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的中国哲学
2024/1/2 9:11:52 阅读:36 发布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10期P35—P36
作者单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哲学系,摘自《船山学刊》2023年3期,莫斌摘
今天,中国哲学成为世界哲学的大趋势正在形成。哲学代表人类经验的概念化,因此,哲学不仅反映了跨文化的人类经验共性,而且体现出或多或少以自身方式来塑造对世界和生活的体验。例如,作为中国文化基石的儒家哲学,将“仁”和“礼”定义为美好生活所需的主导概念。尽管它们无疑与某些西方概念有重叠之处,这些术语在西方语言中没有确切的对应词汇。它们是儒家文化“终极语汇”的一部分。一个文化传统中共享的终极语汇反映了处于该文化中的哲学精髓。
基于上述原因,中国哲学应当在全球背景下受到重视并被认真研究。这意味着将中国哲学作为世界哲学来看待。从另一方面看,构建当代世界哲学应该借鉴世界各地的资源。中国哲学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哲学资源。虽然每一种哲学或文化传统都拥有自己的自豪感且可以生成自己丰富的文化资源,但在这方面能与中国文化相匹敌的却寥寥无几。在历史上,中国丰富的文化资源使其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产生了影响。儒家、道家、汉传佛教已经在这些地区留下了重要的甚至是决定其特色的标志。这些哲学传统在今天仍然存在并不断发展。因此,没有中国哲学作为重要成分构成的当代世界哲学有着根本性的缺失,中国哲学应该成为一种世界哲学。
需要明确指出的是,推广“作为世界哲学的中国哲学”的研究并非意味着把中国哲学作为一种全世界通用的哲学来全盘接受。我所说的“全盘接受”,就是把其中的一切都当作真理来接受,并以此作为生活和处世的指导原则。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是哲学的固有特性。没有哪一个哲学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也没有一种哲学是完美无瑕的。学习某种哲学不意味着将其视为唯一可取的思想。正如,我们的确可以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里学到很多东西,可以利用他们的思想构建新的哲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信奉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将中国哲学视为世界哲学也是同样的道理。
我们在一般学科意义上说的哲学研究,通常指两种相关联但又不同的研究,即哲学理论的探索和哲学史的研究。哲学理论的探索是哲学思想的创新和建构;哲学史的研究是对别人已经形成的思想的相对客观的研究。需要说明的是,我所说的中国哲学研究历史化现象并不是指研究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国哲学史是完全正当且极有价值的。我指的是把中国哲学研究仅仅当成哲学思想史的研究,并用历史研究的标准来评估甚至试图解决哲学问题的做法。在有些情况下,哲学理论的探索和哲学史的研究之间存在明确的界限。比如,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探索几乎不涉及哲学史。也有不少哲学家的哲学理论探索与哲学史密切相关。虽然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史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但它们仍然是两种不同的研究,使用不同的方法。二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使用一种研究的方法论和评价模式来评判另一种研究,会对后者产生不利的影响。中国哲学研究的历史化,即是把中国哲学的研究化解为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这种倾向包括,一方面,以哲学史的研究取代哲学研究,另一方面,以历史研究的标准评判哲学研究。这种倾向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的障碍,进而阻碍了中国哲学成为世界哲学的进程。
哲学与其他研究学科一样,有其独特的演进史。但哲学也有其永恒的问题,尽管这些问题的具体形式可能会因时而异。已经发生过的哲学活动主要是哲学史学家的研究对象。哲学的永恒问题是哲学学者的研究主题。要求哲学学者将自己局限于过去的历史情境的做法本身就是反哲学的,它无法推进哲学的发展。
