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皮建才:中国大陆经济学国际化面面观

2023/12/27 17:05:19  阅读:46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经济学家茶座 Teahouse ,作者jjxjcz

|||

皮建才,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本文原载于《经济学家茶座》2014年第1辑(总62辑)。

中国大陆经济学

国际化面面观

这些年,中国大陆的经济学国际化进行得如火如荼、风生水起。借用全球化领域一句非常流行的话,“不管你赞扬还是批评,经济全球化都已经是一个事实”,我们也可以说,“不管你支持还是反对,经济学国际化都已经是一个事实。”我将从领导的国际化、人才的国际化、发表的国际化、教学的国际化和评比的国际化五个方面进行总结。下面,我就把“面面”端上桌以飨读者。

第一,领导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许多著名高校的经济学院或者经济研究院或者类似机构的院长都是由在海外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学者担任的。领导的国际化视野会保证中国大陆的经济学朝着国际化的方向迈进。

我很小的时候,就牢牢记住了我奶奶经常说的一句口头禅“一个指挥顶十个做”。我稍大以后看军事题材的小说,知道的道理就是,“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强将手下无弱兵”。一个善于运筹的好领导,会使整个单位的事情做起来事半功倍。

一个不善于运筹的差领导,会使整个单位的事情做起来事倍功半。两个实力相差不大的经济学院或者经济研究院,在不同的领导带领下在五年或者十年之内可能会产生非常大的差异,盛衰强弱对比明显。一方面,我这么说绝不意味着由本土经济学博士担任领导就不合适,而是想要强调那些担任领导的本土经济学博士要具有国际化视野,要善于组织和运筹。

另一方面,我这么说也绝不意味着由海归经济学博士担任领导就是合适的,不合适的地方已经由厦门大学李文溥教授分析过了(参见《经济学家茶座》总第58辑《中国经济学的国际化:不同的路径选择》),我在这里就不再赘言。

在国内著名高校中,由在海外取得经济学博士的学者担任院长的越来越多,我把我知道的知名院长列举如下,事先声明排名不分先后。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由姚洋教授担任院长,姚洋教授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由蔡洪滨教授担任院长,蔡洪滨教授从美国斯坦福大学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由海闻教授担任院长,海闻教授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由钱颖一教授担任院长,钱颖一教授从美国哈佛大学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由袁志刚教授担任院长,袁志刚教授从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由谢丹阳教授担任院长,谢丹阳教授从美国芝加哥大学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和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由洪永淼教授担任院长,洪永淼教授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由周林教授担任院长,周林教授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由田国强教授担任院长,田国强教授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高等研究院由邹恒甫教授担任院长,邹恒甫教授从美国哈佛大学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由甘犁教授担任院长,甘犁教授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这些从海外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的现任院长,有的已经并将继续,有的将要对中国大陆经济学的国际化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人才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许多著名高校的经济学院或者经济研究院在引进海外经济学博士方面不遗余力,有的经济学院或者经济研究院已经形成了新的海外经济学博士的集聚地,规模优势初步显现。就规模而言,我举三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新引进海外教师40名,其中不乏引进后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Econometrica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等国际顶级经济学期刊发表论文的教师,孙宁教授和冯帅章教授已经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庆池教授已经入选上海市东方学者。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拥有海归经济学博士近30人,其中白重恩教授和李宏彬教授已经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拥有海归经济学博士30多人,另外还拥有海归统计学博士6人。

就引进外籍特别是欧美籍经济学博士而已,我也举三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引进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博士Peter Kelly。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引进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经济学博士Jaimie Lien和法国图鲁兹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Alexander White

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引进了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经济学博士Marcel Bluhm、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经济学博士Brett Graham、美国密歇根大学经济学博士Annika Mueller和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经济学博士Jason Shachat

在人才国际化的同时,对国际化人才的考核机制也必须国际化,必须采用比较严格的淘汰制度,有进有出,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据我所知,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对新引进海外教师就有着比较严格的淘汰制度,想要在6年内留下来就必须具备发国际一流期刊论文的能力。

第三,发表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国内高校在SSCI收录的经济学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的质量和数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首先,就SSCI经济学论文的发表质量而言,根据荷兰蒂尔堡大学(Tilburg University)研究统计的“全球经济学研究机构排名”(全部70本期刊排名,其中包括个别概率和统计类SCI期刊),中国大陆经济学科排名(Tilburg Economics Ranking2012,全部期刊)前10名的高校依次为:上海财经大学(第1名,23篇)、北京大学(并列第2名,20篇)、清华大学(并列第2名,20篇)、厦门大学(第4名,14篇)、上海交通大学(第5名,12篇)、复旦大学(第6名,11篇)、中国人民大学(并列第7名,8篇)、浙江大学(并列第7名,8篇)、华东师范大学(第9名,6篇)、北京师范大学(并列第10名,4篇)、南京大学(并列第10名,4篇)、南开大学(并列第10名,4篇)。

更加详细的排名可以参见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主页。上海财经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在经济学论文质量上的优势比较明显。

