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首次!祝贺这些中国科学家

2024/1/2 11:37:29  阅读:53 发布者:

中国在科学研究上的进步,离不开中国科学家们孜孜不倦的探求。

近年来中国学者获得国际奖项的新闻频频出现,这不仅是对科研成果的肯定与认可,更是对有突出科学发现贡献的科学研究者和组织的激励与认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学者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在一步步提高。

要说全球影响力最大、含金量最高、无可辩驳的权威性的奖项,不得不提到诺贝尔奖,该奖项是世界科学家乃至社会大众心中近乎神圣的科学王冠上的明珠。2023年,虽未有中国学者站在这个最高奖项领奖台上,但在其他科学领域的顶尖国际奖项中,他们屡创“奇迹”。

通过高校及平台官网,高绩(IDgaojidata)收集到部分国际奖项获奖情况,让我们一起看看2023年中国科学家在哪些领域实现新突破。

首次斩获 多领域“破局”

首位中国籍巴克利奖获得者

1024日,美国物理学会宣布,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凭借拓扑绝缘体研究和在拓扑绝缘体中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创新突破,获得2024年度的巴克利奖——国际凝聚态物理领域的最高奖。这是该奖自1953年授奖以来,首次颁发给中国籍物理学家。

图源:南方科技大学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是凝聚态物理中的一个重要量子效应。长期以来,使其“现身”并实现实验观测难度极大,是无数研究者奋力追寻而不得的科学目标。2008年开始,薛其坤带领团队开始制备拓扑绝缘体,勇闯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无人区”,尝试攀登这座科学高峰。2012年底,薛其坤和团队在全世界首次成功在实验上观测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因为这个重大科学突破,薛其坤获得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并于2020年成为首位获得菲列兹·伦敦奖的中国科学家。这项重大科学突破被杨振宁评价为“诺奖级”的科学发现。

曾经历过三战考研,七年读研的坎坷,41岁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50岁攻克量子世界难题……薛其坤的人生充满励志色彩,更是无数青年人心中的励志楷模。

首次中国科学家获全球能源奖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命脉,也是全球技术变革的决定性因素。76日,2023年度“全球能源奖”正式揭晓,该奖项是一项著名的能源领域的国际科技大奖,每年颁发一次,是对能源领域科技研发杰出成就的奖励。

此次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王中林院士和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所长王如竹教授斩获这一国际能源领域的大奖。这是全球能源奖自2003年开始颁奖以来,历史上首次有中国科学家获奖,并包揽本届两个奖项。

全球能源奖在“传统能源”“非常规能源”和“能源应用新方式”三个方面每年各奖励一名学者。此次王中林教授因发明摩擦纳米发电机,并创立纳米能源和蓝色能源研究领域,获得本届全球能源奖的“非常规能源奖”。

作为国际纳米能源和纳米自驱动系统的主要开创者和奠基人,王中林堪称纳米科技领域最具学术影响力的科学家。近年来,王中林先后斩获10余项国际性奖项。其中,他20187月所获的世界能源和环境领域最高奖埃尼奖和20196月所获的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均为华人科学家首次获得。

本次“传统能源”奖项空缺,而“能源利用新方式奖”颁发给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王如竹。他因在低品位热能高效利用的制冷、热泵与热湿调控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获此奖项。

图源:上海交通大学

王如竹教授一直倡导做科研要“顶天立地”。1993年他锁定吸附式制冷的研究,实现了“吸附制冷”的基础研究技术突破;随后他带领团队研制出全年综合高效利用太阳能的新方法——太阳能复合能量系统,取得了“太阳能空调与高效供热装置”的发明创新与成果转化。他领导的制冷所的科研能力也发生了量和质的大幅飞跃,不仅凭借高水准的创新获得国家经费的扶持,更因为能够实际解决企业难题而获得了许多企业的认可与合作。

除了潜心钻研积极创新,促进科学发展,他也是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学科负责人。自他担任学科负责人的重担后,他团结了一批优秀青年教师一起开始了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攀登历程,也为制冷科研与教学培养了更多的后起之秀。

唯一获奖者 实力拔尖

年度全球唯一获奖者

928日,国际肝胆胰协会(IHPBA)官方宣布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学系主任陈孝平,荣获2023年度国际肝胆胰协会杰出贡献奖及金质奖章,他也是2023年度全球唯一获此殊荣者。

图源:华中科技大学

从赤脚医生到医学院士,陈孝平院士从事肝胆胰外科临床工作和基础研究40余年,在肝胆胰外科领域掌握了核心科技,他提出了新的肝癌分类理论,打破了该领域5个手术禁区,在世界创立三项中国人的原创手术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中国肝病手术治疗水平,他也被誉为“刀尖上的舞者”。

年度唯一获奖华人学者

2023年,IEEE计算机学会宣布,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过敏意教授因其在“资源高效的云计算设计与实现”的卓越贡献,被授予2023年度Edward J. McCluskey技术成就奖。本年度共有4位学者获此殊荣,过敏意教授是唯一获奖的华人学者。

图源:上海交通大学

过敏意是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致远学院讲席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即使身份或头衔再多,他始终不忘初心。2007年,过敏意教授选择放弃国外大学的高薪,毅然返回交大任教,并为祖国的云计算事业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他带领的团队在“十三五”期间的“973计划”中,完成了面向城市精细化治理的三元数据的融合及协同计算。真正做到了让城市学会思考,实现城市治理智慧化,实践了城市大脑的理念。

在面对另一个世界性难题——云计算场景下的突变型峰值服务相关性问题,过敏意老师团队提出了面向突变型峰值服务的云计算系统SPS。此次成果实现了科技转化,该系统及开源软件应用于多个重点行业的30多家企事业单位,并获得了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当然,除了上述几个国际奖项,2023年中国学者也在其他领域大展身手:

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林燕丹获得2023WFEO工程领域杰出女性奖,成为全球第五位该奖项的获奖者,也是首位中国获奖女性。这也是复旦在工程领域的一大突破。

四川大学林云锋教授荣获2023年国际牙科研究协会杰出科学家奖,同时也是获此奖项的首位和唯一中国内地科学家。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保继刚获第16届尤利西斯奖,该奖是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在旅游知识创新方面的唯一奖项,被誉为旅游学界的“诺贝尔奖”。保继刚成为该奖项设立以来首位获奖的中国内地学者。

2023年,中国科学家们挑战科学难题,不断突破自我打破瓶颈,勇攀一个又一个高峰,他们用实力证明了一切。

人类所抱有的疑念,就是科学的萌芽。科研这条路从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必定是一条充满荆棘和坎坷的道路,只有沿着陡峭山路不畏劳苦、坚持不懈攀登的人,才看见希望的曙光。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中国科学家攀登科学高峰、冲击世界科学问题,在更多的国际舞台,展现风采。

[1]任晓亚,张志强.主要科技领域国际权威奖项规律及其驱动因素分析[J].情报学报,2019,38(09):881-893.

[2]金碧辉,周文能.国际科学技术奖分析[J].科学观察,2006(03):1-9.

[3]薛其坤校长获巴克利奖,为70年来首位中国籍获奖者https://mp.weixin.qq.com/s/tQnUSmPOTd0IUP7pLNdK8

[4]记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王如竹:“顶天立地”做科研https://biaozhang.12371.cn/2013/06/25/ARTI1372090487633751.shtml

新闻来源:综合自各高校官网

转自:“高绩”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