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新书推荐|《然犀志译注》

2023/12/28 13:55:24  阅读:45 发布者:

水族之适用惟鱼,而鱼之类不一。江、淮、河、汉之鱼,尚可约指,而海中之鱼之众,则尤琐屑而难名。余视学粤东,遍至其地,如广、惠、潮、高、雷、廉、琼,半皆滨海,以故供食馔者惟鱼为先。而其中奇奇怪怪、令人瞠目而不下箸者,指不胜屈。以是博采方言,按诸山海地志,一一精细备载。每得一物,即志其形状,考其出处。即非鱼类,如介虫之属,亦附于鱼之族。日久所得,裒然成编,以其皆鳞介之物,故以“然犀”名之,聊以遮挂一漏万之讥,非如温峤之必照见幽潜也。余曾有《南越笔记》,靡不收入。而又别为此编者,以粤中之鱼较多他处也云尔。

己亥冬十月罗江李调元雨村撰

(来源-《然犀志》序)

《然犀志译注》是《然犀志》的首个译注本,为广东地区第一部“海错图”,不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也是一本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的科普作品。

《然犀志译注》

〔清〕李调元/

刘斌/译注

胡宇尘/选题策划

柳晔/责任编辑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内容简介

《然犀志》是清代乾隆年间的学者李调元撰写的一部关于两广地区水生动物的著作,全书行文简练,生动地描述了广东海域海洋生物的样貌、习性,是一部兼有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的著作。译注者刘斌反复求证,多方查阅资料,对《然犀志》进行了译注,本书为《然犀志》的首个译注本。此外,译注者收集了《山海经》《三才图会》《海错图》等古籍中珍贵的海洋生物插图,与《然犀志》及其译注文所描述的海洋生物相对照。书中的编排体例为“《然犀志》原文+注释+译文+插图”,每一对页介绍一种海洋生物,鲜活有趣。本书中不存在极为专业的海洋生物知识。

作者简介

〔清〕李调元,著

  刘斌,译注

李调元

字羹堂,号雨村,清代文学家、诗人、戏曲理论家、藏书家。作为清代百科全书式学者,李调元撰有《童山诗集》等文学作品,《雨村诗话》等诗学、戏剧学、文艺理论作品,辑撰刊刻大型丛书《函海》《续函海》等文献学巨著,造“万卷楼”,藏书十万卷。

刘斌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师,九三学社社员,围棋一级裁判,武术一级裁判。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围棋文化、古琴文化、武术文化、金庸小说、汉族传统服饰等。已出版著作有《侠骨文心论剑时——金庸小说教你传统文化》《唐宋文人与围棋》《历代围棋诗词精华赏析》《围棋文化百问》《海错图译注》等。

读罢哈尔滨师范大学刘斌老师的《然犀志译注》,击节叹赏之余,感慨系之亦多。

先说感慨。因为参与浙江刘基学术研究和文化建设,考虑到刘基诗文创作的地位和影响,我曾向有关方面建言设立“刘基文集校注”专项,因为能否有诗文集的校注本,常常是衡量一个古代作家历史地位的标志之一。而以文献整理为前提,以学术研究为基础,以文化普及为抓手,也正是浙江文化强省建设的亮点之一。

从浙江回到广东,“食在广州”,迄今仍可谓岭南文化最伟光正的靓丽名片之一。可是,当我2006年涉足岭南饮食文化研究时,发现尽管市面上相关图书甚多,但从学术文化角度来讲,堪称一片荒芜,因为几乎没有人做基础史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文献乏征,以讹传讹,难免流于“自嗨”。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发掘一手文献进行研究写作,出版了十来本书。胡文辉为我的《饮食西游记:晚清民国海外中餐馆的历史与文化》作序,称饮食研究是“小道”,是传统的文史学者这些“大人先生”所不屑为的,而我孜孜于此,值得表彰。所以“澎湃新闻”在刊发时,编辑便拟了一个标题——将歧路走成正道。现在对照刘斌先生的这本书及其相关研究,真是有些汗颜——最正的道,还是要像刘老师这样从校注做起。其实我们中山大学古代文学特别是古代戏曲研究的开山师祖王季思先生,就是以《西厢记》的校注成名并确立学术地位的,门下博士生入门的功课便都是从古籍校点做起——注则更繁难了。

