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报纸理论文章如何实现学理性和可读性的统一

2023/12/29 11:17:14  阅读:40 发布者:

在多年从事编辑工作的实践中,笔者多次在同一个主题上被读者和作者所“夹击”:有读者说,你们报纸的理论文章主题都不错,但常常读来很费劲,能不能让作者写得再通俗点、生动点,毕竟报纸不是只办给圈内人看的;作者则认为,理论文章首先就要求有学理性,论文写法也有定规,不能为迎合大众读者就把论文写得像美文。其冲突的背后体现出一个敏感话题,即:理论文章能否兼顾学理性和可读性。

笔者以为,理论文章完全可以实现学理性和可读性的高度统一,实现理论阐述“内在美”与文章表达“外在美”的有机结合。

01

理论论证不能只是形式上“看着像”

读者和作者对报刊文章写作的观点冲突,部分原因是人们对“何为理论文章”认知上的不一致。有人认为,报刊上发表的所有非新闻类、非文学类的“大块文章”都可以看做是理论文章;有人则认为,只有严格按规范写作的学术论文才能称得上是理论文章。笔者认为,这两种看法都是对理论文章这一概念的误读。

理论文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理论文章是指以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与研究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社会问题,揭示其内在本质规律的文章。狭义的理论文章是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探讨各种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文章。以此观之,报刊上发表的那些非新闻类、非文学类的“大块文章”不一定就是理论文章,如领导讲话、工作总结、调查报告、政策建言等是特定的文体形式,尽管不排除有学理性和思辨性,但统称为理论文章显然不合适。

理论文章重在说理和论述,它一般具有理论性、逻辑性和现实性等特点。所谓理论性,是指这类文章以理服人,有学理性思考,不是停留在经验水平上,而是深入到现实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来把握。所谓逻辑性,是指这类文章要运用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思维形式,即用概念、判断和推理来阐述观点,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来说服人。所谓现实性,是指这类文章主要是侧重于探讨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社会问题。

那些只提出观点而不做必要的说明和论述,或那些虽有论述但体系不完整、论述不充分的文章,尽管不排除有很强的学理性,尽管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有指导意义和启迪性,但仍不能算是真正的理论文章,充其量只是“看着像”的准论文。

其实,理论文章未必要像学术论文那样严格和规范,二者有联系也有区别。说有联系,是因为二者都重理论性,即思维的理论性、结论的理论性和表达的论证性。思考不是停留在零散的感性认知上,不是罗列现象或就事论事,更不是心血来潮的激动之词,或零散琐碎的感性偶得,而是运用概念、判断、分析、归纳、推理等思辨的方法,深刻认识关注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同时二者都强调逻辑性,有论点、论据和论证,标题有明确的界定性和指向性,小标题序列强调向心性,而不是无中心无边界地漫谈散议。

但二者显然也有区别,大体而言,理论文章更多地偏重议论和说理,可以是立论、可以是驳论,重力度、厚度和深度,力求被社会公众所认同,而学术文章更多地强调学理和研究,强调方法和分析,强调结论能被专业圈内的人所认可;理论文章形式上可以表现得更具灵活性,大标题制作可以适度地形象化和文学化,小标题结构上可并列可递进,而学术文章写作形式则有相应的学术规范性,有专业领域共同认同的研究范式和表述语言,以便于同行交流和争辩;理论文章多出现于面向社会读者的综合性报刊,学术文章多发表于面向专业领域的学术性期刊。

当然,如上的界定是粗线条的。事实上,由于报刊受众定位的不同,各报刊编辑部的选稿偏好和写作引导也不同,进而激励作者写作形式上的创新和探索,由此也导致理论文章和学术文章在形式上的分界很模糊,所以也有人将理论文章和学术文章统称为“学术理论文章”或“学理性文章”。

理论文章的传播媒介大体可分为时政类报刊、消费类报刊、指导类报刊、 科技类报刊、学术类报刊。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近年来,报纸和期刊的边界也日趋模糊。不少报纸每期推出五六十版甚至超百版,越来越像期刊。与此同时,不少期刊追求时效性和新闻性,又越来越像报纸。

换个角度观察,理论文章目前多刊发在如下四类传媒上:

一是各级党刊和党报的理论学术版,如《人民日报》理论版等;

二是主要面向理论界学术界的专业性报刊, 如《社会科学报》等;

