从技术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处理;从心理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问题解决;从社会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交流;从文化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文化的多重建构能力。有学者专门研究了大学生信息素养,他们认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指大学生在认知、内化与运用信息的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与修养,其中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常识与信息品质四个方面。
2003年4月,《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颁布,其中明确指出“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
综合以上研究,信息素养是随着信息时代不断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的背景下产生的。信息素养的核心组成要素应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
02
“信息素养”随时代要求产生应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素养”两个词的内涵与外延在发生变化,“信息素养”的内涵也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信息素养始于美国图书检索技能的演变,随着信息社会不断走向数字化社会,学生知识获取方式、教师传授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字化转型时代的信息素养应运而生。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在教育信息化发展初期,数字化仅仅表现为对一些信息的基本存储和简单加工。随着数字化基础之上的技术不断创新,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今天,数据的功能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表现出网络化、智能化的特征。”
教育信息化在不同阶段的任务和主要表现形式不同,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也不同。2010年,《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指出“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包括现有的电视机、录像机和编辑机及有关课程资源。”,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技术实现方式由模拟技术转为数字技术。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该计划指出“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从融合应用阶段迈入创新发展阶段”,该计划要求教师实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与2010年的要求相比,明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渗透,有学者认为,对人工智能的认知与应用在中小学将成为信息素养新的要求。2019年4月,《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指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对教师信息素养提出了新要求。”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强全民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普及提升公民数字素养。”
2023年2月13日下午,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教师数字素养》正式发布。《教师数字素养》由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以及专业发展等5个一级维度组成。教育数字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级发展阶段,因此,可以说教师数字素养的要求是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
沿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可知,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变化且不断提高,教师需要因时而变,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尽快掌握新的信息技术,提升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03
审视“信息素养”变化中的不变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在纷繁的技术变迁下,我们需把握信息素养变化中的不变,积极主动的应对变化。
1.立德树人的任务观没有变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不管技术如何发展,我们应该仔细思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我们应该坚持这样一个观点:教育不应是一种筛选工具,而应该帮助每一位学生成为人格健全的人。因此,在当今所处的智能时代,教师不仅应教会学生人工智能知识、提高学生人工智能应用和设计能力,还要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以实现科育人的价值,满足新时代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要求,进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2.不断学习的成长观没有变
身教甚于言传。教师的自身素养对学生的培养具有直接的影响。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应养成坚持学习、积极进取、与时俱进的意识,要不断提高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准确把握教育政策和教学改革的新变化,通过广泛地积累知识,深入地拓展思维,不断提升信息素养。在这高速发展的时代,如果教师不学习,不能拥有满足时代要求的信息素养,不时时更新知识和补充知识,就接收不了新的信息,就很难对事物、事情的本质有新的思考和判断,就会被时代淘汰,也难以引导新时代的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究,更谈不上与时俱进培养学生适应时代要求信息素养。
3.应用为王的实践观没有变
教师们常常有这样的困惑:一种工具还未掌握,另一种工具已经被其他人广泛使用。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坚持应用为王的实践观,一方面,保持对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的追求和热情,尽早适应新技术带来的变化,充分利用工具,不断摸索和创新,发掘出更多的教育教学应用场景和用途,积极有效开展教育的创新教学研究与设计。一方面,我们也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加强反思,坚守学生本位,坚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坚持“够用就好”,注意减少对工具的依赖,防止工具的过度使用。
4.成就每一位学生的目标观没有变
学生是独特的个体,教师在教学中,应以人为本,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帮助每一位同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础技能的提高外,还要做到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造性人才。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改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精选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评价,加深学生对信息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精神,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时代在发展,对每一个公民的信息素养提升都提出了新要求。对教育工作者而言,需坚守教育初心,不断增强信息意识,提高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伦理,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质,以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和实践创新贡献教育一线经验与智慧。
来源 | 甘肃教师学苑
转自:“计算机教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