其次,就SSCI经济学论文的发表数量而言,根据ISI-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数据库,我选取了最近的2011年和2012年的全部数据进行加总,对进入荷兰蒂尔堡大学经济学论文质量排名前10名的大陆高校进行经济学SSCI论文数量排名,得到的结果依次为:北京大学(第1名,122篇)、中国人民大学(第2名,85篇)、清华大学(第3名,77篇)、浙江大学(第4名,71篇)、复旦大学(并列第5名,68篇)、上海财经大学(并列第5名,68篇)、厦门大学(第7名,66篇)、上海交通大学(第8名,46篇)、南京大学(第9名,26篇)、南开大学(第10名,23篇)、北京师范大学(第11名,18篇)、华东师范大学(第12名,6篇)。

北京大学在经济学论文数量上的优势相当明显,可以用“一骑绝尘”来形容。在发表的SSCI经济学论文中,有很多是由海归经济学博士贡献的,但是也有一些是由本土经济学博士贡献的。海归经济学博士对本土经济学博士的带动和引领作用还是比较明显,这其中既有外溢效应,也有竞争效应。

第四,教学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各个高校的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和高级计量经济学的“三高”课程体系越来越完善。各经济学专题课程也紧跟主流英文经济学学术期刊的前沿论文,能够把学生真正带入到相关主题“真枪实弹”“冲锋陷阵”的阵地。

采用英文教材或者使用英语进行授课的经济学课程也在不断增加。梁平汉副教授曾经以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为例说明教学的国际化情况及其对学生产生的有利影响(参见《经济学家茶座》总第57辑《中国经济学教育的一块“飞地”》)。

教学的国际化一个重要后果就是学生发表论文的国际化,比如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已在Economics Letters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再比如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已在Economics of Transition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当然,很多人对教学的国际化抱有怀疑态度,认为经济学国际化有可能产生只会写数学模型和算数学模型的“书呆子”。

对此的反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做好的经济学学问,模型化水平必须高,数学模型必须先学,事实和思想可以以后了解和把握;第二,就当前中国大陆的学生来说,在学习数学模型方面不是已经过头了,而是尚有很大的差距,在当前阶段否认学习数学模型的重要性非常不合时宜;第三,学生自己会在学习数学模型和学习事实与思想之间进行适当的权衡,学生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得益最大化者。

第五,评比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首先,我们以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为例进行说明。在以前的经济学学科评估中,SSCI经济学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并没有列入评比的指标,但是在2012年学科评估中,关于SSCI经济学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的指标赫然在列。

田国强教授写的《对大学学科评价体系的反思》一文在网上广为流传,他认为当前的学科评价体系对国际顶尖和一流期刊论文的权重定得太低,完全忽视了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会士等世界知名学者这一指标。

我认为,尽管当前的教育部学科评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其国际化考量的方向是很明确的,只是步子迈得有点小。其次,我们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评比为例进行说明。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成果中有3篇获得经济学三等奖的论文出自国际SSCI期刊,分别是龚六堂2002年发表在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上的论文、张博2004年发表在Insurance: Mathematics and Economics上的论文和朱晶2004年发表在Food Policy上的论文。

在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有3篇获得经济学二等奖的论文和2篇获得经济学三等奖的论文出自国际SSCI期刊,分别是陈玉宇和周黎安2007年发表在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上的论文、吴力波和两位日本合作者2006年发表在Energy Policy上的论文、孙宁和杨再福2006年发表在Econometrica上的论文、张顺明及其合作者2007年发表在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上的论文以及赖明勇、彭水军和包群2006年发表在China Economic Review上的论文。

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获奖成果中有2篇获得经济学二等奖的论文和3篇获得经济学三等奖的论文出自国际SSCI期刊,分别是贺灿飞及其两位合作者2008年发表在Regional Studies上的论文、董志勇及其两位合作者2010年发表在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上的论文、蔡洪滨及其两位合作者2009年发表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上的论文、姜国华及其两位合作者2010年发表在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上的论文以及雷晓燕和林莞娟2009年发表在Health Economics上的论文。

最后,我们以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的评比为例进行说明。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是国内经济学最高奖,从2010年第十四届开始国际SSCI期刊开始占有一席之地。

第十四届获奖论文中有2篇论文出自国际SSCI期刊,分别是陈增敬及其合作者2002年发表在Econometrica上的论文、曾力生2008年发表在Economic Theory上的论文,国际SSCI期刊论文占据了该届获奖作品的25%

第十五届获奖论文中也有2篇论文出自国际SSCI期刊,分别是宋铮及其两位合作者2011年发表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上的论文、许成钢2011年发表在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上的论文,国际SSCI期刊论文占据了该届获奖作品的33%。我相信,在以后的教育部评奖和孙冶方奖评奖中,会有更多的论文出自国际主流SSCI期刊。

海归经济学博士在中国大陆的经济学国际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优秀的本土经济学博士也开始慢慢“知难而进”、“迎风而上”。海归经济学博士和本土经济学博士之间既有竞争的关系,也有合作的关系。

海归经济学博士在很多高校逐渐具有了规模效应,但是本土经济学博士总体上来看在数量上还是占有绝对优势,中国大陆经济学的传承和发展不能忽视本土经济学博士的存量效应,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大陆经济学的光大和成功最终要以自己培养的本土经济学博士能够到海外大学任教为依归。

海归经济学博士在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本土经济学博士在本土化问题的把握上可能更有优势,这两种优势是互补的,在互补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合作收益。

本土经济学博士没有必要在经济学国际化的大潮中妄自菲薄,而是要认清经济学国际化的大趋势,抱有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把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发挥到极致,通过经济学本土化为经济学国际化“添砖加瓦”,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

转自:“经管学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