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现代化叙事的中国逻辑与范式重构

2024/1/2 9:37:23  阅读:36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政治学研究 ,作者陈曙光

内容提要:现代化是每一个国家的普遍命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大格局,决定了中国早期现代化探索不可避免受西方现代性观念的支配,走上“现代化在中国”的道路。“现代化在中国”,也即西方现代性观念和现代化模式在中国的实践。洋务自强运动、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运动的相继失败,标志着“现代化在中国”行不通。中国是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伟大样本,注定只能走具有本国特点的现代化新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原创性理论贡献,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实现了现代化理论的术语革命和范式重构。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  现代化在中国

作者:陈曙光,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市,100091

来源:《政治学研究》2023年第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是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伟大样本,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文渊文脉赓续不断的文明型国家、国运跌宕起伏的超大型国家,有自己独特的国运、国情、文脉,注定只能走具有本国特点的现代化新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经受长期实践检验了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原创性理论贡献,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实现了现代化理论的术语革命和范式重构。

一、现代化是每一个国家的普遍命运

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是资本全球扩张的必然结果。世界历史不是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历史时空的堆积或历史事件的拼图,而是人类在资本空间扩张推动下摆脱孤立和分散状态,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普遍交往的过程,也是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是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被“世界市场的力量”支配的过程。世界历史、世界市场、世界普遍交往,不是各个国家自主开创的,而是特定历史主体开创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这个“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现代化”过程,正是资产阶级“迫使一切民族”,“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也就是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不再是主权平等的国家构成的集合体,而是建立起全方位的从属和支配关系:“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东方从属于西方”,归根结底前现代性文明的国家从属于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国家。任何国家“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都不得不屈从于这一普遍性的历史命运,卷入资本主义现代化浪潮中来,沿着欧洲开辟的历史必由之路,通往现代化的彼岸。

现代化作为一种国际潮流,代表着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现代化犹如一场国家发展的马拉松,跑在最前面的早已步入发达国家行列,其后的属于发展中国家,落在最后面的则是最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位置转换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用了近300年,让12亿左右人口进入现代化。西方率先完成现代化的任务,也成功创造了现代化的西方模式,开辟了现代化的西方道路,形成了现代性文明的西方形态。现代化的西方方案和现代性文明的西方形态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国际交往理念的总体性概念。第一,物质文明形态。资本逻辑构成西方社会的主导逻辑,西方基本经济制度以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推崇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第二,政治文明形态。西方国家在政治学说上表现为天赋人权学说、权力制衡学说,政治体制上表现为三权分立制、多党制、总统制或议会制,政党制度上表现为两党制或多党制。第三,精神文明形态。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以个人主义或利己主义为核心内容,基督教构建起西方精神家园,推崇自由民主人权的所谓普世价值观。第四,国际交往理念。西方现代观念在国际交往领域完全撕下了伪善的面具,表现出西方文明侵略性、进攻性的本色,比如国际经济交往上奉行线性进化的发展逻辑和零和博弈的丛林法则,国际政治上奉行结盟政治、团伙政治、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全球文化和价值观上奉行西方中心论、普世价值论、文明优越论和历史终结论,全球治理方面奉行一国主导、几方共治的治理逻辑,全球安全方面奉行民主和平论、排他性安全观和国强必霸逻辑。西方现代化模式和文明形态的合法性来自西方的成功实践,过去三百年成功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几乎都是西方国家,这是不容否定的基本事实。正因为如此,现代化的西方方案和现代性文明的西方形态越出地理的边界,膨胀为世界性文明形态,西方俨然掌握了叩开现代化之门的唯一钥匙,拜西方为师、“走西方的路”,成为了很多发展中国家无法抗拒的诱惑。

“现代化=西方化”,“现代社会=西方社会”,这是西方编织的现代化神话。这两个发展公式充分彰显了西方中心主义思维的强大惯性,但遗憾的是这可能也是当今世界诸多矛盾和问题的总根源。虽说现代化的一般观念确实存在,但每一个民族的现代化,无不取决于特定民族处身其中的“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即使是西方原生的现代化进程,同样是在其特定的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中展开的。马克思曾在致俄国《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指出,如果把“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并把这种“超历史的”公式先验地强加给任何一个民族,就可能会“引起完全不同的结果”。那种以抽象普遍性(实际上只是来自近代西方的某种观念)来先验地设计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种种方案,不过是一些纯粹的梦想而已。

