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文科“90后”博导:浙大不会要求你必须做哪些研究,或每年必须要产出多少论文、拿多少经费,也不会营造一种恶意竞争的氛围

2023/12/28 9:46:55  阅读:100 发布者:

“最终,是你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你的渴望,决定了你要去哪里。”韩双淼说。她是浙大教育学院90后博导。近日,在浙江大学第五次文科大会上,她作为青年教师代表发言。

2018年初,韩双淼回国入职浙江大学,担任“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2112月通过浙江大学长聘副教授评审,获得终身教职职位。

“在这里,我完成了从学生到独立研究者、从少女到母亲的角色转变,当然了,也不得不面对从坐校车被索要学生票到食堂阿姨见面也会说一句‘老师你好’的年龄变化。”她开玩笑道,“幸运的是,一名教师最美好的地方就在于能够和一个个年轻的灵魂相遇,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爱上作为教育者的角色。”

1、博导

这样的履历,难免让很多人羡慕不已。

为什么一来浙大就可以成为“博士生导师”,浙大对博导的要求是什么?以及,终身教职,长聘副教授又分别是什么?

作为国内最早开启预聘-长聘教职制度改革的高校之一,浙大通过“百人计划”吸引了一批国内外有志于学术研究的青年人才。韩双淼说,终身教职制度最早在美国大学实施,对于进入“终身教职轨道”(tenure-track)的青年教师,可以在通过长聘教职考核后获得“终身教职”,从而获得充分的学术自由。

制度设计上,青年教师在博士毕业或博士后出站后会以“助理教授”的身份进入高校,在浙大就是“百人计划”研究员,所有的“百人计划”研究员均有博士生导师的资格。

“百人计划研究员一般有6年预聘期,6年期满会接受非常严格的考核,考核标准不低于教授标准,通过考核者可以获得终身教职”韩双淼这样解释。在韩双淼看来,预聘-长聘体系,无论获得进入的资格,还是成功晋升都相对来说十分困难,考虑到我国的制度环境,许多大学都采取双轨制度,即“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策略,所以目前阶段在校内是长聘和常规轨道并行的。

290

韩双淼把90后”看作是对于年龄的一种客观描述。

她曾经说过, 90后博导或者任何一个类似的称呼,既代表了社会上对年轻科研者的认可,更是一种殷切期许——希望成长在相对富足、互联网文明和全球化浪潮时代的新一代学人能够在学术上、精神上、气质上展现出属于这一代人的特点,实现属于这一代人的使命。

“坦白来说,任何对个人或群体‘贴标签’的描述通常都难以逃脱片面、刻板的印象形成,”韩双淼非常希望能够作为90后的一名青年教师、一名女性学者,“让大家能够看到我们身上多样的、也许并不多么稀奇但生动的特质。”

和很多90后女孩一样,韩双淼说自己对一切有趣的事情都是“来者不拒”。

她最喜欢的美剧是《摩登家庭》和《实习医生格蕾》,最喜欢的英剧是《是大臣》《是首相》;动漫的话比较喜欢热血漫;音乐剧的话伦敦西区的长演剧目基本都不会踩雷,《歌剧魅影》《悲惨世界》《魔法坏女巫》等有机会的时候,她都会反复去现场看。小说的话,从严肃文学到武侠小说到科幻文学,她都很感兴趣,“能够在文字中体悟不一样的人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和家人在一起外出旅行也好,宅家拼乐高也好,带着狗狗去露营也好,去商场喝奶茶也好,对韩双淼来说,都是无可替代的珍贵时光,她也希望能够尽可能地花时间陪伴家人。

3、人文

韩双淼说,通俗一点来讲,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为了探寻物质世界存在的普遍规律,科学家诉诸于实验等方法展开对真理的探究。社会科学家不仅希望“描述”这个世界,更希望“理解”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

“对于前者,许多社会科学家会使用自然科学的实用主义方法去进行可验证的研究;对于后者,许多社会科学家则采取了诸如阐释主义、批判主义的立场,力求理解人的行为及其背后的信念、情感、观点及与其相关的社会和文化情境等。”她认为,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会采取不同范式以科学地展开研究并实现上述目的,狄尔泰所言之“我们要解释自然,却要理解人生”大体就是如此。

在这个意义上,她认为,人文社会科学更关注的是“人”,是和人的本能、人的需求、人的发展与人的文明紧密相关的学科。因此,也许它无法像自然科学、工程等学科有短期可见的价值,但其对于人性的涵养、思想的陶冶、文明的繁荣都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探寻真理、理解人性,推进人类智慧的边界,正是学术魅力所在。

4、学术

韩双淼的主要研究方向有两个。

一是教育政策过程研究。“简单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韩双淼说。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并解释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及其政策变迁背后的机制与动力呢?”这是韩双淼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既有西方理论难以解释,而中国研究理论化与国际化不足的问题。

通过扎根本土的大量数据和理论抽象,韩双淼提出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过程理论,并向国内外学界揭示与现有认知不同的中国教育改革与治理模式。

关于这个方向的研究集中出版在韩双淼的首部个人专著《博弈中的平衡:政策试验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中。

“很幸运的是这本著作也获得了全国教育研究优秀成果奖和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两项奖项,前者我还很荣幸地成为了当届最年轻的获奖者(该奖项每五年评选一次),”她说,“这一方面体现了我国教育研究对于青年人的鼓励、认可和爱护,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术共同体对于创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助益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共识。”

韩双淼的第二个研究方向是学术职业。

“马克思韦伯曾经说,学术生涯是一场鲁莽的赌博。”韩双淼在此次文科大会上发言的时候提及此。因此,她希望去深入理解这些有志于学术职业并为其终身奋斗的人:他们的学术身份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作为认知图式影响他们的学术行为?在面对学术、家庭、生活等多重压力下采取了何种策略去谋求平衡?学术精英是怎样形成的,哪些因素和特质影响了学术界金字塔式的地位结构?