本来,我最初进入饮食文化研究,也是打算从饮食文献的校注做起的——一个在出版社做领导的师兄,邀我搜集整理岭南饮食的历史文献,可是一番努力之后,却尴尬地发现:这样的书怎么出版呢?既没销售市场,也不算科研成果,所以我便半途而废,改成学术文化随笔在《南方都市报》开辟专栏刊发,然后再结集出版,折腾一番,已近似为稻粱谋了。相形之下,刘斌先生致力于“小道”中更费力的文献译注,融文献、研究与普及于一炉,为岭南文化研究和普及做了重要贡献,我们不仅要感谢他,也要感谢资助和支持出版的所在学校与出版社。下面就需要再具体谈谈刘斌老师的贡献。

2019年,刘斌老师点校整理了清代康熙年间学者、画师聂璜的博物学著作《海错图》,并于2022年出版了三卷本的《海错图译注》。《海错图》堪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奇书,其学术价值自然是《然犀志》无法相比的,包括刘老师的《海错图译注》在内,学术界已有数部关于《海错图》的重量级著作,而关于《然犀志》的尚付阙如。但据我看,如果我们深入了解这本《然犀志》的背景,对其进行译注的价值和意义,却未必在《海错图》之下。

首先,这本书所述,皆属岭海方物,而“食在广州”以海鲜为最著,那么加以注释出版这本书,就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关键是,岭南至今没有一本像样的博物文献校注本,更没有注译本。2022年我们在应邀撰写《荔枝赋:岭南荔枝文化九章》过程中,也发现固然有一些文献整理本,但实在是拿不到学术台面上。以此而言,刘斌先生这本《然犀志译注》,就堪称填补空白,大有功于岭南文化了。

其实李调元写这本书,特别是将其从《南越笔记》中独立出来,实在是有他的用意在。他的父亲李化楠撰著的《醒园录》,是清代重要的饮食文献,更被川菜研究者祖述为经典文献。因为李化楠长期为官江南,《醒园录》所著录,远不止于蜀中饮食方物,而是多有江南味道在焉。他们父子都是进士出身,李调元作为《醒园录》的整理刊布者,自然有感于其意义所在,他将《然犀志》独立成书,也有父子比肩的意味,我们不可小觑。

再细一点谈,更可见刘斌先生之功力。日前旅日学者史杰鹏发表公号文章《我还是决定放弃给大家推荐古书注本了》,认为与其看今人功力不逮粗制滥造的注本,还不如看清人旧注。问题是,像《然犀志》等压根没有古人注本,也没有今人注本,刘斌先生不挺身而出,如读者何?又如研究者何?

我们知道,校点注释首要的是选好底本——他先选了丛书集成本,当然没错。但当他校注至“龙虾”条时发现丛书集成本有缺文,校注至“西施舌”条时,更是觉得“脆啮妃子唇”一句殊不可解。几番搜索终不可得,便转向搜集其他刊本比勘,几番努力之下,在“巨资”购得清光绪七年刊本后,细加校核,方知“脆”乃“诧”之误。“一字千金”的收获促使他重起炉灶,转以光绪刊本为底本重新点校,并由此发现丛书集成本和其他参校本的诸多讹误,嘉惠读者良多。

又想起刘斌先生的东北同乡岭南者宿王贵忱先生,因感于罗振玉先生研究甲骨文献而名书斋为“殷礼在斯堂”,遂名已斋为“越礼在斯堂”,意在守护岭南旧学。刘斌先生一直从事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在围棋、武术古琴、灯谜等传统文化研究领域亦颇有成绩。现在,这本《然犀志译注》又涉足了岭南方物的研究,尽管刘老师的出发点是古籍的整理与译注,但从岭南文化研究的角度看,这也堪称发扬大乡先贤的“越礼”事业了。作为长居岭南之人,也应聊致谢意,故不揣谫陋,略赘数语,不敢言序。

周松芳

转自:“初见好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