人类通往现代化的路径何在?是否存在唯一的路径依赖?这是困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重大理论和政治问题。“经典现代化理论”主张现代化模式上的西化论,对第三世界走上现代化的西方道路充满信心。这一理论认为,现代化等于西方化,人类的现代化进程不过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看齐的过程、东方向西方过渡的过程。发展中国家欲求实现现代化,不仅“硬件”要西方化,“软件”也要西方化;不仅要全盘引进欧美的发展模式和现代科技,也要全盘复制欧美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西方”是衡量发展中国家道路、制度、文化和价值观是否具有合法性的唯一标准。东西方的发展差异,被扭曲为传统与现代、愚昧与文明、落后与先进的对立。然而,事实并不如理论设想的那般顺利,一些仿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比如拉美国家的现代化运动已经持续了一个多世纪,至今仍深陷拉美陷阱之中,非洲国家的现代化之路更是困难重重。其实,无论是欧美的现代化模式,比如英美为代表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欧洲大陆国家为代表的莱茵模式;还是其他大洲的现代化模式,比如日本为代表的东亚模式、新加坡为代表的城市现代化模式,都不具有普世性的意义,发展中国家如果试图采取拿来主义的策略则是不明智的。

现代化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现代化的能力、潜力、动力也并非西方传统所独有。任何国家都不应被排除在现代化体系之外,各个国家的人民都有权利共享现代化的发展成果。现代化不仅是发达国家的过去,也是发展中国家的现在与未来。发展中国家完全可以通过走自己的路实现跨越发展、后发跟上,迈进世界现代化的第一方阵。

二、从“现代化在中国”到“中国式现代化”

现代化是每一个国家的普遍命运,中国的现代化任务由世界历史的大逻辑和中国历史的大趋势所规定,不以任何势力的主观意志和愿望为转移。但是,现代化不是抽象的普遍性,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绝不能随心所欲,只能“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不可避免地受到现代化先行者的影响。近代以来,中国在“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和历史境遇中寻求现代化之路,因此,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不仅要诉诸近代以来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具有普遍性的历史进程,更要诉诸这个历史进程中的“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和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境遇。在“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依附体系和“西方压倒东方”的历史大势中,作为东方古国的中国如何从复杂性局面中寻找确定性,在晦暗中找到前行的方向,抽象普遍性的现代性观念(比如理性主义、自由主义、天赋人权学说、权力制衡学说、普世价值论等)、抽象普遍性的现代化模式(比如中心城市暴动起义、三权分立、自由市场经济、私有化等)往往容易占上风,“现代化在中国”短期内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对于一个处于“地球边缘”、“学徒状态”的中国,抵抗“欧洲中心”的引力、摆脱“欧洲先生”的抽象教条和权威,绝不是宣布一个纪律或原则那么简单,常常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方能走上自主现代化的道路。

“现代化在中国”,也即西方现代性观念和现代化模式在中国的实践。就其出场逻辑而言,它属于外源型现代化、输入型现代化,缺乏原创性;就其主体性立场而言,属于被动防御型现代化,封建中国被裹挟进入西方现代性文明的历史逻辑之中,缺乏自主性。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被迫卷入西方主导的现代世界体系,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主动加入西方主导的现代化进程,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标志着抽象普遍性的现代性观念主导了中国早期的现代化事业。无数仁人志士怀揣现代化梦想,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但无论是中体西用、以器卫道的现代化之路,制度牵引、政体移植的现代化之路,还是文化改造、全盘西化的现代化之路,无非都是“现代化在中国”。洋务自强运动、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运动的相继失败,标志着“现代化在中国”行不通,旧中国一步步滑落到了被开除球籍的边缘,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依然在黑暗中摸索,找不着前行的方向。

