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3日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成果发布会
如期在深圳举办
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原主任
历史学系教授刘志伟
发布中国特色的
历史人类学研究成果
这是本次成果发布会的
代表性成果之一
代表中山大学
向国内外学术界正式宣布:
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中
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
取得了重要成就
刘志伟教授进行成果发布
刘志伟教授表示,不同于西方学术界任何历史学家或人类学家所定义的“历史人类学”,中国特色的历史人类学基于中国社会的历史和中国特色的研究路径,将乡村具体的人与事纳入国家历史的研究,在研究中提出的“礼仪标签”“结构过程”等概念,已经成为基于中国经验的具有解释力的历史人类学研究理论和方法,推进了学术界对华南、东南沿海地区社会历史的认识。
中大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能追溯到上个世纪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以中山大学、厦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
及耶鲁大学等高校的
一批历史学者与人类学者
以华南为试验场
结合历史文献与田野调查
践行在“田野中解读文献”
1990年代,中外历史学者与人类学者
合作开展“华南研究”
四十年来,研究团队
将乡村具体的人与事
纳入国家历史的研究
取得了引人瞩目的学术成果
什么是历史人类学?
中国特色的历史人类学,指国内外一批志同道合的学者,结合历史文献与田野调查,融合历史学与人类学,形成的既区别于西方定义,也有异于传统历史学或人类学风格的理论与方法。它强调在充分占有传统史料的同时,走向历史现场,考察环境、访谈群众、收集民间文书、阅读仪式,在田野中解读文献,提炼基于中国经验的学术范畴,达致对中国历史乃至人类文明的深入理解。
基于中国经验的历史人类学研究理论和方法已是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一种研究取向,被认为“至今取得的成果是一流的,肯定能对中国历史的国际学术和跨学科的社会科学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毫无疑问能达致世界级的卓越学科领域”,并预计“对中国文明进程所提出的历史性解释有可能为研究领域转型作出重大贡献”,日后势必成为“中国历史学与人类学领域真正的里程碑”。
继承传统
形成新的学术范式
中国特色的历史人类学与中国本土的学术传统有相当密切的联系,早在1939年,傅衣凌通过对福建永安县所发现的一大箱民间契约文书的研读,写出了在学术史上影响深远的《福建佃农经济史丛考》,开启了通过民间文书这一途径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的先河。与此同时,梁方仲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地方志资料研究明代赋役制度,被誉为“明代赋役制度的世界权威”。
结合傅衣凌、梁方仲为代表的中国社会经济史传统,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中山大学、厦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及耶鲁大学等高校的一批历史学者与人类学者,以华南为试验场,融合历史学与人类学,结合历史文献与田野调查,践行在“田野中解读文献”,重视人的历史,重新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演变逻辑。
2001年3月,中山大学正式建立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这里成为中山大学历史学者与人类学者合作与交流的家园,多项历史人类学研究项目在此开展起来。
2004年11月,研究中心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的考察评审,被正式列入教育部第五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南校园317栋 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
继往开来,2010年11月,在教育部社科司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首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在香港的延伸机构建立: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揭幕典礼暨合作协议签署仪式
2023年4月,研究中心获批由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联合设立的科研创新平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第二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授牌仪式
四十年来,研究中心形成了乐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术团体氛围和良性循环,取得了引人瞩目的学术成就。团队在西南、江南、华北和海外华人华侨的研究,进一步拓宽与加深了对中国不同区域社会的历史进程的认识。学者们还致力于传统中国社会经济性质与运作机制的研究,提炼出一些理解传统中国经济经验的学术范畴。
“十四五”以来,新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重大历史问题专项),国家社科基金专项1项、一般项目8项,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5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项目1项、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委托项目1项,发表论文81篇,出版专著30部;中心教师获第五届思勉青年原创奖和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项。
加强合作
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研究中心从成立伊始,即以学术交流与合作作为推动中心建设最主要的途径。中心的核心成员由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和人类学系、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等学校的学者组成,并与欧盟EHESS比较经济历史的国际研究协会、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厦门大学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民间记忆与地方文献研究中心、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闽浙赣论坛高校研究群建立了广泛合作研究。