将中国哲学研究历史化,扭曲了哲学工作的本质。这样对哲学研究的历史批评不利于把中国哲学发展成为生机勃发的学科,遑论成为世界哲学。这种趋势强化了一种偏见,即中国哲学只是一些陈旧过时理念的集合,没有新思想。这种定性会使中国哲学与当今的世界哲学脱节。中国哲学要成为世界哲学,就必须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资源,并积极参与世界舞台上对当代问题的哲学思考。它必须避免被禁锢在古老思想博物馆中的命运。历史学家应该更好地理解哲学研究的任务,尊重哲学家的工作空间。只有形成这样的学术环境,才有利于中国哲学成为世界哲学。
与此相联系,反对将中国哲学历史化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过分强调中国哲学的历史性会使非中国哲学专业的学者望而却步,从而远离中国哲学。非中国哲学专业的学者是指那些没有发展做中国哲学的专业能力,尤其是研究中国哲学史的能力,而又不愿意将自己训练为该领域专家的学者。当他们对中国哲学发生兴趣时,往往主要起因于对与他们自己文化传统相关的中国哲学感兴趣。他们更加关注哲学传统之间共同关心的话题或问题的共性。就实现他们的目标而言,他们不必像中国哲学专业学者那样研究中国哲学史。
哲学研究不应与历史研究混为一谈,历史研究不应取代哲学探索。相反,历史工作可以被用来推进中国哲学成为世界哲学,为人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上呈现的中国哲学提供历史背景,而不是取代或阻碍中国哲学的当代发展。在推动中国哲学成为世界哲学的过程中,研究中国哲学、思想或观念的历史学者应该与中国哲学学者联手结盟,而不是成为对手。
为了使中国哲学成为世界哲学,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学习中国哲学,并借鉴中国哲学在世界范围内构建当代哲学。实现这样一个目标需要两类哲学学者的共同努力。第一类,是以中国哲学为主要专业的学者。全球哲学界许多单位和团体都有希腊哲学专家。随着中国哲学成为世界哲学,我们可以期待更多的哲学学者专注于中国哲学这一研究领域,尤其是在主要的研究型大学。这一类学者队伍的扩大,将增加中国哲学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第二类,是那些主要研究领域不是中国哲学的学者,为拓展研究领域,他们开始学习和借鉴中国哲学。第二类应该包括比第一类更多的人。这个阵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哲学成为世界哲学的成败。因为世界上大多数哲学学者都不是中国哲学专家,所以从事比较哲学是沟通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的有效桥梁。当中国哲学专家从事比较研究时,他们可以使非中国哲学学者更容易接触到中国哲学,了解中国哲学,从而有助于将中国哲学纳入世界哲学的范畴。对于非中国哲学学者来说,比较哲学为他们提供了学习和借鉴中国哲学的沃土。中国哲学学者从事比较研究既没有贬低中国哲学的价值,也不掩盖其具体特征。相反,它有助于突出这些特征,并揭示某些差异对于更好地理解中国哲学的重要性。
北宋苏轼曾在《题西林壁》中写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这方面,受过非中国哲学训练的哲学专家在扩展到中国哲学时可能具有一定优势。非中国哲学专家经常选择性地研究中国哲学,考虑特定的哲学问题。他们想了解中国哲学如何形成或解决一个在非中国哲学中一直存在的问题。例如,自由在中国哲学中是如何被概念化的?德性在中国哲学中的作用是什么?在有先导的问题接近中国哲学时,非中国哲学专家将中国哲学拉入与非中国哲学的对话中。他们的研究不仅仅是被动地吸收来自研究对象的信息。就使中国哲学成为世界哲学而言,我们可以说,中国哲学专家试图将中国哲学“推”上世界舞台,非中国哲学专家则通过他们的参与将中国哲学“拉”到世界舞台上。虽然它们都对同一个过程有贡献,但往往是后者更有助于使中国哲学进入非中国哲学专家的研究领域。在这方面,非中国哲学专家不是中国哲学的被动学习者——他们的参与也使他们成为当代中国哲学的积极建构者。这些力量的综合影响,塑造了呈现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哲学。
世界哲学需要中国哲学。其中原因包括其为世界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其对于理解中国这样一个世界大国的重要性,以及其为当今世界问题催生解决方案的潜在贡献。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防止中国哲学研究的历史化趋势。中国哲学在与其他学科密切合作的同时,应保持其作为一门哲学学科的相对独立性。今天,使中国哲学成为世界哲学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对其进行比较研究,使其丰富的内容对中国哲学之外的哲学学者具有意义,并增强其对构建世界当代哲学的贡献。
转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