“现代化在中国”究竟为何行不通?任何国家的现代化事业,都是通过社会革命特别是政治革命为其开辟道路。光绪领导的君主立宪制改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建立西方式的上层建筑,籍此解放生产力,叩响现代化之门。然而,一个国家建立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不取决于任何个人的意志,归根结底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基础和生产力水平。一个农耕经济为主导、封建地主所有制为主体的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尚不具备强大力量主宰中国历史走向,怎么可能建立起资产阶级专政的上层建筑呢?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的现实基础。恩格斯晚年也指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欧洲之所以率先实现现代化,究其原因在于启蒙运动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极大地激活了资本和市场的力量,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西方现代化事业才踏上了征程。进而言之,英国光荣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建立君主立宪制,法兰西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已经成熟”。在欧洲大陆,德国之所以晚于其他大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原因则在于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德国成熟以前,资本主义德国“是决不会出现的”。反观晚清时期,资本主义工商业尽管开始萌芽,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未成熟,光绪领导的戊戌变法缺乏强大经济基础和物质力量的支持,缺乏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资产阶级领导,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上层建筑)自然是难以成功的。辛亥革命尽管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但无力捍卫革命胜利的果实,其原因是辛亥革命的目的是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上层建筑,却缺乏占主导地位的资产阶级经济基础,这样的上层建筑不过是海市蜃楼。

任何国家,以现代化为主题的进步事业,与其说是建基于某种抽象普遍性的现代性观念或现代化模式之上,不如说是由特定的社会革命为其奠定基础、开辟道路。罗荣渠先生认为,革命化“是中国现代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来说,同样必须经历一场彻底的社会革命来为它奠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最大障碍是什么?中国革命的对象就是什么?在“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历史境遇中,中国被迫割地、赔款,沦为宗主国的半殖民地;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历史境遇中,中国被迫设立租界、开放通商口岸,卷入西方主导的世界市场。中国革命的对象必然指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中国革命的前途必然是以社会主义的方式实现现代化。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有了主心骨、领路人。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改变了中国“从属于西方”的近代历史,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了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改造,改变了抽象普遍性观念主导中国现代化的近代历史,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踏上了自主建设现代化的新征途。新中国70多年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的探索,从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环节的工业化,到以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认识逐步深化。这一时期,我们明确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第一步是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是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中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进行了不懈探索,找到了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正确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根本方针、实现途径,制定了从1980年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提出了21世纪新“三步走”战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极大地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国通往现代化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中国特色、本质要求、战略安排、重大原则、文明内核、终极目标和世界意义,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顶层设计,初步制定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明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安排,中国式现代化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2021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完成,人类文明新形态决定性出场,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经受了超大型国家伟大实践的检验,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不可逆转的趋势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总之,70多年筚路蓝缕、风雨兼程,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奔跑在现代化的赛道上,用短短几十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建成了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中国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现代化的迟到国”跃升为“世界现代化的增长级”,中华民族走上了通往现代化的历史必由之路。

三、中国式现代化何以摆脱“欧洲中心”的引力

“现代化”不是抽象的普遍性,而是人的历史性活动的产物,是不同国家在特定的历史境遇和历史条件下,以自己选择的道路和方式所实现的现代化。现代化意味着走出传统,完成自我的扬弃与重建。对于一个超大型文明古国来说,突破前现代的历史惯性,摆脱欧洲现代化模式的强大引力,绝非易事。

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不可逆转,通往现代化的道路可以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欧美率先享受到了现代化的成果,但并不意味着西方的发展模式、价值观念、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是实现现代化的唯一标准和样式。西方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念是被西方实践证明了的通往现代化的一种选择,但不是唯一选择;西方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是经受西方实践检验了的治理现代国家的一种方案,但不是唯一方案。我们始终坚信,现代化是确定的,但各有各的搞法,任何国家都无法垄断现代化的一切真理。西方现代化道路并没有结束人类对现代化的探索,西方的现代性文明并不构成历史的终结。因现实国情、文化传统、历史命运不同,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国别特色和多样性。中国是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伟大样本,有自己独特的国运、国情、文脉。

1.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多元一体,这是中国特色。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我们拥有超越单一民族本位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比较而言,大民族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民族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并未构成任何单一民族的主流价值。中华民族完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民族概念,从根本上来说属于国族概念。中华民族构成亿万中华儿女共享的民族符号,炎黄子孙构成亿万中华儿女共同的身份标识,中华文明构成亿万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这是其他民族国家和多民族国家难以想象的。正如中华民族概念的首倡者梁启超所指出的,“中华民族为一极复杂而极巩固之民族”,这种民族特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在将来“绝不至衰落,而且有更扩大之可能性”。纵观世界文明发展史,中华民族无疑是其中最独特而又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民族之一,是世界民族之林中的一个典型样本。数千年来,王朝总是在历史的激流勇进中兴衰沉浮、嬗变更替,但“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共同体概念,始终是以彰显超越性生命特征而连贯存在,王朝可能倾覆,但“中国”“中华民族”始终不会终结。