“其实学术职业的研究在国内外均不在少数,但往往各自为政,彼此间对话不足。”她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体系,把它叫做“学术擂台赛”,以“擂台搭建-擂台准入-擂台上的攻守行为-擂台进阶”的全过程隐喻学术职业发展,希望为理解和解释学术身份构建、学术竞争行为、学术地位获致和学术职业发展的形成与机制提供了整合性的分析框架。

5、教育者

18年初入职到现在,韩双淼已经在浙江大学度过了四载春秋。

在这里,她完成了从学生到独立研究者、从少女到母亲的角色转变,也在和一个个年轻而有温度的灵魂相遇的过程中,逐渐适应并爱上作为教育者的角色。能够陪伴学生走过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的一段历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丰盈自己的人生,她认为这是大学教师最美好的回报之一。

她在入职第一年就担任了本科生班主任。

“我们班里有各种各样的学生,有从最开始就坚定决心要读博走学术道路的,也有迷茫不知其所从的。”在和他们交谈、交流、交心的过程中,韩双淼逐渐认识到,学生的成长真的没有模板可言,他们有不同的性情、追求和成长节奏,需要的也不仅仅是知识的熏陶,还有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中对于其精神的鼓舞、人格的引导,与充足的包容与耐心。

无论在母校清华大学,还是在工作成长的浙江大学,韩双淼都看到了学校对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鼓励、接纳与耐心,这也正是大学的灵魂所在。

韩双淼的第一名博士研究生,恰好和她一样大,她们基本上是以“亦师亦友”的方式相处的。韩双淼希望以“培养下一代学人”的标准去帮助学生的成长,因此一方面,她关注学术知识本身的传授,还有学术品味、研究视野、科学范式、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培养;另一方面,希望学生能够形成受益终身的品质,包括独立思考的精神、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怀等。

见到每一位新入学的研究生时,韩双淼都会告诉他们三句话:1. 不要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2. 坚持思考、坚持写作,如果你没有写清楚,说明你没有想清楚;3. 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热爱,并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

“我想特别展开说一下‘热爱’和‘渴望’这件事情。”韩双淼回想初入大学的时候,其实自己和许多同学一样,思考着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这样的人生终极问题。

“当时有位老师曾经告诉我,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至少要知道自己不想做什么;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是谁,至少可以知道自己不是谁。”这句话对当时处在迷惘期的韩双淼非常重要。

韩双淼本科并不是学教育学的,保研的时候也经历了很多思考,最终选择了高等教育学这个专业。“后面又面临着在国内读博还是出国读博的选择。博士毕业后也面临着从事学术职业,还是去业界打拼的抉择。”她说,就像RPG游戏(角色扮演游戏)一样,每一个选择看似孤立,但其实串起了整个人生。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经历在帮你做加法,但人生其实是在做减法。”她说,最终,是你真正的想要的东西,是你的渴望,决定了你要去哪里。

因此,韩双淼认为,能够在大学时期(无论是本科阶段还是研究生阶段)去试错、去思考,并在这样的经历中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找到真正的热爱,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热爱,所以愿意心甘情愿地为之奋斗;因为热爱,也可以忍受诱惑、忍受寂寞、忍受挫折,忍受暂时的黑暗。“正是你所热爱的东西,并为之付出的努力,决定了你是谁。”

6、成长

韩双淼希望,科研环境尊重学者多元的发展路径,和不同的成长节奏。“实际上,任何一个行业里,青年人才的成长往往都没有模板可言,对于多元发展路径和不同成长节奏的包容与耐心,往往决定这个组织能否滋养出真正的人才。”

在她看来,这一点在学术职业领域尤为明显。“因为做研究本质上是对未知的探索,是为扩展人类知识的边界所做出的尝试,但这种探索和尝试往往无法有立时可等的回报,甚至在有些时候没有回报。”

“如果我们指望研究者像完成公司KPI一样去做学问,可以想象,只会造就一窝蜂的‘赶时髦’‘追热点’的短平快研究,这不利于产出真正具有原创性的科研成果,解决我国现实发展中的重大、关键的问题,从长远来看,也会伤害学术职业本身。”韩双淼说。

“我们国家用奇迹般的速度进行着现代化建设,为服务这个愿景当然需要科研人员能够兼顾效率和质量地开展研究工作,这要求我们既要有‘十年甘坐冷板凳’的信念,也要以‘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勤奋去达到这种平衡。这自然是很难的。”韩双淼认为浙江大学在这方面做很好,“一般来说,不会有人要求你必须做哪些研究,或者每年必须要产出多少论文、拿多少经费,也不会营造一种恶意竞争的氛围,不要求他们按照统一的模板去发展。”

她认为,这种摒弃急功近利、浮躁的学风和文化建设可以帮助那些在科研道路上坚守信念、踏实肯干的青年学者逐步成长。“对于高校来说,在这样的环境和文化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人才也会逐渐成为组织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文内容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王湛

转自:韩学研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来源:,版权属于原作者(机构),仅用于学术分享

转自:“书斋里外”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