三是主要面向知识 界的综合性期刊,如《读书》等;

四是供决策部门参阅的定期出版物,如《市县领导参考》等。

当然,部分市场化的都市报和专业性很强的学术期刊,也不断有议论体的“大块文章”出现,网络博客上也常见到很精彩的理论文章,但总体而言,相对主流的理论文章还是主要刊发在前述四类媒介上。值得说明的是,基于大众读者的视角,一些此前并不认为是理论文章现在也越来越多地被认同,如时事评论类、经济观察类的有分量的文章。因此也有人把广义上的理论文章进一步区分为政论性文章、学论性文章、策论性文章、时评性文章和述评性文章。(此处有删减)

02

论证严密未必体现为表述“骨架化”

理论文章的内在规定性,要求这类文章的写作上要有完整的阐述体系,有严密的逻辑分析,有观点、有论据、有论证。但不少作者有意无意地只强调形式上的完整性,注重“一二三四”,偏爱“首先其次再其次”,忽视论述方法的多样性,轻视写作手法的多样性。

我认为,这也是对理论文章的一种社会误读。基于读者的视角,理论文章旨在论述观点、阐明主张、提出建议、诠释政策或点评时事,绝大多数理论文章都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实践性,不只是专业领域内的人关心,非专业的社会读者也关心,因此,读者有理由要求理论文章能写得更通俗更可读。从传播的角度观察,理论文章重在阐述和表达新认知、新思想、新理念,或强调某一主张的正义性、合理性、科学性,在不违背学术规范的前提下,还是应尽可能地平民化,尽可能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简洁明快的语言来表述,以便让更多的人能看明白、读得懂。由此,理论文章应努力追求学理性和可读性兼顾是非常必要的,语言太枯燥或过于专业化,肯定要影响观点的传播面和认可度。遗憾的是,笔者在编辑实践中,经常收到如下几种类型的文章:

一是领导报告式。领导报告式的理论文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领导讲话,而是看上去像是领导总结、部署和指导相关工作的讲话稿,通篇充斥的是“要如何如何”、“应如何如何”、“必须如何如何”。

二是工作总结式。写文章常常是经验四五条,问题六七个,对策八九项,很少有学理性分析。

三是学位论文式。文章写作从问题提出、概念界定、文献评述,到研究方法、研究对象、逻辑架构,进而是实践意义、理论价值、理论模型、实证分析、政策建议,有绪论,有本论,有结论,参考文献一大串,引用观点一大堆。

四是调研报告式。从定义到重要性,从问题到原因,从结论到对策,或者内容都是知识性的,观点都是别人说的,体例上类同专业教科书。

在笔者看来,这几种形式的文章充其量只是“准理论文章”。遗憾的是,这几种形式的文章却经常出现在报刊上,难怪读者有抱怨。当然,理论文章要强调学理性和规范化,不能只考虑阅读快感而要求理论文章都要通俗化。为了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文章有时不得不用严谨的甚至繁琐的文字,先把自己的主体概念界定清,不能太形象化,不能模棱两可。有时不得不用非常专业的语言来表述其过程和结论,以有利于学术共同体交流、评判、研读和争鸣。推理过程必须是符合逻辑的,论证必须是严谨的,有论点,有论据,有论证,有大论点、中论点、小论点,一环扣一环,一层接一层。这些用 “骨架化”的表述方式可能更清楚,但逻辑严密未必就一定要“内架化”,至少可以用多种方式来表述“一二三四”或“首先其次再其次”。

03

学理厚度并不排斥结构上的 “形式美”

许多作者都认为,是不是好文章, 关键在于有没有独到见解和独到论述,关键在于是不是说理到位、思路清晰,从而有意无意地忽视标题设计和导入语提炼,有人甚至特别反感论文表述上的“形式美”,认为那花里胡哨的“包装”,有损理论和学术的严肃性。笔者以为,这也是对理论文章的一种社会误读。文章写作如果不是为写而写或追求“独乐乐”,而是为了传播观点和影响受众,就必须考虑编辑和读者的阅读心理。一般而言,编辑们在阅读来稿的“第一聚焦点”肯定是文章的大标题,读者阅读的“第一关注点”也是大标题,然后是相关的小标题,或者是文章最前面的开篇语。如果理论文章不能在大小标题上吸引编辑和读者, 不能在文章的前300字内留住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就很难达到传播的目的。不能怪编辑没有责任心,也不要怪读者“不识货”。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在报刊文章传播中的作用,像人的眼睛那样重要和传神。传神的标题就像女子动人的笑容和迷人的眼神,好比杨贵妃的“回眸一笑”,压倒了“六宫粉黛”,使读者一见倾心。有的理论文章内容很好,但因为标题不吸引人,常常被人错过,而加上一条出色的标题,往往就能激起人们的阅读兴趣。也就是说,人们常常不自觉地借助标题这个“向导”来选择他们所需阅读的内容。一篇好的文章,必须有一个画龙点睛的好标题。