在中华民族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思想和大一统观念已经深深熔铸在中国人民的内心深处,沉淀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鲜明底色,彰显出超越时空的高度稳定性。正是这种“多元一体”民族整体意识的推动护航与延续发展,中华民族才能在千年历史纵深中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这在世界民族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种多元一体的民族结构、大一统观念、天下意识,决定了建立单一民族国家基础之上的西方现代性文明并不适合中国的民族结构。近代以来,面对国土分崩离析、政治一盘散沙的状况,为了捍卫五十六个民族多元一体结构和大一统格局,以三权分立、权力制衡为基础的西方政治文明显然水土不服,建立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现代政治力量成为现实需要。

2.中国是一个文渊文脉流淌不息的文明型国家。中华文明历经千年进化,文渊文脉赓续不止,文化基因绵历不衰,文明内核和精神家园独树一帜,不同宗教和谐共生,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民间信仰别具风采,这是中国特色。中华文明是以华人或华夏人为核心的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是以儒家文明为主体、以精神文明为内核、涵盖物质文明和制度创造的综合实体。中华文明的特质、基因与众不同,一元多支一体的文化结构,“天下文明”的宏大范式,绵历不衰的文明历史,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敬天法祖、诚信仁爱、和合大同等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长存于世的根本之道,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中国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精神,决定了以资本为中心、以个体为本位、与宗教伦理和基督教精神相匹配的资本主义现代性完全不适合中国。相反,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具有高度契合性,建构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性文明形态具有天然的合理性。艾思奇指出,“中国民族和它的优秀传统中本来早就有着马克思主义的种子”。这颗“种子”主要是指中国古代底层群众、农民起义所憧憬的社会理想与马克思追求的理想社会具有同构性。比如秦末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的政治纲领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北宋王小波李顺起义,其政治口号是“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辈均之”;南宋钟相杨幺起义,其政治主张是“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明末李自成起义,其政治纲领是“等贵贱,均田免粮”;晚清太平天国起义,洪秀全打出的革命口号是“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等,这些政治旗号与马克思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和压迫、消灭不平等、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主张相契合。毛泽东看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历代都有大小规模不同的众多的农民革命斗争,其性质当然与现在马克思主义革命运动根本不相同。但有相同的一点,就是极端贫苦农民广大阶层梦想平等、自由,摆脱贫困,丰衣足食。”从这一点来看,历代农民革命斗争“带有原始社会主义性质”。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后,中国底层群众、知识分子并没有陌生感、距离感、抗拒感,而是感到似曾相识的亲切感,热烈欢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也没有辜负人民的期待,中国底层百姓千百年来“等贵贱均贫富”“耕者有其田”的梦想终于在20世纪“打土豪分田地”“土地改革”的革命运动中成为了现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其实早在咸丰元年,马克思就发现了这个秘密。1850年,马克思在《时评》一文中对我国古代农民起义提出的具有原始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口号有过敏锐的观察,预言中国革命将会产生“中国社会主义”,并且指出这种社会主义有着和欧洲社会主义不同的特点。因此,从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来看,中国不可能走上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现代化道路,不会全盘接受资本逻辑主导的现代化模式和现代性文明,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

3.中国是一个国运跌宕起伏的超大型国家。历史上,封建中国曾长期位居世界之巅,引领人类文明成长和思想进步,成为世界上伟大的国家。近代以降国运衰败,中华民族从世界顶峰跌落至地球边缘地带,落后于时代,沦落为任凭西方列强肆意蹂躏践踏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经受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沉沦,亿万国人对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有着深刻的记忆,对民族自立有着深切的渴望,对民族复兴有着强烈的期待,对西方文明的排他性、侵略性以及中西文明的差异性有着清醒的认知,这是中国特色。近代中国,“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救亡图存、重整河山,显然具有侵略性、进攻性的西方现代性文明是不合适的。相反,致力于民族独立和全人类解放,致力于建立公平正义新社会的现代性文明,则是当时中国所迫切需要的。此外,中国是一个超大型国家,具有超大国土幅员、超长历史纵深、超大人口规模、超复杂社会结构、超多元风俗习惯、超丰富民族文化、超繁复语言文字,这一国情塑造了中华民族包容性的民族性格、中庸辩证的整体思维、集体优先的价值观念、和合天下的博大胸怀,这也决定了奉行中心主义立场、排他性观念、二元对立思维以及原子个体主义精神的西方现代性文明并不适合中国的土壤。

