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中大历史学教授黄国信:教学相长,互相成就

2023/12/28 9:11:56  阅读:45 发布者:

编者按

中山大学不断加强卓越教师培养,引导教师敬重学问、关爱学生、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名师名课”专栏旨在让广大教师开拓教书育人新思路,促进教和学的改革,追求卓越教学。

2020421日晚,线上,钉钉会议室,中山大学的一群明清史研究生正在上课,这是他们的第一次线上课程。这一年的春天,笼罩在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的阴霾中,学生们几个月都不能返校,但博士、硕士研究生必须在短短几年内,清晰地把握学术史脉络,具备扎实的史料基础、广阔的视野和理论思维能力,没有时间可以浪费。黄老师深知这段时间在学生的学术生命中无可替代的珍贵价值,内心焦急,便找到同在历史学系执教的温春来教授,决心要在疫情的阴霾中为学生们开辟出学术之路。黄老师和温老师一致决定先把课上起来,研究生们需要的学习和实践,也都先开展起来,早在3月初,两位老师就给研究生布置了该学期课程的精读书目,421日晚,“经典著作阅读和论文写作”研讨课,正式上线。

心系教学 效果良好

上面的故事,仅是黄国信老师心系教学的一个案例。30年来,黄老师对教学始终满怀热情,积极投入。黄老师自我评价道:“我这个人的个性大概最适合的职业就是教师,我喜欢和学生们在一起。”所以,他长期坚守在教学第一线,主讲本科生专业必修课程《中国古代史(下)》、专业选修课程《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田野实践教学课程《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等。

最难得的是,黄国信老师授课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院系整体格局出发,需要什么,他就努力做到什么。2022年秋季学期,历史学系2021级《中国古代史》必修课程,因大类招生调整为《中国史通论》,但这一调整,使这门课成为了棘手问题,一方面,该课程内容囊括了从远古到1840年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各个层面,涉及面广,备课难度很大。众所周知,现代学术以分科为原则,中国古代史则因为时间长,不仅分科,而且还分段。每个老师的研究领域,基本都会集中在某一时段的某一领域,而这门课则要求一位老师贯穿古今、纵论万物,且还需便于处于本科阶段的同学们理解,其挑战可想而知;另一方面,这一要求的《中国史通论》课程在整个历史学系的本科教学体系中,从未开过课,并且这一次开课也仅开一次,这也就意味着,花大力气准备的这门高难度课程,只有一次授课机会,明显“投入”和“产出”不相匹配。因此,对于任何一位老师来说,这门课程都不是理想的选择。

但是,当历史学系需要有人出任这门课的主讲教授时,黄老师还是没有犹豫的就答应了下来。他明白,这门课程是学生需要的,也是历史学系需要的,急学生之所急,急本系教学工作之所急,个人辛苦一点不是大事。果不其然,这门课让黄老师的工作强度达到了极限,整个2022年下半年,黄老师每天都在体力和精力的极限下备课上课,博览群书,分析研究史料和前人的观点,最终,在众多经典结论的基础上,黄国信教授建构出一个自成体系的中国古代史通论课程内容,既简明扼要地呈现了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历史事实,又围绕着治国意识形态的变化,深入总结了在治国意识形态影响之下的政治体制、社会经济体系以及社会结构的演变,配合相关著作的阅读练习,让学生既掌握了历届《中国古代史》课程应该掌握的史实,还进一步形成了对中国古代历史演化的体系化认识,成功地实现了教学目标。最终,这门高难度的课程获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并获得了校级教学督导老师的肯定和赞赏,推荐该门课程为全校本科教学观摩课。在学生们眼中,黄老师幽默风趣,教学质量高,亦师亦友,有人格魅力,学生对他的教学评价好,2005-2022年间,他多次在学生评教中排名全校前10%,甚至是1%