研究中心还一直与香港高校及专家学者保持紧密的合作研究。2009年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成功申请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GC)设立的“卓越学科领域”(AoE)项目“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该计划资助金额达2800万港币,是目前香港政府资助的最高层次研究计划中唯一的人文学科研究项目。依托项目,形成了一个覆盖国内外三十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研究团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随着AoE项目的完成,新的合作计划正在酝酿,将继续探索并开拓新的合作领域。
2017年,AoE项目结项评估获得高度评价
除合作承担重大研究项目外,研究中心与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学中文与历史学系、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等机构还通过合作出版专著和学术刊物,举办历史人类学讲座系列、高级研修班和研究生研讨班,建立了一个覆盖范围广、学科领域阔和层次多样化的交流合作网络。
研究中心与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半年刊《历史人类学学刊》(在香港出版发行),为国内历史人类学领域首份杂志,自2003年起已出版20卷40期,主要发表具有人类学视角的历史研究和注重历史深度的人类学研究的论文。
《历史人类学学刊》
自2013年始,研究中心与香港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合办“历史人类学高级研修班”,迄今已举办十二届,培养了海内外大学和研究机构近500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推动历史人类学在中国的普及,在海内外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期历史人类学高级研修班
作为中国历史人类学研究的开放平台,目前已经在广东汕头、云南大理、贵州锦屏、广东开平、湖南宜章、广州南沙等地设立田野工作站或博士后研究基地,为研究生开展田野工作、深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自2001年起,与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合作举办历史人类学研究生研讨班,至今已举办39届,传播历史人类学的理念和研究方法,培养了一大批历史人类学专业的学生。
2008年研究生研讨班报告现场
此外,每年均会联合主办多场层次多样的学术研讨会,邀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开展系列讲座,举办田野工作坊和研习营,推动学术交流、引领学术前沿。
2023年主要举办的学术会议和讲座
2022-2023年举办田野工作坊掠影
立足科研
服务国家与社会
历史人类学已经形成一套较成熟的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这套研究的学术范式集中体现在出版的"The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of Chinese Society Series"、“历史·田野丛书”和“清水江研究丛书”,而“历史人类学小丛书”向更多的大众读者普及历史人类学学术成果。
Routledge出版社正在出版的历史人类学系列
《历史·田野丛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已出版15本
《清水江研究丛书》,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已出版13本
《历史人类学小丛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已出版11本
通过拓展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结合的路径,研究中心在民间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不断充实独具特色的民间文献数字化收藏和数据库建设。目前,已出版《清水江文书》三辑,《西樵历史文化文献丛书》100多种300余册,以及《东莞明伦堂档案》50册等,中山大学馆藏徽州文书数据库已经完成基本架构,正在探索搭建数字人文研究平台。“侨批数据库”则与汕头市潮汕文化研究中心合作,充实数据库,重建侨批文献的时空网络,探索数字人文在人文学科中的有效运用。
民间文书和地方文献的收集与研究
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工作中,研究中心也做出了积极探索。2023年承担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项目:《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广东卷》、国家社科基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华南历史经验研究等多项课题。
研究中心将学术研究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有机结合。2019年成立“中山大学南粤古驿道研究中心”,积极参与南粤古驿道修复建设工作,推动的南粤古驿道历史文化时空脉络等历史文化研究与传承保护。2023年承担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委托项目:挖掘广东乡村多元文化价值赋能乡村振兴课题研究,发挥跨学科研究优势,联合学校多家涉农机构开展合作研究,为广东乡村文化传承和保育,乃至文化运营,提供案例或经验上的实际支撑。
2019年,南粤古驿道研究中心在汕头开展实践教学
通过大众传媒以及其他路径,研究中心以历史人类学的视角和观念,影响公共的历史观和历史认知,积极服务社会。由刘志伟教授担任主要策展人的中山博物馆基本陈列《风起伶仃洋》,首创将乡村社会作为地方历史陈列的主体内容,在中国博物馆界获得高度评价,2023年4月获评中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优胜奖(2022年度)。研究中心与广州市文物博物馆学会合著出版《粤港澳大湾区博物馆地图》(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2022),具有实用性、知识性、资料性和观赏性等特点,为博物馆爱好者与市民游客提供大湾区“扫馆指南”。
结语
目前,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正在从乡村推进到城市
从历史推进到现实
从中国推进到域外
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未来,研究中心将以学术研究的实践
构建更为成熟、更具本土特色、
居于学术前沿、
具有与其他学术流派平等对话能力的
历史人类学学科体系
建立中国特色的历史人类学
深化对中国社会历史的认识
为探索中国社会运作机制、原理
积极与多个学科展开对话
将实证研究中凝练出的理论思维
推向国际舞台
力争成为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镇
--- iSYSU ---
来源: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 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
转自:“书斋里外”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