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关于国内宏观经济学现状的思考

2023/12/27 17:19:24  阅读:32 发布者:

来源:New Economist

文章:邹建文

前两天,也就是922号、23号我参加了波动与增长论坛秋季季会,会上好几位老师都谈到了国内宏观经济学研究者的的生存问题,比如北京、上海已经走了很多做宏观的学者了。

一方面,宏观研究难做难写难发。第一,国内各大高校,宏观课程深度、广度、前沿程度相对欠缺,尤其是一些宏观专题课程,很多学校是开不起来的。第二,愿意选择宏观作为研究方向的学生也越来越少,这几年毕业压力越来越大,博士生们也不得不选择更容易出成果的方向。第三,考核压力下很多宏观学者或者主动退出、或者转变方向、或者被淘汰。这三方面因素是相辅相成、正向反馈的,做宏观的老师少了,能开的宏观课程就少,能开的宏观课程少,选择宏观方向的博士生也就会变少。

  另一方面,宏观经济学又是门显学,政策界和业界对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需求很高,随便抓一个经济学者都对宏观大谈特谈,甚至乎在民众眼中,中国有几千个宏观经济学家。宏观做得好的学者,是很容易去业界的,比如美联储、IMF、世界银行,每年都会招很多宏观学者。

所以宏观经济学供需是极不匹配的,高涨的业界需求和不断萎缩的人才培养形成了鲜明对比。

不过宏观经济学研究面临的困境不光是宏观领域的问题,而是经济学实证研究兴起的大背景下,所有非实证方向共同面临的问题。Angrist et al. 2017)的研究显示,几乎所有领域实证研究的发表占比都在上升,同时总体上实证研究无论是发表占比还是引用占比都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所以,其实不是宏观经济学的困境,而是理论和模型的困境。如果随便翻一下国内中英文顶级期刊,我们会发现宏观相关的话题从来没有少过,甚至中文期刊因为重视重大现实问题导向的关系可能会增加宏观话题的发表。只是符合国际主流宏观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发表确实是不多,比如做异质性宏观模型的,一般都投英文期刊了,国内期刊只有零星一点的发表。

我不是完全做宏观的,但我做的微观结构模型和宏观异质代理人模型联系非常紧密,我研究的居民消费也属于宏观问题,申的自科项目也是在宏观经济口,也和国内很多宏观学者都有联系。我个人感觉,做理论、做模型都有点吃力不讨好的意思,正外部性非常强,但是投入很大、周期很长、风险很高。尤其是做微观结构模型和宏观定量模型的,方方面面都要,又要写模型、又要编程、又要处理数据,很难一个人独自处理所有工作,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团队合作越来越流行。

有能力的老师可以去组建一个大团队,每个人负责一部分,一般的老师和学生还是应当积极寻找合作者,如果是做模型的,想要找实证方面的合作者其实很容易。

除此之外,还可以多从数据角度去做研究,宏观的视角对做研究的帮助是很大的。我自己的做法是多挖掘数据,多讲特征事实,再用结构模型来讲机制分析、政策模拟的故事。

参考文献:

Angrist J, Azoulay P, Ellison G, et al. Economic research evolves: Fields and style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7, 107(5): 293-297.

转自:“经管学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