正是这些特色,注定中国必须走具有本国特点的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复兴古代中国,不是以封建盛世为参照,归根结底是赶上时代,赶上世界,完成现代化的使命,完成祖国统一的历史遗留任务,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中国几代人为之奋斗的夙愿。如何实现现代化,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中国人民一开始就有自己的独立判断,从未简单地复制西方的发展模式,从未简单地进入西方的发展逻辑之中。中国式现代化,既体现了“现代化一般”,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邓小平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愿意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但不会照抄照搬任何国家的发展模式”。中国有5000多年绵历不衰的中华文明,有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有14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力量,有近代180多年来经历的百折不回的历史命运,有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多年走过的荡气回肠的光辉岁月,有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开创的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有改革开放40多年创造的震撼世界的中国奇迹,中国完全有理由拒绝任何国家为中国量身定制、无偿输入的现代化方案,完全有底气走自己的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置身现代化洪流和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完全有资格、有能力揭示其中蕴藏的现代化密码,有资格、有能力在吸纳中西方文明精华之后开启更为壮丽的现代化前景,有资格、有能力发现一个和欧洲现代性原理对应的中国现代性原理,有资格、有能力在规避现代性之殇的基础上开辟更为健康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重撰蕴涵“中国风骨”的现代性文明新形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向全世界公开宣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现代化”这个世界共同性课题的探索已经给出了完整的中国答案。

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范式重构和术语革命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不同于人类过往的伟大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创不仅改变了世界现代化的地理版图和空间格局,而且改写了现代化的理论术语和学术范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实现了现代化的术语革命和现代化理论范式的当代重构。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术语革命和范式重构,重点是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1.现代化的根本性质。中国式现代化,就其性质来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就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不是“东方从属于西方”的现代化,不是“人类和地球的欧洲化”进程中的现代化,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是重构东西方关系格局的现代化,是打破“人类和地球的欧洲化”进程的现代化,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现代化。这样的现代化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走老路邪路、不犯颠覆性错误;它坚持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它坚持中国立场,自主发展、自信自立,不走依附西方的发展之路,不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它坚持历史主义原则,贯通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从历史中走来,向着未来走去,继承历史遗产,赓续千年文脉,不搞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

2.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与本国特色。现代化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和特权,现代化模式不能搞简单的千篇一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没有绕开现代文明发展大道,必然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比如经济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政治从封建专制转向民主政治,社会生活从传统乡村社会转向城市化(城镇化),文化生活从纲常礼教转向个性解放,社会结构从单一化转向分层化,价值观念从一元化转向多样化,发展动力由传统生产方式转向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等。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第一,“人口量级”巨大。14亿多人口奔向现代化,必将创造世界上最多人口最快现代化的伟大传奇。目前,世界现代化人口总和大约12亿,“我国14亿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第二,“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是14亿多人口共商现代化大计、共建现代化国家、共享现代化成果、共促社会公平正义的伟大事业,不会重蹈贫富两极对立、财富两极分化的西方现代化结局。第三,“精神世界”丰富。“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展望现代化的中国图景,高楼大厦要耸立起来,精神文明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中国全面实现,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不会重蹈物质崛起、物质主义膨胀的西方现代化陷阱,不会让人民在光怪陆离的物质世界中失去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第四,“人与自然和解”。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离开自然的呵护,人类将失去赖以安身立命的生存之所。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全面建成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真正和解,不搞人类中心主义,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不会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西方老路,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第五,“和平主义”。“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走的是暴力掠夺殖民地的道路,是以其他国家落后为代价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胸怀天下的人类立场,“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不搞我赢你输的零和博弈,不搞单边主义、丛林法则,不走殖民主义、扩张主义、霸权主义的发展之路,不会跌落大国必战、国强必霸、霸极必衰的修昔底德陷阱,不会重蹈西方大国兴衰覆亡的历史周期率。