课堂教学——学术讲座

投身教改  成效显著

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是大学老师们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黄国信教授对此也有深入的思考,并努力开展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众所周知,历史学研究建立在一个基本假定之上,那就是人性相通。因为人性相通,所以今人可以通过史料理解前人的思想和行为。如果能进入历史人物生活的场所、历史事件发生的场所去阅读史料、感悟历史,常有事半功倍的功效。但是,乾嘉考据学兴起以来,历史慢慢变成书斋里的学问。似乎只要识文断字,就可以研究历史。殊不知历史学研究既需要田野实践,也需要有一套自己诸如文本批判的工具。因此,近三十多年来,华南地区的一批历史学者们,包括本校的陈春声、刘志伟教授等人,回归历史学的本质,从历史田野出发,努力回归历史现场解读文献,成就非凡。华南研究培训的学生,已经有人在哈佛、牛津一类学校担任教授职位,国内外诸多学术媒体也对华南研究有过众多报道。

黄国信老师很早就意识到了将这一研究风格推广到教学中的重要性。他在2009年开始,推动了历史学本科生的暑假田野实践教学,并与温春来、吴滔、谢湜等老师一起开设“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带领学生在乐昌和南海等地开展田野实践。这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实践教学活动不仅获得了学生的好评,还走出校门,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较大反响。其中, “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的历史学本科教学体系改革” 获得了第七届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新时代历史学卓越人才培养体系”获得2019年广东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历史学田野”的教学模式,在国内外具有领先地位,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兰州大学、河南大学、青海师范大学曾多次派师生前来观摩。黄老师和温老师所创办的西樵本科教学实践基地,被确立为 “国家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黄老师的教学论文《走向田野:历史学本科教学改革的一个尝试》发表在《历史教学》20143期,在不断的转载引用中发挥着较大影响。

同时,这一实践教学改革是符合学生的需要的,正如《信息时报》201083日所报道的,有学生接受采访时说,“一周的田野实践,收获比在学校上一个学期的课还要大”。这是华南研究和教学实践成功结合的最好例证。它可以让同学们迅速领悟文本批判的方法与手段,对准确阅读史料,实现人性相通,理解古人的思想和行为,有极大帮助。

为了将历史学田野实践的新教学模式惠及国内外,黄国信和温春来两位教授共同组织编写了全国第一部“历史学田野”教材——《历史学田野实践教学的理论、方法与案例》,将数年的经验悉数敞开。该教材介绍了田野实践对历史学学习的重要意义,讲授了田野调查可获得的史料的类型及其特点和解读方法,指导读者“在田野解读文献”,并以广东省佛山市西樵镇为个案,以模拟田野实践教学全过程的方式,讲授了进入田野应该观察什么、如何观察、如何向居民提问、如何理解其回答、如何在历史现场解读文献等问题,让兄弟院校师生通过学习教材,可以直接进入田野开展实践教学。2017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后,成为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国内外诸多历史学系实践教学的参考教材。

历史学实践教材

连南实践教学

妙峰山田野调查——读文献

实践教学——访问瑶族礼仪专家

实践教学——进入乡村家庭

此外,2000年,历史学系一、二年级学生被安排到珠海校区就读,为了解决师生之间异地生活、学术交流困难的问题,黄国信老师在系里的领导下,独立开发了“历史学网络教学服务系统”,承担了整个系统的网络组建、软件编程等所有技术工作,保证了珠海低年级学生与广州居住的老师之间的正常学术交流;他还以家庭私人电话通过moden上网,从海外下载了大量数字历史文献,建成大陆第一套二十五史全文检索系统,成为当时众多国内历史学者利用的研究利器,“历史学网络教学服务系统”最终获得了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重视科研 成果丰硕

黄国信老师之所以能够取得显著的教学成果,能够承担院系的艰难任务,和其重视学术研究的态度是分不开的。正如黄老师所指出,大学老师的本职工作是教学,但教学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而一个学者的人生价值则在于对人类的知识宝库有所贡献。因此,黄老师对科学研究工作同样极为重视,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黄国信老师在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导师正是华南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陈春声教授和刘志伟教授,当华南研究在珠江三角洲和莆田平原取得全球历史学瞩目的成就时,黄老师也在考虑在他自己开展的明清盐史研究中引入华南研究的方法。在导师的指导下,他成功地将华南研究的历史人类学方法引入清代食盐专卖研究和清代盐场社会研究,最终形成学术团队,推进了明清盐场社会史、食盐贸易与市场史两个领域的学术进步。