在信息经济时代,信息的无限和注意力的有限使人们的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注意力意味着影响力。好的理论文章大小标题应尽可能的确切、简洁、和谐和均衡。理论文章不是文学作品,要力求准确,不能题大意小,题意不符,要善于用尽量少的文字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高度概括。但理论文章最终要呈送给读者,因而要充分适应受众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从而,标题与内容应力求配合适当、格调一致,标题之间也要力求和谐、均衡,不能像有些纯学术论文那样,有的小标题只有三五字,而另外的小标题却可能十余字。

纯学术论文的写作中可以这样,但见诸于报刊的理论文章几个小标题之间,一般要字数上大体对称,语序上基本统一,这是一种值得重视的形式美。制作标题的方法很多,有的可能不适合理论文章,但多数方法都值得借鉴,尤其是写评论性的文章,或一主一副的虚实结合的文题时,设问、拟人、谐 音、对偶、回环、双关、反衬、用典等方法都可以尝试。如《“颂穷”还是“送穷” ——论中国反贫困的历史变迁》《解开疙瘩绳自直——论基层民主建设》《“杞 人”忧“地”——关于“18亿亩耕地红线” 的思考》。理论文章的标题适当用一些标点,有时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物境 心境 意境——论中国传统民居的审美价值》《“反贫困”与“返贫 困”》、《“包袱”与“财富”——农村剩余劳动力新论》。导入语是展示作品思想的橱窗。开篇语、导入语, 就是文章最前面的一段话。古人谓:“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美国《底特律新闻》社论作家杰克·海敦认为:“导语需要你付出最大的力量,它是促使读者读下去的诱饵。”这些精辟的见解对理论文章的写作和编辑同样有启迪意义。理论文章开始就要以凝练的语言,把文章的要旨告诉读者,或把文章最重要、最新鲜、最能吸引人的观点亮出来,也就是古人所说的 “立片言而居要”。导入语的内容要扎实、凝重、准确,如果空洞、飘浮,大而不当,不能将全文的内容领起、领正、领周全,也是大忌。

找到一个非常好的切入角度,言人未所言,道人未所道,写出的文章就肯定能引读者一步步往下看。这也是一种内在的形式美。理论文章的形式美,还包括在合适的地方增设小标题,包括文章各段落之间相对均衡最宜。均衡不是平均, 而是说不能一段特长,另一平行段落又特短,视觉效果缺乏美感。

报刊文章由于见报时是在同一个版面上,就形式而言,超过3000字的文章不设小标题,视觉上特沉重,有小标题就可打破“重压感”。但小标题也不是越多越好,一般而言,只有两个小标题有失重感,三至五个小标题最适宜,六七个小标题以上读者一般会产生不快的阅读感觉,除非是那种 “八大走势”、“十大趋向”之类的理论文 章,否则,小标题最好不要超过五个。只有这样,把文章展开在同一个版面上, 看上去才美观理论文章的形式美,还包括结构的完整严谨、比例恰当、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首尾圆合。段落层次的安排要有条不紊,先后顺序有着明确的逻辑关联性,段落与段落、层次与层次、开头与结尾之间,应力求通过文字使之衔接、沟 通、相互照应、浑然一体。总之,对于理论文章而言,实现学理性和可读性的高度统一,实现理论阐述 “内在美”与文章表达“外在美”的有机结合,不仅可能,也十分必要。这既有助于思想的高效传播,也有利于影响和引导受众,从而达成文章写作的最终目的。

本文来源: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原文刊于《今传媒》200910),原题:理论文章能否写得更活泼更生动——兼论对理论文章的社会误读。作者:孙明泉,光明日报理论部副主任,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转载时正文有删减。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处理。

转自:“选题宝”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