3.现代化事业的基本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包括九句话,其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五个方面是其主体内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衔接,描绘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图景、基本格局,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框架。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整体性概念,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领域,是经济发展与政治文明同进步的现代化,是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相协调的现代化,是物的世界增殖与人的世界增殖成正比的现代化,是生产正义与分配正义相兼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显然与西方现代化的图景和框架结构是完全不一样的。

4.推进现代化的重大原则。现代化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不能搞“复制粘贴”。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五条重大原则: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夯实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主心骨,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自己的路,始终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站稳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人民立场,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四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中国共产党的治理优势更好地转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成果。五是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确保不打折扣如期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5.现代化建设的方法论。现代化是一项极具创新性的伟大工程,必须坚持科学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一是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做好顶层设计,使制定的规划和政策体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也要坚持实践探索,在摸索中把握必然性。二是战略与策略。要增强战略的前瞻性、全局性、稳定性,要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守正与创新。既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也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四是效率与公平。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五是活力与秩序。要统筹发展和安全,既要增强社会的整体活力,也要保持团结稳定的社会秩序。六是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既要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也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6.现代化的文明内核。现代化的内核是文明,现代化模式的差异反映的是不同现代化文明形态的差异。“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二者不是外在的关系,而是表与里的关系,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九句话的本质要求有其内在逻辑,落脚点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前面“两个坚持”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原则,中间“六个方面”是构成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核心内容。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副以中国和世界为对象的整体性文明图景,具体包括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为标识的物质文明新形态,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标识的政治文明新形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精神世界为标识的精神文明新形态,以共同富裕为标识的社会文明新形态,以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标识的生态文明新形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标识的国际交往理性和国际秩序图景。

7.现代化的终极目标。中国式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民的共同事业,必须坚持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现代化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西方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资本逻辑凌驾于人本逻辑之上,“富强”不过是对资本鲸吞宇宙的力量的证明。西方现代化程度越高,表明资本的力量越强大;与人相对立的、异己的力量越强大,人越受到异己力量的统治。为了从资本奴役中拯救人类命运,开创人类自身向自己命运主宰者回归的世界历史,马克思主义诉诸消灭私有制,驯服导致一切生存危机的“怪兽”——资本逻辑,确立起人民掌握资本、资本服务人民的历史逻辑。马克思认为,未来新社会不是资本主宰一切,而是劳动统治一切,“因为每一个民族都将有同一个统治者——劳动”。共产主义与私有制资本是“绝缘”的,但是,对于绕过资本主义阶段坐直通车直达社会主义的中国来说,资本是无法绕过的,资本的文明面也是无法否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法绕开资本,关键是我国重构了资本的结构体系,以公有资本取代私有资本并使其居于主体地位。公有资本本质上是人民的资本,是我们促进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此外,现代化进程中也要约束和规制资本,遏制私人资本消极因素的肆虐,绝不能任由资本无序扩张、野蛮生长,走到人类对立面主宰人类,成为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桎梏。

五、结语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属于中国历史,也属于世界历史;不仅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创立,终结了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垄断地位,实现了现代化理论的范式重构和术语革命。中国式现代化,改变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现代化版图和世界历史格局,向世界宣告了“人类和地球的欧洲化”时代已经结束,宣告了发展中国家终于有望摆脱西方现代性逻辑的操控,有望摆脱长久以来“现代社会=西方社会”的路径依赖,走上自主现代化的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改变了发展中国家“要么依附/要么脱钩”的历史宿命,“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后发国家规避“现代化悖论”“现代性之殇”的中国方案,走出了一条更为健康、更加壮丽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在赓续中华民族千年文脉、借鉴西方现代文明积极成果的同时,开创了具有大国气象、东方气质、社会主义性质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壮丽的事业。长期以来,“现代化=西方化”的所谓公理捆绑了全世界人民的现代化梦想,人们一直翘首以盼西方之外的选择。今天,现代化的历史叙事、空间叙事正在被中国重构,现代化理论的标识性概念、学术术语正在被中国改写。现代化的辉煌历史已载入西方文明史册,现代化的光辉未来寄希望于东方,东方的希望在中国。现代化中国不是一天建成的,但一定是一天天建成的。到21世纪中叶,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必将彻底重构现代化的理论范式和学术话语,必将进一步丰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为全人类的现代化事业作出中国更大的学术贡献。(注释略)

END

来源:“政治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转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