首先,黄国信老师团队将以往主要以制度规定为研究对象的明清盐场研究,推进到具体的人群、社会组织及其社会生活层面,改写了以往学术界对明清盐场社会的刻版印象;其次,他们将以往局限于制度、利润、盐商奢侈消费与文化活动的研究,推进到盐商的食盐经营行为和资本市场的经营活动,并总结了清代盐政的基本原理,深入挖掘了清代食盐贸易中的市场逻辑,分析了清代盐政如何以“规制“手段实现“生财“目标的具体机制。

黄老师将这些成果以论文和专著的形式发表,目前已出版3部学术专著,发表数十篇论文,还有一部专著即将出版,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好评。有知名教授撰文称其研究“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盐业史尤其是明清区域盐业史的研究”,“让人眼前一亮”(《盐业史研究》2020年第4期第76页)。《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中国图书评论》《上海书评》《经济观察报》对其著作均刊有书评,认为他“从研究盐的实践,表达出理论追求与经验总结”,“对私盐问题的讨论掘进到一个新的深度”,“是今后学界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尤其是中国市场史时绕不开的一部著作”。《第一财经日报》2018119日还有整版报道他的《市场如何形成——从清代食盐走私的经验事实出发》一书的出版。

黄老师的研究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色,在推动盐史研究的同时,也在努力推动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希望以自己的研究实践作为微薄之力,推动历史学研究在事实发覆的基础上,能够阐明一些义理。目前,他还兼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区域史研究》副主编、《历史人类学学刊》编委等职,并入选教育部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正在努力投身到中国史学研究的建设之中。

青年学者论坛点评

作育英才 服务社会

一位有学术目光的学者,一位有家国责任的学人,同样会重视培养人才。黄国信老师就是这样做的,他潜心教学,重视科研,把教学当作自己最为重要的工作,将在人类的知识宝库留下痕迹当作学者的人生价值,同时,他也把培养优秀人才视为学者的人生重要价值。因此,他对研究生培养工作也很上心。他十几年如一日,保证每周至少一天时间,从早九点到晚九点,与研究生共同研讨。其它时间研究生有学术问题,同样随时交流,或者当面讨论,或者通过邮件等工具指导论文。

几十年如一日的的坚持,在人才培养工作中,黄国信老师的成效也较为显著。黄老师把关于明清食盐问题的宏观学术理解,与研究生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他培养的一批学生在明清盐史的研究中,不断取得优秀成果,正改写着明清盐史研究的基本面貌。叶锦花,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中心教授,探讨“以脚投票”的盐场人群的赋役应对机制;李晓龙,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副教授,研究灶户豪族与盐场官员如何实际控制盐场;徐靖捷,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讲师,分析盐场与州县在环境变迁下的关系演变。他们三人,研究的是食盐生产环节,揭示了明清盐场的组织形态、生产管理和社会运作,推进了盐场及其赋役制度和社会演变的研究。黄凯凯,南昌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探讨清代盐商建立的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及其与政府的关系;韩燕仪,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研究清代盐价和食盐交易制度,以其发明的“赋权型市场”概念弹性地总结清代市场的特征。他们二人研究的是食盐流通环节,分别揭示了清代最庞大盐商集团组织的实体食盐市场和虚拟食盐市场的运作机制与逻辑。接下来还有几位博士和硕士生会继续明清盐史的课题研究。一幅精彩纷呈的新明清盐史的研究画卷已逐步展开。由黄国信老师主持,上述几位学者共同参与,2019年结项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清东南沿海灶户民间文献的收集整理与研究》,鉴定结论为优秀,表明学术界对这一研究的高度认可。

黄老师的不懈坚持,带来了不错的回报。他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获得过全国史学新秀二等奖,他指导的博士论文,获得过中山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他自己也因此获得中山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称号。他指导的博士生,多名已在985211高校担任教授、副教授工作。

黄国信教授,长期坚守教学一线,深受师生好评,为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的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学生培养等工作做出了贡献。

本文来源:中大历史学系

转自:“书斋里外”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